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3 17:1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习目标
1. 了解古代大规模民族迁徙的主体、时间、空间方向及结果等基本历程,理解古代印欧人和亚欧游牧民族迁徙对世界政治格局和民族构成的改变,认识到不同地域人类相互接触学习,丰富了文化内涵,塑造了特色区域文化。
2. 在时空定位印欧人、亚欧游牧民族迁徙概况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研习,结合民族学和地理学知识解释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运用唯物史观探究古代民族迁徙的原因。
3. 了解古代世界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加深对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认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到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明交流有助于打破隔阂,互学互鉴能够塑造丰富的文化成果,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世界。
新课导入
马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是重要的伙伴和工具,家马推动了文化交流和人类社会发展。当代考古学家和遗传生物学家认为,野马曾主要分布于欧亚草原带,原始印欧人最早在此驯化了家马,最初将马作为食物,后来驱使马匹拉动车架用于作战和迁移,传播自身民族和语言文化。
新课教学
一、印欧人的迁徙
印欧人是语言学上的命名,目前多数联合国成员国使用其语系语言,他们起源于东欧平原区域。
东欧平原范围:北起北冰洋,南至黑海、里海之滨,东起乌拉尔山脉,西至波罗的海,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是广大平缓且稍有起伏的丘陵性大平原,平均海拔约170米,主要有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带等地形地貌。
新课教学
古代社会适宜的生产方式:原始印欧人在东欧平原学会了驯养和游牧家畜,尤其是家马,有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和部落。
迁徙原因:公元前2000年左右,地球经历低温期,气候变化改变印欧人生存环境,无法获取充足食物的印欧部落纷纷迁徙。
新课教学
迁徙区域:原始印欧人历经上千年迁徙,向东欧平原各方向移动,北至俄罗斯,南达希腊和罗马,西跨海峡进入不列颠,东渗透到阿富汗、印度等地,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西北部有印欧人移民后裔,印欧人足迹呈波纹状扩散,引发世界改变。
新课教学
二、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欧人大规模迁徙结束后,欧亚大陆西部的人类和文化形态发生很大变化,从西向东,希腊人、赫梯人、波斯人和雅利安人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新课教学
迁徙前的目的地早期文明成果:
地中海区域有克里特文明,以克里特岛上的王宫建筑为标志;
新课教学
两河流域有苏美尔文明,代表符号是楔形文字;
古代印度河流域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文明,考古成果有城市建筑遗址。
新课教学
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印欧人迁徙后,这些地区的人类和文化被重新塑造。迁徙的印欧人将冶金和养马技术传播到迁入地,但因自然环境和原住民族不同,与当地民族产生碰撞交流,形成各自鲜明文化特征。
新课教学
材料:“公元前二千纪中期,欧亚非三洲的区域文明都遭到了游牧民族的冲击。……在印欧种人的第二次大迁徙的浪潮中,多利安人进入了希腊,迈锡尼文明结束,希腊进入了‘荷马时代’。印欧种的伊达拉里亚人进入意大利,建立了罗马城。公元前1100年日耳曼人进入中亚,压迫印欧种凯尔特人西进,到不列颠消灭了当地的巨石文化。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哈拉帕文明结束,开创了印度文明史上的雅利安时代。”
新课教学
列举印欧人迁徙后希腊人、赫梯人、波斯人和雅利安人的文化符号与历史事件:
希腊人:在城邦管理、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等领域成就非凡。
赫梯人:善于驯养和战争中使用马匹,与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有碰撞交流。
波斯人:建立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扩张过程中因希波战争被希腊文明记载。
雅利安人:侵入古印度文明区域,统治时期出现种姓制度和佛教。
新课教学
印欧人迁徙对亚欧大陆西部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
政治上,依靠马和青铜武器征服迁入地,建立赫梯、波斯等大帝国;
经济上,冶金技术和马匹驯养提升了生产力,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文化上,与当地民族接触塑造新文化,诞生特色区域文明成果。
新课教学
古代世界后来还有哪些重大迁徙活动,对亚欧大陆历史有何影响?
新课教学
三、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亚欧大陆上有哪些强大帝国?这一时期,东亚的两汉和西欧的罗马帝国强盛,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业发达,还有杰出君主。同时,位于北部高纬度地区的游牧部落,如两汉北部的匈奴、罗马帝国北部的日耳曼人,也活跃着。
新课教学
游牧部落对亚欧大陆帝国的影响:这些游牧部落会给亚欧大陆上的帝国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一:“他们的本土长年安静无事,那么很多高贵的青年就要自愿地去找寻那些正在发生战争的部落。一则因为他们的天性好动而恶静;再则因为他们在危难之中容易博得声誉;三则因为只有在干戈扰攘之中才能维持人数众多的侍从。……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
材料二:“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逐水草迁徙,……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母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新课教学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伦记录的2世纪日耳曼人的社会生活与西汉司马迁记录的公元前1世纪的匈奴社会共同点:
这一时期的日耳曼人和匈奴人仍以游牧为主,好战传统明显,依靠战争组织社会管理。
新课教学
游牧民族迁徙原因:边防压力,秦汉君主和西罗马帝国统治者修建长城抵御,但公元3世纪开始,他们又大规模迁徙。
自然环境改变引发游牧民族迁徙,他们去哪里寻找生存资源,对汉文明和罗马文明有何影响?
新课教学
梳理自公元3世纪开始亚欧主要游牧民族迁徙知识:3 - 6世纪寒潮促使亚欧大陆东、西两端游牧民族向南进入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领域;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沙漠区向北迁徙到小亚细亚和尼罗河下游流域。
新课教学
四、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阅读教科书第36页“学思之窗”栏目的材料《反异教徒历史七书》及问题。
材料里的西哥特人是日耳曼人分支,首领起初想消亡罗马,后态度转变,希望传承发展罗马文明,原因是认识到罗马帝国的形态和法律对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要作用,弥补哥特人社会组织形式和民族性格弱点,西欧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新课教学
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进入汉帝国后,与中原文化交融会产生什么结果?
材料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新课教学
材料二:“隋唐的文臣武将,汉化的少数民族为数众多。隋代二品以上官员有少数民族血统的63名。唐代名臣李怀仙,是汉化胡人;大将王武俊、李光弼是汉化契丹人;高仙芝、王毛仲是汉化高丽人;高怀光、高宗文是汉化靺鞨人;史宪臣、李宝臣是汉化奚人;姜公辅是汉化安南人。据陈寅恪考证,诗人李白(701 - 762)也有胡人血统,陈寅恪1935年发表的《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称,‘其人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其父之所以名客者,始由西域之人其姓名不通于华夏,因以胡客呼之,遂取以为名’。”
新课教学
概括提升:李唐皇族初期,三位帝王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的亲母都是鲜卑族,民族交融使皇室推行各民族文化兼容并包政策。大量有少数民族血统的文臣、武将、诗人与李唐皇室共同创造了开放、包容、有活力的隋唐文化,造就了盛唐气象。
课堂小结
古代世界民族迁徙带来的文化冲击与新文化区域的形成。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明交流打破了隔阂,相互学习和交融塑造了日益丰富的文化成果,古代人类迁徙在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布置作业
撰写一篇小论文,题目为《古代人类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字数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