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5单元主题阅读(阅读策略+精选阅读) 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5单元主题阅读(阅读策略+精选阅读) 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2 22:52:1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语文要素及写作策略》
【单元写作策略】
学写说明文
【阅读要素】
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阅读策略】
第一步:体会说明性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
1.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表达准确、简洁、平实,避免过多修饰。例如,《太阳》一文中描述太阳与我们的距离时,使用“约”“差不多”等词语,表达精确。又如,“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一句中的“如果”,用词严谨,突显了太阳的重要性。
2.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亦可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如,《松鼠》一文通过外形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描写松鼠的外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多么有趣、可爱。
第二步:诵读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体会其写法之妙。
例如,《太阳》中“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通过巨大数字直接说明太阳的距离,直观且具体;“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一句,通过步行和坐飞机的例子,让人产生直观鲜明的感受。又如,《松鼠》一文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准确、形象地描绘松鼠的特点,作者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一句,通过打比方,生动展现了松鼠进食的姿势和动作之乖巧。
【精选阅读】
课内阅读与鉴赏。
太阳(节选)
①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②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③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没有太阳,地球上( )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选文从 、 、 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
3.选文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约”(能,不能)删去,因为 。
4.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5.读选文第3自然段,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
B.煤炭深埋于地下,没有阳光照射,所以它的形成与太阳关系不大。
C.人类依靠动植物生存,动植物依靠太阳生长,由此可见人类与太阳关系密切。
D.第一句话和后面几句话是总分关系。
轻松阅读。
神秘的海啸
①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左右,日本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最高40.5米的海啸,整个东部地区受灾惨重。
②究竟什么是海啸呢?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地震引发海啸有两种形式: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③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几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长,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前,会发出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的声音。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6.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一次海啸发生的 、 和 ,为下文介绍海啸起 作用。
7.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仿照下面的形式填空。
例:地震引起地壳急剧下降——形成长波大浪——异常的退潮现象;
地震引起地壳急剧上升——形成 ——异常的 。
8.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9.本文从 、 、 三方面介绍了海啸。
10.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①中国空间站(天宫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天和、实验舱Ⅰ问天、实验舱Ⅱ梦天、载人飞船(“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系列号飞船)五个模块组成。
②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天宫”的关键舱段。它既是空间站的“智慧大脑”,也是航天员长期驻留的主要生活场所。
这句话把_________,用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比作_________。
③2013年,当时的“天宫”一号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实验舱容积大约40立方米,有效活动空间仅15立方米。那时候,中国航天员在睡袋中“站着睡”。睡着后,航天员和睡袋会不由自主地在空中“飘动”。而且,飞船上24小时都有机器在运转,低高频的设备多而集中,刺眼的灯光和嘈杂的声音,都成为睡眠障碍。
④现在,天和核心舱有了新变化。它为航天员提供了约110立方米的起居空间,活动空间实现飞跃式提升,可谓“筒子楼变大平层”。每名航天员也能拥有独立的类似一个“胶囊”的睡眠区,完成了从“站睡”到“躺平”的体验升级。更棒的是工程人员在设备端进行了降噪处理,大大提高了宇航员的睡眠质量。
⑤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全面建成,用一句老百姓的通俗话说,我们在天上盖了一栋房子。这栋房子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那可不就是我们的家吗?
⑥中国空间站,就是中国人的新家园。
(1)通过图文结合的阅读方法,我们知道了中国空间站由 、 、实验舱Ⅱ梦天、载人飞船、 这五部分组成的。
(2)读文中画“ ”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我知道“筒子楼”是指 ,“大平层”指的是 ,把“筒子楼”与“大平层”作比较,这样写的好处是 。
(3)天和核心舱较2013年“天宫”一号发生了很多变化。阅读短文,完成图表。
(4)阅读文中画“ ”线的句子,完成批注。
课内阅读。
①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其中的水蒸气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飘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②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③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④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选自《太阳》
11.根据选文第1自然段,将示意图补充完整。
12.在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光明——( ) 温暖——( )
13.农历六月初六,只要是晴天,奶奶总是把衣柜里的衣服全搬出来晒晒,这是利用了太阳光的什么作用?
