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九上语文第3单元检测卷(2025中考湖北卷仿真)(原卷版+答案版+讲解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九上语文第3单元检测卷(2025中考湖北卷仿真)(原卷版+答案版+讲解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10:33:19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人教新版 九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九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新考向)讲解课件
九上语文第3单元检测卷
范围:第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2025湖北中考仿真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自然山水,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
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班级开展以“赏自然美景,
悟人生志趣”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行走·赏山水
(积累与运用 20分)
小雨为本次活动写了发言稿,请你阅读,帮他完善。
山水是大地写给人间的立体诗篇,每一笔都浸着灵秀与苍茫。
祖国的大好河山,处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赞叹不已。山之美,
在于巍峨高耸,险峻挺拔,势如苍龙昂首,气势非凡,俯瞰群山
峻岭,足以震撼心灵;水之美,在于清澈灵动,波光潋滟,恰似
银带飘舞,灵动婉转,润泽万物生灵,足以抚慰心灵;
木之美,在于青翠欲滴,芳草萋萋,其间好鸟相鸣,落日的金光
洒满整片树林,树影与光影交织,仿若人间仙境。通过观赏这样
秀丽的自然美景,游人能尽情享受闲暇时光,内心十分畅快。
山川万象亘古自然,文明一脉历久弥坚。这些山河风景,不
仅展现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之
美。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祖国大好河山,都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
( ),我们应当心怀敬畏,珍爱这片给予我们生命与希望的土
地,让它永远焕发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推动我们的祖国迈向更
加辉煌灿烂的明天。#1.2
1.(3分)请你为发言稿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俯瞰( ) ②闲暇( ) ③亘古( )
kàn
xiá
ɡèn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发言稿的括
号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音韵和谐。( )
C
A. 倚仗和自豪 B. 荣耀和骄傲 C. 依靠和骄傲 D. 依托和高傲
3.(3分)学完第三单元后山水文后,小雨心潮澎湃,在活动时写
下了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岳阳楼上范仲淹观巴陵胜状”,但下
联混在了其他对联中,你帮他挑选的最恰当的下联是( )
D
A. 湖心亭中张宗子金陵客共饮
B. 贾谊宅内刘长卿叹命途多舛
C. 承天寺里苏东坡怀民二闲人
D. 醉翁亭前欧阳修游环滁诸峰
4.(3分)小雨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帮他标记一
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重音:不仅,更。(1分)理由:“不仅……更……”是表
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前句“不仅展现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提
出基础层面的认知,后句“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之美”则
在前者基础上实现语义的跃升。重读“不仅”“更”,能清晰地突出
这种递进关系。(2分)
5.(8分)小雨在研读古诗文的时候,在山水自然中欣赏到了别样
的美,体验到另外一种生命形态。请将下文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
写在横线上。
古代文人常常寄情山水,抒发忧乐情怀。杜甫融情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忆舍弟》)传达出诗人深
切的思乡之情;温庭筠“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商山早
行》)中,山野的情趣虽冲淡了羁旅的辛苦,却无法抑制思乡的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枳花明驿墙
愁绪;韩愈的“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
蓝关示侄孙湘》)即景抒情,抒写对家人的眷恋及对前途未卜的
忧虑;刘禹锡写巴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道尽遭受贬谪的辛酸和悲凉;
李白行吟山水间,唱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路难》(其一)]的生命最强音。#3.1
云横秦岭家何在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活动二:阅读·悟志趣
(阅读与鉴赏 45分)
(一)小雯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归纳整理,请你和她一起补充
完整。
摘录一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 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
此诗即其隐居襄阳所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
岘山。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
念。#1.1.4
摘录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2.2.1
摘录三#3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
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
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
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
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
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
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3.1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
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3.2.1
6.(2分)【批注一】诗中画线句描写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景象,从____________两个词语可以看出。
登山远望,水落石
出,草木凋零
水落、天寒
7.(2分)【批注二】本诗的尾联说“读罢泪沾襟”,请结合全诗简
要概括诗人“泪沾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胜迹犹存,光阴流逝;怀古伤己,壮志未酬。
8.(4分)【圈点】小雯将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字词进行了圈画,请
你帮她解释。
①更:____
②及:______
③至:______
④许:__________

等到
到达
表示约数
9.(3分)【释义】请你将小雯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10.(2分)【句读】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晶 晶 然 如 镜 之 新 开 而 冷 光 之 乍 出 于 匣 也
[答案] 晶 晶 然/如 镜 之 新 开/而 冷 光 之 乍 出 于 匣 也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雯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括,其中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廿二
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和悦。
B.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春天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C. 本文语言清丽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如“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一句就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春山的无限
美好。
D. 文章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
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解析] C项,“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把融化的雪水拟人化,表现雪后春山的无限美好。
12.(3分)【比较】摘录二与摘录三都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摘录二通过写西湖雪后美景,
表达了作者痴迷山水、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以及淡淡的故园之
