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突破困境,终将成长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学习目标
了解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理清小说情节。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典型人物的形象。
体会本文独特的叙述角度带来的艺术效果。
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把握小说主题。
作者简介
狄更斯(1812—1870),英国著名小说家,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37年他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等。
《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
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但实际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创作背景
小说也带有自传色彩,许多内容的取材来源于狄更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全书以深刻反映作家个人生活和际遇为基调。
文体常识
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
狄更斯经历 课文中叙写 相似点
1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一名小职员
2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3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自传性小说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负债入狱经历
童工经历
职业
《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半自传体的小说,它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于1849至1850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 当时由于英、法革命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更加嚣张,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更加广阔。它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腐败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 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作者还企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最后成功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这部小说最后仍以一切圆满作为结局,表现了作者的一贯创作思想。
作品介绍
本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斯、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前情回顾
学习活动
活动一:细读文本厘情节
序幕(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6-23段):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发展(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结局(52-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琐碎的事件,清晰的线索——梳理情节
明线:童工的生活——“我”的生活轨迹
暗线:社会底层群众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米考伯一家的生活
厘清情节
货行——关键词——沦落(1-5段)
沦落:
(1)“我”来货行工作
(2)货行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的具体内容
(3)“我”的处境和内心感受
【分析】(1)“我”来货行工作
(1)谋生:大卫做童工时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年纪
【第2段】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
——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
【分析】(2)货行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伙伴
厘清情节
【第3段】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或者是在软木塞上封上火漆,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雇来干这些活儿的孩子中的一个。(动作描写)
——繁重、单调、艰辛的劳作
【分析】(2)货行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伙伴
厘清情节
【第4段】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个船夫,在伦敦市长就职日,曾戴着黑色天鹅绒帽子参加步行仪仗队。他还告诉我,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在给我介绍时,我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这个孩子起初的名字,而是货行里的人给他取的诨名,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粉白的父亲是个运水夫,还兼做消防队员,以此受雇于一家大剧院。
——贫困的童工伙伴,落入社会底层。
【分析】(3)“我”的处境和内心感受
厘清情节
【第5段】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
——内心世界的痛苦与绝望。
【第5段】我当时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
——内心世界的痛苦与绝望。
学习活动
活动二:细读文本观人物
人物形象赏析答题方法
文本例句+人物描写方法+该方法的效果及刻画的人物形象
手法——渲染、烘托、衬托..
人物
塑造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方式——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
借助物象陪衬烘托
借助环境渲染烘托
其他手法:正侧面结合、欲扬先抑、对比;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圆形/立体化人物、
扁平化人物……
描写角度 原文节选 形象特点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形象概括 全文花了大量篇幅塑造米考伯的形象,请从文章找出相关语段,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他的衣服古旧...单片眼镜 6
长相滑稽、穿着考究、爱慕虚荣、爱面子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16
言谈幽默、说话拿腔拿调、善良、热情
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然后哼着一支曲子。32
缺乏责任心,面对困难时乐观自在
“把下巴架在了衬衣的硬领上”(10)“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14)“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21)
爱慕虚荣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对我热情、关心,真诚为我处处考虑的“慈父”形象,但又是一个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债多不愁、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滑稽形象。
知识链接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性格简单、静止;
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
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指人物“只具备一种气质,甚至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性格固定,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动只会更显示出其性格的一成不变,扁平人物有两大长处:一是容易辨认,二是容易记忆。
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米考伯主义
米考伯是大卫在格林比货行做童工时的房东,最后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因无力偿还账务而身陷囹圄,最显著的特点是得乐且乐,梦想有一天会时来运转,一副盲目乐观的样子,他的爱慕虚荣、乐观,尤其是他乐天知命、债多不愁、喜欢讲排场的性格,使他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
把娘家以前的辉煌挂在嘴边,体现了她喜欢沉湎往事、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对眼下家庭困难的担忧和妥协,表现了她的理性和坚强。
语言描写
米考伯太太
“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第26段】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让他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眼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第28段】
“科波菲尔少爷,”米考伯太太说,“我不拿你当外人,所以不瞒你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了。”……
“不,亲爱的科波菲尔少爷,”她说,“我丝毫没有这种想法!不过你年纪虽小,已经很懂事了,你要是肯答应的话,你可以帮我另外一个忙,这个忙我一定接受,而且还十分感激。”【第36-41段】