14.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散文阅读。
冬季去南方看绿
梁惠娣
①与北方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的冬景截然不同的是,南方的冬天是绿色的。
②南方的山是绿的。山上的桉树、尤加利树、榕树……一身古朴庄重的墨绿,像穿着一件绿衣裳,这件绿衣裳仿佛穿了千年,仍不肯褪下,因为那是它们生命力的象征。
③南方的水是绿的。严寒时节,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截然不同的是,南方的水仍是清莹莹的绿。不知名的绿色藤蔓爬满了江堤、河畔,把冬水映得更绿了。藤蔓长出无数细碎的嫩黄小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一袭轻纱,绿得轻盈,绿得热闹。水面上,满眼翠绿的水浮莲就像一片绿海。一池绿意舞冬风,心里不禁氤氲浓浓的诗意。
④南方的田野是绿的。田野上,新种的番薯长出新叶,是一片喜人的新绿。菜畦上,小青菜、生菜、小葱、小辣椒……长势旺盛,每一棵都是鲜嫩的绿,这是小家碧玉的绿,绿得可人,绿得诗意。这种绿,新鲜而嫩碧,带着湿湿的雾气,带着泥土的芳香。冬天的菜畦,仿佛一首绿色的诗,读着读着,就能把你的眼睛染绿。寒冬的晚餐上,当人们看到这一棵棵青绿,该是多么的温馨和亲切啊!
⑤南方的村庄是绿的。竹子是南方的村庄里最常见的植物。竹子在南方的冬风里越发显得挺拔、清朗。高高的竹子直插云天,尖细的竹叶像纷披的绿缎。董必武《病中见窗外竹感赋》里说:“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写的就是竹在寒冬里的清劲样子。风吹来,绿竹摇曳,绿意流淌,竹林是一片绿海。有鸽子在竹林间翩然翻飞,远看,仿佛绿海上泛起朵朵白色的浪花。
⑥冬季的南方,景色如画。翻看唐宋诗词,唐代白居易的《早冬》这样描写南方的冬天:“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在冬季的南方,赏绿观花、饮酒持蟹,是多么闲适的人生乐事呀!
⑦冬天南方的绿,让你养眼,让你舒心。冬天,且到南方来看绿。
15.“ ”是选文的文眼,作者围绕这一文眼,从 、 、 、 等四个方面写了南方冬天的美景。
16.选文第四自然段中,南方田野的绿有什么特点?
17.下列对选文引用董必武的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写出了竹竿长得很高,直插云天。
B.写出了竹子在南方的冬风里挺拔、清朗的特点。
C.写出了竹子在寒冬里的清劲、挺拔的特点。
18.选文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浮莲的 的特点,从而写出了南方冬天的水的 ,表达了作者 。
19.你觉得南方的冬天还有什么是绿的呢?发挥想象,写一写。
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黄鹂
①黄鹂又名黄莺,在古代诗咏鸟篇中,是描述最多的一种。“千里莺啼绿映红”,它的歌声美,而且总是和春连在一起。我国产有金黄鹂、黑头黄鹂、彩色黄鹂、黑枕黄鹂、鹊色黄鹂五种,其中黑枕黄鹂分布最广。黑枕黄鹂嘴红,自嘴基起横过眼睛到枕部都有两道黑眉,嵌在金黄色的羽毛中,翅和尾翎漆黑,秀丽俊逸。
②北京有个“听鹂馆”,杭州有个“柳浪闻莺”,人们都爱莺歌燕舞,源出一心,因为它象征着生机勃勃。黄鹂是上海地区的夏候鸟,也是旅鸟。黄鹂在南方直至南海等地越冬,春末初夏在上海地区营巢繁殖,还有许多经过上海继续向北,去我国中部、东部生活。上海动物园的树林里,有时留下黄鹂。黄鹂很少下地,飞速极快,瞬间消逝,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特别是在繁殖期,雄鸟小叫似行云流水,悠扬颤抖,大叫时清脆悦耳,音韵多变,有时似珍珠落玉盘,有时似雁语声声,有时似猫耳轻呼,真是妙不可言,但过不了多久,黄鹂的歌声便戛然而止。它们隐匿在高大的阔叶树上,用麻、草茎、棉絮编织一只十分精致的巢,呈吊篮式。雌鸟在巢里产2~4枚粉红色有玫瑰斑点的卵,在摇啊摇的吊篮里孵化,雄鸟默默地在远处警戒并担任觅食工作,它们再也不想惊动谁。
③雌鸟经过18天孵化,雏鸟出壳,再经过18天的哺育,小鸟长成出飞,这期间双亲捕捉各种昆虫,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农村害虫。在哺雏的18天中,据统计,每天每巢要哺育喂食70次,再加上双亲自己吃的,消灭了大量的害虫。可见,黄鹂不但给人类带来春天的歌,还为人类消灭害虫。
20.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妙不可言:
戛然而止:
21.第①段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这句诗的作者是 ,诗的后半句是“ ”。引用诗句的作用是 。
2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抓住黄鹂 的特征来介绍;句中有一组排比句,其说明的是 。
2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其作用是为了说明 。
24.本文着重从黄鹂的 和 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25.为爱鸟护鸟拟一条公益广告用语。
阅读《大熊猫》,完成习题。
大熊猫
①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习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了。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②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③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的动物。
26.画横线句子主要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作比较 D.分类别
2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大熊猫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B.大熊猫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
C.大熊猫完全不显露食肉的本性,不捕食竹鼠之类的动物。
D.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
28.请你说一说科学家称大熊猫为“猫熊”的理由。
29.大熊猫食量很大的原因是什么?