思和故国之悲(1分);摘录三通过写满井春季美景,表达了作者
厌弃城市生活,厌恶官场,寄情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1分)。
附摘录三参考译文: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
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
放眼望去,景象空阔,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在这时,
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层层泛起,
河水清澈见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时冷光突然从镜匣
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美好的样子好像
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刚梳好
环形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又没有完全舒展,柔嫩的柳梢在
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不多,但是
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
有。风力虽然还强劲有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
晒太阳的鸟,在波浪中游动的鱼儿,都悠闲自在,一切动物都充
满了欢乐气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而是住在
城里的人不知道它啊。 能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地徜
徉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人,只有我这个清闲的官了吧。而满井这地方
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怎能没有记录的
文章呢!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
(二)小雯搜集了一篇与游览自然山水相关的文章,邀你与她共读。
游于物之外则乐
桑林峰
①天伦之乐、助人之乐、廉洁之乐……快乐的人生是惬意的,
人人向往之。然而,人们往往容易悲多乐少,其根源在于“物有以
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如果被物欲所蒙蔽,
一味追求富贵荣华,反而不会太快乐。
②人们之所以追求幸福,避开灾祸,是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
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人们欲望的东
西却是有限的。苏轼在《超然台记》中以他自己为例,说他之所
以“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就在于能超然物外,不为物
所困。他最后得出结论,“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
外也”。
③苏轼的人生,历经坎坷,经受多次被贬。但他不沉沦、不
悲观,淡泊明志、怡然自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这与他游于物外、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④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写道:“君
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
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
足以为乐。”苏轼所说的“寓意于物”,就是游于物外的意思。
人可以有爱好,但不能被爱好所困。为了所谓的“雅好”,而不知
收敛,搞起了无度占有,那不仅不快乐,反而深受其害。苏轼对
书画十分珍爱,他认为自己早期是“留意”于画,“颠倒错缪失其本
心”,后来则是“寓意于物”,将物“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
故而常乐。
⑤游于物之外,首先要有“道”,这个道就是安贫乐道。孔子
曾高度赞扬其学生颜回的高尚品格。孔子说:“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颜回被称为贤人,很大原因就是他有着安贫乐道、达观自
信的风尚风范。有了这种精神,一个人才能不畏困难,艰苦奋斗,
追求远大理想,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⑥游于物之外,还应有更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不戚戚于
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心系天下苍生,造福黎民百姓的众乐情怀。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的乐,是
“众人之乐”,也就是老百姓的幸福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群众生活幸福、无忧无虑,他就快乐。欧阳修的快乐观,蕴含着
济世安民、与民同乐之意,值得为政者体悟和实践。
⑦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快乐更
应“游于物之外”。孔繁森曾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
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党员干部的快乐,应该乐
人之乐,以服务人民、帮助他人为乐。雷锋、郭明义如此,焦裕
禄、谷文昌、杨善洲、廖俊波同样如此。这些优秀共产党人,把
造福人民作为最大幸福,他们的人生,是无憾的人生,也是快乐
的人生。
⑧是否游于物之外,体现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展现的是其宗
旨作风。只有秉公持正、见贤思齐,不以物惑、不以情移,耐得
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保得住气节,才能拥有快乐、
健康、高洁的人生。
(选自《军队党的生活》2024年第2期,有删改)#1.1.9
13.(2分)选文②—④段引用了苏轼的故事及诗文内容,有何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游于物之外则乐”;②作为本文的事实论
据和道理论据,使文章的论证更具说服力;③引用苏轼的故事,
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答出
两点即可)
14.(2分)请简要说说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提出游于物之外还应有更高的境界,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
汲于富贵,心系天下苍生,造福黎民百姓的众乐情怀”的分论点
(1分);然后再引用《醉翁亭记》中的内容,以欧阳修的“众人
之乐”来证明分论点,并指出他这种快乐观值得为政者体悟和实践
(1分)。
15.(3分)“共同富裕”是党不懈的奋斗目标,第⑤段的观点是否
与该目标背道而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背道而驰。(1分)第⑤段的“安贫乐道”是说在追求远大理想
的过程中,我们要不为物役,保持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作风,
如果留意于物,难免会为物所困,甚至沉迷其中,只知享乐,不
思进取。同样,我们在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要清正廉
洁,如果为物所困,欲壑难填,不仅自身会深受其害,还会导致
目标难以实现,所以二者并不是背道而驰的。(2分)
(三)学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小雯对醉翁亭心向往之,于
是找了一篇《秋雨醉翁亭》邀你一起阅读。
秋雨醉翁亭
李丹崖
①我是喝了点酒才去醉翁亭的,酒或可通灵,即便不能,我
也想体味一下当年醉翁的情状。时间是深秋,落了毛茸茸的秋雨,
秋雨下的醉翁亭是灰白色的。
②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条,滑滑的,像极了千年溜走的时光,
到达醉翁亭门前,先是看了酿泉,酿泉水如滚雪,漾出来,水花
四溅。滁州人说它是“让泉”,古籍当中的版本也对“酿泉为酒,泉
香而酒洌”一句有两种记载,“酿”“让”都有,直至中午,在滁州的
儒林宴,吃到了“酿豆腐”和“酿青椒”,滁州当地人竟也读成“让”,
我才猜想是方言缘故,版本“让泉”,实乃“酿泉”也,或许是醉翁
欧阳修当年也被当地的方言给感染了。
③撇开“酿”“让”不谈,单看雨中的醉翁亭,飞檐翘角、檐牙
高啄,在秋雨的沐浴下,是安然的青灰色,越发端详。醉翁亭与
别处的亭子不同,别处的亭子多半亭下设石桌石几,供游人端坐;
而醉翁亭则没有石桌和石几,取而代之的是美人靠和靠上的小几。
中间开敞的空间是供游人畅快同行的,这与太守欧阳修当年“与民
同乐”的初衷是相契合的。
④适逢早间,天光微暗,远看草木亦是一片灰绿。山间空气
真好,草木的气息被雨水裹挟,黏滞在空气中,有着别样的美好。
未到醉翁亭之前,就听闻醉翁亭院落内有一株千年梅树,据传是
欧阳修当年亲植的。欧阳修亲植梅树是可信的,他曾写了很多关
于梅花的诗,足见他喜欢梅花、倾慕梅品。梅花先于百花开放,
独占天下春。通常梅花落后杏花才开。但眼前的古梅为梅中的晚
花品种“杏梅”,花期在梅花方阵中殿后,其不抢蜡梅之先,不与
春梅争艳。只有到了杏花开满枝头之际,它方才悄然绽放。它不
争花期,如同隐士不争名利地位,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走进古梅
亭所在的院落内,那株古梅树恰好映入眼帘,与别的梅树老龙鳞
式的树皮相比,这株古梅尽管长得高大萧疏,却并没有苍老感,
甚至可以看得出洋溢着秀气,或可以称之为一株梅树的“少年感”,
主观猜想,这应是醉翁当年文气浸润的缘故吧。
⑤作为文坛领袖的欧阳修,遭人妒忌排挤,在他三十八岁那
年贬黜至滁州,料想他那段日子亦是灰色调的。好在有知己智仙
和尚等人,让他在远离朝堂之后,寄情山水,心怀逐渐明媚起来,
滁州的山水之间留下了他百余首诗文,可以说,从琅琊山到醉翁
亭,从丰乐亭到幽谷泉,都有欧阳修挥毫泼墨的影子。
⑥试想当年,醉翁亭前山石峻冷,草木葳蕤,一山秋虫如唱,
周遭泉声哗然,饮少辄醉的醉翁与众宾客流觞曲水,饮酒作乐,
直至杯盘狼藉、山高月小,滁菊在夜晚发出冷冽的秋香。
⑦亭边有菊,黄中泛白,曰:滁菊,中国四大名菊之一。菊
