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长
征
胜
利
素材风暴:http://www./
PPT模板:http://www./ppt/
AE视频:http://www./ae/
PSD素材:http://www./psd/
矢量素材:http://www./vector/
万
岁
杨成武
了解回忆录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回忆录的特点。
理清文章脉络及线素。
掌握描写手法,分析人性形象特点,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知识点。
1
2
3
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和理解新时代长征精神。
4
教学目标
我背“长征诗”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背一背:关于长征的诗,你能背出哪几首?
七律·长征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年底,毛泽东在戎马倥偬的征战途中,以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共写下10多首关于长征的诗词,被誉为“来自长征路上和秦晋高原的绝唱”。
忆秦娥·娄山关
认识作者
杨成武(1914、10、27—2004、2、1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1934年10月随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多次率部担任前卫,在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攻破天险腊子口等重要战斗中屡立战功。
此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2004年,在北京逝世。
传奇上将——杨成武
红军长征背景
外部因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国民党当局却鼓吹"攘外必先安内",实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政策,集中兵力对红军实行围剿政策。
内部因素:
内因—中共中央出现左倾错误。临时中央以及完全不懂中国实际的洋顾问("国际顾问"李德)改变了过去毛泽东等人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造成红军对国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伤亡惨重,根据地缩小,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只能实行战略撤退——长征!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
关于长征
毛主席接着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两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粤、湘、赣、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杨成武回忆录》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3、红六军长征时人数约97000人。结束时约1.1万人
2、红四军长征时人数:8-9万。结束时约1.2万。
1、红一军长征时人数:8.6万,长征结束时约7200人。
三大主力军队
长征前后
瑞金→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识背景——红军长征基本路线
一望无际的草原是比雪山更可怕的死亡地带,很多地方都是死水潭,脚踏上人就陷下去,但是红军没被困难吓倒继续前进。
一、检查预习,掌握常识
(一)易错字词
哈(hǎ)达铺 缴(jiǎo)获 给(jǐ)养 勒(lè)马 迂(yū)回 寒噤(jìn)
(二)成语解释
万马奔腾:
疲惫不堪:
熙熙攘攘:
艰苦卓绝:
运等帷幄:
名副其实:
形容声势浩大、场面热烈。
形容极度疲乏,过度劳累。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形容年争十分展苦,超出寻常。
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業,泛指筹划决策。
名声或名誉与实际相符合。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万岁”这一表达欢呼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
文题解读
长征胜利万岁
回忆录,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式追记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回忆录的篇幅有长有短,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文体知识
概念
特点
真实、广泛、突出。
分类
亲笔回忆录、口述回忆录
回忆录
文体知识
写作特点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
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有一定的代表性 ,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 ,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十月十八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
打完二马骑兵,我们在吴起镇休整了一个星期,十月三十日……经过几天的行军,于十一月六日,在甘泉县附近的区域里……
吴起镇战斗之后,一天,我和王开湘同志……
时间真实
作者将自身的经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节点详实,具体到某一天,对应史料,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行文线索: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我们终于抵达陕北吴起镇。
(1-8段)
按行文线索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毛泽东指挥长征最后一仗——回击二马骑兵的吴起镇战斗。
(9-22段)
第二部分
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23-44段)
第三部分
红军长征的典型场面
场面一
场面二
场面三
抵达吴起镇
毛泽东亲自指挥,打响伏击战
歼灭千佛山反动民团
事件真实
第四节点
第五节点
路上偶遇邓小平首长
参加全军干部会议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打扫战场,清理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用动作描写突出场面感,增强真实性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打扫战场,清理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用细节描写突出场面感,增强真实性。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打扫战场,清理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用密电等史料作为写作材料,增强真实性,突出红军顽强抗争的精神。
十月十八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情感真实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一连串排比写出了
红军长征的艰难
到达北上抗日的根据地
与大部队会合
长征胜利
到达吴起镇为何会让红军沸腾、兴奋、激动?
正是因为长征道路的艰难,当到达根据地与大部队会合后,显得长征胜利的难能可贵,因此红军沸腾、兴奋、激动。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的真实流露,触动读者的心灵,更为可信!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串联了哪些人?
触及了生活的哪些方面?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历史面目?
