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
语文科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城市的起源距今有3000多年了,很早就将水利工程的环境美学引入宫城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市政功能完备的城市,往往有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例如,北京自金代至明代终于演化出流动的湖泊水体与规则宫城和市坊街道整合的城市格局,既体现了帝国都城的威严,又以湖光山色赋予城市以灵气和美感。
其实,水资源条件作为重要自然因素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已被重视,古代典籍中早已提出关于城镇规划的水利原则。《管子》蕴涵着丰富的水利规划内容,既从纲领上明确了城池建设是国之要务,又从细节上强调城址高程选择需取水之利、避水之害,城址位置选择应水源丰沛,引蓄得宜,城市整体规划宜遵循排水综合功能具备的制度等。这些理论体现了因地制宜、顺势利导的主要原则,成为至今所知最早的自然城市理论。
水利工程的兴建给一些都城留下了宛若银链的城市水道和碧波莹莹的园林陂池。这些水道和陂池互相贯通,可调节供排水量,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如今,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对传统城市水利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之后,城市市民的愿望就是有整洁优美的市容、良好的秩序,能够享受蓝天、碧水、绿树、花丛,看到更多的能代表城市精神和文化品位的东西。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观念进行了反思,重新研究旧城市,研究古代“自然城市”的风味,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以“创造优美城市环境”为宗旨的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范围的河道整治除满足防洪、排涝、供水等目标外,将河道、水域看成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的重要载体,将河道建成城市特有的风景带和休闲旅游场所,改善生态环境,并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开发带。
当前城市水利建设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持。城市水利学是对城市的安全、经济、环境与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这些研究指导城市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这一理论要求既要研究城市水利的规律,又要根据城市水利的规律指导城市水利实践。此外,对各国之间城市水利问题与经验的横向比较研究,以及将古代城市水利的优秀成果联系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所进行的纵向比较研究,将会对研究工作的深入有重要帮助。
城市的河道、水域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也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常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要保留前人留下的遗产,吸收古老的历史和优秀的东方文化中蕴藏的智慧,更要以完整的现代化城市结构丰富其内涵和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摘编自周魁一《论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
材料二: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一个致力于江河安澜的伟大构想,在这一刻成为现实。
2022年12月30日上午10时,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在巢湖岸边宣告主体工程正式实现试通水通航。
引江济淮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供水范围涉及皖豫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受益范围7.06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5100多万人,改善灌溉面积1800多万亩。
关于引江济淮的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近2000年前。三国时期,曹操曾试图沟通江淮水系,可在开挖过程中却“日挖一丈,夜长八尺”。“曹操运河”就此不了了之,然而沟通江淮的梦想却延续了千年。
伟大工程诞生于伟大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引江济淮工程加速推进,不断创造新时代国家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审批建设新效率。根据规划,到2040年,引江济淮年均引江水量将达43亿立方米,相当于把两个巢湖输送到江淮之间和皖北、豫东地区。破解皖北和豫东地区发展难题,关键在水,这也是建设引江济淮工程的初衷之一。“从今往后,皖北和豫东数千万群众终于能“共饮长江水'了!”在试通水通航现场,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引江济淮工程第二代设计者朱青激动地对记者说。
引江济淮工程的另一重大功能,是对我国高等级内河航运格局的极大完善。当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在安徽省内实现沟通,长三角地区的工农业产品可以顺利北上,北方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可以南下,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安徽桐城、枞阳两县的菜子湖是引江济淮工程的必经通道,也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为严格保护候鸟栖息环境,引江济淮工程专门增加了约1.5亿元投资,将航道西移约1公里,远离鸟类集中分布区;结合微地形改造布设苦草、黑藻、菹草等耐水植物,为候鸟提供优质栖息地。
