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百年孤独(节选)》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百年孤独(节选)》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2 22:5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魔幻”与“现实”
——《百年孤独》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
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
主要作品:
1955《枯枝败叶》
1958《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1962《恶时辰》
1966《百年孤独》
1985《霍乱时期的爱情》
2004《苦妓回忆录》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他(马尔克斯)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
《纽约时报》评价说:《百年孤独》是“继《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小说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为了躲避在决斗中被他杀死的普鲁邓西奥的鬼魂的纠缠,带着妻子乌尔苏拉和他的朋友及家人,离开故土里奥阿查,经过将近两年的跋涉,在一个荒僻的河滩边建立了村庄-马孔多。晚年时他因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栗树下,几十年后在天降花雨中默默死去。第二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丽贝卡结婚,被赶出家门,最后在家中被检杀;次子奥雷里亚诺上校,从小就有预见事物的本领,他一生发动过32次武装起义,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1次行刑队的枪决,终于厌倦内战,签订停战协定后开枪自杀未遂,回到马孔多,每天在孤寂的作坊里制作小金鱼,一直到死;女儿阿玛兰坦终身未嫁,一直织着那永远织不完的寿衣。
【故事梗概】
第三代阿尔卡蒂奥,成为马孔多从未有过的暴君,最后被保守派军队枪毙。第四代,俏姑娘蕾梅黛丝抓着床单,乘着微风冉冉上升,永远消失在高邈的空间;阿尔卡蒂奥第二参与香蕉公司工人大罢工,遭到大屠杀,从满载工人尸体的火车车厢里逃脱后遇到暴雨,这场雨下了4年11个月2天,回来后他将自己关在房里,专心钻研吉卜赛人留下的羊皮卷,一直到死。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从小被送往罗马神学院学习,回家后靠变卖家产为生,后来发现乌尔苏拉藏在地窖里的7000多个金币,从此过上放荡的生活,不久被抢劫金币的歹徒杀死。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与姨妈阿玛兰坦·乌尔苏拉生下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婴儿,这位第七代继承人一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了。最后,马孔多被飓风刮走,从世人记忆中消失。
【故事梗概】
《百年孤独》中出场的人无众多,拉丁美洲传统的人名又比较复杂,初读时或许会感到陌生,但这些名字也不是杂乱无章,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从马孔多的创始人何塞· 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的名字以及他的第二个儿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为始,布恩迪亚整个家族中男性名字均是“奥雷里亚诺”和“何塞·阿尔卡迪奥”为组合的命名。根据小说中乌尔苏拉所言,在百年的家族名字命名传统中,她认为家族的整个性格可以从名字中获得直观感受,即名字中叫“奥雷里亚诺”的族人,一般都富有洞察力 且头脑敏锐,但往往性格很孤僻;而所有名字叫“何塞·阿尔卡迪奥”的族人富有上进心和事业心,但往往性格直爽、冲动且带有显著的悲剧命运。
阅读提示
为《百年孤独》选文中出现的人物制作人物身份梳理表格,理清头绪。
人物 身份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族长,设计街道,规划新居,掌管土地分配
乌尔苏拉 布恩迪亚的妻子
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的长子
奥雷里亚诺 布恩迪亚的次子
阿玛兰妲 布恩迪亚的小女儿
丽贝卡 布恩迪亚的养女
阿尔卡蒂奥 何塞·阿尔卡蒂奥之子
梅尔基亚德斯 吉卜赛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朋友
比西塔西翁与卡塔乌雷 印第安姐弟,印加王的后裔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结婚后,带领一群年轻人离开家乡,长途跋涉来到一个偏远的地区,建立了小村庄马孔多。马孔多交通闭塞,只有一群吉卜赛人偶尔来访,带来磁铁、望远镜、冰块等新鲜事物,却被村里人看作魔法。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老人梅尔基亚德斯结为好友,埋头钻研炼金术,却一无所获。他想寻找通过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败告终。反而是乌尔苏拉在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时,无意中发现了临近的城镇。马孔多自此与繁华世界建立了联系,天翻地覆的变化即将到来。
【前情提要】
第一部分(1-5):
第二部分(6-7):
第三部分(8-14):
学习任务一:快速浏览,概括内容
介绍马孔多小镇的变化以及主要人物。
写丽贝卡到来,突出她吃土的习惯以及家里人帮助她改掉恶习的经过。
失眠症席卷马孔多,人们开始健忘失忆,但他们在努力改变这一切。
人物 段落 故事 性格
学习任务二:认识人物 感受孤独
①商道开通之后,忙于设计街道、规划新居和改革(音乐钟,巴旦杏树);
②力排众议欢迎吉卜赛人到来;
③对“失眠症”的不屑;
④积极接受并实行儿子关于补救失忆的做法。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1、
2、
