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统编九上语文第1单元检测卷
(2025中考湖北卷仿真)
范围:第1单元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为了让同学们深入理解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班级开展了系 列专题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
活动一:品读诗歌,感受家国情怀
(积累与运用 20分)
小雨为本次活动撰写了主持词,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诗歌传递热忱,经典浸润青春。翻开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歌的魅力扑面而来。文字的力量,来自诗歌意象里山 河轮廓的勾勒与铺张,来自爱国情感中赤子之心的滚烫与奔涌, 来自经典诗句间家国情怀的( )。
诵读《沁园春·雪》,我们能领略到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笔下北国雪景的雄浑气魄,感受他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礼赞;品读《我爱 这土地》,我们能体悟到艾青借鸟的歌喉,传达出对历经苦难的 祖国的赤诚热爱;低吟《乡愁》,我们能感受到余光中借邮票、 船票等意象传递出的对亲人、对祖国的深深思念;而朗诵《你是 人间的四月天》,我们能体会到林徽因用细腻笔触, 勾勒出如四月天般温柔美好的情感……沉醉在诗的世界,我们在诗歌的字里 行间,触摸历史温度,感悟家国情怀,让心灵在经典诗歌中得到 滋养,向着精神的高地奋力攀登。
1.(3分)请你为主持词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热忱( chén ) ②沁园春( qìn ) ③勾勒( lè )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主持词的括 号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音韵和谐。
A.传承与弘扬 B.弘扬与传承 C.凝聚与升华 D.升华与凝聚
[答案] C
3.(3分)小雨准备在第二段嵌入一副对联,上联是“读诗歌,触 摸历史温度” ,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D )
A. 悟情怀,感悟家国担当 B. 品经典,滋养心灵成长
C. 赏文字,聆听时代足音 D. 吟佳作,汲取精神食粮
4.(3分)小雨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 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_【示例_】重音_:奋力攀登_。___(1分_)理由_:__“奋力攀登_”将_“触摸_”__ _“感悟_”_“接受滋养_” 的静态感受转化为动态行动_,重读此处可与前_ 文形成抑扬顿挫的效果_,让读者感受到情感从沉淀到迸发的过程_, 增强句子的感染力。(2分)
5.(8分)为了增强主持词的感染力,让同学们对家国情怀有更深 的了解,小雨增补了一些古诗文,请你帮他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 整。
陆游年迈仍思报国,“僵卧孤村不自哀,① 尚思为国戍轮台_”;杜甫居茅屋而忧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② 大庇天下寒士_俱欢颜_” ;李贺渴望报效君主,“报君黄金台上意,③ 提携玉龙_ 为君死_” ;范仲淹忧国忧民,“④_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李白闻笛思家,“⑤_此夜曲中闻折柳_,何人不 起故园情”;杜甫月夜忆舍弟,“⑥_露从今夜白_,月是故乡明”; 韩愈直言为君为国,“欲为圣明除弊事,⑦_肯将衰朽惜残年_” ; 温庭筠羁旅思乡,“因思杜陵梦,⑧_凫雁满回塘_”……这些文人 雅士,这些道不尽的家国情怀,丰盈了中华文化。
活动二:鉴赏诗文,理解家国情怀
(阅读与鉴赏 45分)
(一)小雯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摘录二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 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 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 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 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 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
摘录三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 泉飒飒走石濑① ;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 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 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② 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③ ;又何必濯颍水④ 而 以为高,登首阳⑤ 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 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
(选自刘基《松风阁记》,有删改)
【注释】 ①石濑(lài):沙石上的急流。②汩:扰乱。③永 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④颍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 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颍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 朵,就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朵。⑤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 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6.(2分)【批注】诗中“_吴楚东南坼_,_乾坤 日夜浮_”两句与《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意境相似,写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7.(2分)【随感】诗人以“_昔闻_”起笔,引出“_今上_” ,在今昔 对比中,寄予了无限感慨。
8.(4分)【圈点】小雯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胜:_美好_ ②景: 日_光____
③尝: 曾_经_ ④适:_使_…_…舒适_
9.(3分)【释义】小雯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 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_,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_。__
10.(2分)【句读】小雯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 标示(限两处)。
则 如 扬 波 涛 又 如 振 鼓 隐 隐 有 节 奏
[答案] 则 如 扬 波 涛/又 如 振 鼓/隐 隐 有 节 奏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雯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为不正 确的一项是( C )
A. 金鸡峰上的三棵古松,风吹时声音随风力变化,微风如暗泉流淌,大 风如波涛振鼓。
B. 方舟上人在松树下建造楼阁并命名为“松风阁” ,作者路过时因喜爱此 地而流连忘返。
C. 作者认为松风阁所在山林离人境遥远,夏季凉爽冬季不寒,观松听松 能让人身心愉悦。
D. 作者以“四方寓人”自称,虽行踪不定,却对松风阁难以忘怀,故临别 作记留念。
[解析] C项,根据文中“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可知,松风阁“离 人境不远”。
12.(3分)【体会】摘录二和摘录三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 作手法,请分析两文作者所抒发的不同情感。
摘录二描写了岳阳楼阴雨天气和春光明媚天气的景色_,引发迁客_ 骚人不同的情感_,从而抒发作者_“不以物喜_,不以己悲_” 的豁达胸_ 襟__(_1_.5分_)_;__摘_录三听到风吹松树的声音后感受到大 自然的美好, 抒发了作者追求高风亮节、向往宁静生活的志趣(1.5分)。
附摘录三参考译文:
金鸡峰上有三棵松,不知有几百年了,微风轻吹,声音如幽 静的泉水淙淙地流过石滩,风稍大,就像演奏典雅的古乐。那大 风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击鼓一样,低沉而有节奏。 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取名为松风阁,我曾到访 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像要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因为此阁虽 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夏天不太炎热,冬天不太寒冷,
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没有外来 的事物扰乱心境,使人欢喜快乐,使人愿意终日如此(度过漫长 的一天)。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颍水边洗耳才算高洁,像 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粟才算清廉呢? 我是四处寄居 的人,脚步从不安定于一处,可是对这座楼阁,却不能忘怀,所 以在要跟上人道别时,写了这篇松风阁记。
(二)小雯邀请你一起阅读,共同感受爱国情怀。
张 凡
①青年者,人生之华也。人们总是把最美好的词语赋予青春, 把最热忱的希望寄予青年。一代代青年在心系家国、无畏向前的 奋斗中,回答着“青年何谓”“青春何为”的人生考题。