引江济淮工程还是我国布设鱼道最多的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安排了2.5亿元左右专项资金,为鱼类增设了5处鱼遒,用于鱼类洄游。过鱼通道由原来的顺直平面布置,变为蜿蜒曲折、宽窄相间的仿生态布置,鱼道结构也由普通的混凝土结构调整为堆砌石生态结构。
“曹操为什么挖不下去?就是因为膨胀土。膨胀土是一种遇水膨胀变形、失水收缩开裂的黏性土,民间将其形象描述为“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中铁十局引江济淮项目总工程师刘绍云介绍,“面对膨胀土,我们总结形成了膨胀土河渠边坡水泥改性土换填施工工法等一系列新工法、新工艺,不仅提高了工效,还节约了资源”。
水至福来。如今,长江水从枞阳引江枢纽汩汩流出,一路过长渠、钻涵洞、穿渡槽,跨越千年,终与淮河“牵手”,从此世世代代、永永远远滋养着这片广袤的土地。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1月4日丁一鸣、常河《长江淮河终“牵手”》)
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子》一书从纲领上明确了城池建设是国之要务,从细节上强调了城址高程、位置选择应遵循的主要原则,这是当今最早的自然城市理论。
B.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观点如今已难以满足市民的城市生活需求,河道、水域目前也被人们用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
C.当前城市水利建设既要汲取古代典籍中的水利文化知识,又要学习现代城市水利学等科学理论,纵横比较,深入研究。
D.引江济淮水利工程突破了单一的城市地域限制,连通皖豫,计划到2040年把相当于两个巢湖的水量输送到江淮之间和皖北、豫东地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在强调水利建设的理论指导时,以下定义的方式介绍了“城市水利学”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B.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借助《管子》和“曹操运河”故事来行文,虽同属历史知识的运用, 但在材料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C.材料二中“牵手”指的是在引江济淮工程的推动下,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一路过渠穿洞、跨越千年,实现历史性的伟大会合。
D.材料二的引江济淮工程调节了年平均引江水量,惠及百姓,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是对材料一中心论点的有力实践。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是(3分)
A.“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泄(《管子·度地》)
B.“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此地图之常也。”(《管子·地图》)
C.“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命之曰金城。”(《管子·度地》)
D.“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
4.水利是与江河、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类活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水利工程有哪些功能价值。(4分)
5.《扬帆》杂志拟出版一期“中国水利”专栏,材料一为学术论文,材料二是新闻报道,身为编辑的你,会选择哪篇文章向同学们介绍“水利”知识呢?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光荣街10号(节选)
石钟山
光荣街10号是军区干休所的一个家属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又一批离退休的老军人,从军区大院宿舍搬到干休所。船到码头车到站,这些操着南腔北调的老军人,戎马一生,到了退休的年纪,搬到了干休所,光荣街10号是热闹的。一转眼,光荣街10号老一辈人中,就剩下小花阿姨一个人了,她就像秋雨中挂在枝头的最后一片树叶。
从那以后,我们这些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每次回到光荣街10号,都要去看一看小花姨。小花姨早已不再年轻,已经八十三岁了。每次见到小花姨,她的身子骨依旧健朗,走起路来还带着风。现在她和儿子大龙住在一起,大龙每天上班没法全心全意照顾小花姨,便在老家找了个保姆来照顾小花姨。小花姨每天都有散步的习惯,迈开和她年龄不匹配的步子,大步流星在前面走,保姆颠着小碎步在后面跟随,①似乎在追赶一个淘气的孩子回家吃饭。
小花姨的活动大多时候局限于院内,她匆匆地走着,走到凉亭或某棵树下,或突然停下脚步,望着空空荡荡的前方,呆愣上一会儿,一缕悲伤快速地从她脸颊上掠过。这些地方,都是院内的叔叔伯伯生前经常活动吵架的地方。他们在凉亭里下棋,时刻都是热闹的,他们吵吵嚷嚷互不相让,为了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不知为什么,他们年龄越大,火气却越旺,②总是跟孩子一样较真。
他们的家属,在几棵树下的空地上跳舞,见自己的老头和人争吵起来,就有人说:那谁,还不去管管你家老头。人群里就会走出三两个阿姨,朝正和他人争吵的老头走去,到了近前,扯一把老头的衣袖劝架似的:得了,不就是下一盘棋么,何必弄得跟个乌眼鸡一样。每当这时,大部分老头就会借坡下驴,甩一甩衣袖,丢下一句:老王,你都玩赖一辈子了,和你这样的人说不清。回家,喝茶去。说完也就走了。
小花姨是钟叔叔的家属。钟叔叔是个爱较真的人,每当小花姨去拉钟叔叔的衣袖,钟叔不仅要把小花姨的手甩开,还会训斥小花姨一顿:你别抹稀泥,下棋就是战斗。这要是在战场上,哪有机会让你重新来过。丁是丁,卯是卯,一步错,步步错。
钟叔叔说到这,脖子上的青筋都会冒出来,一跳一跳的。见小花姨说话不管用,老张或老刘 就会上前劝道:老钟,下棋不就是游戏么,怎么好和战场比。让老胡重走一步又能咋,你这么较真,老胡心脏病都犯了。
钟叔叔不敢苟同众人和稀泥的方式,认真地纠正道:性格就是人格,人格就是工作风格,磨磨唧唧,举棋不定,还配当一名指挥员么?
