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历史背景
一、香港构成: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沿海的200多个岛屿)。
香港问题由来
香港问题由来
二、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香港的坎坷历史
1949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
1982年9月起,我国政府开始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耗费两年多的时间、多达22轮的谈判。
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历史性时刻:1997.7.1 香港回归!
据统计,全球共有数百家新闻机构的8000多名记者对香港回归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同一题材同一时刻,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材料,是写出新闻精品的关键,由新华社4位记者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新堂采写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获得了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这是国内年度新闻作品的最高荣誉。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文体知识
新闻
狭义——消息
广义
消息
通讯
特写
调查报告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的特点】
真:新闻的事实必须真实。
短:篇幅要求短。
快:要有时效性。
活: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强: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新闻六要素】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何因)
How(如何)
【新闻的结构】
【标题】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
【导语】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简要概述最核心的信息。提纲挈领,牵引全文。
【主体】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背景】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结语】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阐明新闻的意义,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语言精练,紧扣主题。
标题: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
形式: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一般分三种:
引题+正题
正题+副题
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
正题
副题
引题宜虚不宜实
正题宜实不宜虚
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文本细读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导语:第1段。查尔斯王子和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主体:第2—10段。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中英政权的交接仪式。
背景:港督府变迁 香港历史(在第4、7、11段插叙)
结语:第11段。小结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
按照新闻的基本构成给本文分层。
这则新闻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
找出描绘的现实场景、历史材料以及表达情感的语句。
现实特写场景 历史材料 对比维度 情感表达
时间:4点30分—4时40分 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一次降旗)
时间:6时15分—7时45分 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时间: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三次降旗)
时间:7月1日0时40分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港督府的建成时间及扩建、发展
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开始统治
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
1841年1月26日,米字旗插上港岛
今昔纵比
今昔纵比
今昔纵比
横向对比(米字旗VS五星红旗)
“蒙蒙细雨”“日落余音”“永远都不会有”“最后一次”
“日落仪式”“雨越下越大”“降下了米字旗”
“最为世人瞩目”“冉冉升起”“从此恢复”
“很快消失”“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第一个场景
下午4点30分,港督府 ,降下港督旗帜。
第一次降旗
第二个场景
晚6时15分,告别仪式在添马舰东面举行。
第二次降旗
第三个场景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易帜)
第三次降旗
第四个场景
7月1日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本文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管治。
第二次降旗是当天港岛上每天一次的降旗。这一次降旗如果在平时就很平常,但在当天意义却非常重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管治了150多年的香港终于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是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管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本文在对现实场景的描述中,加入了对历史的回顾,为什么要这样写?
丰富了新闻的内容。
增加了新闻的历史纵深感。
在今昔对比中,使读者体会到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
第4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上,属于插叙,交代了港督府的历史。
内容上,把港督府昔日的辉煌和如今成为历史陈迹的冷落进行对比,表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
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7月1日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本文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最后”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终于洗刷了,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文中提到了几处“雨”,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第一处】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第二处】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作用:烘托气氛,表现英国殖民者离开香港的灰头土脸,反衬中国人民对于香港回归的自豪。
末任港督
离开港督庭院
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的赠言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呼应标题,暗含嘲讽,表达了对殖民主义的鞭挞。
今昔对比,深化主题,表达了中国人民的胜利自豪之情。
对比其他新闻报道,本文标题有何独特之处?
【本文标题的独特之处】
采用主谓倒装句式,突出“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主题。
“别了”,拟人,委婉的语气中有嘲讽意味。
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巧用双关,表面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意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耻辱被洗刷。
对于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无数媒体工作者都精心推出了报道,为什么本文获得了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成为了名作?
标题独具匠心。
挑选独特且富具象征意义的关键场景。选择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样一个独特角度进行报道。
新闻现实与历史背景交织形成对比,凸显出历史感。
客观陈述中隐含着丰富情感,报道简短但不乏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更让读者感受到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的骄傲。
沙场练兵,概括新闻消息
(2020年新高考1卷)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4分)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6月3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年会主题为“世界的复兴”。新闻公报介绍,“世界的复兴”这一目标将致力于共同迅速地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基础,以塑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具韧性的未来。届时,年会将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世界经济论坛将和瑞士政府一道,确保会议安全。
【参考答案】①2020年6月3日,②世界经济论坛宣布,③第51届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④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举行,⑤主题为“世界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