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2 21: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壶身刻有习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等场景
战国铜壶及纹饰展开图
◎ 假如国宝会说话……
水陆攻战
习射和采桑
宴乐战舞和习射
狩猎和双兽桃形
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盛水器,也是战国时期“日常生活写照”
第三层的水陆攻战,“静默的壶身上,能听见厮杀与吼叫,这里是一个战场。”
云游战国
欢迎来到《穿越·云游战国》之旅。
观看视频,听国宝之声。
思考:铜壶讲述了哪些场景?
战国七雄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

◎ 学习目标
知道战国七雄争霸的形势,了解战国七雄的分布。知道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的表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通过史料探究,认识到商鞅变法是人类社会进步表现,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解释)
体会商鞅推行变法的决心和胆略,学习他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通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了解,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认同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壹·战国七雄
目标:了解东周、春秋、战国的时空定位
1.战国的由来
穿越成功……初来乍到,画个时间轴,明确战国时期的时间定位。(阅读课本P33第一段)
约公元前
207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前771年
前770年
公元前
221年
前476年
前475年


西周
春秋
战国
东周
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系统记录了东周后期(约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各国的军事冲突、外交权谋等, “战国”之名由此正式确立并流传。
壹·战国七雄
目标:知道战国七雄及其分布
2.战国七雄
手拿地图,对比:战国时代的变化有哪些?(国家数量、名称等)(读课本P33第一段)