②从百余年前,一批批有志青年以舍生忘死的呐喊,推动暮 霭沉沉的中国步入“觉醒年代”;到今天,新时代青年满怀“可以平 视这个世界”的自信,与时代共同成长。无数青年以青春的力量、 青春的创造,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塑造青春中国最美的模样。 历史波澜壮阔,镌刻下青年的名字;未来长空万里,期待着青年 的进发。
③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当年,一 支支青年垦荒队奔赴荒原冻土、战天斗地,把“北大荒”变成“北大 仓”;新时代,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像一棵棵红柳、一株 株格桑花一样,扎根西部、播撒知识,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 生命力。置身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新 时代青年更需要发扬奋斗传统、释放奋斗激情。奋斗不是无根之 木、无源之水。只有根植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
绽放绚丽之花。奋斗也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 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显担当。徐 乃超,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 总站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民警。他曾参与黄河抗 洪抢险,也曾参与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回收、安保等工作。他与 妻子在戈壁滩建立了“戍边夫妻警务室” 。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 顺,但每一次不惧挑战的探索尝试、不畏艰难的负重前行,都是
对青春最有效的磨砺。向下扎根,向上拼搏,让理想信念在创业 奋斗中升华。
④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十几年如一日深耕坚守,周雷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为“中国碗”装“中国粮” 增添底气;孜孜不倦地探索,潘时龙带领团队研制出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探索出雷达未来发展的可行途径。 放眼神州大地,一大批青年在创新创造中挑大梁、担重任,彰显着勇于创新的精气神。今天,我们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 一个探索性事业,呼唤着大批创新型人才。作为社会中最有生气、 最有闯劲的群体,广大青年尤应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争当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尖兵, 善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锋,在助力人民美好生活上勇探索,让 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⑤青春孕育无限希望。新征程上,广大青年厚植家国情怀、 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力量,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为国家富强添砖加瓦。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3.(2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处补拟一个小标题。
【示例】奋跃而上,激扬青春力量
14.(3分)请梳理文章第④段的写作思路,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 完整。
15.(2分)班级拟组织一次“激扬青春力量”主题班会,请你结合 选文,谈一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示例_】青春的活力来 自不断地奋斗和拼搏_。青春一闪而过_,需_ 要我们无比地珍惜_。从生动的课堂学习到丰富的班级活动_,从校_ 园青年志愿者活动到科普创新实践的体验_,处处让我们张扬青春_ 的美丽,让我们有机会不断地寻找并坚定我们的青春梦想。
(2分,意对即可)
(三)小雯邀请你品读美文,一起感受家的温暖。
犁尖上的往事
秋 石
①乡村四月闲人少,一个弃耕已久的人,望着白花花的水田, 蓦然想起一路从遥远的春秋战国犁过来的农事。
②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 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好日子, 好日子呀!”
③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着眼,端详着他的犁。 【甲】犁默然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 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 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 抚摸着心爱的孩子, 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
④转眼谷雨,布谷鸟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 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 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 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
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⑤待霜降了, 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 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 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灯笼花。太阳暖洋 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 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 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 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
⑥父亲一生视钱财如粪土,乐助乡人,唯独爱犁如命,从不 肯借犁于他人。父亲打造犁,必先燃三炷香,念念有词,从不轻 信一些蹩脚的匠人,非三叔公不打犁。父亲说,犁如其人,是非 曲直,尽在榫卯之间,心眼不正的人打不出好犁,三叔公一身正 气,所以,三叔公打出的犁好用。父亲打犁,非榆树不取,榆树 的韧性就像父亲的倔脾气,榆树打的犁,才能犁出大地的脉络。
⑦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
⑧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 特的农事与风景。
⑨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 大摞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立 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 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哐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人麻利 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 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 风……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 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 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 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 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
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 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 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哐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 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
⑩一晃10多年未见着犁了,血脉相连的犁,湮没于现代农业 的机械轰鸣声中。犁,在故乡摇摇欲坠的老屋里,在我生命的谱 系里,已经锈迹斑斑,像一声遥远的叹息。
一张木爬犁,就是一部农耕史。
【乙】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
(选自《意林》,有删改)
16.(3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开篇写故乡自古便有崇尚耕读传家的遗风,开门见山, 易于进入 回忆。
B. 文章描写父亲对犁的态度,突出了父亲对农耕工具的珍视和对 土地的深情。
C. 文章第⑦段引用农谚,承接上文冬天“铸犁头”的内容,开启春天 耕种的内容。
D.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擦拭犁、犁田、上油保养、铸新犁等农 事活动。
[解析] C项, 由第⑧段可知, 引用农谚开启了下文对“铸犁头”的具体 描述。
17.(2分)本文的语言很有感染力。请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 画线句子。
