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一
导入
图片是高一第二学期必修下册的哪篇课文?
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一
导入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采访时说读完《变形记》:“老天,我从来不知道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如果可以这样写,我也能写。”他说:“我猛然明白了,在文学作品中,除了直到那时我在中学课本中学到的正常和学究式的描述以外,还另有天地。”
一
导入
在中国的作家里,莫言是被公认学马尔克斯学得最像的,就连莫言自己也说,写《红高粱》时,开篇第一句话写来写去都像是《百年孤独》那个著名的开头。在《百年孤独》中文版首发式上,莫言说当他第一次读到这本书,他被震撼了:“我为什么早不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呢?如果早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没准《百年孤独》我可以写了。因为戏法一旦捅破以后就很简单。”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开篇第一句话
叙事时间上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人物不管采取怎样的行动反抗命运,在时间的流动下,该来的终将来临,命运轮回无法摆脱;这就使小说从开头就蒙上了无可逃脱的宿命色彩。
现在展望未来
未来发生的事情
遥远的过去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 ”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 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颤,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 干儿。”
马尔克斯创造了一种近乎前所未有的叙述方式
——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预叙性叙事)
在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11《百年孤独》
二
马尔克斯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莫言的“戏法”)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读马尔克斯可以从《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读起。
代表作《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社会历史图景的鸿篇巨著”、“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二
马尔克斯
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水乳交融,大胆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文学各种表现技巧、手法,以鲜明独异的拉美地域色彩为特征。
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的现实。
魔幻是一种手段
反映现实是目的
(第1-2段):介绍马孔多镇的变化及主要的人物。
三
《百年孤独》
快速浏览文本,整体把握,理清结构,并圈画出所有的人物。
(第3~7段):丽贝卡的到来。交代丽贝卡的恶习,以及家里人帮助她改掉恶习的经过。
(第8-14段):“失眠症”袭来,布恩迪亚家族感染,并扩散向整个镇子。一同努力应对“失眠症”。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何塞·阿尔卡蒂奥
奥雷里亚诺
乌尔苏拉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马孔多的创立者
布恩迪亚妻子
梅尔基亚德斯
吉卜赛老人
布恩迪亚朋友
阿玛兰妲
丽贝卡
布恩迪亚长子
布恩迪亚次子
小女儿
养女
阿尔卡蒂奥
阿尔卡蒂奥之子
比西塔西翁
印第安姐姐
印加王后裔
卡塔乌雷
印第安弟弟
印加王后裔
三
《百年孤独》
快速浏览文本,整体把握,理清结构,并圈画出所有的人物。
四
课堂任务
本书节选部分有大量关于养女丽贝卡的描写,仔细阅读有关丽贝卡的部分,完成下面任务。
任务一:根据原文,填写丽贝卡基本信息表格,思考其行为的魔幻之处。
姓名
年龄
家庭情况
健康状况
日常表现
初步治疗
恢复状况
四
课堂任务
姓名
年龄
家庭情况
健康状况
日常表现
初步治疗
恢复状况
丽贝卡
11岁
父母双亡
吮手指
只能听懂印第安语
喜欢吃土和墙皮
乌尔苏拉让她空腹喝特效药外加皮带抽打让丽贝卡康复
融入家庭 说一口流利的卡斯蒂利亚语 手头活计干得出色 哼唱舞曲
体弱多病、忍饥挨饿
五
细读文本
①从丽贝卡的这些病症中找出“魔幻”之处。
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行为怪异,无法和人交流
明明会说卡斯蒂利亚语但是一开始只说母语
吃土恶习
②如何理解丽贝卡的魔幻行为?