瓣纷披,我站在欧文苏字碑前,欧公弟子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
记》,字字铁画银钩,落笔处亦惊风落雨。据传,这座碑当年是
在乱石之中被发现的,字迹斑驳,许多字已经看不清楚了,在后
来建造宝宋新斋时,复刻此碑,只得从很多博物馆查阅了宋代的
苏东坡手书拓片,方才补齐。
⑧好字如酒,让人久久伫立,看得醉眼迷离。欧阳修当年自
是没有看到苏东坡所抄录的《醉翁亭记》,苏东坡甚至没有去过
滁州,只是在欧阳修去世多年以后,受滁州当地政府所托,抄录
此记,以怀欧公。
⑨秋雨如针,酿泉水如线,穿起千年过往。北宋时,欧阳修
是北宋文坛领袖,无数文人曾受欧阳修拔擢,其中当然包括“三
苏”,翻阅吾乡亳州旧志,欧阳修在1067年曾经执掌亳州,只是时
间较短,一年多而已,所留诗文亦仅有三五篇,最出名的当属
《涡河龙潭》。念及此,从醉翁亭出来,雨停了,我从酿泉灌了
一瓶水,打算把这些水汇到龙潭里去,这样,一个人,两泓水,
文脉就贯通了。
(选自《新民晚报》2024年10月8日,有删改)#1.1.10
16.(3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是( )
C
A. 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其作品在醉翁亭周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琅
琊山、丰乐亭等处都有欧阳修的诗文痕迹。
B. 文章通过描述醉翁亭的设计和布局,强调了它与欧阳修“与民同乐”
理念的一致性,进一步彰显了欧阳修的高尚品格。
C. 从欧阳修曾写过很多关于梅花的诗可知,醉翁亭院落内的千年梅树是
他当年亲植的传说是可信的,他是借种梅树增添醉翁亭的文气。
D. 文章通过描述欧阳修在滁州的生活环境,如山石峻冷、草木葳蕤等,
以及与民同乐的情景,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乐观的心态。
[解析] C项,根据第④段中的“主观猜想,这应是醉翁当年文气浸
润的缘故吧”可知,作者表述的是这株梅树没有苍老感,洋溢着秀
气,是受到醉翁文气浸润的缘故,而不是“借种梅树增添醉翁亭的
文气”。
17.(3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其不抢蜡梅之先,不与春梅争艳。只有到了杏花开满枝头之
际,它方才悄然绽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抢”“争”“悄然”的人格化动作和神态
(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梅的谦虚低调(1分),表达出作
者对古梅的欣赏、赞美之情(1分)。
18.(3分)从文中第④段可知欧阳修喜爱梅花,常写梅花诗,联
系上下文,说说古梅与欧阳修有哪些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古梅高大萧疏却无苍老感,洋溢着秀气,有“少年感”,欧阳修
虽遭贬谪,却能寄情山水,心怀明媚,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
与古梅相似。②古梅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坚韧顽强,欧阳修在
困境中坚守自我,积极融入当地并留下诸多诗文,体现出坚韧不
拔的精神,二者相似。③古梅不争花期,在寒冬悄然绽放,欧阳
修面对仕途坎坷、被贬滁州的困境时,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困
境,与民同乐,展现出高洁的品质,二者相似。(每点1分)
19.(3分)文中花了许多笔墨写“欧文苏字碑”,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欧文苏字碑”记录了欧阳修和苏东坡之间的师生情谊和文化交
流,文中详细介绍“欧文苏字碑”,凸显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
地位,展现了醉翁亭的历史文化底蕴。②表达对艺术美的赞赏,
文中强调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字字铁画银钩,落笔处惊风
落雨,这种描写不仅传达了碑文的艺术美感,也让读者能够感受
到苏轼书法的魅力。③交代“欧文苏字碑”的曲折来历,增加了情
节的曲折,吸引读者的注意。(每点1分)
(四)书籍是凝固的风景,风景是流动的书卷。请和小雯一起阅
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题目。
黎明,
为了你的到来
我愿站在山坡上,
像欢迎
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
向你张开两臂——
因为你,
你有她的纯真的微笑,
和那使我迷恋的草野的清芬。
(选自《黎明》)#1.9
20.(2分)下列关于诗歌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D
A. 《黎明》选自《艾青诗选》,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
素描一般的简练。
B. 诗中诗人通过“我”来写“我”与黎明的关系,以“我”对黎明的感情来
讴歌黎明。
C. “草野的清芬”运用嗅觉描写,既描绘了黎明时分草野的气息,更象
征着黎明带来的清新生机。
D. 诗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塑造黎明,将其人格化为“疾奔的少女”,
暗示黎明降临前的急切,使抽象的黎明变得具体可感,充满画面感。
[解析] D项,“我愿站在山坡上,/像欢迎/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
少女,/向你张开两臂”,这里是将“黎明”比作“疾奔而来的少女”,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1.(2分)艾青的诗歌富有强烈鲜明的意象,如诗中的“黎明”,
请你分析这一意象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黎明象征着光明(1分),诗人借助“黎明”表现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光明的期待与渴望(1分)。
青春终于胜利了。保尔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
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用两
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他的母亲搀着
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
的阳光下闪亮。
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一只灰胸脯的麻雀神气
十足地站在窗外樱桃树的枝丫上,时时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尔。
“怎么样,咱们俩总算熬过冬天了吧 ”保尔用手指敲着窗户,轻声地
说。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1.1
小雯发现,《艾青诗选》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许多可
以相互印证的内容。
22.(2分)保尔经过四次死里逃生,最终迎来了自
己的“黎明”,选段中说的“第四次死里逃生”,与
下面“保尔的成长之路”导图中对应的一个阶段是
( )
C
A. 初识革命者 B. 战场上搏杀 C. 工地上磨炼 D. 病榻上斗争
23.(2分)《艾青诗选》让我们感受到曾经的祖国虽多灾多难、
饱经沧桑,但人民仍勇于斗争、自强不息,对于个人而言,自信
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等精神也是自强
不息,请结合【乙】文保尔的经历分析他是如何展现这种精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保尔·柯察金出身贫穷,年幼时被学校开除,并被母
亲送去当杂役,长大后参加革命,在一次战斗中头部受到重伤,
死里逃生后开始投入国家建设,由于高强度工作和久病缠身,他
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他不畏艰难、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开始
从事文学创作,以笔为武器,创作出《暴风雨所诞生的》。他的
一生经历了很多次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在他的眼中,所有困
难都是对自己的考验,每一次考验都能让自己离生命高峰更近。
他的身上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活动三:抒写·描美景
(表达与交流 55分)
24.(5分)活动即将结束,同学们充分领悟到了山水美景的魅力,
请你对山水文化的保护或传承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建
议。(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环境
的依赖与破坏也日益加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保护山水文化、
传承自然之魂显得尤为重要。山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
每个人都应积极保护青山绿水,让山水文化得以永续传承。
25.(5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和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人名、校名和地名。
题一
关于风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言“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毛泽东同志也说
“无限风光在险峰”,有人却认为“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诗人卞
之琳则有诗云“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请将《最美的风景在____》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
文章。#2.1.2
题二
一棵枯树旁长着一株紫藤萝,一段篱笆边长着一棵牵牛花。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
之姿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
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了别样的风景!