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 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运用了动静结合__(视听结合_)的手法_,既写了静止不动的泥田_,__ 又描绘了用犁耕作_、泥土冒水汽的动态场景__(1分_)__,生动形象地 展现了农耕场景的热闹与生机_,体现了作者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_ 怀念(1分)。
18.(3分)下面是关于本文片段的朗读设计 (“ ·”表重读,“∨”表停 顿,“→”表稍稍延长),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并分析理由。
设计不恰当的一处是D。___(1_分)_理由_:用低沉的语调朗读_,会使得 整个朗读的节奏变得沉重_,与文章的整体氛围不太相符_。___(1分_)_ 我们应该是用一种温和、轻柔、怀旧的语调来朗读,以体现作者对老屋和传统农耕生活的怀念之情_。___(1分_)
19.(4分)有同学认为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句话几乎是 重复的,所以【乙】处可以删除,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章内容 阐述理由。
不赞成删除__【乙_】句_。___(1分_)___【乙_】句_“犁_,似乎永远弓着身子_, 匍匐于大地_”与__【甲_】句_“倾听父亲的心跳_”形成了前后呼应的关系, 强调了犁与父亲的紧密联系,表达了犁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以及作者对犁的深厚情感_。___(1分_)同时_,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犁以人的情感_,使得文章的意境更加丰富_,有助于读者更_ 好地感受父亲对犁的尊重和爱护_。___(1分_)___【乙_】句放在文章的结 尾_,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_,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_,主题更_ 加鲜明。(1分)
(四)小雯请你一起读经典名著,感受家国情怀。
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
……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
20.(2分)《大堰河——我的保姆》饱含情感。下面对诗歌情感 概括最恰当的是( A )
A. 感激、怀念 B. 赞美、敬仰 C. 赞美、同情 D. 怜悯、敬仰
[解析] 选项B中的“赞美、敬仰”虽然也包含在两段选文中,但并 非主要情感;选项C中的“同情”并未在两段选文中体现;选项D中 的“怜悯”与两段选文的情感不符。
21.(2分)诗歌中,主人公体现了哪些母性的关怀和无私的爱? 请结合文本进行说明。
在__《大堰河_—_— 我的保姆_》选文中_,大堰河通过一系列 日常生活_ 的细节_,如补衣_、包扎伤口_、掐死虱子等_,展现了她对家庭的无_ 私奉献和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2分)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 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 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 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 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9 ,我给你买来了!”
……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 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 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小雯发现《大堰河——我的保姆》与《阿长与〈山海经〉》 有许多互相印证的内容,请完成后面的题目。
22.(2分)《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和《阿长与〈山海 经〉》(节选)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回答。
_【示例_】同_:两篇文章都采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_ 画来塑造人物形象_。___(1分_)异_:前者更多地运用了排比_、重复等 修辞手法_,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_,使得大堰河的形象_ 更加鲜明_;后者更注重叙述的流畅性和情节的完整性_,通过讲述_ 阿长与__《山海经_》的故事_,展现了_“我_”与阿长之间情感的转变和_ 发展_。__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分)艾青的童年有乳母“大堰河”相伴,“大堰河”给予其温 暖和归属感;鲁迅的童年有貌似“粗鄙”的阿长陪伴,阿长给予他 心灵的安慰。请结合你的阅读实践,探究这两个人物分别对艾青、 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将你的发现写在下面。
_【示例_】艾青的乳母_“大堰河_”给予了他淳朴的民间情感_,影响了_ 他诗歌中深厚的乡土情怀和人文关怀_,如__《大堰河_—_—我的保姆_》 深情歌颂了母爱的伟大__(1分_)__;鲁迅的保姆阿长则让他感受到了 普通人身上的温暖与善 良_,这种经历可能促使他在作品中更关注_ 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_,如__《阿长与__〈山海经_〉__》表达了对阿长的_ 怀念与感激_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分享心得,传承家国情怀
(表达与交流 55分)
24.(5分)专题学习活动即将结束,班级举行家国情怀交流分享 会。请你续写下面这段话,完成发言稿。(100字左右)
在这次专题学习活动中,我和小雨、小雯一起感受了古今文人 的家国情怀。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一个活动环节……
【示例一】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一个活动环节——品读诗歌,感受家国情怀。当诵读《沁园春·雪》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让我心潮澎湃,它让我明白,家国情怀是对祖国山河的礼赞,更是当代青年奋进的号角。
【示例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一个活动环节——鉴赏诗文,理解家国情怀。当研读古人的诗文后,我突然明白家国情怀不仅是文人笔下的壮美山河,更是跨越千年仍旧滚烫的济世情怀。这种情怀如同洞庭湖水,始终奔涌在民族的血脉里。
25.(50分)从下列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
如果你要写家国情怀/就不能只写家国情怀/要写对故乡的依恋 /写对家风的理解与传承/写优秀传统藏进春联里/写自己的努力与 奋斗/写大地吟唱着爱国之歌……
请以《这就是爱国》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
(1)下面是小雨搜集的《说文解字》中关于“爱国”两字的写法:
( 爱 ) ( 国 )
爱:像一个人双手捧着“心” ,嘴巴张开诉说着心中的爱意。 国:从囗从或,表示用武力护卫城邑、疆域。
(2)下面是小雯收集的不同的人对爱国的理解。
爷爷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个人的担当能汇聚成国 家的力量。
老师说,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像钱学森那样用毕生所学报效 祖国。
妈妈说,把小事做好,就是在为国家添砖加瓦。
我说,今天的我们,更要用知识守护祖国的繁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 议论性文章。
要求:①将你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 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 面整洁。
[答案] 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1张PPT)
人教新版 九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九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新考向)讲解课件
九上语文第1单元检测卷
范围:第1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2025湖北中考仿真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为了让同学们深入理解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班级开展了系
列专题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
活动一:品读诗歌,感受家国情怀
(积累与运用 20分)
小雨为本次活动撰写了主持词,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诗歌传递热忱,经典浸润青春。翻开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
一单元,诗歌的魅力扑面而来。文字的力量,来自诗歌意象里山
河轮廓的勾勒与铺张,来自爱国情感中赤子之心的滚烫与奔涌,
来自经典诗句间家国情怀的( )。
诵读《沁园春·雪》,我们能领略到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笔下北
国雪景的雄浑气魄,感受他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礼赞;品读《我爱
这土地》,我们能体悟到艾青借鸟的歌喉,传达出对历经苦难的
祖国的赤诚热爱;低吟《乡愁》,我们能感受到余光中借邮票、
船票等意象传递出的对亲人、对祖国的深深思念;而朗诵《你是
人间的四月天》,我们能体会到林徽因用细腻笔触,勾勒出如四
月天般温柔美好的情感……沉醉在诗的世界,我们在诗歌的字里
行间,触摸历史温度,感悟家国情怀,让心灵在经典诗歌中得到
滋养,向着精神的高地奋力攀登。#1.1.2