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彭德怀等同志
邓小平首长(详写)、红军战士(群像)
红军生活日常
红军战斗场面
红军的精神面貌和与斗争精神
广泛性
突出 ,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 ,有一定的代表性 ,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 ,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塑造的人物形象突出
描写的事件场面突出
反映的情感突出
邓小平首长(详写)、红军战士
事件场面与长征紧密联系
长征胜利万岁
突出性
思考
精读课文,分析本文写作手法,
1、阅读1-8段,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
(一)精读第一部分(1-8段)
【补充重点知识】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1)人物描写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E.肖像描写
(2)环境描写(用景物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场面描写
(4)细节描写
描写手法
1.本文是回忆录,属记叙类文体,本部分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8段)
①场面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②动作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
“冲”“跑”的动作描写。第8段“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③心理描写:如第2段“我们都很高兴”。
④侧面描写:如第4段“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
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
1:文章是如何描写红四军团到达吴起镇的欢乐、热烈场面的?(1~4段)
明确
①将要到达吴起镇时队伍“顿时沸腾”起来了。运用了“顿时”“沸腾”两个词语表达了战士们在长久的坚持之后,即将完成任务的喜悦之情。
②同志们“欢叫着”“冲着”等词语表现长征胜利后的愉悦心情。
③文章还回忆了长征路上遇到的一系列的困难,现在终于胜利,“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所以“激动”“兴奋”。
【1886-1976】
朱德
2、为什么看到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
苏维埃是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政权,是当时决策党的事务、领导革命的核心。见到苏维埃就是回到了核心组织。
(一)精读第一部分(1-8段)
详细再现歼灭二马追兵的场面,是因为这决定性的最后一战,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战斗,表现了毛主席高妙的战略战术;也充分说明了在我军胜利到达陕北的时候,对敌人的“追剿”阴谋更是毫不留情地打击,取得完胜,彻底宣告了蒋介石“追剿”计划的破产,表现了我党和红军顽强的战斗力及长征胜利的必然。
3、在第13-19段中,作者为什么详细叙述的吴起镇一战?
①现场感强。
“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一队接着一 队,还真不少”,直接描写了敌人进入包围圈的场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细节描写突出。
“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这一细节描写较为突出,表现了敌人在受到打击时的狼狈。
③记叙和议论相结合。
既详细地记叙了战斗的场面,又有相关的解说和议论,使得描写详尽清晰。
2:本文详细地描写了围歼敌人的场面,请结合相关的段落谈谈这一场面描写有何特点。(14~22段)
思考
精读课文,分析本文人物形象,思考长征胜利的意义
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群象:红军战士
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 ,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②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 ,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
③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
④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 ,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思考,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2.本文中的邓小平是什么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特点的?(第24-31段)
文中的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
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
“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人物形象:邓小平如何刻画?
路上碰到我们的老首长邓小平同志,我们赶紧勒马下来,向他敬了礼,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你们驻扎在哪里?离这多远?”我们一一作了回答。他又问道:
“听说你们团在青石嘴一仗,缴了敌人不少布?”
“是的,上缴了不少,还留了一点。”我说。
小平同志说:“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
“好,照指示办!”我回答得很爽快。
小平同志高兴地笑了,又说:“讲妥了,一言为定!如有多,还可以给机关同志添件衬衣。”
我点着头说:“好,我回头派人给送去.”
我们牵着马跟着小平同志,边走边说,不一会儿,就到了会场。
语言描写
称呼亲昵,平易近人
通过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刻画出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形象。
四、理解长征精神
1.自主通读,重点勾画出体现长征精神的语句,并概括长征精神。
(1)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践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不怕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理解长征精神
(2)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都怀念苏维埃。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四、理解长征精神
(3)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四、理解长征精神
(4)我们走过了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
四、理解长征精神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5)第43 段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理解长征精神
小结 长征精神
不怕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
本文的语言兼顾了文学性和通俗性
文学性:文本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如“久别重逢”“互诉衷肠”“七零八落”“运筹帷幄”等等,同时,还多用拟人的修辞和烘托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通俗性:文章以散句、短句为主,有较多的口语和拟声词,如“啊”“啪”“嗬”“讲妥了”等,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39——42段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概括这些论述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长征精神及当代意义
(1)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时间。包含了总的长征时间、战斗时间、休息时间、行军时间。
(2)总结了红军长征途经地。共走过十一个省,走了二万五千里,是前所未有的长征。
(3)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成就。占领几十个城镇、筹款数百万元,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
(4)总结了红军长征的困难。路途遥远,敌人围追堵截,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5)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5.阅读40段,“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深刻的道理?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含蓄而意蕴深远。长征途中,红军对沿途的老百姓宣传觉的政策,使党的形象、思想在人民心中发芽,伴随着革命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当的队伍中来,盛开出美丽的花朵,最后革命取得了胜利果实。这启迪后代的人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五)拓展延伸
1、有人说,现在是和平年代,长征离我们很远了,那样的年代也一去不复返了,还讲什么长征精神意义不大。你怎么看?
长征精神是党领导的红军在一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革命先辈们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的民族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要有这种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长征是这样,如今的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也是这样。
习总书记谈长征精神
习近平指出长征精神5点内涵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就是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就是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就是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共全军干部会议。
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总结
中国精神、五四精神、女排精神、工匠精神、塞罕坝精神、北大荒精神、西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
素材拓展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