30.句子“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中“最少”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阅读短文《开发太阳能》,完成习题。
开发太阳能
①传统的石化能源正在一天天地减少,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当前既可获得能量,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能源。如美国的“光伏建筑计划”、欧洲的“百万屋顶光伏计划”、日本的“朝日计划”以及我国已开展的“光明工程”等。
②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球的能量达1.7x10"千瓦,如果我们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即可有望达到7.4x10"千瓦时,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耗的40倍。因此,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重要能源。
③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000瓦以上,陆地面积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相当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
④太阳能开发成本低廉,前景广阔。近十年来,我国的太阳能利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据预测,今后15年内,太阳能热水器将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国城乡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户数将达总户数的25%。随着太阳能利用方式研究的发展,太阳能空调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产品,有望今年走进百姓生活。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手机、太阳能无冲洗卫生间等一系列太阳能产品正处于开发应用阶段。现在我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对太阳能发电有了很大的需求。目前,我们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把太阳能作为替代能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到处阳光到处电”将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
31.第①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一项?( )
A.列数字 B.举例子 C.打比方 D.作比较
32.与传统的石化能源相比,太阳能资源具有的优势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没有任何污染。 B.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可获得能量。 D.开发成本低廉,前景广阔。
33.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能是可获得能量的不可再生能源之一。
B.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C.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人类能够自由利用。
D.现在我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对太阳能发电有了很大的需求。
34.作者在第③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35.第④段中加点的“初步”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语文要素及写作策略》
【单元写作策略】
学写说明文
【阅读要素】
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阅读策略】
第一步:体会说明性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
1.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表达准确、简洁、平实,避免过多修饰。例如,《太阳》一文中描述太阳与我们的距离时,使用“约”“差不多”等词语,表达精确。又如,“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一句中的“如果”,用词严谨,突显了太阳的重要性。
2. 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亦可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如,《松鼠》一文通过外形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描写松鼠的外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多么有趣、可爱。
第二步:诵读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体会其写法之妙。
例如,《太阳》中“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通过巨大数字直接说明太阳的距离,直观且具体;“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一句,通过步行和坐飞机的例子,让人产生直观鲜明的感受。又如,《松鼠》一文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准确、形象地描绘松鼠的特点,作者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一句,通过打比方,生动展现了松鼠进食的姿势和动作之乖巧。
【精选阅读】
课内阅读与鉴赏。
太阳(节选)
①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②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③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没有太阳,地球上( )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选文从 、 、 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
3.选文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约”(能,不能)删去,因为 。
4.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5.读选文第3自然段,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
B.煤炭深埋于地下,没有阳光照射,所以它的形成与太阳关系不大。
C.人类依靠动植物生存,动植物依靠太阳生长,由此可见人类与太阳关系密切。
D.第一句话和后面几句话是总分关系。
【答案】1.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2. 体积大 温度高 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3.不能。“约”表示不确定,去掉后句意发生了变化,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 列数字 作比较 将太阳的大小与地球的大小进行比较,运用具体的数字,更加直观地表现了太阳体积大的特点 5.B
【导语】这篇课内阅读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数据,从太阳的体积与距离、发光发热特性以及与地球生命联系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太阳的重要性。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用具体的事实和科学依据增强了说明的说服力,如“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这一数据形象突出太阳的庞大。此外,运用比喻和总分结构使内容更易于理解,体现出科普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结合。
1.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太阳离地球太远了”、“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可知,这两句是因果关系,“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是原因,“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是结果,说明了太阳看起来小的原因是距离远。故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没有太阳”和“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两者为条件关系,因此应使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如果……就……”。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可知,该自然段主要说明了太阳的体积巨大。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可知,该自然段主要体现了太阳温度高的特点。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可知,该自然段主要阐述了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如地球上的动植物生存、人类的衣食以及煤炭的形成都离不开太阳。