请根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联想与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
目,写一篇文章。
[答案] 作文略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统编九上语文第3单元检测卷
(2025中考湖北卷仿真)
范围:第3单元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自然山水,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 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班级开展以“赏自然美景, 悟人生志趣”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行走·赏山水
(积累与运用 20分)
小雨为本次活动写了发言稿,请你阅读,帮他完善。
山水是大地写给人间的立体诗篇,每一笔都浸着灵秀与苍茫。 祖国的大好河山,处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赞叹不已。山之美, 在于巍峨高耸,险峻挺拔,势如苍龙昂首,气势非凡,俯瞰群山峻岭,足以震撼心灵;水之美,在于清澈灵动,波光潋滟,恰似 银带飘舞,灵动婉转,润泽万物生灵,足以抚慰心灵;
木之美,在于青翠欲滴,芳草萋萋,其间好鸟相鸣,落日的金光 洒满整片树林,树影与光影交织,仿若人间仙境。通过观赏这样 秀丽的自然美景,游人能尽情享受闲暇时光,内心十分畅快。
山川万象亘古自然,文明一脉历久弥坚。这些山河风景,不仅展现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之 美。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祖国大好河山,都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 ) ,我们应当心怀敬畏,珍爱这片给予我们生命与希望的土 地,让它永远焕发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推动我们的祖国迈向更 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1.(3分)请你为发言稿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俯瞰( kàn ) ②闲暇( xiá ) ③亘古( ɡèn )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发言稿的括 号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音韵和谐。( C )
A. 倚仗和自豪 B. 荣耀和骄傲 C. 依靠和骄傲 D. 依托和高傲
3.(3分)学完第三单元后山水文后,小雨心潮澎湃,在活动时写 下了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岳阳楼上范仲淹观巴陵胜状” ,但下 联混在了其他对联中,你帮他挑选的最恰当的下联是( D )
A. 湖心亭中张宗子金陵客共饮
B. 贾谊宅内刘长卿叹命途多舛
C. 承天寺里苏东坡怀民二闲人
D. 醉翁亭前欧阳修游环滁诸峰
4.(3分)小雨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帮他标记一 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_【示例_】重音_:不仅_,更_。___(1分_)理由_:__“不仅_…_…更_…_…_”是表 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_,前句_“不仅展现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_”提_ 出基础层面的认知_,后句_“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之美_”则_ 在前者基础上实现语义的跃升。重读“不仅”“更” ,能清晰地突出
这种递进关系。(2分)
5.(8分)小雨在研读古诗文的时候,在山水自然中欣赏到了别样 的美,体验到另外一种生命形态。请将下文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 写在横线上。
古代文人常常寄情山水,抒发忧乐情怀。杜甫融情于景,“ _露从今夜白_,_月是故乡明_”(《月夜忆舍弟》)传达出诗人深 切的思乡之情;温庭筠“槲叶落山路,_枳花明驿墙_”(《商山早 行》)中,山野的情趣虽冲淡了羁旅的辛苦,却无法抑制思乡的
愁绪;韩愈的“_云横秦岭家何在_?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 蓝关示侄孙湘》)即景抒情,抒写对家人的眷恋及对前途未 卜的 忧虑;刘禹锡写巴山,用“ 巴山楚水凄凉地_,_二十三年弃置身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道尽遭受贬谪的辛酸和悲凉;
李白行吟山水间,唱出“_长风破浪会有时_,_直挂云帆济沧海_” [《行路难》(其一)]的生命最强音。
活动二:阅读·悟志趣
(阅读与鉴赏 45分)
(一)小雯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归纳整理,请你和她一起补充 完整。
摘录一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② 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 此诗即其隐居襄阳所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 岘山。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摘录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摘录三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 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 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 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6.(2分)【批注一】诗中画线句描写了一幅__登山远望,__水落石 出_,草木凋零_的景象,从_水落_、_天寒_两个词语可以看出。
7.(2分)【批注二】本诗的尾联说“读罢泪沾襟” ,请结合全诗简 要概括诗人“泪沾襟”的原因。
胜迹犹存_,光阴流逝_;怀古伤己_,壮志未酬_。__
8.(4分)【圈点】小雯将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字词进行了圈画,请你帮她解释。
①更:_还_
②及:_等到_
③至:_到达_
④许:_表示约数_
9.(3分)【释义】请你将小雯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拉着我一同饮酒_。_我尽力饮_了_三大杯酒,__然后_(和他们_)_道别_。_
10.(2分)【句读】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晶 晶 然 如 镜 之 新 开 而 冷 光 之 乍 出 于 匣 也
[答案] 晶 晶 然/如 镜 之 新 开/而 冷 光 之 乍 出 于 匣 也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雯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括,其中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廿二 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和悦。
B.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春天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C. 本文语言清丽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如“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一句就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春山的无限 美好。
D. 文章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 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解析] C项,“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把融化的雪水拟人化,表现雪后春山的无限美好。
12.(3分)【比较】摘录二与摘录三都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_。___(1分_)摘录二通过写西湖雪后美景_,_ 表达了作者痴迷山水_、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_,以及淡淡的故园之_ 思和故国之悲__(1分_)__;摘录三通过写满井春季美景_,表达了作者 厌弃城市生活,厌恶官场,寄情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1分)。
附摘录三参考译文:
二月二十二 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景象空阔,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在这时,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层层泛起, 河水清澈见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时冷光突然从镜匣 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美好的样子好像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刚梳好 环形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又没有完全舒展,柔嫩的柳梢在 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不多,但是 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 有。风力虽然还强劲有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 晒太阳的鸟,在波浪中游动的鱼儿,都悠闲自在,一切动物都充 满了欢乐气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而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它啊。 能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 潇洒地徜 徉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人,只有我这个清闲的官了吧。而满井这地方 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 怎能没有记录的 文章呢!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
(二)小雯搜集了一篇与游览自然山水相关的文章,邀你与她共读。
游于物之外则乐
桑林峰
①天伦之乐、助人之乐、廉洁之乐……快乐的人生是惬意的, 人人向往之。然而,人们往往容易悲多乐少,其根源在于“物有以 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如果被物欲所蒙蔽, 一味追求富贵荣华,反而不会太快乐。
②人们之所以追求幸福,避开灾祸,是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 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人们欲望的东 西却是有限的。苏轼在《超然台记》中以他自己为例,说他之所 以“貌加丰,发之白者, 日以反黑” ,就在于能超然物外,不为物 所困。他最后得出结论,“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 外也”。
③苏轼的人生,历经坎坷,经受多次被贬。但他不沉沦、不 悲观,淡泊明志、怡然自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 。这与他游于物外、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④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写道:“君 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 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 足以为乐。”苏轼所说的“寓意于物” ,就是游于物外的意思。
人可以有爱好,但不能被爱好所困。为了所谓的“雅好” ,而不知 收敛,搞起了无度占有,那不仅不快乐,反而深受其害。苏轼对 书画十分珍爱,他认为自己早期是“留意”于画,“颠倒错缪失其本 心” ,后来则是“寓意于物” ,将物“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 故而常乐。
⑤游于物之外,首先要有“道” ,这个道就是安贫乐道。孔子曾高度赞扬其学生颜回的高尚品格。孔子说:“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被称为贤人,很大原因就是他有着安贫乐道、达观自 信的风尚风范。有了这种精神,一个人才能不畏困难,艰苦奋斗, 追求远大理想,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⑥游于物之外,还应有更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不戚戚于 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心系天下苍生,造福黎民百姓的众乐情怀。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的乐,是“众人之乐” ,也就是老百姓的幸福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 群众生活幸福、无忧无虑,他就快乐。欧阳修的快乐观,蕴含着 济世安民、与民同乐之意,值得为政者体悟和实践。
⑦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快乐更 应“游于物之外” 。孔繁森曾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党员干部的快乐,应该乐 人之乐,以服务人民、帮助他人为乐。雷锋、郭明义如此,焦裕 禄、谷文昌、杨善洲、廖俊波同样如此。这些优秀共产党人,把 造福人民作为最大幸福,他们的人生,是无憾的人生,也是快乐 的人生。
⑧是否游于物之外,体现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展现的是其宗 旨作风。只有秉公持正、见贤思齐,不以物惑、不以情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保得住气节,才能拥有快乐、 健康、高洁的人生。
(选自《军队党的生活》2024年第2期,有删改)
13.(2分)选文②—④段引用了苏轼的故事及诗文内容,有何目的?