刚才和钟叔下棋的老胡叔,听了钟叔的话,就伤了自尊,他脸色苍白,手抚着胸口,哼哼唧唧地道:好你个老钟,你贬低我人格和能力,告诉你,我和你没完。
眼见着老胡心脏病就要犯了,众人拉拉扯扯地把老胡叔架起来,簇拥着向家里走去。钟叔见老胡走了,气也消了一半。下次再见到老胡,似乎把之前的不愉快都忘光了,热情地招呼道:那啥老胡,这阵子身体还好吧?他们都是几十年在一起的老战友了,谁啥脾气早就心知肚明了。胡叔就借着钟叔的话茬,平静地道:身体还行吧,你也注意点,别仗着身体好到处和人吵架。钟叔听出胡叔话里有话,就呵呵笑一笑,拉着胡叔的手又到凉亭下棋去了。
干休所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身影甚至气味。此时,形单影只的小花姨,一定又想起当年那些热闹的场景。如今整个院里就剩下她一个老辈人了。她呆愣一会儿,目光就移开了,望着天空,然后又长久地伫立。人们都说,人死后会进入天堂,天堂自然在天上。小花姨的目光长欠地留在天空中。
每次见到小花姨,大都是在院子里,她刚发完呆,或者正在发呆。我们会远远地叫一声:小花姨······然后奔过去,就像当年孩子一样站在小花姨面前。她会迟疑地把目光投在我们脸上,自己的脸也柔和起来,目光慈祥地落在我们的脸上。起初她的目光会一亮,似乎认出我们中的某一个了,片刻又变得木然起来,声音仍慈祥地问:③你是谁家的孩子呀?我们报出父母的名字,她终于想起来了,然后亲切地叫着我们的小名道:xX,你回来了,还不快回家去,你爸妈等你们吃饭呢。
我们发现,小花姨已经糊涂了,她的脑子和她的身体不相匹配了。我们望着眼前迟暮的小花姨,似乎又穿越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小花姨在街道工作,确切地说是负责军区家属院家属鸡毛蒜皮的工作。小花姨的工作很繁杂,比如孩子升学、就业,包括参军,甚至计划生育都是她的工作范畴。她就很忙碌,她年轻矫健的身影不停地挨家挨户穿梭。不是下发通知,就是拿着一份又一份传单张贴在楼门洞里。小花姨有一双又长又壮的腿,走起路来,像一匹马似的健康而又有力。
我们放学后,父母不能按时下班。每天总有几个不能按时吃饭的孩子,在院子里游荡,肠胃不争气,经常会乱叫上一气。小花姨这时总会及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挥着手道:到我家去。起初,我们总是见外似的躲开,小花姨不依,④这手扯着我们的衣领子,另一只手又拽过别家孩子的一只袖子,把我们拉扯到她家的饭桌前,饭菜早已盛好。一回生二回熟,我们也不客气了,狼吞虎咽起来。小花姨就坐在一旁,欣赏地看着我们吃饭,还不停地说:慢点别噎着,饭菜锅里还有,吃完了我再给你们去添。
军区院里的孩子,几乎所有人都到小花姨家吃过饭,都说小花姨家的饭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饭了。小花姨听了我们的表扬,总是抿起嘴,笑一笑道:你们妈妈做饭也好吃,只是你们吃习惯了。
隔三差五地,我们的母亲会给小花姨家送去一捆菜或一块肉,有时还有半袋米什么的。小花姨说什么也不要,从门里推到门外,她的脸因用力都涨红了。我们的母亲就生气地说:小花,你要是这样,再也不让孩子到你家来了。小花姨听了这话,就不再认真了,突然就软了下来,只象征性地接过一把菜,别的再也不要了。再争执一会儿,双方各自妥协。
小花姨是我们院里最受欢迎的人,不仅我们这些孩子喜欢她,我们的母亲,也亲切地称她为小花。
在我的印象中,小花姨像太阳一样浑身上下散发着光亮,走到哪里,就把这种光亮带到哪里。
(选自《长江文艺》2024年第3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到小花姨的多重身份,她既是钟叔叔的家属,也是“我们”喜欢的阿姨,史正只军区家属院家属事务的街道工作者。
B.“叔叔伯伯”“他们的家属”“那谁”“你家老头”等用语没有明确指向,可见因下棋而争吵的情况在家属院内属于普遍现象。
C.钟叔叔下棋时寸步不让,称“丁是丁,卯是卯,一步错,步步错”,作者以此反衬出围观者的爱和稀泥,具有较强的讽刺效果。
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代入感,同时又灵活转换叙事角度和时间,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7.下列对文中与“孩子”相关的画横线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比喻,将小花姨比作孩子,形象地写出了小花姨虽年老但心态年轻、精神矍铄的特点。
B.句子②说叔叔伯伯总跟孩子一样较真,可见他们虽然阅历丰富,但是在与人相处方面还很不成熟。
C.句子③短短一句语言描写,刻画出小花姨虽然把“我们”都忘了,但仍然慈祥地关爱“我们”的形象。
D.句子④中“扯着”“拽过”两处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小花姨为人亲切大方和行事干脆利落。
8.小说首尾画波浪线的语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是一篇“出色的非典型军旅小说”,作者善于运用独特的角度与方式塑造老一辈革命工作者的鲜活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失权势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