综上可知,选文主要从太阳的体积、太阳的温度、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
3.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可知,“约”表示大概、大约的意思,在这里说明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只是大致相当于一个太阳的体积,并不是精确的数字。如果删去“约”,就变成了准确的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等于一个太阳的体积,这与实际情况不符,“约”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故不能删除。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可知,该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约一百三十万”这样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太阳体积之大;同时将太阳的体积与地球作比较,让读者更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太阳体积远远大于地球,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可知,埋在地下的煤炭,与太阳有关,选项B与文章表述不符。
故选B。
轻松阅读。
神秘的海啸
①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左右,日本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最高40.5米的海啸,整个东部地区受灾惨重。
②究竟什么是海啸呢?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地震引发海啸有两种形式: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③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几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长,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前,会发出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的声音。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6.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一次海啸发生的 、 和 ,为下文介绍海啸起 作用。
7.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仿照下面的形式填空。
例:地震引起地壳急剧下降——形成长波大浪——异常的退潮现象;
地震引起地壳急剧上升——形成 ——异常的 。
8.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9.本文从 、 、 三方面介绍了海啸。
【答案】6. 时间 地点 强度 铺垫 7. 汹涌巨浪 涨潮现象 8.列数字 9. 什么是海啸 海啸形成的原因 海啸的危害
【导语】文章通过描述2011年日本发生的特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引出对海啸现象的详细介绍。首先,文章定义了海啸,并解释了主要形成机制,包括海底地震造成的地壳急剧上升或下降。接着,文章描述了海啸的破坏性,包括其惊人的高度和速度。最后指出海啸对人类的威胁及前兆现象。文章结构清晰,以具体实例引入,逐层深入解析,语言准确,具有很强的科学普及性。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文中第①自然段明确提到“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左右”这一具体的时间信息,让读者清楚知晓这次海啸发生的具体时刻。“日本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 指出了海啸发生的具体地理位置。“里氏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最高40.5米的海啸”描述了这次海啸的强度情况。
第①自然段给出具体时间能明确事件发生时刻;指出地点可定位,且与海啸形成、影响相关;说明强度让读者了解其严重性,从而为下文介绍海啸起铺垫作用。
故第①自然段交代了一次海啸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为下文介绍海啸起铺垫作用。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例句清晰地展示了海底地震引发海啸的一种完整过程。文章第②自然段提到首先是“地震引起地壳急剧下降”这一海底地壳运动的起始动作,这个动作导致海水的运动,海水向突然下陷的空间涌去,遇到阻力后翻回海面 “形成长波大浪”,而这种长波大浪在海岸的表现是 “异常的退潮现象”。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连,呈现出因果关系,从地壳运动的原因,到海水的变化过程,再到在海岸观察到的现象,完整地描述了一种海啸形成的过程及其表现。
结合第②自然段内容,当出现“地震引起地壳急剧上升”的情况时,海水会随着隆起区一起被抬升,并且在隆起区域上方会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这些积聚起来的海水向四周扩散开去,在此过程中就会“形成汹涌澎湃的巨浪”。而当这样的巨浪朝着海岸涌来的时候,在海岸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异常的涨潮现象”,这与文章中所描述的海底地壳运动引发海啸以及在海岸呈现出相应特征的原理相契合,和例句的逻辑结构保持一致,都是按照海底地壳运动、海水变化、海岸呈现现象这样的顺序来体现海啸形成及特征表现的过程。由此可知,答案为:地震引起地壳急剧上升——形成汹涌澎湃的巨浪——异常的涨潮现象。
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从画线句“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几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中的“高度可达十几米至几十米”“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可知,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文中第②自然段指出“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先让读者知晓海啸是什么。通过这个定义,让读者对海啸有一个初步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海浪,并且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文中第②自然段重点讲海底地震引发海啸的两种形式,也提及像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也能引发,阐述了其产生根源。
文章第③自然段着重描述了海啸的危害,如“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几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象地展现了海啸强大的力量。该段落描述海啸浪高、速度快,到岸边会冲毁陆地,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展现其破坏性。
综合以上内容可知,本文从海啸的定义、海啸形成的原因、海啸的危害三方面介绍了海啸。
10.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①中国空间站(天宫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天和、实验舱Ⅰ问天、实验舱Ⅱ梦天、载人飞船(“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系列号飞船)五个模块组成。
②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天宫”的关键舱段。它既是空间站的“智慧大脑”,也是航天员长期驻留的主要生活场所。
这句话把_________,用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比作_________。
③2013年,当时的“天宫”一号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实验舱容积大约40立方米,有效活动空间仅15立方米。那时候,中国航天员在睡袋中“站着睡”。睡着后,航天员和睡袋会不由自主地在空中“飘动”。而且,飞船上24小时都有机器在运转,低高频的设备多而集中,刺眼的灯光和嘈杂的声音,都成为睡眠障碍。
④现在,天和核心舱有了新变化。它为航天员提供了约110立方米的起居空间,活动空间实现飞跃式提升,可谓“筒子楼变大平层”。每名航天员也能拥有独立的类似一个“胶囊”的睡眠区,完成了从“站睡”到“躺平”的体验升级。更棒的是工程人员在设备端进行了降噪处理,大大提高了宇航员的睡眠质量。
⑤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全面建成,用一句老百姓的通俗话说,我们在天上盖了一栋房子。这栋房子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那可不就是我们的家吗?