① 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_“游于物之外则乐_”_;②作为本文的事实论_ 据和道理论据_,使文章的论证更具说服力_;③ 引用苏轼的故事_,__ 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_,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_。___(每点1分_,答出 两点即可_)
14.(2分)请简要说说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游于物之外还应有更高的境界_,即_“不戚戚于贫贱_,不汲 汲于富贵_,心系天下苍生_,造福黎民百姓的众乐情怀_” 的分论点__ __(1分_)__;然后再引用__《醉翁亭记_》中的内容_,以欧阳修的_“众人_ 之乐_”来证明分论点_,并指出他这种快乐观值得为政者体悟和实践 (1分)。
15.(3分)“共同富裕”是党不懈的奋斗目标,第⑤段的观点是否 与该目标背道而驰?为什么?
没有背道而驰_。___(1分_)第⑤段的_“安贫乐道_”是说在追求远大理想 的过程中_,我们要不为物役_,保持不畏困难_、艰苦奋斗的作风_,__ 如果留意于物_,难免会为物所困_,甚至沉迷其中_,只知享乐_,不_ 思进取_。同样_,我们在推进_“共同富裕_” 目标的过程中_,要清正廉_ 洁_,如果为物所困_,欲壑难填_,不仅 自身会深受其害_,还会导致_ 目标难以实现_,所以二者并不是背道而驰的_。___(2分_)___________
(三)学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小雯对醉翁亭心向往之,于 是找了一篇《秋雨醉翁亭》邀你一起阅读。
秋雨醉翁亭
李丹崖
①我是喝了点酒才去醉翁亭的,酒或可通灵,即便不能,我 也想体味一下当年醉翁的情状。时间是深秋,落了毛茸茸的秋雨, 秋雨下的醉翁亭是灰白色的。
②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条,滑滑的,像极了千年溜走的时光,到达醉翁亭门前,先是看了酿泉,酿泉水如滚雪,漾出来,水花 四溅。滁州人说它是“让泉” ,古籍当中的版本也对“酿泉为酒,泉 香而酒洌”一句有两种记载,“酿”“让”都有,直至中午,在滁州的 儒林宴,吃到了“酿豆腐”和“酿青椒” ,滁州当地人竟也读成“让”, 我才猜想是方言缘故,版本“让泉” ,实乃“酿泉”也,或许是醉翁 欧阳修当年也被当地的方言给感染了。
③撇开“酿”“让”不谈,单看雨中的醉翁亭,飞檐翘角、檐牙 高啄,在秋雨的沐浴下,是安然的青灰色,越发端详。醉翁亭与 别处的亭子不同,别处的亭子多半亭下设石桌石几,供游人端坐; 而醉翁亭则没有石桌和石几,取而代之的是美人靠和靠上的小几。 中间开敞的空间是供游人畅快同行的,这与太守欧阳修当年“与民 同乐”的初衷是相契合的。
④适逢早间,天光微暗,远看草木亦是一片灰绿。山间空气 真好,草木的气息被雨水裹挟,黏滞在空气中,有着别样的美好。 未到醉翁亭之前,就听闻醉翁亭院落内有一株千年梅树,据传是 欧阳修当年亲植的。欧阳修亲植梅树是可信的,他曾写了很多关 于梅花的诗,足见他喜欢梅花、倾慕梅品。梅花先于百花开放,独占天下春。通常梅花落后杏花才开。但眼前的古梅为梅中的晚 花品种“杏梅” ,花期在梅花方阵中殿后,其不抢蜡梅之先,不与
春梅争艳。只有到了杏花开满枝头之际,它方才悄然绽放。它不 争花期,如同隐士不争名利地位,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走进古梅 亭所在的院落内,那株古梅树恰好映入眼帘,与别的梅树老龙鳞 式的树皮相比,这株古梅尽管长得高大萧疏,却并没有苍老感,甚至可以看得出洋溢着秀气,或可以称之为一株梅树的“少年感”, 主观猜想,这应是醉翁当年文气浸润的缘故吧。
⑤作为文坛领袖的欧阳修,遭人妒忌排挤,在他三十八岁那 年贬黜至滁州,料想他那段日子亦是灰色调的。好在有知己智仙 和尚等人,让他在远离朝堂之后,寄情山水,心怀逐渐明媚起来, 滁州的山水之间留下了他百余首诗文,可以说,从琅琊山到醉翁 亭,从丰乐亭到幽谷泉,都有欧阳修挥毫泼墨的影子。
⑥试想当年,醉翁亭前山石峻冷,草木葳蕤,一山秋虫如唱, 周遭泉声哗然,饮少辄醉的醉翁与众宾客流觞曲水,饮酒作乐,直至杯盘狼藉、山高月小,滁菊在夜晚发出冷冽的秋香。
⑦亭边有菊,黄中泛白,曰:滁菊,中国四大名菊之一。菊 瓣纷披,我站在欧文苏字碑前,欧公弟子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 记》,字字铁画银钩,落笔处亦惊风落雨。据传,这座碑当年是 在乱石之中被发现的,字迹斑驳,许多字已经看不清楚了,在后 来建造宝宋新斋时,复刻此碑,只得从很多博物馆查阅了宋代的 苏东坡手书拓片,方才补齐。
⑧好字如酒,让人久久伫立,看得醉眼迷离。欧阳修当年自 是没有看到苏东坡所抄录的《醉翁亭记》,苏东坡甚至没有去过 滁州,只是在欧阳修去世多年以后,受滁州当地政府所托,抄录 此记,以怀欧公。
⑨秋雨如针,酿泉水如线,穿起千年过往。北宋时,欧阳修 是北宋文坛领袖,无数文人曾受欧阳修拔擢,其中当然包括“三苏” ,翻阅吾乡亳州旧志,欧阳修在1067年曾经执掌亳州,只是时间较短,一年多而已,所留诗文亦仅有三五篇,最出名的当属《涡河龙潭》。念及此,从醉翁亭出来,雨停了,我从酿泉灌了 一瓶水,打算把这些水汇到龙潭里去,这样,一个人,两泓水, 文脉就贯通了。
(选自《新民晚报》2024年10月8日,有删改)
16.(3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是( C )
A. 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其作品在醉翁亭周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琅 琊山、丰乐亭等处都有欧阳修的诗文痕迹。
B. 文章通过描述醉翁亭的设计和布局,强调了它与欧阳修“与民同乐” 理念的一致性,进一步彰显了欧阳修的高尚品格。
C. 从欧阳修曾写过很多关于梅花的诗可知,醉翁亭院落内的千年梅树是 他当年亲植的传说是可信的,他是借种梅树增添醉翁亭的文气。
D. 文章通过描述欧阳修在滁州的生活环境,如山石峻冷、草木葳蕤等, 以及与民同乐的情景,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乐观的心态。
[解析] C项,根据第④段中的“主观猜想,这应是醉翁当年文气浸 润的缘故吧”可知,作者表述的是这株梅树没有苍老感,洋溢着秀 气,是受到醉翁文气浸润的缘故,而不是“借种梅树增添醉翁亭的 文气”。
17.(3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其不抢蜡梅之先,不与春梅争艳。只有到了杏花开满枝头之 际,它方才悄然绽放。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_,__“抢_”_“争_”_“悄然_” 的人格化动作和神态_____ __(1分_)__,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梅的谦虚低调__(1分_)__,表达出作_ 者对古梅的欣赏、赞美之情(1分)。
18.(3分)从文中第④段可知欧阳修喜爱梅花,常写梅花诗,联 系上下文,说说古梅与欧阳修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古梅高大萧疏却无苍老感_,洋溢着秀气_,有_“少年感_”_,欧阳修_ 虽遭贬谪_,却能寄情山水_,心怀明媚_,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_,__ 与古梅相似_。②古梅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_,坚韧顽强_,欧阳修在_ 困境中坚守 自我_,积极融入当地并留下诸多诗文_,体现出坚韧不_ 拔的精神_,二者相似_。③古梅不争花期_,在寒冬悄然绽放_,欧阳_ 修面对仕途坎坷_、被贬滁州的困境时_,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困_ 境_,与民同乐_,展现出高洁的品质_,二者相似_。___(每点1分_)_____
19.(3分)文中花了许多笔墨写“欧文苏字碑” ,有什么作用?
