(共15张PPT)
导入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
救亡图存
列强入侵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制度变革
《马关条约》签订,群情激愤
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的探索是否挽救了中国的命运?
他们的探索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维新派
革命派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戊戌变法
第6课
一、公车上书
1.概况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马关条约》签订,群情激愤
康有为
梁启超
材料:……割辽台,偿款二万万两。吾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公车,上折……请拒和、迁都、变法。至四月八日投递,却不收......
——康有为
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
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没有上达光绪皇帝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一、公车上书
2.代表人物
康有为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对西方式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91年正式在广州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梁启超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颖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慕名拜访康有为。他自认为对经文诗词颇有所知,康有为却指出那些都是无用之学,并向他讲解变法救国的道理。梁启超听完大为震撼,于是拜康有为做老师,后来成为维新运动的骨干。
二、维新运动
1.变法宣传
根据材料概括,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如何开展维新运动?
想一想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主要报纸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①组织学会
②创办报刊
北方最有影响报纸
维新派最重要报刊
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维新运动
2.《时务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部编版(2025)八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根据材料思考,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想一想
育人才
开学校
变官制
变科举
二、维新运动
3.《国闻报》
《国闻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由严复主笔。
严复
材料一: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严复《国闻报》
材料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译《天演论》
他大声疾呼,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这些言论对中国人民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意指了解国内外时政,也就是提倡民主政治与传播西方文化。
1897年严复译《天演论》书稿
三、百日维新
1.背景
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
德军进入青岛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光绪帝
三、百日维新
2.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发布一系列变法诏令。
农历戊戌年
1898年6月11日
颁布“明定国是” 诏书
戊戌变法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
三、百日维新
3.内容
阅读课本p36,梳理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并思考其作用。
想一想
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经济 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发展农、工、商业
教育 废除八股文, 改试策论 创办京师大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
除旧
布新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京师大学堂
性质:①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②思想解放运动
结合百日维新的内容思考,变法会触犯哪些人的利益?
旧官僚
科举士子
八旗子弟
三、百日维新
4.结局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史称“戊戌政变”。
政变后,新法大部分被废止,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三、百日维新
4.结局
戊戌政变时,谭嗣同拒绝出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在行刑前,正气凛然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倒在屠刀之下,年仅33岁。
谭嗣同为何放弃了生的希望而选择赴死?
想一想
谭嗣同希望以血唤醒国人,激励更多后来者关心国家命运,继续探索救国之路。
从谭嗣同的经历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精神?
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维新派
顽固派
VS
维新人士
光绪皇帝
无兵无权
慈禧太后
官僚贵族
大权在握
势力弱小
势力强大
没有社会基础
自然经济雄厚
缺乏理论指导
缺少政治经验
封建思想浓厚
长期把持朝政
三、百日维新
5.失败原因
四、评价戊戌变法
积极意义
材料一: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自此,办报者、开学堂者、组织学会者,纷纷而起。
—— 梁启超《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1912年)
材料二:自政变以后,天下志士乃知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推翻专制,不足以言变法。此义浸灌于人心,遂有辛亥之役。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想一想
①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
②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③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建强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