⑥中国空间站,就是中国人的新家园。
(1)通过图文结合的阅读方法,我们知道了中国空间站由 、 、实验舱Ⅱ梦天、载人飞船、 这五部分组成的。
(2)读文中画“ ”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我知道“筒子楼”是指 ,“大平层”指的是 ,把“筒子楼”与“大平层”作比较,这样写的好处是 。
(3)天和核心舱较2013年“天宫”一号发生了很多变化。阅读短文,完成图表。
(4)阅读文中画“ ”线的句子,完成批注。
【答案】(1) 核心舱天和 实验舱Ⅰ问天 货运飞船
(2) 2013年的“天宫”一号实验舱 现在的天和核心舱突出活动 空间的变化大,技术进步快
(3)①降噪处理
②站着睡
(4)天和核心舱 智慧大脑 打比方 天和核心舱的重要作用
【详解】(1)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第一自然段“中国空间站(天宫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天和、实验舱Ⅰ问天、实验舱Ⅱ梦天、载人飞船(‘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系列号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能力。
从第三自然段介绍了2013年的“天宫”一号实验舱,紧接着一段介绍了天和核心舱在此基础上有了新变化,故“筒子楼”是指2013年的“天宫”一号实验舱,“大平层”是指现在的天和核心舱。这两个自然段列举了“40立方米”“15立方米”“110立方米”等数字,突出了实验舱空间大小的变化,表明科技进步快。
(3)本题考查材料整体感知能力。
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从空间、睡觉方式、噪音处理等方面,将天和核心舱与2013年“天宫”一号进行比较,突出了天和核心舱的变化大。从第四自然段“完成了从‘站睡'到‘躺平'的体验升级。更棒的是工程人员在设备端进行了降噪处理,大大提高了宇航员的睡眠质量。”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
从第四自然段“现在,天和核心舱有了新变化。它为航天员提供了约110立方米的起居空间,活动空间实现飞跃式提升,可谓‘筒子楼变大平层'。”可知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它”指的是天和核心舱,并将它比作“智慧大脑”,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突出天和核心舱的重要性。
课内阅读。
①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其中的水蒸气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飘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②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③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④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选自《太阳》
11.根据选文第1自然段,将示意图补充完整。
12.在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光明——( ) 温暖——( )
13.农历六月初六,只要是晴天,奶奶总是把衣柜里的衣服全搬出来晒晒,这是利用了太阳光的什么作用?