①_“欧文苏字碑_”记录了欧阳修和苏东坡之间的师生情谊和文化交_ 流_,文中详细介绍_“欧文苏字碑_”_,凸显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_ 地位_,展现了醉翁亭的历史文化底蕴_。②表达对艺术美的赞赏_,__ 文中强调苏东坡手书的__《醉翁亭记_》字字铁画银钩_,落笔处惊风_ 落雨_,这种描写不仅传达了碑文的艺术美感_,也让读者能够感受_ 到苏轼书法的魅力_。③交代_“欧文苏字碑_” 的曲折来历_,增加了情_ 节的曲折_,吸引读者的注意_。___(每点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书籍是凝固的风景,风景是流动的书卷。请和小雯一起阅 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题目。
黎明,
为了你的到来
我愿站在山坡上,
像欢迎
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
向你张开两臂——
因为你,
你有她的纯真的微笑,
和那使我迷恋的草野的清芬。
(选自《黎明》)
20.(2分)下列关于诗歌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D )
A. 《黎明》选自《艾青诗选》,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 素描一般的简练。
B. 诗中诗人通过“我”来写“我”与黎明的关系,以“我”对黎明的感情来 讴歌黎明。
C. “草野的清芬”运用嗅觉描写,既描绘了黎明时分草野的气息,更象 征着黎明带来的清新生机。
D. 诗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塑造黎明,将其人格化为“疾奔的少女”, 暗示黎明降临前的急切,使抽象的黎明变得具体可感,充满画面感。
[解析] D项,“我愿站在山坡上,/像欢迎/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 少女,/向你张开两臂” ,这里是将“黎明”比作“疾奔而来的少女”,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1.(2分)艾青的诗歌富有强烈鲜明的意象,如诗中的“黎明”, 请你分析这一意象的含义。
黎明象征着光明__(1分_)__,诗人借助_“黎明_”表现当时处于黑暗之中 的民众对于光明的期待与渴望__(1分_)__。___
青春终于胜利了。保尔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 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用两 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他的母亲搀着 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 的阳光下闪亮。
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一只灰胸脯的麻雀神气 十足地站在窗外樱桃树的枝丫上,时时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尔。
“怎么样,咱们俩总算熬过冬天了吧 ”保尔用手指敲着窗户,轻声地 说。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雯发现,《艾青诗选》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许多可 以相互印证的内容。
22.(2分)保尔经过四次死里逃生,最终迎来了自
己的“黎明” ,选段中说的“第四次死里逃生” ,与
下面“保尔的成长之路”导图中对应的一个阶段是
( C )
A. 初识革命者 B. 战场上搏杀 C. 工地上磨炼 D. 病榻上斗争
23.(2分)《艾青诗选》让我们感受到曾经的祖国虽多灾多难、
饱经沧桑,但人民仍勇于斗争、 自强不息,对于个人而言, 自信 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等精神也是自强 不息,请结合【乙】文保尔的经历分析他是如何展现这种精神的。
______【示例_】保尔 ·柯察金出身贫穷_,_年幼时被学校开除_,并被母 亲送去当杂役_,长大后参加革命_,在一次战斗中头部受到重伤_,__ 死里逃生后开始投入国家建设_,由于高强度工作和久病缠身_,他_ 双 目失明_、全身瘫痪_。他不畏艰难_、不屈不挠_、英勇顽强_,开始_ 从事文学创作_,以笔为武器_,创作出__《暴风雨所诞生的_》__。他的_ 一生经历了很多次挫折_,但他并没有放弃_,在他的眼中_,所有困_ 难都是对 自己的考验_,每一次考验都能让 自己离生命高峰更近_。__ 他的身上体现了 自强不息的精神_。活动三:抒写·描美景
(表达与交流 55分)
24.(5分)活动即将结束,同学们充分领悟到了山水美景的魅力, 请你对山水文化的保护或传承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建 议。(100字左右)
______【示例_】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_,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与破坏也 日益加剧_。面对这一严峻形势_,保护山水文化_、传承自然之魂显得尤为重要_。山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保护青山绿水,让山水文化得以永续传承。
25.(5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和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人名、校名和地名。
题一
关于风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言“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毛泽东同志也说 “无限风光在险峰” ,有人却认为“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诗人卞 之琳则有诗云“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请将《最美的风景在____》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 文章。
题二
一棵枯树旁长着一株紫藤萝,一段篱笆边长着一棵牵牛花。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 之姿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 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了别样的风景!