春秋后期形势图
战国初期形势图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控制齐国政权的田氏大夫为齐侯,变姜氏齐国为田氏齐国。
三家分晋: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在晋国新兴势力中胜出的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1.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更明显)
2.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3.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夺取
“三家分晋”
(东 南 西 北 上 中 下)
齐、楚、秦、燕、赵、魏、韩
历史地图学法:图名图例和图注,地理位置看分布,范围大小作比较,首都边疆要关注
壹·战国七雄
目标:了解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和主要战役
3.战国形势
你成为战地记者……结合材料,指出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指出主要战役(课本P33第二段)
战国形势图
时期 战争 交战 兵力 时间 区域 伤亡
春秋 城濮 之战 晋 楚 8-9万 11万 1天 郑国 城濮 共
约2万
战国 长平 之战 秦 赵 30-50万 40-50万 3年 赵国上党地区 20万
45万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双方主力在长平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白起指挥秦军一举全歼赵括所统率的赵军主力40余万人,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加速了日后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相关史事
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遍野。
——《战国策》书录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面对强大的诸侯国和频繁的兼并战争,各诸侯国怎样过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别国所灭?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贰·商鞅变法
目标:了解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和主要战役
1.各国变法
采访一些风云人物……当时的诸侯国君都在做些什么?目的何在。(阅读课本P35第二段)
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的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战国形势图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邹忌变法
商鞅变法
申不害变法
虽然你们很优秀,但我的变法成效最大!
不过咱们国君目的都一样,都是……
我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李悝
我在楚国实行变法: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站内经济,增强军力。
吴起
我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命令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
赵武灵王
贰·商鞅变法
目标:知道商鞅变法的概况和内容
2.商鞅变法
来到秦国,收获颇丰……整理商鞅变法的相关信息。(阅读课本P35)
商鞅方升 标准量器
领域 措施 作用
政治 1.确立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_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_______
军事 _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时间:
主持者:
支持者:
秦孝公
公元前356年
商鞅
县制
奖励耕织
度量衡
奖励军功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稳定社会秩序
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①提高士兵积极性;②壮大秦国军事力量
①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最损害旧贵族的利益
影响最深远
中央集权
经济富国
军事强兵
最体现变法性质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司马迁《史记》
衡器
贰·商鞅变法
目标:根据材料,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
3.变法意义
灯下冥思……读材料,思考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小组讨论)
时间 具体表现
10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20年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遂灭商君之家(前338年)
100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130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材料一:国家内忧,未遑外事(没时间对付外敌),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诸侯看不起秦国),丑莫大焉(没有什么比这再屈辱的了)。
——摘编自秦孝公《求贤令》
材料二: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具体表现(见下表)
影响: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
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 当堂背诵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的影响:
商鞅变法使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贰·商鞅变法
目标:根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4.变法反思
岁月如梭……根据情境材料,小组讨论:商鞅变法成功还是失败?说明原因。
(傍晚的咸阳街头,铁匠老张刚收了铺子,看见邻居卖菜小吴蹲在酒肆门口叹气,便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
铁匠老张:小吴,好好的叹啥气?
卖菜小吴:张叔,刚才我听客人说,商君……被车裂处死了啊。他搞的变法多好,咱现在种好了地有赏、有军功也赏,可他却落得这个下场,这变法是不是失败了?这日子还有盼头吗
路过的某旧贵族家小厮阿福:哼,他搞的新法把俺主人家的利益损的精光,土地少了一多半,爵位也不让传辈儿,连带着俺们的月钱都减了!他不死谁死!
卖柴老郑:别搭理他。你啊,还是年轻。商君是没了,但新法一条没废,这咋能算失败?
铁匠老张点点头,指着街上往来的商贩:可不嘛!各国都在变法,商君的变法可是顺了咱秦国变强的势头,不管谁当国君都会支持变法继续推行的。就是可惜商君这么一位敢于创新,又公正无私的硬核人物。
卖菜小吴眼神亮了些:我懂了,判断变法成不成,不是看主持的人结局咋样,关键是看它合不合时势、能不能真帮到百姓。
卖柴老郑笑着:这就对喽!你看现在街上多热闹,要是变法败了,哪有这光景?
(三人说着,夕阳把咸阳的街道染得暖烘烘的,远处还传来商贩吆喝新米的声音)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③商鞅勇于创新、不畏强权。
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判断变法成败的依据:
不以个人生死为依据,要看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是否取得成效
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叁·经济发展
目标:了解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工商业
整理周游见闻……阅读课本P33第一、二段,找出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领域 春秋后期 战国时期
农业 铁制工具和牛耕 出现
手工业 规模不断扩大 分工更加细致
商业 商业活动活跃,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各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双镰铁范
铁犁铧
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
青铜冰鉴
金属货币
叁·经济发展
目标:知道都江堰的概况和意义
2.水利工程
整理周游见闻……结合课本P37的内容,为视频中的水利工程,制作信息卡。
名称:时间:
主持者:
地点:
作用:
四川成都(岷江)
李冰(秦国蜀郡郡守)
都江堰
防洪、灌溉、水运
影响: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
李冰(生卒不详)
石像
公元前256年
都江堰鸟瞰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调节内、外江流量
洪水期间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引水流入网状的
渠道,灌溉农田
◎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社会制度的变革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
富国强兵
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
生产力
的发展
兼并战争—规模大、时间长、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
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生产关系的变革
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
随堂小测
1.(2025·广东)战国时期,越来越多诸侯国的城墙加宽增高,城墙和护城壕沟之间的距离变宽,城防体系由简单变复杂,这反映了该时期( )
A.社会等级分明 B.兼并战争加剧
C.边疆治理强化 D.社会风气开放
2.(2025·江苏连云港)胡曾在《流沙》中写道:“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该诗描绘的场景发生于(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两汉时期
3.(2025·山东聊城)“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商鞅变法中的这一规定旨在( )
A.促进商业发展 B.鼓励农业生产
C.限制土地兼并 D.打击贵族势力
B
C
B
随堂小测
4.(2025·广西)商鞅变法时期,军功是秦人获得政治权利的主要途径,国君的宗族没有军功也不能享受世袭爵位的特权。秦国的这一改革措施有利于( )
A.改进生产技术 B.增强军事实力
C.维护周王统治 D.完善户籍管理
5.(2025·湖北武汉)在四川岷江上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修建于战国时期。它“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使人、地、水三者协调统一,造福千秋。材料介绍的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长城 D.灵渠
B
A
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
公元前256年
修建都江堰
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
开垦私田
公田荒废
收益增加
各种旧制度走向瓦解
不再分封,
设置郡、县管理
势力
日益强大
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变法确立新的
政治经济地位
决定
开始进入
封建社会
促进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之间因果相连,
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
最终秦国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启示: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改变),经济变革引起政治和社会变革。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 温故知新
1.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有何意义?
2.诸侯打出“____________”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第一位霸主是________。
3.诸侯争霸的影响:
①出现了___________,加速统一的进程。
②为____________创造了契机,产生___________观念。
③战争给人民带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4·河南信阳·一模)《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说明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铁器牛耕,经济发展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制度变革,社会发展 D.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5.(2025·安徽蚌埠·三模).《礼记·王制》中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作为名或字。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 )
A.王室力量的衰微 B.生产技术的进步 C.商鞅变法的影响 D.争霸战争的激烈
尊王攘夷
齐桓公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局部统一
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
灾难,社会动荡不安
B
B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首屈一指的强国,其原因除了商鞅变法,也与其实施远交近攻等策略有关。远交近攻就是把秦国的战略进攻重点指向距离较近的韩、赵、魏等国,暂时稳住距离较远的燕、齐等国。这样,“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远交近攻策略的实施,巩固了秦国对新占领土地的控制,加快了统一天下的步伐。
知识拓展
远交近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