14.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1. 12. 黑暗 寒冷 13.利用了太阳光的杀菌作用。 14.没有太阳,就不会有动植物,也不会有粮食蔬菜和水果,任何生命体就不会生长,自然就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了。
【解析】11.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选文第①自然段“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可概括为:水——吸热——水蒸气;“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其中的水蒸气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飘浮在空中,变成云。”可概括为:温度下降——小水滴——漂浮——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可概括为:落下来——雨、雪。
12.本题考查反义词辨析。
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
光明:亮光。根据词义在文中第④自然段“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找到反义词:黑暗。
温暖:暖和。根据词义在文中第④自然段“到处是寒冷”找到反义词:寒冷。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 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可知,农历的六月初六正处于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这个时候衣柜里的衣服最容易发霉,产生细菌,这个时候拿出来晒,是利用了太阳光的杀菌作用。
1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通读全文可知,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动植物的生长,人类的生活,自然现象的形成,预防、治疗疾病都离不开太阳等。因此,在谈论时谈到太阳的重要性即可。
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阳光,光和作用产生氧气,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氧气。没有太阳,植物不能光合作用,不能释放氧气,那这个世界就不会美丽可爱了。
散文阅读。
冬季去南方看绿
梁惠娣
①与北方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的冬景截然不同的是,南方的冬天是绿色的。
②南方的山是绿的。山上的桉树、尤加利树、榕树……一身古朴庄重的墨绿,像穿着一件绿衣裳,这件绿衣裳仿佛穿了千年,仍不肯褪下,因为那是它们生命力的象征。
③南方的水是绿的。严寒时节,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截然不同的是,南方的水仍是清莹莹的绿。不知名的绿色藤蔓爬满了江堤、河畔,把冬水映得更绿了。藤蔓长出无数细碎的嫩黄小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一袭轻纱,绿得轻盈,绿得热闹。水面上,满眼翠绿的水浮莲就像一片绿海。一池绿意舞冬风,心里不禁氤氲浓浓的诗意。
④南方的田野是绿的。田野上,新种的番薯长出新叶,是一片喜人的新绿。菜畦上,小青菜、生菜、小葱、小辣椒……长势旺盛,每一棵都是鲜嫩的绿,这是小家碧玉的绿,绿得可人,绿得诗意。这种绿,新鲜而嫩碧,带着湿湿的雾气,带着泥土的芳香。冬天的菜畦,仿佛一首绿色的诗,读着读着,就能把你的眼睛染绿。寒冬的晚餐上,当人们看到这一棵棵青绿,该是多么的温馨和亲切啊!
⑤南方的村庄是绿的。竹子是南方的村庄里最常见的植物。竹子在南方的冬风里越发显得挺拔、清朗。高高的竹子直插云天,尖细的竹叶像纷披的绿缎。董必武《病中见窗外竹感赋》里说:“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写的就是竹在寒冬里的清劲样子。风吹来,绿竹摇曳,绿意流淌,竹林是一片绿海。有鸽子在竹林间翩然翻飞,远看,仿佛绿海上泛起朵朵白色的浪花。
⑥冬季的南方,景色如画。翻看唐宋诗词,唐代白居易的《早冬》这样描写南方的冬天:“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在冬季的南方,赏绿观花、饮酒持蟹,是多么闲适的人生乐事呀!
⑦冬天南方的绿,让你养眼,让你舒心。冬天,且到南方来看绿。
15.“ ”是选文的文眼,作者围绕这一文眼,从 、 、 、 等四个方面写了南方冬天的美景。
16.选文第四自然段中,南方田野的绿有什么特点?
17.下列对选文引用董必武的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写出了竹竿长得很高,直插云天。
B.写出了竹子在南方的冬风里挺拔、清朗的特点。
C.写出了竹子在寒冬里的清劲、挺拔的特点。
18.选文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浮莲的 的特点,从而写出了南方冬天的水的 ,表达了作者 。
19.你觉得南方的冬天还有什么是绿的呢?发挥想象,写一写。
【答案】15. 绿 山 水 田野 村庄 16.喜人、鲜嫩、小家碧玉、可人。 17.A 18. 比喻 水浮莲 绿海 多 绿 对南方冬天绿水的喜爱之情 19.示例:南方的街道是绿的,你看路边的一棵棵大树,绿意盎然,像一个个绿衣卫士,挺拔威严,尽职尽责,保护着我们的街道。
【解析】1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
文章围绕“冬季去南方看绿”为主题展开,描写了“南方的山是绿的”“南方的水是绿的”“南方的田野是绿的”“南方的村庄是绿的”赏心悦目景象。故选文的文眼是“绿”,从山、水、田野、村庄四个方面写了南方冬天的美景。
1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
第④自然段中写了南方田野的绿,从“新种的番薯长出新叶,是一片喜人的新绿。菜畦上,小青菜、生菜、小葱、小辣椒……长势旺盛,每一棵都是鲜嫩的绿,这是小家碧玉的绿,绿得可人,绿得诗意。这种绿,新鲜而嫩碧,带着湿湿的雾气,带着泥土的芳香。冬天的菜畦,仿佛一首绿色的诗,读着读着,就能把你的眼睛染绿。寒冬的晚餐上,当人们看到这一棵棵青绿,该是多么的温馨和亲切啊!”可知,南方田野的绿是喜人的、鲜嫩的、小家碧 玉的、可人的、诗意的、温馨的、亲切的。
1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
通过阅读第⑤自然段董必武《病中见窗外竹感赋》里说:“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可知写的就是竹在寒冬里的清劲样子。并没有写竹竿长得很高,直插云天。
故选A。
18.本题考查修辞手法使用和本诗主旨情感。
第③自然段“水面上,满眼翠绿的水浮莲就像一片绿海。”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浮莲比作了一片绿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水浮萍长得很茂密的特点。,也写出了南方冬天的水的绿,表达了作者对南方冬天的水的喜爱与赞美。
19.本题是开放性回答。
根据自己知识的积累书写即可。
如:南方冬天的树木绿色依然顽强地存在着。虽然不如春夏那般鲜亮,但那份坚韧与不屈,却让人更加敬佩。在寒风中摇曳的绿叶,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不屈与顽强。