材料二
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桦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袋,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
故曰:讯问者智之本也。
材料三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近臣A必选B大夫C不兼官D执民柄者E不在一族F可谓G不失权势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所以明智也”中的“所以”与《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B.文中“而'元年'之本”中的“而”表示的是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与《劝学》“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而”用法不同。
C.文中“以垂荣名”的“以”为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与《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以”用法不同。
D.文中“人受谏则圣”的“圣”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师说》中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后一个“圣”用法相同。
12.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能体现“君主端正自己”意图的一组是(3分)
①言国君必慎始也 ②多闻而择焉 ③不壅蔽矣
④此皆《春秋》之意 ⑤不失民众矣 ⑥不失权势矣
A. ②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③⑤⑥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2)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1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学习到哪些提升自己的具体途径?(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唐别驾赴郢州
皇甫冉
莫叹辞家远,方看佐郡①荣。
长林通楚塞②,高岭见秦城。
雪向峣关下,人从郢路迎。
翩翩骏马去,自是少年行③。
送人归江夏
王昌龄
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注]①佐郡:协理州郡政务。指任州郡的司马、通判等职。②楚塞:楚地隘口。与“秦城”均指偏僻但十分重要的军事之地。③少年行: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咏少年尚义任侠之事。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写,皇甫诗想象友人路途的情况,王诗还想象了离别后的情形。
B.皇甫诗开篇“莫叹辞家远”,以劝慰之语起笔,鼓励友人不要为离家远而叹息。
C.皇甫诗中间两联紧扣了楚塞、秦城、峣关等军事要地来写,旨在强调此行的艰难。
D.王诗“寒江绿水楚云深”中,“寒”字点明季节,“绿水”与“楚云深”色彩鲜明。
16.两首诗都是送别之作,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的观点是相同的。 ,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3)“雪”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有时真假难分,如姚鼐《登泰山记》中“ ”句描绘了雪光照亮了天空的景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句则以雪写浪花。
五、教材链接知识考察(共9分)
18.下列对课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泰山记》“及既上”的“及”与《师说》中“其贤不及孔子”的“及”意思不同。
B.《登泰山记》中“崖限当道者”与《赤壁赋》中“凌万顷之茫然”句式相同。
在古代“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还可以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D.《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与《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
