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任务式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老子》四章任务式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2 22:0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走近老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任务一
朗读文本,疏通字词,翻译文句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的中心部位
揉和;黏土
门窗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第11章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11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尖的人
自我夸耀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我夸耀
为,做
行走不稳
同“形”
第24章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24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
智慧
聪明
第33章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33章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通“判”,分离
动词,做
介词,在
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微小的事物。
同“蔂”,土筐
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
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取独
做事
接近
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弥补,补救
结构助词
连词,表目的,来
第64章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第64章
任务二
初探观点,厘清层次,理解内涵
《老子》第二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不要把“无”的作用、地位过分夸大……
任继愈《竹影集》:
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
用生活中的例子证明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谈谈如何理解“道”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的本原
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顺势自然
无为而治
第六十四章和《荀子·劝学》中论积累重要性有何异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同:都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异:①荀子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
任务三
比较分析,深入探究,联系现实
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
合作探究
儒道两家的关系是怎样的?体现在何处?
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

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懦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不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但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们去不可。
——南怀瑾:《老子他说》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加法
减法
异同
粮店
药店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