从来到的那一刻起,她就一直坐在摇椅上吮手指,一双受惊的大眼睛打量着所有人,不曾流露出能听懂别人提问的迹象。
大家几乎要相信她是个聋哑儿。
直到印第安人用他们的语言问他要不要喝点儿水的时候,她才眼神一动仿佛认出了他们,点了点头。
不久家人又发现她的卡斯蒂利亚语说的和印第安语一样流利。
数天过去,她什么也不肯吃。谁都无法理解她居然没有饿死,后来印第安人——他们一刻不停、悄无声息地在家里走来走去,一切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发现她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来的石灰墙皮。
她总是缩在家中最偏僻的角落,坐在摇椅上吮吸手指。什么都没法引起她的注意,除了……
显然她父母或是其他抚养人曾斥责过这一恶习,因为她总是心有愧疚暗中行事,藏起口粮等没人时再享用。
总之几个星期后丽贝卡显出康复的迹象。
——她加入到……游戏中
——她胃口颇佳,刀叉也用得不错
——卡斯蒂利亚语流利,手工活计也干得出色
——哼唱华尔兹舞曲,配上滑稽的自编歌词
——她管……叫小妹妹小弟弟、叔叔、爷爷,用上了丽贝卡·布恩迪亚的名字。
(后文)她当作儿子抚养的这个孩子,将会分担她的孤独,缓解她的内疚——由于她向上帝疯狂祈求,鸦片酊误落在蕾梅黛丝的咖啡里。皮埃特罗·克雷斯皮戴着系了黑纱的帽子轻手轻脚走进家门,与一袭黑衣长袖及手、心中仿佛暗暗淌血的丽贝卡默默相会。此时此刻连重议婚期的念头也会被视为大不敬,恋人关系就此永远停滞不前,沦为无人再去理会的倦息爱情,仿佛昔日为了亲吻而熄灭灯火的情侣已被抛弃,屈从于死神的淫威。方向迷失,希望破灭,丽贝卡又开始吃土。
六
课外拓展
(后文)有一次,何塞·阿尔卡蒂奥肆无忌惮地上下打量着她,对她说:“你很有女人味,小妹妹。”丽贝卡失去了自制力,又开始以往日的狂热吃泥土和墙皮,饥渴地吸吮手指,拇指上甚至都结出了茧子。她呕出混杂有死水蛭的绿色液体。她夜夜不眠,烧热得颤抖,在谵妄中挣扎,直等到凌晨时分整栋房子因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归来而震颤。
丽贝卡爱吃土的习惯从未停止过
五
细读文本
“吃土”成了她抗拒孤独、表达爱的渴望的手段。
五
细读文本
①从丽贝卡的这些病症中找出“魔幻”之处。
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行为怪异,无法和人交流
明明会说卡斯蒂利亚语但是一开始只说母语
吃土恶习
②如何理解丽贝卡这些魔幻行为?
丽贝卡一直以来都很缺爱,在这个新家庭中她只说母语,她恐惧不安,没有人真正理解她,她对所有人的行为也无动于衷,她异常孤僻——孤独。
丽贝卡完全康复了吗?
四
课堂任务
任务二:①仔细阅读被传染上失眠症的小镇马孔多,思考失眠症的魔幻之处。
魔幻来源
魔幻症状
魔幻传播
印第安的古老王国
失眠症会导致失忆——失去自我——沦为白痴
丽贝卡的失眠症传播给整个布恩迪亚家族,最后通过乌尔苏拉制作的糖制小鸡小鱼小马传播给整个马孔多小镇
是谁最先发现了丽贝卡得病?
是家里的印第安人发现的,这一疾病起源于他们的故乡,迫使他们放弃王族的身份逃到这里。
结合历史知识,印第安部落发生过什么剧烈的改变
印第安人
由此我们可以推得丽贝卡是哪里人?
拉丁美洲是指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合称,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等。拉丁美洲这一名称有着深远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也与这一地区流行的语言有关。从15亿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起,这个地区的绝大部分国家先后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历时数百年之久。因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等,随着殖民统治的建立和大批移民蜂拥而入,在当地广为传播。
更重要的是,属于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逐渐取代了当地的印第安语,这两种语言成为普遍采用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成为许多国家的国语,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地区称为“拉丁美洲”。
19世纪以后,这些国家才陆续获得独立。由于殖民统治长达300年之久,因此,在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方面,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的影响。
拉丁美洲的由来
这与丽贝卡的发病有没有关联?