19.对下列句中重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饮酒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稍微
20.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吾从而师之
D.舞幽壑之潜蛟 侣鱼虾而友麋鹿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歇后语俗称俏皮话,是汉语中很别致的一种语汇形式。其名称很符合其构造特点:它往往意在此而先言彼,语义重心在后;是歇而后语。歇后语要表达一个意思,一定要先描述一个与之有关的、俏皮有趣的物象画面让人去拷量、去参悟,而且一定要猜一猜、顿一顿,心理期待足够的时候再揭示要义所在,让人愰然大悟而拍手认同。这是歇后语的昧力。
歇后语前半段的构造设计如同展开一个谜语的谜面,多是描述生活中的常见物象,很接地气,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和浓厚的人文色彩,因此,在汉语各方言中,都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歇后语。比如,安徽沿淮地区的歇后语就从侧面展示了当地人的生活特点。安徽五河县盛产沱湖螃蟹,“螃蟹作揖-对央(家)”就是因当地临水特点而形成的地域歇后语。由于地域相邻、生活方式趋同,安徽沿淮不同县市流传使用的歇后语很多是一样的,如“借钱买藕-窟窿套窟窿”;也有意思一样,但表述稍有不同的,如阜南的“狗皮贴墙上-不像画(话)”在颍上、怀远等地变成了“狗皮贴到山墙上-不像画(话)”。总体来看,歇后语中的物象和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 或直白显豁,或曲折含蓄,诙谐机智而意味深长,或夸大其词而令人捧腹。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通常情况下,歇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俱全,前半段借用日常生活物象俏皮通俗地进行形象描述,已经含蓄地包含了其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后半段则用具体的语言符号揭示其真实意指。从结构上看,歇后语是一个整体,前半段相当于形式部分,后半段相当于意指部分,两个部分的深层含义是同一的。根据形式部分和意指部分的语义关联特点,歇后语可分为三类:比喻式、双关式和延伸式。
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彩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夸大其词”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几个女人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B.李总工冲着周围的年轻学生一笑,说道:“那我可就好为人师了,给你们指点一下,各位见笑了啊。”
C.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叹息,大概是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一直是在内战中大显身手呢?”
D.相对于其他三个季节,春天经历了生命从萌发到蓬勃的过程,所以我对春天的溺爱是从不掩饰的。
2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
23.歇后语来源于生活,每则歇后语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请举出材料之外的一则歇后语,并结合文段最后一段的内容进行分析。(5分)
六、写作(共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边界感”一词频繁走入当代生活,它既指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当距离、彼此尊重的清醒,也喻指个体在喧嚣世界中守护精神领地,明晰自我定位的自觉。然而,如何既避免自我封闭又能有效守护边界,成为许多人的现实困惑。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级高三年级第一次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A 2.C 3.B
4.①水利工程可以防洪、排涝,在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需求之外,还美化城市。
②破除区域局限,沟通水系连接。
③沟通区域航道运输,完善航运格局。
④为候鸟、鱼类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改善沿线水生态环境。
5.示例一:学术论文
①学术性。材料一以城市起源开篇,具有学术视角。
②科学性。材料一援引《管子》典籍,例证详实,科学严谨。