1.(3分)请你为主持词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热忱( ) ②沁园春( ) ③勾勒( )
chén
qìn
lè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主持词的括
号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音韵和谐。
A.传承与弘扬 B.弘扬与传承 C.凝聚与升华 D.升华与凝聚
[答案] C
3.(3分)小雨准备在第二段嵌入一副对联,上联是“读诗歌,触
摸历史温度”,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
D
A. 悟情怀,感悟家国担当 B. 品经典,滋养心灵成长
C. 赏文字,聆听时代足音 D. 吟佳作,汲取精神食粮
4.(3分)小雨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
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重音:奋力攀登。(1分)理由:“奋力攀登”将“触摸”
“感悟”“接受滋养”的静态感受转化为动态行动,重读此处可与前
文形成抑扬顿挫的效果,让读者感受到情感从沉淀到迸发的过程,
增强句子的感染力。(2分)
5.(8分)为了增强主持词的感染力,让同学们对家国情怀有更深
的了解,小雨增补了一些古诗文,请你帮他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
整。
陆游年迈仍思报国,“僵卧孤村不自哀,①_______________”;
杜甫居茅屋而忧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②______________
_______”;李贺渴望报效君主,“报君黄金台上意,③__________
_______”;范仲淹忧国忧民,“④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提携玉龙
为君死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之远则忧其君”;李白闻笛思家,“⑤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
起故园情”;杜甫月夜忆舍弟,“⑥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韩愈直言为君为国,“欲为圣明除弊事,⑦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羁旅思乡,“因思杜陵梦,⑧____________”……这些文人
雅士,这些道不尽的家国情怀,丰盈了中华文化。#4.1
此夜曲中闻折柳
露从今夜白
肯将衰朽惜残年
凫雁满回塘
活动二:鉴赏诗文,理解家国情怀
(阅读与鉴赏 45分)
(一)小雯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摘录二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
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
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
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
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
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2.3.1
摘录三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
泉飒飒走石濑 ;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
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
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
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 而
以为高,登首阳 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
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
(选自刘基《松风阁记》,有删改)
【注释】 ①石濑(lài):沙石上的急流。②汩:扰乱。③永
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④颍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
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颍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
朵,就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朵。⑤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
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3.3
6.(2分)【批注】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
《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意境相似,写出了洞庭湖
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7.(2分)【随感】诗人以“______”起笔,引出“______”,在今昔
对比中,寄予了无限感慨。
昔闻
今上
8.(4分)【圈点】小雯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胜:______ ②景:____________
③尝:______ ④适:____________
美好
日光
曾经
使……舒适
9.(3分)【释义】小雯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
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10.(2分)【句读】小雯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
标示(限两处)。
则 如 扬 波 涛 又 如 振 鼓 隐 隐 有 节 奏
[答案] 则 如 扬 波 涛/又 如 振 鼓/隐 隐 有 节 奏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雯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为不正
确的一项是( )
C
A. 金鸡峰上的三棵古松,风吹时声音随风力变化,微风如暗泉流淌,大
风如波涛振鼓。
B. 方舟上人在松树下建造楼阁并命名为“松风阁”,作者路过时因喜爱此
地而流连忘返。
C. 作者认为松风阁所在山林离人境遥远,夏季凉爽冬季不寒,观松听松
能让人身心愉悦。
D. 作者以“四方寓人”自称,虽行踪不定,却对松风阁难以忘怀,故临别
作记留念。
[解析] C项,根据文中“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可知,松风阁“离
人境不远”。
12.(3分)【体会】摘录二和摘录三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
作手法,请分析两文作者所抒发的不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录二描写了岳阳楼阴雨天气和春光明媚天气的景色,引发迁客
骚人不同的情感,从而抒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
襟(1.5分);摘录三听到风吹松树的声音后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抒发了作者追求高风亮节、向往宁静生活的志趣(1.5分)。
附摘录三参考译文:
金鸡峰上有三棵松,不知有几百年了,微风轻吹,声音如幽
静的泉水淙淙地流过石滩,风稍大,就像演奏典雅的古乐。那大
风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击鼓一样,低沉而有节奏。
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取名为松风阁,我曾到访
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像要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因为此阁虽
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夏天不太炎热,冬天不太寒冷,
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没有外来
的事物扰乱心境,使人欢喜快乐,使人愿意终日如此(度过漫长
的一天)。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颍水边洗耳才算高洁,像
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粟才算清廉呢? 我是四处寄居
的人,脚步从不安定于一处,可是对这座楼阁,却不能忘怀,所
以在要跟上人道别时,写了这篇松风阁记。
(二)小雯邀请你一起阅读,共同感受爱国情怀。
________
张 凡
①青年者,人生之华也。人们总是把最美好的词语赋予青春,
把最热忱的希望寄予青年。一代代青年在心系家国、无畏向前的
奋斗中,回答着“青年何谓”“青春何为”的人生考题。
②从百余年前,一批批有志青年以舍生忘死的呐喊,推动暮
霭沉沉的中国步入“觉醒年代”;到今天,新时代青年满怀“可以平
视这个世界”的自信,与时代共同成长。无数青年以青春的力量、
青春的创造,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塑造青春中国最美的模样。
历史波澜壮阔,镌刻下青年的名字;未来长空万里,期待着青年
的进发。
③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当年,一
支支青年垦荒队奔赴荒原冻土、战天斗地,把“北大荒”变成“北大
仓”;新时代,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像一棵棵红柳、一株
株格桑花一样,扎根西部、播撒知识,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
生命力。置身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新