米考伯太太生活艰难但拒绝一个小孩子的钱,说明她心地善良、自尊自重。
语言描写
米考伯太太
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第32段】
我们大哭了一场。我记得,他郑重地劝告我,要拿他的这种结局引以为戒。他要我千万记住,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磅,花掉十九磅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磅一先令,那他就惨了。在这以后,他向我借了一先令买黑啤酒喝,还写了一张要米考伯太太归还的单据给我,随后他就收起手帕,变得高兴起来了。【第47段】
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太太的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债多不愁的性格。
动作、神态描写
米考伯太太
盲目乐观,爱慕虚荣。因为丈夫的债务,财产被法院强制没收,她依然边炸牛排边和大卫谈论往事,兴致极好。
自尊自重。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
深爱丈夫,有情有义。米考伯因为债务被抓进监狱,但米考伯太太去监狱陪伴,并且相信他可以“时来运转”;大卫探监回来报告情况的时候,她竟晕过去了。
米考伯夫人特点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自立自强。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做童工,却能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2.积极向上。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
3.善良宽厚。为米考伯先生的债务忧心,为米考伯夫妇的困境痛心,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太太,并帮助她典当餐具;到监狱探望米考伯先生。
学习活动
活动三:细读文本析手法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幼年的我——亲历者(儿童视角)
成年的我——叙述者(成年视角)
独特的视角
《百合花》中“我”的作用
1、“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故事情节的推动者,起到了线索作用。通过我和通讯员小媳妇之间的交往,把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2、“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人物烘托者,小说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腻观察,使通讯员和小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3、我是读者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作者巧妙地把我对小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融入故事情节当中,通讯员的腼腆羞涩英勇无畏等性格才更有感染力,彰显了文章主题。
1、“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通过我的见闻,把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2、“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3、我是读者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我与祥林嫂关于灵魂的对话,更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彰显了文章主题。
4、“我”是人物烘托者“我”作为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同情,与四叔等人的冷酷形成鲜明对比。
《祝福》中“我”的作用
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 (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①真实亲切
②拉进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③便于抒发感情
①拉近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
②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①更为客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②视角多变,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呈现给读者
小说中有两个“我”,一个童年的“我”,一个成年的“我”。两种视角交错使用。
①小说是自传性的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便于融进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便于抒发批判之情。
③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动人,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
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叙述视角,有什么作用?
学习活动
活动四:跳读文本析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情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形成线索,贯穿全文;
②环境:描写或暗示了自然(社会)环境,是否突出了环境的特点等;渲染了…氛围;
③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暗示人物心理,或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
④结构: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⑤主题:看它是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⑥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深思。
(手法:象征、对比等。有就嵌进去写,无则不写)
“小说作用题”答题模板
(1) 对货行的描写
a.环境方面: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
b.人物方面: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反映了人物悲惨的遭遇。
c.主旨方面: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2) 对米考伯住宅的描写
a.环境方面:破破烂烂”“全部空空”突出了米考伯一家生活的窘境。
b.情节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
c.人物方面:也从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
(第24段)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3) 对监狱的描写
a.环境:突出了监狱的简陋。
b.人物:米考伯先生入狱,“我”前去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
C.主旨:歌颂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强调“仁爱”的复归,大卫便是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第47段)米考伯先生正在栅栏门里面等着我,我走进他的牢房(在顶层下面的一层),我们大哭了一场。
(第48段)我们坐在一个小火炉前,生锈的炉栅上,一边放着一块砖头,免得烧煤太多。
文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如何?
①小童工在货行劳作艰辛
②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窘
③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
④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
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
但实际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小说生活场景:
社会底层
小人物
遭遇凄惨
这是一个
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
最坏的时代
探究主题
本文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眼睛写出了十九世纪英国底层的社会生活,写出了周围的人和事对他成长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小说还触及了社会上很多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比如腐朽落后的教育制度和司法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万能而又万恶的金钱、财产所引起的婚姻问题,妇女问题,失业问题……
主旨
狄更斯的笔在揭开社会不堪的伤疤的同时也点亮了人性的希望灯火。他让我们在惨淡无奈的社会现实之下依然能看见人性的美好。小说中米考伯夫妇、贝西姨婆、佩格蒂、海姆等人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真善美恰如暖阳一样照耀着大卫崎岖的人生道路,最终使大卫在历经重重困难后终于成长为一位正直、善良、富有责任感的作家。
课堂总结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路遥
我们要学习大卫奋发向上、永不放弃,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的乐观精神,如那逆风飞翔的蝶、永不弯曲的竹,向上而生,终遇美好!
忧来无方,
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
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托尔斯泰
如果谁落在忧悒中,
不妨试试:沙发、巧克力、狄更斯。
——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