③新颖性。在“如何进行城市水利实践”问题上、纵横比较等有开创性的意见建议,培养创新意识。
示例二:新闻报道
①真实性。材料二以“引江济淮工程实现试通水通航”这一真实事件为报道对象,有说服力,直观有力地突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意义。
②新鲜性(时效性)。材料二对“引江济淮工程”的报道迅速及时,与当下人们所生活的时空紧密相连。
③通俗性。材料二的报道语言简洁明确,具有较强普适性,便于传播相关水利知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从纲领上明确了城池建设是国之要务······这是当今最早的自然城市理论”错误。根据原文“这些理论体现了因地制宜、顺势利导的主要原则,成为至今所知最早的自然城市理论”可知,选项忽略原文限制条件“至今所知”;且“从纲领上明确了城池建设是国之要务”这一表述在原文中并未直接提及,属于主观引申。故选A。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一路过渠穿洞,实现历史性的伟大会合”错误。根据原文“长江水从枞阳引江枢纽汩汩流出,一路过长渠、钻涵洞、穿渡槽,终与淮河“牵手',从此世世代代、永永远远滋养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可知,“牵手”是拟人化表达,形象地描述了长江与淮河因引江济淮工程而实现水系贯通的现实状态,这是物理上的连接,而非“历史性的伟大会合”这种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宏大叙事。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主要观点是:古代城市规划中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强调因地制宜、顺势利导的原则。
A.强调选址应有水泽、利于泄水,符合“顺势利导”的理念,适合作为论据。
B.此句讲的是军事地形学,重在“行军袭邑”,强调地形在战争中的应用,与城市水利规划无关,不适合作为论据。
C.阐述城郭与水沟结合的防御性布局,隐含水利与城市结构的关系,适合作为论据。
D.强调选址要“近水但不近洪”,体现防洪与取水的平衡,贴合主题。故选B。
6.C 7.D
8.①开头处将小花姨比作挂在枝头的最后一片落叶,写出了光荣街10号老一辈人中只剩下小花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花姨的年老孤单。
②结尾处将小花姨比作太阳,既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小花姨亲切、温暖、善良的人物形象,也体现了“我”对小花姨的喜爱与赞美之意。
9.①故事情节上,并未选取常规的战争或军旅情节,而是通过散步、下棋、做饭等日常生活事件,从生活化的角度展现老一辈革命工作者的鲜活形象。
②人物选择上,以“家属”小花姨为主要人物,穿插着对钟叔叔、老胡叔等老军人的描写,从独特的角度立体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工作者鲜活形象。 ⑧叙事视角上,以“我们”这些小辈的视角展开描写,回忆与现实交织,浸润着真切的情感,令读者更能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工作者的鲜活与美好。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作者以此反衬出围观者的爱和稀泥,具有较强的讽刺效果”错误,原文中钟叔叔“丁是丁,卯是卯”的较真,体现的是老军人严谨认真的作风,围观者的劝说是出于对老胡身体的关心,并非和稀泥,也没有讽刺效果。作者旨在展现老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深厚情谊。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
A.“运用比喻,将小花姨比作孩子······心态年轻”错误,句子①是类比,而非比喻,主要突出小花姨行动矫健,而非心态年轻。
B.“但是在与人相处方面还很不成熟”错误,这里只是说他们下棋时爱较真,而他们之所以如此较真,大概是受到多年革命工作的影响,并非与人相处方面还很不成熟。
C.“把“我们'都忘了”错误,由原文“起初她的目光会一亮,似乎认出我们中的某一个了,片刻又变得木然起来”“我们报出父母的名字,她终于想起来了,然后亲切地叫着我们的小名”可知,她并没有把“我们”都忘了,只是年老糊涂,一时想不起。故选D。
10.BDF 正确句读应为: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失权势矣。
11.D
12.D ①是“君主端正自己”的前提;②是“君主端正自己”的具体途径;④体现了《春秋》的含意。排除这三项。故选D。
13.(1)平民有请求拜见一定要通畅无阻,贵族有来求教问题一定要回答,四面八方来的人都不拒绝,这可以称为没有阻塞和蒙蔽。
评分要点:谒,拜见、拜访;距,拒绝;壅蔽,阻塞蒙蔽。
(2)译文:然而不喜欢勤学好问的方法,这就是切断了智慧的根本,阻塞了智慧的本源,凭什么能立身处世呢?