时代青年更需要发扬奋斗传统、释放奋斗激情。奋斗不是无根之
木、无源之水。只有根植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
绽放绚丽之花。奋斗也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
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显担当。徐
乃超,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
总站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民警。他曾参与黄河抗
洪抢险,也曾参与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回收、安保等工作。他与
妻子在戈壁滩建立了“戍边夫妻警务室”。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
顺,但每一次不惧挑战的探索尝试、不畏艰难的负重前行,都是
对青春最有效的磨砺。向下扎根,向上拼搏,让理想信念在创业
奋斗中升华。
④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十几年如一日深耕坚
守,周雷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为“中国碗”装“中国粮”
增添底气;孜孜不倦地探索,潘时龙带领团队研制出国际首台超
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探索出雷达未来发展的可行途径。
放眼神州大地,一大批青年在创新创造中挑大梁、担重任,彰显
着勇于创新的精气神。今天,我们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
一个探索性事业,呼唤着大批创新型人才。作为社会中最有生气、
最有闯劲的群体,广大青年尤应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争当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尖兵,
善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锋,在助力人民美好生活上勇探索,让
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⑤青春孕育无限希望。新征程上,广大青年厚植家国情怀、
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力量,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为国家富强添砖加瓦。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1.6
13.(2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处补拟一个小标题。
【示例】奋跃而上,激扬青春力量
14.(3分)请梳理文章第④段的写作思路,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
完整。
15.(2分)班级拟组织一次“激扬青春力量”主题班会,请你结合
选文,谈一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青春的活力来自不断地奋斗和拼搏。青春一闪而过,需
要我们无比地珍惜。从生动的课堂学习到丰富的班级活动,从校
园青年志愿者活动到科普创新实践的体验,处处让我们张扬青春
的美丽,让我们有机会不断地寻找并坚定我们的青春梦想。
(2分,意对即可)
(三)小雯邀请你品读美文,一起感受家的温暖。
犁尖上的往事
秋 石
①乡村四月闲人少,一个弃耕已久的人,望着白花花的水田,
蓦然想起一路从遥远的春秋战国犁过来的农事。
②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
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好日子,
好日子呀!”
③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早,
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
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着眼,端详着他的犁。
【甲】犁默然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
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
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
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
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
④转眼谷雨,布谷鸟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
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
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
的梯田。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
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
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
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
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⑤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
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
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灯笼花。太阳暖洋
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
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
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
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
份。
⑥父亲一生视钱财如粪土,乐助乡人,唯独爱犁如命,从不
肯借犁于他人。父亲打造犁,必先燃三炷香,念念有词,从不轻
信一些蹩脚的匠人,非三叔公不打犁。父亲说,犁如其人,是非
曲直,尽在榫卯之间,心眼不正的人打不出好犁,三叔公一身正
气,所以,三叔公打出的犁好用。父亲打犁,非榆树不取,榆树
的韧性就像父亲的倔脾气,榆树打的犁,才能犁出大地的脉络。
⑦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
⑧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
特的农事与风景。
⑨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
大摞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立
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
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哐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人麻利
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
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
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
风……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
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
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
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
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
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
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
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哐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
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
⑩一晃10多年未见着犁了,血脉相连的犁,湮没于现代农业
的机械轰鸣声中。犁,在故乡摇摇欲坠的老屋里,在我生命的谱
系里,已经锈迹斑斑,像一声遥远的叹息。
一张木爬犁,就是一部农耕史。
【乙】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
(选自《意林》,有删改)#1.1.13
16.(3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 开篇写故乡自古便有崇尚耕读传家的遗风,开门见山,易于进入
回忆。
B. 文章描写父亲对犁的态度,突出了父亲对农耕工具的珍视和对
土地的深情。
C. 文章第⑦段引用农谚,承接上文冬天“铸犁头”的内容,开启春天
耕种的内容。
D.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擦拭犁、犁田、上油保养、铸新犁等农
事活动。
[解析] C项,由第⑧段可知,引用农谚开启了下文对“铸犁头”的具体
描述。
17.(2分)本文的语言很有感染力。请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
画线句子。
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
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既写了静止不动的泥田,
