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轴心时代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苏格拉底,以色列先知、释迦牟尼等,他们创立各自的思想体系。
中国:春秋末年百家争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写作背景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之心》
《五石之瓠hù 》
《老子》四章
《兼爱》
《论语》
《礼记》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道家
儒家
墨家
《论语》十二章
正音:
如乐何 yuè 八佾 yì
自省 x ng 文质彬彬 bīn
譬pì如 未成一篑 kuì
迩ěr 子罕(hǎn)
《论语》写作背景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谓:评论
佾:古代的乐舞,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季氏为大夫,应该用四佾,用八佾是对天子礼的僭越。
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武道,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一种饮酒器。
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现象发出的感叹。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约束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 由:依靠。
目:条目,细则 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礼:先王之礼,一般指的是周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事:实践,从事 斯:这
本章所讲的核心是什么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的目的是什么?
仁
如何“克己”?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仁:仁爱
“仁”是统摄了“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道德标准。
故“仁”也称“仁德”。
礼:一般指周礼(先王之礼),是一种社会规范制度。
乐:乐是礼的重要的一部分,指的统治者采用音乐沟通情感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仁 礼 乐
“仁”是“礼”的内在本质,“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克己(内在本质)复礼(外在表现)为仁
“仁”与“礼”的关系
2.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而:表假设,如果
如礼何:把…怎么样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乐呢?”
礼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要求。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果)→任重而道远(因)
任重而道远(果)→仁以为己任故重,死而后已故远(因)
本章要义:士人要终身践行仁德,故任重道远,故需弘毅。
【译文】 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责任重大并且道路遥远。把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死了之后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仁”是统摄了“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道德标准。
忠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仁”是统摄了“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道德标准。
忠恕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里仁》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想要自己站得住,就要帮助别人站得住站得住;要想行得通,就要帮助别人行得通。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忠恕
“忠”“恕”的涵义和关系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反面)。
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正面)。
二者关系:“忠”和“恕”是一体两面的。
“仁”是统摄了“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道德标准。
“仁”是统摄了“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道德标准。
义 利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的价值取向: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喻:知晓,明白。
【译文】孔子说:“君子知晓义,小人知晓利。”
孔子的义利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衣敝缊(yùn旧的丝棉絮)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孔子的义利观:重义轻利
孔子义利观的发展:舍生取义(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聪明,就是有能力解决一个具体的困难问题。智慧,就是始终让自己有很多选择,以至于根本不需要被迫去解决什么刁钻困难的问题。不屈服于外界的时间压力,是始终让自己有很多选择,并通向智慧的重要一步。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仁德的人存公心(礼、义)去私欲(利),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则不会招人怨恨;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则会招人感激,
人我关系和谐了,就不会忧虑。
“仁”是统摄了“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道德标准。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勇敢的人有舍生的勇气,所以不会畏惧。
电影《狮子王》中辛巴问过父亲,“我只想像你一样勇敢。”父亲穆法沙告诉儿子,“我只在需要勇敢的时候勇敢,勇敢并不意味着自找麻烦。”
在儒家的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很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谓“达德”指的是通行不变的道德、大德、极高的道德。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那里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1)就:靠近、接近→到。
(2)正:形作名,使…端正、匡正。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物质上不追求安逸享受(安贫乐道)
“敏于事而慎于言”: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就有道而正焉”:向有道的榜样学习而匡正自己
第一条重在生活起居的自足, 第二条重在言行举止的要求,第三条重在虚心请教的习惯。
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关于言行的,孔子还说过: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孔子这里提供自我反省的参照就是外界的贤人与不贤人。以他人为参照,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此意。
贤:有贤德的人。齐:形作动,看齐。
省:反省,检查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在心里自我反省(有没有和他类似的毛病)。”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
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你连你妈都改变不了。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使神经病。
自省
思考:孔子为何不说“见不贤而改之(不贤之人)”?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以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朴的品性和华美的文采(内在美与外在美)
内容与形式
东晋太尉郗(chī )鉴派管家寻找女婿,管家看来看去,感觉王府的青年才俊个个都很好。最后,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太尉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
这就是东床快婿的由来,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以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若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若持之以恒,则会有所进益。
其止其进,皆在自己,不在他人。
“未成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
篑(kuì):盛土的竹筐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才倒下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不学诗,无以言”),教诲弟子要学《诗》。本章全面概括了《诗经》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那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硕鼠
《诗经.魏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3、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晨得知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
成语“朝闻夕死”的出处,孔子用夸张的语气,表达了对“道”的渴慕之情,也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据杨伯峻统计,“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过60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第一,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道得之);第二,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第三,道路、路途(中道而废);第四,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按照这种分类,“朝闻道”中的“道”最近接第一种,但解释为道德、学术或方法,在本句中都欠通,故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又随机将其翻译为“真理”。可真理又是一个来自西方的哲学概念,置于孔子似乎也不太贴切。其实,“闻道”两字合看,似乎近于《道德经》中的“道”。虽然道家所指的“道”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儒家有显著区别,但在这里从形而上的层面理解起来,两家是相通的。
3、朝闻道,夕死可矣。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道德经》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列宁
3、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朝闻夕死:真理比生命更重要,对真理追求的迫切。
君子之德
修身养性
一、不求安饱,就有道而正:好学
二、礼乐应以仁为基础
三、执着追求真理
四、义利观:重义轻利
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七、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八、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十、克己复礼为仁
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的社会功能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对孔子及《论语》不以为然。他说:“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处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求实惠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至于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文学常识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入仕,即“做官”。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
仲尼
儒
仁
礼治
私人
三千
七十二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七十二人。
作者简介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瘦弱、疲惫的样子)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弟子
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 六经。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诗》《书》《礼》《易》《乐》《春秋》
《春秋》
“四书五经”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的主要思想
(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的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礼治”。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先“正己”后“正人”,以德治民,“为国以礼”。
孔子的主要思想
(3)孔子的教育观—— 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这是教学方法,他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