请根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联想与思考, 自选角度, 自拟题 目,写一篇文章。
I答案] 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统编九上语文第3单元检测卷
(2025中考湖北卷仿真)
范围:第3单元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自然山水,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 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班级开展以“赏自然美景, 悟人生志趣”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行走·赏山水
(积累与运用 20分)
小雨为本次活动写了发言稿,请你阅读,帮他完善。
山水是大地写给人间的立体诗篇,每一笔都浸着灵秀与苍茫。 祖国的大好河山,处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赞叹不已。山之美, 在于巍峨高耸,险峻挺拔,势如苍龙昂首,气势非凡,俯瞰群山峻岭,足以震撼心灵;水之美,在于清澈灵动,波光潋滟,恰似 银带飘舞,灵动婉转,润泽万物生灵,足以抚慰心灵;
木之美,在于青翠欲滴,芳草萋萋,其间好鸟相鸣,落日的金光 洒满整片树林,树影与光影交织,仿若人间仙境。通过观赏这样 秀丽的自然美景,游人能尽情享受闲暇时光,内心十分畅快。
山川万象亘古自然,文明一脉历久弥坚。这些山河风景,不仅展现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之 美。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祖国大好河山,都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 ) ,我们应当心怀敬畏,珍爱这片给予我们生命与希望的土 地,让它永远焕发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推动我们的祖国迈向更 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1.(3分)请你为发言稿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俯瞰( ) ②闲暇( ) ③亘古( )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发言稿的括 号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音韵和谐。( )
A. 倚仗和自豪 B. 荣耀和骄傲 C. 依靠和骄傲 D. 依托和高傲
3.(3分)学完第三单元后山水文后,小雨心潮澎湃,在活动时写 下了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岳阳楼上范仲淹观巴陵胜状” ,但下 联混在了其他对联中,你帮他挑选的最恰当的下联是( )
A. 湖心亭中张宗子金陵客共饮
B. 贾谊宅内刘长卿叹命途多舛
C. 承天寺里苏东坡怀民二闲人
D. 醉翁亭前欧阳修游环滁诸峰
4.(3分)小雨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帮他标记一 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_5.(8分)小雨在研读古诗文的时候,在山水自然中欣赏到了别样 的美,体验到另外一种生命形态。请将下文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 写在横线上。
古代文人常常寄情山水,抒发忧乐情怀。杜甫融情于景,“ __,__”(《月夜忆舍弟》)传达出诗人深 切的思乡之情;温庭筠“槲叶落山路,__”(《商山早 行》)中,山野的情趣虽冲淡了羁旅的辛苦,却无法抑制思乡的
愁绪;韩愈的“__?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 蓝关示侄孙湘》)即景抒情,抒写对家人的眷恋及对前途未 卜的 忧虑;刘禹锡写巴山,用“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道尽遭受贬谪的辛酸和悲凉;
李白行吟山水间,唱出“__,__” [《行路难》(其一)]的生命最强音。
活动二:阅读·悟志趣
(阅读与鉴赏 45分)
(一)小雯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归纳整理,请你和她一起补充 完整。
摘录一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② 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 此诗即其隐居襄阳所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 岘山。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摘录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摘录三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 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 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 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6.(2分)【批注一】诗中画线句描写了一幅,,的景象,从_、_两个词语可以看出。
7.(2分)【批注二】本诗的尾联说“读罢泪沾襟” ,请结合全诗简 要概括诗人“泪沾襟”的原因。
8.(4分)【圈点】小雯将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字词进行了圈画,请你帮她解释。
①更:__
②及:__
③至:__
④许:__
9.(3分)【释义】请你将小雯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2分)【句读】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晶 晶 然 如 镜 之 新 开 而 冷 光 之 乍 出 于 匣 也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雯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括,其中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廿二 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和悦。
B.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春天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C. 本文语言清丽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如“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一句就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春山的无限 美好。
D. 文章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 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12.(3分)【比较】摘录二与摘录三都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小雯搜集了一篇与游览自然山水相关的文章,邀你与她共读。
游于物之外则乐
桑林峰
①天伦之乐、助人之乐、廉洁之乐……快乐的人生是惬意的, 人人向往之。然而,人们往往容易悲多乐少,其根源在于“物有以 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如果被物欲所蒙蔽, 一味追求富贵荣华,反而不会太快乐。
②人们之所以追求幸福,避开灾祸,是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 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人们欲望的东 西却是有限的。苏轼在《超然台记》中以他自己为例,说他之所 以“貌加丰,发之白者, 日以反黑” ,就在于能超然物外,不为物 所困。他最后得出结论,“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 外也”。
③苏轼的人生,历经坎坷,经受多次被贬。但他不沉沦、不 悲观,淡泊明志、怡然自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 。这与他游于物外、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④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写道:“君 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 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 足以为乐。”苏轼所说的“寓意于物” ,就是游于物外的意思。
人可以有爱好,但不能被爱好所困。为了所谓的“雅好” ,而不知 收敛,搞起了无度占有,那不仅不快乐,反而深受其害。苏轼对 书画十分珍爱,他认为自己早期是“留意”于画,“颠倒错缪失其本 心” ,后来则是“寓意于物” ,将物“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 故而常乐。
⑤游于物之外,首先要有“道” ,这个道就是安贫乐道。孔子曾高度赞扬其学生颜回的高尚品格。孔子说:“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被称为贤人,很大原因就是他有着安贫乐道、达观自 信的风尚风范。有了这种精神,一个人才能不畏困难,艰苦奋斗, 追求远大理想,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⑥游于物之外,还应有更高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不戚戚于 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心系天下苍生,造福黎民百姓的众乐情怀。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的乐,是“众人之乐” ,也就是老百姓的幸福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 群众生活幸福、无忧无虑,他就快乐。欧阳修的快乐观,蕴含着 济世安民、与民同乐之意,值得为政者体悟和实践。
⑦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快乐更 应“游于物之外” 。孔繁森曾说:“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党员干部的快乐,应该乐 人之乐,以服务人民、帮助他人为乐。雷锋、郭明义如此,焦裕 禄、谷文昌、杨善洲、廖俊波同样如此。这些优秀共产党人,把 造福人民作为最大幸福,他们的人生,是无憾的人生,也是快乐 的人生。
⑧是否游于物之外,体现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展现的是其宗 旨作风。只有秉公持正、见贤思齐,不以物惑、不以情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保得住气节,才能拥有快乐、 健康、高洁的人生。
(选自《军队党的生活》2024年第2期,有删改)
13.(2分)选文②—④段引用了苏轼的故事及诗文内容,有何目的?
14.(2分)请简要说说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15.(3分)“共同富裕”是党不懈的奋斗目标,第⑤段的观点是否 与该目标背道而驰?为什么?