又描绘了用犁耕作、泥土冒水汽的动态场景(1分),生动形象地
展现了农耕场景的热闹与生机,体现了作者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
怀念(1分)。
18.(3分)下面是关于本文片段的朗读设计(“·”表重读,“∨”表停
顿,“→”表稍稍延长),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并分析理
由。#2
,,在我生命的谱系里, ,像一声遥远的叹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1
设计不恰当的一处是D。(1分)理由:用低沉的语调朗读,会使得
整个朗读的节奏变得沉重,与文章的整体氛围不太相符。(1分)
我们应该是用一种温和、轻柔、怀旧的语调来朗读,以体现作者
对老屋和传统农耕生活的怀念之情。(1分)
19.(4分)有同学认为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句话几乎是
重复的,所以【乙】处可以删除,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章内容
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赞成删除【乙】句。(1分)【乙】句“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
匍匐于大地”与【甲】句“倾听父亲的心跳”形成了前后呼应的关系,
强调了犁与父亲的紧密联系,表达了犁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以及
作者对犁的深厚情感。(1分)同时,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赋予了犁以人的情感,使得文章的意境更加丰富,有助于读者更
好地感受父亲对犁的尊重和爱护。(1分)【乙】句放在文章的结
尾,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主题更
加鲜明。(1分)
(四)小雯请你一起读经典名著,感受家国情怀。
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
……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1.2
20.(2分)《大堰河——我的保姆》饱含情感。下面对诗歌情感
概括最恰当的是( )
A
A. 感激、怀念 B. 赞美、敬仰 C. 赞美、同情 D. 怜悯、敬仰
[解析] 选项B中的“赞美、敬仰”虽然也包含在两段选文中,但并
非主要情感;选项C中的“同情”并未在两段选文中体现;选项D中
的“怜悯”与两段选文的情感不符。
21.(2分)诗歌中,主人公体现了哪些母性的关怀和无私的爱?
请结合文本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选文中,大堰河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
的细节,如补衣、包扎伤口、掐死虱子等,展现了她对家庭的无
私奉献和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2分)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
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
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
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
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
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
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1.1.7
小雯发现《大堰河——我的保姆》与《阿长与〈山海经〉》
有许多互相印证的内容,请完成后面的题目。
22.(2分)《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和《阿长与〈山海
经〉》(节选)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同:两篇文章都采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
画来塑造人物形象。(1分)异:前者更多地运用了排比、重复等
修辞手法,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使得大堰河的形象
更加鲜明;后者更注重叙述的流畅性和情节的完整性,通过讲述
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展现了“我”与阿长之间情感的转变和
发展。(1分)
23.(2分)艾青的童年有乳母“大堰河”相伴,“大堰河”给予其温
暖和归属感;鲁迅的童年有貌似“粗鄙”的阿长陪伴,阿长给予他
心灵的安慰。请结合你的阅读实践,探究这两个人物分别对艾青、
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将你的发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艾青的乳母“大堰河”给予了他淳朴的民间情感,影响了
他诗歌中深厚的乡土情怀和人文关怀,如《大堰河——我的保姆》
深情歌颂了母爱的伟大(1分);鲁迅的保姆阿长则让他感受到了
普通人身上的温暖与善良,这种经历可能促使他在作品中更关注
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如《阿长与〈山海经〉》表达了对阿长的
怀念与感激(1分)。
活动三:分享心得,传承家国情怀
(表达与交流 55分)
24.(5分)专题学习活动即将结束,班级举行家国情怀交流分享
会。请你续写下面这段话,完成发言稿。(100字左右)
在这次专题学习活动中,我和小雨、小雯一起感受了古今文人
的家国情怀。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一个活动环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一个活动环
节——品读诗歌,感受家国情怀。当诵读《沁园春·雪》时,“数
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让我心潮澎湃,它让我明白,家国情
怀是对祖国山河的礼赞,更是当代青年奋进的号角。
【示例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一个活动环
节——鉴赏诗文,理解家国情怀。当研读古人的诗文后,我突然
明白家国情怀不仅是文人笔下的壮美山河,更是跨越千年仍旧滚
烫的济世情怀。这种情怀如同洞庭湖水,始终奔涌在民族的血脉
里。
25.(50分)从下列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
如果你要写家国情怀/就不能只写家国情怀/要写对故乡的依恋
/写对家风的理解与传承/写优秀传统藏进春联里/写自己的努力与
奋斗/写大地吟唱着爱国之歌……
请以《这就是爱国》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
(1)下面是小雨搜集的《说文解字》中关于“爱国”两字的写法:#2.2.1
( 爱 ) ( 国 )#2.2.1.1
爱:像一个人双手捧着“心”,嘴巴张开诉说着心中的爱意。
国:从囗从或,表示用武力护卫城邑、疆域。#2.2.1.3
(2)下面是小雯收集的不同的人对爱国的理解。
爷爷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个人的担当能汇聚成国
家的力量。
老师说,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像钱学森那样用毕生所学报效
祖国。
妈妈说,把小事做好,就是在为国家添砖加瓦。
我说,今天的我们,更要用知识守护祖国的繁荣。#2.2.2.4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
议论性文章。
要求:①将你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
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
面整洁。#2.2.4
[答案] 作文略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统编九上语文第1单元检测卷
(2025中考湖北卷仿真)
范围:第1单元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为了让同学们深入理解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班级开展了系 列专题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
活动一:品读诗歌,感受家国情怀
(积累与运用 20分)
小雨为本次活动撰写了主持词,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诗歌传递热忱,经典浸润青春。翻开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歌的魅力扑面而来。文字的力量,来自诗歌意象里山 河轮廓的勾勒与铺张,来自爱国情感中赤子之心的滚烫与奔涌, 来自经典诗句间家国情怀的( )。
诵读《沁园春·雪》,我们能领略到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笔下北国雪景的雄浑气魄,感受他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礼赞;品读《我爱 这土地》,我们能体悟到艾青借鸟的歌喉,传达出对历经苦难的 祖国的赤诚热爱;低吟《乡愁》,我们能感受到余光中借邮票、 船票等意象传递出的对亲人、对祖国的深深思念;而朗诵《你是 人间的四月天》,我们能体会到林徽因用细腻笔触, 勾勒出如四月天般温柔美好的情感……沉醉在诗的世界,我们在诗歌的字里 行间,触摸历史温度,感悟家国情怀,让心灵在经典诗歌中得到 滋养,向着精神的高地奋力攀登。
1.(3分)请你为主持词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热忱( ) ②沁园春( ) ③勾勒( )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主持词的括 号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音韵和谐。
A.传承与弘扬 B.弘扬与传承 C.凝聚与升华 D.升华与凝聚
3.(3分)小雨准备在第二段嵌入一副对联,上联是“读诗歌,触 摸历史温度” ,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