丽贝卡治疗前后
治疗前 转变契机 治疗后
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来的石灰墙皮
用印第安语进行污秽的辱骂
在药物治疗后又加上了皮带抽打
加入到兄弟姐妹的游戏中
胃口颇佳,刀叉用得不错
卡斯蒂利亚语说得跟印第安语一样流利。哼唱音乐钟奏出的华尔兹舞曲,配上滑稽的自编歌词,亲切地称呼家里成员
原始、野蛮
孤僻、不合群
文明、现代、合群
暴力控制
假设:这病与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有关
小结 印第安部落遭受了外来文化的侵入,丽贝卡也为了融入布恩迪亚家族被迫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这就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猜想:
失眠症的发作与因为环境变化而被迫改变自己原有的习惯有关。
五
细读文本
②面对魔幻的“失眠症”,马孔多的居民中出现了怎样的行为?
段9:比西塔西翁最先认出这种疫病,感到恐惧与凄苦,并认定这是宿命。卡塔乌雷逃跑;
段12:布恩迪亚家族一开始不在意而导致失眠症传播全镇,乌尔苏拉想到了隔离防止传染,熬制了乌头汤试图治疗失眠症;
段12:居民们为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
段13:马孔多的人们把小铃铛送给镇外的来客使用,让这些客人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这项举措卓有成效;
段14:人们在物品上贴标签,努力挣脱这种健忘命运。
五
细读文本
③小镇马孔多患上魔幻的“失眠症”这一情节想要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试着小组讨论这一情节背后的象征意义。
五
细读文本
任务二:小镇马孔多患上魔幻的“失眠症”这一情节想要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试着小组讨论这一情节背后的象征意义。
失眠症
一种外来文化的入侵
传染到全镇
本地居民缺少一种反抗外来文化的警觉性导致本民族文化被毁灭,人们在外来文化入侵时逐渐遗忘民族文化。
人们自救
正视外来文化,不忘记历史,才能摆脱孤独走向文明。
马孔多
拉丁美洲
(原文)她不曾看见铁路两侧遮天蔽日的香蕉种植园。她不曾看见美国佬的白房子,因尘土和酷热变得荒芜的花园,身穿短裤和蓝条衬衫在门厅里玩牌的女人。她不曾看见尘雾飞扬的路上满载着香蕉的牛车。
六
课外拓展
美国拟订了奴役拉丁美洲的政策。概括来讲,这就是要在经济上建立贸易和投资的片周垄断,榨取更多的超额利澜; 在军事上结合受美国控制的军事集团,建立军事基地;在政治上扶植军阀独裁傀儡政权,压榨民主势力,使拉丁美洲完全从属于美国……至于衣产品方面,美国的果品公司,特别是“联合果品公司”几乎控制着中美洲、 加勒比海和哥伦比亚的全部水果。——1985《历史概说》
五
细读文本
③找找文章中还有哪些有关外来文化冲击的隐喻。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释放从建村伊始就以歌声欢快报时的群鸟,代之以家家户户各备一台音乐钟。这些雕刻精美的木钟是用金刚鹦鹉从阿拉伯人那里换来的,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统一校准。每隔半小时镇上便响起同一乐曲的欢快和弦,一到正午更是蔚为壮观,所有时钟分秒不差地同时奏响整曲华尔兹。
时间
传统时间:无数次的、永恒的、循环的
机械时间:一次性的、不可再生的、不确定的
马克思认为,钟表是之后所有机器的原型。芒福德认为,钟表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内在标准。随着钟表所代表的机械时间的到来,每个人都像被发条驱动的永不停息的钟表,时间是人的一切,人并不拥有生活,只是拥有时间。人类社会从时间过剩状态迅速进入到时间短缺的过程,现代社会基本完全处于“时间饥饿”状态,时间成为人类最严厉的法律。
六
课外拓展
七
课堂总结
马孔多象征着拉丁美洲大陆,本身是自然但是孤闭且落后的,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处于麻木状态的百姓正在遗忘自己的历史,遗忘自己想摆脱命运的初衷。作者警示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昔日内战的残酷与灾难,更不要忘记百姓的愚味无知和民族的贫穷落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我们不能连死亡都掌握在别人的手中。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题目解读
“百年”是“漫长”的意思,代表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生命延续的长度,以及马孔多从荒漠的沼泽地上兴起到最后被一阵飓风卷走的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