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黄鹂
①黄鹂又名黄莺,在古代诗咏鸟篇中,是描述最多的一种。“千里莺啼绿映红”,它的歌声美,而且总是和春连在一起。我国产有金黄鹂、黑头黄鹂、彩色黄鹂、黑枕黄鹂、鹊色黄鹂五种,其中黑枕黄鹂分布最广。黑枕黄鹂嘴红,自嘴基起横过眼睛到枕部都有两道黑眉,嵌在金黄色的羽毛中,翅和尾翎漆黑,秀丽俊逸。
②北京有个“听鹂馆”,杭州有个“柳浪闻莺”,人们都爱莺歌燕舞,源出一心,因为它象征着生机勃勃。黄鹂是上海地区的夏候鸟,也是旅鸟。黄鹂在南方直至南海等地越冬,春末初夏在上海地区营巢繁殖,还有许多经过上海继续向北,去我国中部、东部生活。上海动物园的树林里,有时留下黄鹂。黄鹂很少下地,飞速极快,瞬间消逝,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特别是在繁殖期,雄鸟小叫似行云流水,悠扬颤抖,大叫时清脆悦耳,音韵多变,有时似珍珠落玉盘,有时似雁语声声,有时似猫耳轻呼,真是妙不可言,但过不了多久,黄鹂的歌声便戛然而止。它们隐匿在高大的阔叶树上,用麻、草茎、棉絮编织一只十分精致的巢,呈吊篮式。雌鸟在巢里产2~4枚粉红色有玫瑰斑点的卵,在摇啊摇的吊篮里孵化,雄鸟默默地在远处警戒并担任觅食工作,它们再也不想惊动谁。
③雌鸟经过18天孵化,雏鸟出壳,再经过18天的哺育,小鸟长成出飞,这期间双亲捕捉各种昆虫,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农村害虫。在哺雏的18天中,据统计,每天每巢要哺育喂食70次,再加上双亲自己吃的,消灭了大量的害虫。可见,黄鹂不但给人类带来春天的歌,还为人类消灭害虫。
20.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妙不可言:
戛然而止:
21.第①段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这句诗的作者是 ,诗的后半句是“ ”。引用诗句的作用是 。
2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抓住黄鹂 的特征来介绍;句中有一组排比句,其说明的是 。
2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其作用是为了说明 。
24.本文着重从黄鹂的 和 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25.为爱鸟护鸟拟一条公益广告用语。
【答案】20. 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文中指雄鸟叫(歌)声美妙得难以表达。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文中指雄鸟叫(歌)声突然终止。 21. 杜牧 水村山郭酒旗风 不仅展现出了黄莺的歌声美,而且增加了文章的语言韵味 22. 歌声美 黄鹂的歌声音韵多变 23. 列数字 黄鹂消灭害虫多 24. 习性 繁殖 25.示例: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解析】2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妙不可言”出现在选文的第②段,所在句子“雄鸟小叫似行云流水,悠扬颤抖,大叫时清脆悦耳,音韵多变,有时似珍珠落玉盘,有时似雁语声声,有时似猫耳轻呼,真是妙不可言”描写的是雄鸟的小叫和大叫的声音美妙得让人难以言语,由此便可概括出“妙不可言”的意思是: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戛然而止”出现在选文的第②段,所在句子“但过不了多久,黄鹂的歌声便戛然而止。”描述黄鹂的歌声突然停止,由此便可知“夏然而止”的意思是: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2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及其作用。
“千里莺啼绿映红”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此句描绘了江南的美好春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这句诗的后半句是“水村山郭酒旗风”,意思是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引用诗句有以下几种作用:①用诗句作文题,可以起到鲜明、醒目的作用。②在文中引用诗句,可以起到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的作用。③在文末引用诗句,既可以总结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题,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选文是在文章中引用诗句,由此可知,文中引用诗句不仅体现出黄莺的歌声美,同时也增加了文章韵味。
书写时注意“郭、酒、旗”的正确写法。
2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能力。
阅读短文其中第②段的画线句子可知,句子主要描写了黄鹂在繁殖期不同歌声的美妙,而“有时似珍珠落玉盘,有时似雁语声声,有时似猫耳轻呼”则表现出了黄鹂的歌声多变。
2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
从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在哺雏的18天中”“喂食70次”等词语,可以判定第③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黄鹂消灭害虫数量之多。
24.本题考查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根据第②段的“黄鹂在南方直至南海等地越冬,春末初夏在上海地区营巢繁殖,还有许多经过上海继续向北,去我国中部、东部生活。上海动物园的树林里,有时留下黄鹂。黄鹂很少下地,飞速极快,瞬间消逝,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特别是在繁殖期,雄鸟小叫似行云流水,悠扬颤抖,大叫时清脆悦耳,音韵多变,有时似珍珠落玉盘,有时似雁语声声,有时似猫耳轻呼,真是妙不可言,但过不了多久,黄鹂的歌声便戛然而止。它们隐匿在高大的阔叶树上,用麻、草茎、棉絮编织一只十分精致的巢,呈吊篮式。雌鸟在巢里产2~4枚粉红色有玫瑰斑点的卵,在摇啊摇的吊篮里孵化,雄鸟默默地在远处警戒并担任觅食工作,它们再也不想惊动谁。”可知,本段中主要介绍了黄鹂的生活习性。结合第③段中的“雌鸟经过18天孵化,雏鸟出壳,再经过18天的哺育,小鸟长成出飞,这期间双亲捕捉各种昆虫,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农村害虫。在哺雏的18天中,据统计,每天每巢要哺育喂食70次,再加上双亲自己吃的,消灭了大量的害虫。”可知,本段主要介绍的是黄鹂的繁殖,由此可知,短文主要从黄鹂的习性和繁殖两个方面来进行介绍黄鹂的。
25.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保护鸟类,人人有责,让鸟儿自由飞翔。
阅读《大熊猫》,完成习题。
大熊猫
①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习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了。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②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③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的动物。