A. 悟情怀,感悟家国担当 B. 品经典,滋养心灵成长
C. 赏文字,聆听时代足音 D. 吟佳作,汲取精神食粮
4.(3分)小雨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 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5.(8分)为了增强主持词的感染力,让同学们对家国情怀有更深 的了解,小雨增补了一些古诗文,请你帮他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 整。
陆游年迈仍思报国,“僵卧孤村不自哀,①_”;杜甫居茅屋而忧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②__” ;李贺渴望报效君主,“报君黄金台上意,③_ _” ;范仲淹忧国忧民,“④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李白闻笛思家,“⑤__,何人不 起故园情”;杜甫月夜忆舍弟,“⑥__,月是故乡明”; 韩愈直言为君为国,“欲为圣明除弊事,⑦__” ; 温庭筠羁旅思乡,“因思杜陵梦,⑧__”……这些文人 雅士,这些道不尽的家国情怀,丰盈了中华文化。
活动二:鉴赏诗文,理解家国情怀
(阅读与鉴赏 45分)
(一)小雯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摘录二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 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 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 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 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 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
摘录三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 泉飒飒走石濑① ;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 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 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② 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③ ;又何必濯颍水④ 而 以为高,登首阳⑤ 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 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
(选自刘基《松风阁记》,有删改)
【注释】 ①石濑(lài):沙石上的急流。②汩:扰乱。③永 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④颍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 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颍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 朵,就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朵。⑤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 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6.(2分)【批注】诗中“__,__”两句与《岳阳楼记》中“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意境相似,写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7.(2分)【随感】诗人以“__”起笔,引出“__” ,在今昔 对比中,寄予了无限感慨。
8.(4分)【圈点】小雯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胜:__ ②景:_____
③尝:__ ④适:_
9.(3分)【释义】小雯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 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0.(2分)【句读】小雯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 标示(限两处)。
则 如 扬 波 涛 又 如 振 鼓 隐 隐 有 节 奏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雯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为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 金鸡峰上的三棵古松,风吹时声音随风力变化,微风如暗泉流淌,大 风如波涛振鼓。
B. 方舟上人在松树下建造楼阁并命名为“松风阁” ,作者路过时因喜爱此 地而流连忘返。
C. 作者认为松风阁所在山林离人境遥远,夏季凉爽冬季不寒,观松听松 能让人身心愉悦。
D. 作者以“四方寓人”自称,虽行踪不定,却对松风阁难以忘怀,故临别 作记留念。
12.(3分)【体会】摘录二和摘录三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 作手法,请分析两文作者所抒发的不同情感。
(二)小雯邀请你一起阅读,共同感受爱国情怀。
张 凡
①青年者,人生之华也。人们总是把最美好的词语赋予青春, 把最热忱的希望寄予青年。一代代青年在心系家国、无畏向前的 奋斗中,回答着“青年何谓”“青春何为”的人生考题。
②从百余年前,一批批有志青年以舍生忘死的呐喊,推动暮 霭沉沉的中国步入“觉醒年代”;到今天,新时代青年满怀“可以平 视这个世界”的自信,与时代共同成长。无数青年以青春的力量、 青春的创造,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塑造青春中国最美的模样。 历史波澜壮阔,镌刻下青年的名字;未来长空万里,期待着青年 的进发。
③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而梦想需要与奋斗同行。当年,一 支支青年垦荒队奔赴荒原冻土、战天斗地,把“北大荒”变成“北大 仓”;新时代,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像一棵棵红柳、一株 株格桑花一样,扎根西部、播撒知识,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 生命力。置身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新 时代青年更需要发扬奋斗传统、释放奋斗激情。奋斗不是无根之 木、无源之水。只有根植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
绽放绚丽之花。奋斗也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 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显担当。徐 乃超,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 总站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民警。他曾参与黄河抗 洪抢险,也曾参与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回收、安保等工作。他与 妻子在戈壁滩建立了“戍边夫妻警务室” 。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 顺,但每一次不惧挑战的探索尝试、不畏艰难的负重前行,都是
对青春最有效的磨砺。向下扎根,向上拼搏,让理想信念在创业 奋斗中升华。
④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十几年如一日深耕坚守,周雷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为“中国碗”装“中国粮” 增添底气;孜孜不倦地探索,潘时龙带领团队研制出国际首台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探索出雷达未来发展的可行途径。 放眼神州大地,一大批青年在创新创造中挑大梁、担重任,彰显着勇于创新的精气神。今天,我们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是 一个探索性事业,呼唤着大批创新型人才。作为社会中最有生气、 最有闯劲的群体,广大青年尤应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争当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尖兵, 善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锋,在助力人民美好生活上勇探索,让 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⑤青春孕育无限希望。新征程上,广大青年厚植家国情怀、 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力量,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为国家富强添砖加瓦。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3.(2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处补拟一个小标题。
14.(3分)请梳理文章第④段的写作思路,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 完整。
15.(2分)班级拟组织一次“激扬青春力量”主题班会,请你结合 选文,谈一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 ___ __
(三)小雯邀请你品读美文,一起感受家的温暖。
犁尖上的往事
秋 石
①乡村四月闲人少,一个弃耕已久的人,望着白花花的水田, 蓦然想起一路从遥远的春秋战国犁过来的农事。
②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 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好日子, 好日子呀!”