评分要点:“道”,方法;“伐”,切断;“智本”,智慧的根本;原,本源。
14.①勤奋学习,善于提问;②善于向优秀者请教;③日积月累;④多请教同学朋友,善于听取意见。
分析:结合“好问讯之道”“讯问者智之本”可概括出,勤奋学习,善于提问;结合“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可概括出,善于向优秀者请教;结合“学积成圣”可概括出,日积月累;结合“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可概括出,多请教同学朋友,善于听取意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武侯向吴子问什么是“元年”。吴子回答说:“说的是国君在开始的时候就必须小心谨慎。”“怎样在开始的时候就小心谨慎呢?”吴子说:“端正自身。”“怎样才能端正自身呢?”吴子说:“明达智慧。智慧不明达怎么能端正自身呢?广泛听取建议而善于抉择,是使智慧明达的方法。因此古代国君刚治理政事时,大夫有机会向国君进言,士人有机会面见国君,平民有请求拜见一定要通畅无阻,贵族有来求教问题一定要回答,四面八方来的人都不拒绝,这可以称为没有阻塞和蒙蔽;应该分赏俸禄的一定要给予,动用刑罚一定要公平适中,国君的内心一定要仁厚,常想着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害,这样可以说不会失去民心。国君自身一定要正派,身边的大臣一定要谨慎挑选,大夫不兼任其他官职,掌握对臣民的赏罚大权的人不集中在某一家族,这样可以说不会独揽权势。这些都是《春秋》中的道理,并且是元年的根本。”
材料二:
一个读书人如果想要深明道理、了解一切,使美名流传到后代,不喜欢勤学好问,就是砍去智慧的根本,堵塞智慧的源泉,凭什么能立身处世呢?骐骥良马虽然跑得很快,不遇到伯乐,没有机会施展它走千里路的能力;干将宝剑虽然锋利,不靠人的力量不能自己砍断东西;乌号宝弓再精良,不经过校正,它也不能自我矫正;一个人才华虽高,如果不专心求学问,不能成为圣人。水积多了成为河川,那么蛟龙就可以在里面生存;土积多了成为大山,那么豫樟等树木就可以生 长在上面;学识积累多了就能成为圣人,那么富贵尊显就来了。价值千金的狐皮衣服,不是一只狐皮能够拼成的;台庙的屋椽,不是一棵树木的枝干做成的;先王的礼法,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智慧。
所以说勤学好问是增进智慧的根本。
材料三: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凭借你本身的能力,再加上学习,难道还有人比得上(你)吗?”子路说:“学习也会有好处吗?”孔子说:“一个国君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出差错;读书人如果没有能从中获得教益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使用弓弩离不开矫正的工具。木料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圣明。接受教导重视学问,谁还能不顺理成功呢?诋毁仁义,厌恶贤士,将要遭受刑罚。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无须用火烤就很笔直,砍下来做成箭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有些东西天赋异禀)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装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入吗?”子路听后拜谢说:“我接受老师的教诲!”
15.C
16.①皇甫冉的《送唐别驾赴郢州》情感基调积极昂扬。首联劝慰友人,消除友人离家的愁绪;颈联描绘友人受到迎接的场景,充满喜悦;尾联更是展现出友人赴任时的英姿飒爽与豪情壮志,表达出对友人的鼓励与赞美。
②王昌龄的《送人归江夏》情感基调忧伤惆怅。“寒江绿水楚云深”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奠定忧愁基调;“莫道离忧迁远心”直接点明离忧;“愁将孤月梦中寻”通过“愁”“孤月”“梦”等意象,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愁与担忧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旨在强调此行的艰难”错误,结合“佐郡荣”“人从郢路迎”“翩翩骏马去,自是少年行”可知,这些地名是为了展现友人赴任之地的重要性,旨在强调此行的责任与使命重大。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皇甫冉《送唐别驾赴郢州》:首联以“莫叹”劝慰友人,消解其离家的愁绪;“佐郡荣”直接点出赴任是荣耀之事,奠定积极基调;颈联“人从郢路迎”想象友人抵达郢州时,人们沿途迎接的场景,充满喜悦与期待,进一步强化昂扬氛围;尾联以“翩翩骏马”描绘友人赴任时的英姿飒爽,“少年行”赞其有少年的豪情壮志,全诗情感昂扬向上,充满鼓励与赞美。