9、
14
热心接受新事物,执着于改变旧事物;有威望,受人尊重,能力卓越,智慧超群,有实干精神;有责任心和进取心。
补充:他的精神世界与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乌尔苏拉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人物 段落 故事 性格
①布恩迪亚家的家庭主妇,探得了与外界的通道,带来了马孔多的繁华;
②一心扩展家业,每天两次用树枝穿着糖制小鸡小鱼出门销售。
③热心为丽贝卡治疗恶习且使之好转,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④相信印第安人对失眠症的解释,隔离了丽贝卡,热心为患了失眠症的人们熬制各种草药服用。
乌尔苏拉
1、
2、
4、6、7、9、12
勤劳务实、勇于开拓、善良宽厚,清醒而善于拯救身边的人
人物 段落 故事 性格
①父母双亡的孤儿,由几位皮草商带着从外地跋涉而来;
②体弱多病,多年忍饥挨饿,有独自吮手指、吃湿土和石灰墙皮的习惯;
③初到不吃不喝,不与人交流,情况好转后融入了新家庭;
④会讲西班牙语,手头活计千得出色,会哼唱舞曲、自编歌词;
⑤犯了失眠症,传染给了全镇。
丽贝卡
6、
7、
8、
12
体弱多病,有怪癖,独处多于交流。
人物 段落 故事 性格
奥雷里亚诺
2、3、4、14
热心于金银器工艺,从早到晚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里;
能预见丽贝卡将要到来;
想出了抵御失忆的“标签”方法。
有些孤僻,执着于自己的喜好;有预见能力;稳重沉着,善于思考。
补充:他长大后爱上马孔多里正千金蕾梅黛丝,但他美丽的妻子却因阿玛兰妲的不小心,意外被毒死,于是他参加了内战,当上上校。他年老归家后,每日炼金子作小金鱼,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
文本研读
尼采说孤独者有三种状态:神灵、野兽和哲学家。神灵孤独,因为它充实自立;野兽孤独,因为它桀骜不驯;而哲学家既充实自立,又桀骜不驯。《百年孤独》选文的“孤独”在全书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1.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
心灵的封闭、固守、不交流,爱的缺失,灵魂的极度痛苦。(布恩迪亚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反复使用那几个相同的名字。其家庭人员也缺少沟通,如布恩迪亚,乌尔苏拉各自忙碌;长子阿尔卡蒂奥离家出走;次子奥雷里亚诺沉默寡言,全神贯注于金银艺实验;丽贝卡自始至终有很多怪癖。)
2.马孔多是“孤独的”。
它位置偏僻,难与外界沟通。这个充满魔幻色彩的村子置身于现代科技文明之外,外面偶尔透进来的一道光,最终也被卷入小镇一代代注定破败的循环之中。
3.马孔多的居民是“孤独”的。
他们有挥之不去的自闭意识,他们只因何塞·阿尔卡蒂奥没有一道归来,就排挤以梅尔基亚德斯为代表的吉卜赛人;马孔多的居民对失眠症缺乏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把紧急情况视为常态而不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僻静的小村落
繁华的市镇
土地肥美
位置优越
封闭
手工作坊、店铺
永久商道
阿拉伯人来了
吉普赛人又来了
大型赌场
群鸟以歌声欢快报时
雕刻精美的音乐钟
学习任务三:理解标题,探寻主旨
1.文章第一句话“马孔多变了样”,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1段)
(第2段)
失眠症到来
“失眠症”有何特点,他们是如何对待的?作者写这一情节有何象征意义?
第9段:“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
兴高采烈 隔离外乡人 视为常态 贴标签
马孔多之“变”
失眠症
“只是一旦标签文字的意义也被遗忘,这般靠词语暂时维系的现实终将一去不返。”
马孔多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在逐渐麻木地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遗忘自己摆脱命运控制的初衷。
应对方式变化:
①内因:马孔多自身的愚昧、落后、封闭、僵化等民族痼疾。
②外因:异域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冲突所致。西方文化代替了本土文化,“马孔多”虽然还在,但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没有了。
“缺乏文化的归属感,在紊乱的心理状态下,在贫困与落后的泥沼中挣扎,结果是越陷越深,这就是马孔多镇人孤独的症结所在。”
“马孔多”是“孤独的”。本该是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小镇,为什么会成为孤独的“培养皿”,使一个家族遭遇了长达百年的“孤独”?
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标题具有怎样的含义(重点)?
(1)“孤独”不仅是《百年孤独》的主题,也是拉丁美洲文学共同的主题。
长期以来,拉丁美洲这一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外来文化的洗礼、西班牙等殖民者的入侵,在斗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
(2)“百年”指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指拉丁美洲长期愚昧、落后、保守、僵化。
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
文章主旨:摆脱孤独
《百年孤独》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迪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压迫与掠夺,号召拉美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愚昧、落后、野蛮,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未来在哪:没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
《百年孤独》不是关乎某个国家或某个家族或某个人的故事,
而是关乎整个人类的故事——我们为什么要会看历史呢?