③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着眼,端详着他的犁。 【甲】犁默然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 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 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 抚摸着心爱的孩子, 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
④转眼谷雨,布谷鸟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 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 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 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
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⑤待霜降了, 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 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 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灯笼花。太阳暖洋 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 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 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 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
⑥父亲一生视钱财如粪土,乐助乡人,唯独爱犁如命,从不 肯借犁于他人。父亲打造犁,必先燃三炷香,念念有词,从不轻 信一些蹩脚的匠人,非三叔公不打犁。父亲说,犁如其人,是非 曲直,尽在榫卯之间,心眼不正的人打不出好犁,三叔公一身正 气,所以,三叔公打出的犁好用。父亲打犁,非榆树不取,榆树 的韧性就像父亲的倔脾气,榆树打的犁,才能犁出大地的脉络。
⑦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
⑧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 特的农事与风景。
⑨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 大摞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立 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 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哐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人麻利 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 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 风……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 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 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 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 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
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 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 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哐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 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
⑩一晃10多年未见着犁了,血脉相连的犁,湮没于现代农业 的机械轰鸣声中。犁,在故乡摇摇欲坠的老屋里,在我生命的谱 系里,已经锈迹斑斑,像一声遥远的叹息。
一张木爬犁,就是一部农耕史。
【乙】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
(选自《意林》,有删改)
16.(3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故乡自古便有崇尚耕读传家的遗风,开门见山, 易于进入 回忆。
B. 文章描写父亲对犁的态度,突出了父亲对农耕工具的珍视和对 土地的深情。
C. 文章第⑦段引用农谚,承接上文冬天“铸犁头”的内容,开启春天 耕种的内容。
D.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擦拭犁、犁田、上油保养、铸新犁等农 事活动。
17.(2分)本文的语言很有感染力。请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 画线句子。
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 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_______ ________ 18.(3分)下面是关于本文片段的朗读设计 (“ ·”表重读,“∨”表停 顿,“→”表稍稍延长),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并分析理由。
______________ _____19.(4分)有同学认为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句话几乎是 重复的,所以【乙】处可以删除,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章内容 阐述理由。
(四)小雯请你一起读经典名著,感受家国情怀。
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
……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
20.(2分)《大堰河——我的保姆》饱含情感。下面对诗歌情感 概括最恰当的是( )
A. 感激、怀念 B. 赞美、敬仰 C. 赞美、同情 D. 怜悯、敬仰
21.(2分)诗歌中,主人公体现了哪些母性的关怀和无私的爱? 请结合文本进行说明。
_______ _____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 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 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 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 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9 ,我给你买来了!”
……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 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 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小雯发现《大堰河——我的保姆》与《阿长与〈山海经〉》 有许多互相印证的内容,请完成后面的题目。
22.(2分)《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和《阿长与〈山海 经〉》(节选)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回答。
____ __________ 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分)艾青的童年有乳母“大堰河”相伴,“大堰河”给予其温 暖和归属感;鲁迅的童年有貌似“粗鄙”的阿长陪伴,阿长给予他 心灵的安慰。请结合你的阅读实践,探究这两个人物分别对艾青、 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将你的发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分享心得,传承家国情怀
(表达与交流 55分)
24.(5分)专题学习活动即将结束,班级举行家国情怀交流分享 会。请你续写下面这段话,完成发言稿。(100字左右)
在这次专题学习活动中,我和小雨、小雯一起感受了古今文人 的家国情怀。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一个活动环节……
25.(50分)从下列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
如果你要写家国情怀/就不能只写家国情怀/要写对故乡的依恋 /写对家风的理解与传承/写优秀传统藏进春联里/写自己的努力与 奋斗/写大地吟唱着爱国之歌……
请以《这就是爱国》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
(1)下面是小雨搜集的《说文解字》中关于“爱国”两字的写法:
( 爱 ) ( 国 )
爱:像一个人双手捧着“心” ,嘴巴张开诉说着心中的爱意。 国:从囗从或,表示用武力护卫城邑、疆域。
(2)下面是小雯收集的不同的人对爱国的理解。
爷爷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个人的担当能汇聚成国 家的力量。
老师说,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像钱学森那样用毕生所学报效 祖国。
妈妈说,把小事做好,就是在为国家添砖加瓦。
我说,今天的我们,更要用知识守护祖国的繁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 议论性文章。
要求:①将你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 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 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