(三)学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小雯对醉翁亭心向往之,于 是找了一篇《秋雨醉翁亭》邀你一起阅读。
秋雨醉翁亭
李丹崖
①我是喝了点酒才去醉翁亭的,酒或可通灵,即便不能,我 也想体味一下当年醉翁的情状。时间是深秋,落了毛茸茸的秋雨, 秋雨下的醉翁亭是灰白色的。
②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条,滑滑的,像极了千年溜走的时光,到达醉翁亭门前,先是看了酿泉,酿泉水如滚雪,漾出来,水花 四溅。滁州人说它是“让泉” ,古籍当中的版本也对“酿泉为酒,泉 香而酒洌”一句有两种记载,“酿”“让”都有,直至中午,在滁州的 儒林宴,吃到了“酿豆腐”和“酿青椒” ,滁州当地人竟也读成“让”, 我才猜想是方言缘故,版本“让泉” ,实乃“酿泉”也,或许是醉翁 欧阳修当年也被当地的方言给感染了。
③撇开“酿”“让”不谈,单看雨中的醉翁亭,飞檐翘角、檐牙 高啄,在秋雨的沐浴下,是安然的青灰色,越发端详。醉翁亭与 别处的亭子不同,别处的亭子多半亭下设石桌石几,供游人端坐; 而醉翁亭则没有石桌和石几,取而代之的是美人靠和靠上的小几。 中间开敞的空间是供游人畅快同行的,这与太守欧阳修当年“与民 同乐”的初衷是相契合的。
④适逢早间,天光微暗,远看草木亦是一片灰绿。山间空气 真好,草木的气息被雨水裹挟,黏滞在空气中,有着别样的美好。 未到醉翁亭之前,就听闻醉翁亭院落内有一株千年梅树,据传是 欧阳修当年亲植的。欧阳修亲植梅树是可信的,他曾写了很多关 于梅花的诗,足见他喜欢梅花、倾慕梅品。梅花先于百花开放,独占天下春。通常梅花落后杏花才开。但眼前的古梅为梅中的晚 花品种“杏梅” ,花期在梅花方阵中殿后,其不抢蜡梅之先,不与
春梅争艳。只有到了杏花开满枝头之际,它方才悄然绽放。它不 争花期,如同隐士不争名利地位,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走进古梅 亭所在的院落内,那株古梅树恰好映入眼帘,与别的梅树老龙鳞 式的树皮相比,这株古梅尽管长得高大萧疏,却并没有苍老感,甚至可以看得出洋溢着秀气,或可以称之为一株梅树的“少年感”, 主观猜想,这应是醉翁当年文气浸润的缘故吧。
⑤作为文坛领袖的欧阳修,遭人妒忌排挤,在他三十八岁那 年贬黜至滁州,料想他那段日子亦是灰色调的。好在有知己智仙 和尚等人,让他在远离朝堂之后,寄情山水,心怀逐渐明媚起来, 滁州的山水之间留下了他百余首诗文,可以说,从琅琊山到醉翁 亭,从丰乐亭到幽谷泉,都有欧阳修挥毫泼墨的影子。
⑥试想当年,醉翁亭前山石峻冷,草木葳蕤,一山秋虫如唱, 周遭泉声哗然,饮少辄醉的醉翁与众宾客流觞曲水,饮酒作乐,直至杯盘狼藉、山高月小,滁菊在夜晚发出冷冽的秋香。
⑦亭边有菊,黄中泛白,曰:滁菊,中国四大名菊之一。菊 瓣纷披,我站在欧文苏字碑前,欧公弟子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 记》,字字铁画银钩,落笔处亦惊风落雨。据传,这座碑当年是 在乱石之中被发现的,字迹斑驳,许多字已经看不清楚了,在后 来建造宝宋新斋时,复刻此碑,只得从很多博物馆查阅了宋代的 苏东坡手书拓片,方才补齐。
⑧好字如酒,让人久久伫立,看得醉眼迷离。欧阳修当年自 是没有看到苏东坡所抄录的《醉翁亭记》,苏东坡甚至没有去过 滁州,只是在欧阳修去世多年以后,受滁州当地政府所托,抄录 此记,以怀欧公。
⑨秋雨如针,酿泉水如线,穿起千年过往。北宋时,欧阳修 是北宋文坛领袖,无数文人曾受欧阳修拔擢,其中当然包括“三苏” ,翻阅吾乡亳州旧志,欧阳修在1067年曾经执掌亳州,只是时间较短,一年多而已,所留诗文亦仅有三五篇,最出名的当属《涡河龙潭》。念及此,从醉翁亭出来,雨停了,我从酿泉灌了 一瓶水,打算把这些水汇到龙潭里去,这样,一个人,两泓水, 文脉就贯通了。
(选自《新民晚报》2024年10月8日,有删改)
16.(3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 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其作品在醉翁亭周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琅 琊山、丰乐亭等处都有欧阳修的诗文痕迹。
B. 文章通过描述醉翁亭的设计和布局,强调了它与欧阳修“与民同乐” 理念的一致性,进一步彰显了欧阳修的高尚品格。
C. 从欧阳修曾写过很多关于梅花的诗可知,醉翁亭院落内的千年梅树是 他当年亲植的传说是可信的,他是借种梅树增添醉翁亭的文气。
D. 文章通过描述欧阳修在滁州的生活环境,如山石峻冷、草木葳蕤等, 以及与民同乐的情景,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乐观的心态。
17.(3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其不抢蜡梅之先,不与春梅争艳。只有到了杏花开满枝头之 际,它方才悄然绽放。
18.(3分)从文中第④段可知欧阳修喜爱梅花,常写梅花诗,联 系上下文,说说古梅与欧阳修有哪些相似之处。
19.(3分)文中花了许多笔墨写“欧文苏字碑” ,有什么作用?
(四)书籍是凝固的风景,风景是流动的书卷。请和小雯一起阅 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题目。
黎明,
为了你的到来
我愿站在山坡上,
像欢迎
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
向你张开两臂——
因为你,
你有她的纯真的微笑,
和那使我迷恋的草野的清芬。
(选自《黎明》)
20.(2分)下列关于诗歌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黎明》选自《艾青诗选》,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 素描一般的简练。
B. 诗中诗人通过“我”来写“我”与黎明的关系,以“我”对黎明的感情来 讴歌黎明。
C. “草野的清芬”运用嗅觉描写,既描绘了黎明时分草野的气息,更象 征着黎明带来的清新生机。
D. 诗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塑造黎明,将其人格化为“疾奔的少女”, 暗示黎明降临前的急切,使抽象的黎明变得具体可感,充满画面感。
21.(2分)艾青的诗歌富有强烈鲜明的意象,如诗中的“黎明”, 请你分析这一意象的含义。
青春终于胜利了。保尔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 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保尔已能够勉强用两 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他的母亲搀着 他走到窗口,他向街上望了很久。雪在融化,积成了小水洼,在早春 的阳光下闪亮。
外面已经是初次解冻的温暖天气了。一只灰胸脯的麻雀神气 十足地站在窗外樱桃树的枝丫上,时时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尔。
“怎么样,咱们俩总算熬过冬天了吧 ”保尔用手指敲着窗户,轻声地 说。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雯发现,《艾青诗选》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许多可 以相互印证的内容。
22.(2分)保尔经过四次死里逃生,最终迎来了自
己的“黎明” ,选段中说的“第四次死里逃生” ,与
下面“保尔的成长之路”导图中对应的一个阶段是
( )
A. 初识革命者 B. 战场上搏杀 C. 工地上磨炼 D. 病榻上斗争
23.(2分)《艾青诗选》让我们感受到曾经的祖国虽多灾多难、
饱经沧桑,但人民仍勇于斗争、 自强不息,对于个人而言, 自信 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等精神也是自强 不息,请结合【乙】文保尔的经历分析他是如何展现这种精神的。
活动三:抒写·描美景
(表达与交流 55分)
24.(5分)活动即将结束,同学们充分领悟到了山水美景的魅力, 请你对山水文化的保护或传承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建 议。(100字左右)
25.(5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和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人名、校名和地名。
题一
关于风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言“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毛泽东同志也说 “无限风光在险峰” ,有人却认为“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诗人卞 之琳则有诗云“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请将《最美的风景在____》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 文章。
题二
一棵枯树旁长着一株紫藤萝,一段篱笆边长着一棵牵牛花。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 之姿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 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了别样的风景!
请根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联想与思考, 自选角度, 自拟题 目,写一篇文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