历史是往事的先知,通过赞成或反对往事预告未来。
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可最后又会被遗忘。
我们从小被教导的一生,会不会是父母被上一辈教导的一生,又会不会是我们教导下一代的一生?我们总会在某一个阶段发现自己的孤独,并且每个人每个阶段的孤独都不一样,这都不可避免。最大的孤独:我们一生会完成众多事情,或伟大的,或不起眼的,或奉献的,或不受待见的,可终究都会被时间抹去,被后人所遗忘。
马孔多的孤独源于失眠症,镇上的人民无法记起他们的过往,他们的孤独建立被殖民,被奴役之上;而我们是幸运,我们的历史没有被遗忘,被美化,被淡薄。
所以我们才要不断去探索,去实现,无论成功与否,这些都是你来过这个世界的痕迹,是我们活着的记忆,而记忆就是抵抗孤独的解药。
记忆永远比经历漫长,记住苦难,记住荣耀。唯有过往的记忆,对未来的期许,才能拯救孤独。孤独是海,记忆是扁舟,随风而去的同时,记得相伴而行。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拉丁美洲所特有的文学样式,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征。魔幻现实主义将新闻报道般的写实与神奇的幻想结合起来,采用模糊化技巧和神话模式,表现的是一种拉丁美洲充满着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现实。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突出的艺术特征。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
学习任务三:魔幻手法 神奇现实
你认为文章中的哪些情节似乎是虚幻的?
虚幻:
(1)梅尔基亚德斯的部落由于逾越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已从大地上被抹去。p1
(2)奥雷里亚诺对丽贝卡到来的预言。 p3-5
(3)丽贝卡父母的骨殖会发出咯啦咯啦的响声。 P6
(4)丽贝卡失眠,“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 p8
(5)失眠症可以传染,丽贝卡让整个镇子的人都染上了失眠症。 p12
(6)“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的梦境,还能看到别人的梦境。”p12
真实与奇幻水乳交融,使作品呈现出一个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增添了许多神秘氛围和拉丁美洲的地域色彩。
马尔克斯曾宣称:
“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
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失忆现象”的现实原型之一就是哥伦比亚香蕉园工人罢工及镇压罢工大屠杀事件,政府有意掩盖具体死亡人数,回避历史,使群众“遗忘”“失忆”;马尔克斯的妹妹吃土;阿根廷一个马戏团被飓风吹走。
②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没有违和感。比如,众人失眠后消磨精力、为每样东西贴标签等情境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
③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现实生活(或“表现心灵的真实”),如“失眠症”所带来的失忆现象,象征拉丁美洲人民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逐渐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在这部小说中,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仿佛消失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离奇而又真切、不可思议而且栩栩如生的世界。请结合课文,从“魔幻”和“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小说的写作特点。
(1)“魔幻性”带有浓厚的本土色彩。所谓本土色彩,是指拉丁美洲土著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神灵崇拜以及他们对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等问题的看法,都是这种魔幻的源泉。
(2)荒诞、夸张的描写展现了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为了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作家充分发挥想象,置现实于神话氛围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张、渲染,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比如,在丽贝卡要来马孔多之前,奥雷里亚诺先知先觉,“‘我不知道是谁,’他坚持道,‘但不管是谁,人已经在路上了’”。
(3)以象征手法显示作者对历史的反思。作者对失忆的描写,表现出马孔多在文明洪流面前受到了巨大冲击,包含了作者对哥伦比亚以及拉丁美洲历史的反思。
(4)侧重描写人物心灵,刻画人物群体中的不同个性以及他们的总体特征——孤独。作家以简练的笔法,直接刻画人物的多种意识层面和心理活动,甚至有意忽视外形的描写,舍弃那些对表现人物心理无关的细节。因此那些人物就其外形和经历来讲,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而就其心理和性格特征来讲,却是极其鲜明而突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百年孤独》是一部描写拉丁美洲人心灵历史的小说。
高考链接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9.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考查目标】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叙述特征及其效果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
②具体事件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情节脉络清楚;
③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④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跃,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谜团逐一解开,行文跌宕起伏。
高考链接——叙事手法的超越性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开篇第一句话
叙事时间上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人物不管采取怎样的行动反抗命运,在时间的流动下,该来的终将来临,命运轮回无法摆脱;这就使小说从开头就蒙上了无可逃脱的宿命色彩。
现在展望未来
未来发生的事情
未来→遥远的过去
预叙性叙事
于是昔日僻静的村落很快变成了繁华的城镇。
那时他忙于设计街道规划新居。
那些年间,也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决定在街上种植巴旦杏代替金合欢。
多年以后,马孔多已经遍布锌顶木屋。
到了星期天,丽贝卡来了。
直到去世从未玷污。
思考:寻找并梳理课文中这样三种时态大幅度的句子:
时间的跨越性
1.增强故事的连贯性:通过时间线索串起不同的事件,帮助读者清晰地把握故事发展的脉络。
2.深化情感体验:时间的推进伴随着人物情感和关系的变化,使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角色间情感的积累和发展。
3.增强紧迫感或历史纵深感:时间的标记可以增加事件的紧迫感,让读者感受到局势的紧张。
4.反思与回忆:“现在想来”之类的表述引导读者和角色一同回顾过去,进行反思,这种时间的跳跃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历史的沉淀,从而展现主题。
小结:频繁使用时间标示语句的叙述效果
高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