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整套战国时期的编钟,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曾侯乙编钟。全套编钟共65件,分3层8组悬挂在长7.48米、高2.65米的钟架上。其中,上层3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5组共45件甬钟和1件镈(bó)钟。
编钟上有铭文3700多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等。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广、气势最宏伟的编钟,至今还能演奏乐曲。
课堂导入
曾侯乙编钟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 统编版(2024年)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
了解甲骨文、青铜器,以及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医学、文学等成就,感受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壹
中国古代把大自然或宇宙称为“天”
仰望天空,先民看到了什么?
观天授时
天人合一
天
对于农业文明而言,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等生产环节,都必须按照时令、季节来进行,所以通过天象观测以确定季节尤为重要,中国古代称之为——“观天授时”。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
——《荀子·王制》
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
——《吕氏春秋·上农》
问题:你认为“时”与“百物”、“五谷”、“稼”分别指什么?
这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观天授时——天文历法
“时”:时令,季节
“五谷”、“稼”:农作物,农业
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①原始社
会末期
②商朝
③西周
④春秋
《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一颗彗星就是哈雷彗星。
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目的
陶寺古观象台
月食
日食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诗经》
“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春秋》
1.仰观天文
可能有了历法。
①夏朝
②商朝
③战国
时期
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
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想一想P44:制定历法、分出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什么?
天干地支纪日法
历法:历法是根据天象,以一定的单位对年、月、日的计量方法。
服务农业生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2.敬授民时(历法)
神农尝百草
①远古
时期
②战国
时期
③战国
时期
名医扁鹊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黄帝内经》: 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主张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要对症下药(P45相关史事)
望 闻 问 切
3.中华医学
祭祀和占卜,是地上的统治者与天沟通的方式
这种仪式是如何进行的?
贰
问天立言
敬天成器
地
在没有气象学的蒙昧时代,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在古人看来是天神降下的怒火,如何与神灵沟通,预测祸福吉凶,商人选择了占卜——甲骨问卜。
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含义: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
发现:
问天立言—甲骨文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内容
历史价值
记载丰富的内容,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重要依据。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干支表
记载日食
的商朝牛骨
占卜农业问题
第一手史料(当时当世)
史料实证
实物史料(遗留物件)
问天立言—甲骨文
甲骨上刻画的符号被认定是商朝的文字,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地位
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田
羊
上
下
明
从
河
柄
象形: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最多)
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最进步)
问天立言—甲骨文
商周时期
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
红铜和锡、铅以一定比例铸造而成的贵金属。因为出土后锈蚀变成青绿色,故称青铜。
特点:①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
四羊方尊
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司母戊鼎
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有学者认为应称“后母戊鼎”。
泥范铸造法
商人以甲骨占卜沟通神灵,在青铜的淬炼和纹饰的巧思中则把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铸造成器。
敬天成器——青铜器
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
②青铜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作用: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商周时期
特点:①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
酒器
食器
武器
乐器
敬天成器——青铜器
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西周的毛公鼎,铸有文字497个(一说499个),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数量最多的一件。
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次最早的实物见证。
商朝中晚期
西周时期
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敬天成器——青铜器
(四)三星堆遗址
1、地点: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
2、出土文物:
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当三星堆遇见二里头、殷商
三星堆
二里头
三足陶盉
三星堆
二里头
玉璋
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特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云雷纹
三星堆青铜鸟
商·四羊方尊
敬天成器——青铜器
颂天化文敬天保民
叁
人
文明的辉煌,建立在普通民众的劳动上。
从何才能得知当时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呢?
西周和春秋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
文献史料
西周和春秋时期(先秦时期)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风”“雅”“颂”
关注现实
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时期
地位
组成
内容
意义
材料研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节选自《诗经·秦风·无衣》
动荡战乱
说说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颂天化文——《诗经》
材料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诗经国风魏风
材料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诗经国风秦风
材料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
材料三: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
——诗经大雅文王
材料四: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啊庄严而清静的宗庙,助祭的公卿多么庄重显耀!济济一堂的众多官吏,都秉承着文王的德操;)
——诗经周颂清庙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指出他们反映了《诗经》中哪些内容?
劳动者对剥削者的痛恨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同仇敌忾 保家卫国
战友情深 英勇无畏
对统治阶级的赞美;
颂天化文“楚辞”
创作时间:
创作者:
代表作:
战国时期
屈原等人;
屈原《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天
人
天人合一
天文:日食、彗星
历法:二十四节气
中医:扁鹊 《黄帝内经》
王权神化
甲骨文:占卜、记事等
青铜器:祭祀等
社会风貌
《诗经》:现实主义文学
楚辞:浪漫主义文学
地
课堂小结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先秦文化辉煌灿烂、影响深远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第三部分 课中练习
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人们最早可以用到这一成就是在 ( )
A.商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2.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它是由( )总结出来的。
A.扁鹊 B.黄帝 C.华佗 D.张仲景
3.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四牛尊、三羊尊和四羊墨这几件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同时代中原出土的青铜礼器上的饕餮纹具有共同特征。同时出土的还有青铜神树等造型奇特、大气恢宏的文物。由此说明了中华文化的( )
A.连续性和稳定性 B.先进性和丰富性
C.多元性和一体性 D.地域性和单一性
4.“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已知的最早文字的是( )
A.小篆 B.行书 C.甲骨文 D.金文
C
A
C
C
按载体分为
按价值分为
实物史料(遗留物件)
文献史料(文字材料)
口述史料(口头讲述)
第一手史料(当时当世)
第二手史料(后人研究)
温习巩固
实物史料(遗留物件)
第一手史料(当时当世)
史料分类
史料指的是能够记录或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让我们跟随考古工作者一起探秘历史。
材料一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一座墓葬。该墓葬出土了青铜器、玉器等 1 928件精美的随葬品,青铜礼器上的铭文是确定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墓葬出土青铜器468件,刻有铭文的青铜器有近200件,有“妇好”或“好”铭文的就有109件。其中的两件大铜钺最为引人注目,每件竟达八九千克。据考证,铜钺在商代也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在随葬品中,有5件“司母辛”铭文的青铜器,应是孝己为其母妇好所作的祭器。
(1)墓葬发掘的具体地点是哪里 考古工作者根据墓葬的发掘地点推测墓葬可能是商朝的,你同意吗 并说明理由。
(1)地点:河南安阳殷墟。同意,商王盘庚曾把都城迁到殷,殷墟是商朝后期都城遗址。(或不同意,仅凭发掘地点不能判断墓葬朝代)
(2)考古工作者围绕墓葬主人身份进行以下推测,请从材料一中寻找相关证据。
墓主人推测 相关证据
身份高贵
名字是“妇好”
一位将军
一位母亲
随葬品极为丰富、精美等
有“妇好”或“好”铭文的青铜器就有109件
铜钺在商代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
5件“司母辛”铭文的青铜器
材料二 在殷墟出土的十多万片甲骨中,有近200片记载了妇好的一些故事,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下图甲骨卜辞的意思是:妇好率领13 000人征伐羌方。
(3)材料二图片上的文字我们称为什么 其卜辞内容印证了妇好的什么身份
(3)文字:甲骨文。身份:她是一个将军。
(4)通过两则材料,我们还能了解到商朝的什么信息
(4)信息:政治;经济(青铜铸造业发达);军事;文字(甲骨文);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