②王昌龄《送人归江夏》:首句中“寒江”“楚云深”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意境,开篇即奠定忧伤基调;次句中“离忧”二字直接点明离别之愁,“迁远心”暗含对友人远行的担忧,情感直白而沉重;尾联中“愁”字直抒胸臆,“孤月”“梦”等意象强化了离别后的孤寂感,写诗人只能在梦中借着孤月思念友人,将思念之愁与牵挂之情推向深处,整体基调忧伤惆怅。
17.(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明烛天南 卷起千堆雪
18.D 解析:A项正确,前者为“等到”,后者为“比得上”;B项正确,都是定语后置;D项错误,句式不同,前者为定语后置,后者为宾语前置;
19.D解析:稍应为逐渐的意思。
20.B 解析:都为名词活用作状语。
2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的感彩的能力。
“夸大其词”本是贬义词,在文中是褒义词,指歇后语故意夸大事实。
A.“狠心贼”本是贬义词,在文中是几个女人对“水生嫂”丈夫等去参军的人又爱又怨的称呼,感彩变为褒义,与“夸大其词”相似。
B.“好为人师”本是贬义词,指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这里李总工是谦虚说法,感彩变为褒义,与“夸大其词”变化类似。 C.“大显身手”本是褒义词,指充分显示自己的本领,这里则是用来表示否定,感彩变为贬义。
D.“溺爱”本是贬义词,这里指对春天极度的喜爱,感彩变为褒义,与“夸大其词”较为相似。故选C。
22.“拷量”应为“考量”“愰然大悟”应为“恍然大悟”“昧力”应为“魅力”。
23.示例一: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这则歇后语以生活用品为物象,语意曲折含蓄,小葱的葱根是白色的,葱叶是绿色的,豆腐是白色的,正好组成一青二白,“一青二白”又谐音“一清二白”,突出了人品的高尚,用语含蓄,耐人寻味,属于谐音双关式歇后语。
示例二: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则歇后语,以物品为物象,富有智慧,泥菩萨过河,肯定会被水泡得不成样子,用来说明某人自身难保时就像泥菩萨过河一样,也令人在恍然大悟时捧腹不止,属于比喻式歇后语。
示例三: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这则歇后语,以植物为物象,用语显豁,红梅早开,百花凋零,自然是一枝独秀,将夸赞之意明白地表达出来,令人乐于接受,属于延伸式歇后语。
24.写作
一、材料解读与概念界定
材料一(现象概括):
内涵:定义了“边界感”的两重维度---人际的(物理与心理距离)与精神的(自我认知与守护)。它本质上是现代人建立秩序、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矛盾点:提出了核心困境--“如何既避免自我封闭又能有效守护边界”。这为思辨留下了空间,暗示“边界感”并非越僵硬越好,其本质是动态的、智慧的平衡。
材料二(名言哲理):
隐喻:叔本华的“刺猬困境”完美呼应了“边界感”的核心矛盾。“刺痛”源于边界被侵犯(太近),“寒冷”源于情感联结的缺失(太远)。
思辨价值:名言揭示了一个永恒的两难命题,它不提供答案,而是指向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智慧。它告诉我们,边界不是一道固定的墙,而是一个可调节的“场”。
二、立意角度与层次
核心立意:
“于远近之间觅得智慧,在守界之中达成和谐”
-真正的边界感,并非简单划界,而是一种审时度势、动态调整的相处智慧,其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孤立,而是为了更健康、更舒适地连接。
具体立意角度:
角度一:边界的本质是“连接”而非“隔绝”
边界感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孤独自守,而是为了建立更健康、更持久、更舒适的关系。它划出的是“尊重”,而非“鸿沟”。
论述层次:1.为何需要边界?(避免刺痛,保护自我)→2.边界过硬的危害?(陷入寒冷,失去连接)→3.真正的智慧在于根据对象、情境,灵活调整边界的“通透度”。
角度二:边界感是双向的修养,既需自我坚守,也需对他人的体谅
我们既要守护自己的边界,也要尊重他人的边界。这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文明公约。
论述层次: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轻易闯入他人的边界。→2.“己之所欲,亦勿强施于人”,不以“为你好”之名越界。→3.清晰的自我边界,反而能减少猜忌和内耗,让关系更简单高效。
角度三:最高的“边界感”是精神上的独立与自洽
人际边界是表象,精神边界是根本。一个内心强大、自我价值感稳固的人,更能从容地应对外界的侵扰,也更能温和地拒绝他人。
论述层次:1.为何我们常常不敢设立边界?(害怕被讨厌、缺乏安全感)→2.强大的内心是设立健康边界的基石。→3.通过阅读、思考、专注所爱来构建丰盈的精神世界,这是最坚固的“边界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