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春江花月夜
【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张若虚,扬州人,唐代诗人。曾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的一株奇葩。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意象
意境
明情
抓意象的特点
附着的固定情感
动词、形容词、副词
想象与联想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诗题的几种解读
1、五种意象
2、夜,表时间;春江花月单独成词,表示某个特定地点的景色
杭州:平湖秋月
北京:卢沟晓月
四川:峨眉山月
崂山:太清水月
无锡:二泉映月
桂林:象山夜月
春江下白帝,画舸向黄牛——庾信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下之景
这四句描写一幅怎样的图画?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 ”字写出了一种生气 ,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 在海潮汹涌中 ,一轮明月喷薄而出 ,那是一种壮 丽得令人惊艳的场景 。平时我们说 “月亮升起来 了”,那是一种自然的 “升 ”,没有这个“生”有情感 。 这个“生 ”带 着人的情感 , 体现了大唐时代抒情主人公的精神风貌。有一种从无到有,渐渐发生的一种状态。
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卢纶:梢梢寒叶坠,滟滟月波流。
晏几道: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
具有一种流动的美感
诗人站在奔流的春江之畔,望着浩荡的江水与大海汇合,明月从海面上缓缓升起,渐渐露出皎白的真容,江海相接,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折射着无所不在的月光,每一个在江边的人都能欣赏到这幅江月风光,
偈语: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为什么说“月照花林皆似霰”?
月亮是皎洁的,是明亮的。可是物体是具象的。而月亮与物体发生关联的恰恰是月光,月光如何描写?本来春天的花应该是五光十色的,正是因为有了月光的照耀,所以花色都变成了皆似霰,侧面写出月光的皎洁与明亮。
甸:郊外的原野
刘希夷:潮平见楚甸,天际望维扬
谢朓: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飞霜
古人认为霜是阴气增长突然降下的,
《易经》:履霜坚冰至
张耒:辗转曲终灯烬落,荒城寒月夜飞霜
突然向寒凉转变之意
动静
空里流霜不觉飞:月光形似飞霜,又可以使整个画面保持一种静态的美,并将周围的景色也融合到春江月色之中。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为什么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因为飞霜和汀上白沙的颜色和月色一样,所以觉察不到霜的飞洒,看不清白沙的颜色。这几句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月光的素淡纯洁明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则是从正面描写月光的纯净明亮。
从春江岸边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描写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第一个看见月亮的人是谁?他初次看到月亮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哲学的追问——向前追问一个起点
月下哲思
宇宙意识:哲学上的时空概念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没有消极低落之感,更多的是一种稳定平和,在客观陈述一个问题。
坐对新花忘故我,行看古月照今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月下哲思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天》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
月下之问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酒一问之。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问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水调歌头》
关于人生的探索,人类一直没有间断。
“天地终无极,人命若朝露”(曹植)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感物伤怀
人生苦短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请简要分析。
抒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白云”移动式的的描写,在写人的离去;
“青枫浦”写春江岸边,正因为人的离去,才会生愁,暗示离别之意;
“明月”则是引发相思之情的景物,有月圆人不圆之意;
“楼”是思妇望月怀人之所。
这些意象将相思之苦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
月下情思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请简要分析。
月下情思
将分离两处的不同状态,用同一句诗展现出来。
每一个奔波在外的人,都有一个思念他回家的人在等他。
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忧。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前文紧扣春江花月夜来描写,这里开始写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由景物向感情,从实物向精神的转化。,进行了诗歌的内涵升华。
【青枫】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暗指分别之地。
【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陶弘景(南北朝)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李攀龙 (明)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唐)
云在空中随风而起,随风而止,形状千变万化,始终处于飘荡、不安定的状态。在诗人眼里,这与游子天涯漂泊、无依无靠的命运相似,白云成为游子离别的象征。
意象积累——白云
意象积累——扁舟
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唐·张九龄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扁舟子:漂泊在外不得志的代名词。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的?请结合“徘徊”、“卷”、“拂”等词进行分析。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的?请结合“徘徊”、“卷”、“拂”等词进行分析。
“徘徊”将明月拟人化,月亮在不同的时段从不同的角度照进了阁楼,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去而复来,犹如人的徘徊反侧。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的?请结合“徘徊”、“卷”、“拂”等词进行分析。
思妇因明月增添相思之苦,想“卷”去和“拂”走惹人愁思的清辉,但卷而不去,拂之还来。“卷”、“拂”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何为“捣衣”?
意象积累——捣衣
捣衣的机械重复的劳作,砧声单调悠长,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如此,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
意象积累——捣衣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两人在同一个夜晚望着同一轮明月,但两人却无法沟通,听不到彼此的诉说
对分离的两个人期望见面的一种心理刻画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
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王昌龄
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杜甫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晏几道
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饮马长城窟行》
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尺素,书信别名。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意象积累——鱼雁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八句意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用落花、流水、残月等伤情的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这一句诗在方向上与开头的一句是相反的
游子做了一个落花 飘零四散的梦,继而被梦中的破败孤寂所惊醒,回过神发现自己仍然漂泊在异乡,眼前的景象并不比梦中的景象更好。
落花飘零,春天将去,江水流逝,明月西沉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与首句照应,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月亮已经完全从中天的位置偏移,隐藏了重重海雾之中,收起了光芒,月光消失,相隔千里的人们仿佛也失去了某种精神寄托,又回到了天南地北不能相见的现实中。
“复”写游子日复一日,夜夜望月思归,直至夜深月落,从持续时间的角度表现相思之苦。
“斜月沉沉藏海雾”既写出了夜色的迷蒙,更写出游子归期难定的迷茫,“沉沉”写出了他不能如愿归家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
最后写游子的离愁伴着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洒满江树的月光象征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一个“满”字写出愁思的深厚。
画意
哲理
诗情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春江花月夜
全诗小结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在结构上,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人生思索、思妇游子为基本着眼点,以月亮升起到月亮坠落的过程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诗歌特点
感情基调:
“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
——李泽厚(《美的历程》)
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