26.画横线句子主要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作比较 D.分类别
2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大熊猫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B.大熊猫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
C.大熊猫完全不显露食肉的本性,不捕食竹鼠之类的动物。
D.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
28.请你说一说科学家称大熊猫为“猫熊”的理由。
29.大熊猫食量很大的原因是什么?
30.句子“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中“最少”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26.B 27.C 28.因为大熊猫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29.因为大熊猫最爱吃竹子,而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 30.因为“最少”是表示最小的限度的意思。如果去掉,就变成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吃的一定是15~20公斤竹子,是原意不符。“最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解析】2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
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说明方法。由句中“17种”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故选B。
27.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的动物。”可知,ABD正确,C有误。
28.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第②段“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可知答案。
29.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第③段中“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可知,大熊猫食量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大熊猫最爱吃竹子,而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
30.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掌握。
“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表示15~20公斤竹子是大熊猫最少的食粮,可见大熊猫可能不止吃这么多,说明大熊猫食量很大。如果去掉“最少”,说明大熊猫食粮就是15~20公斤,这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可见,“最少”二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不能删去。
阅读短文《开发太阳能》,完成习题。
开发太阳能
①传统的石化能源正在一天天地减少,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当前既可获得能量,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能源。如美国的“光伏建筑计划”、欧洲的“百万屋顶光伏计划”、日本的“朝日计划”以及我国已开展的“光明工程”等。
②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球的能量达1.7x10"千瓦,如果我们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即可有望达到7.4x10"千瓦时,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耗的40倍。因此,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重要能源。
③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000瓦以上,陆地面积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相当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
④太阳能开发成本低廉,前景广阔。近十年来,我国的太阳能利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据预测,今后15年内,太阳能热水器将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国城乡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户数将达总户数的25%。随着太阳能利用方式研究的发展,太阳能空调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产品,有望今年走进百姓生活。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手机、太阳能无冲洗卫生间等一系列太阳能产品正处于开发应用阶段。现在我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对太阳能发电有了很大的需求。目前,我们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把太阳能作为替代能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到处阳光到处电”将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
31.第①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一项?( )
A.列数字 B.举例子 C.打比方 D.作比较
32.与传统的石化能源相比,太阳能资源具有的优势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没有任何污染。 B.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可获得能量。 D.开发成本低廉,前景广阔。
33.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能是可获得能量的不可再生能源之一。
B.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C.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人类能够自由利用。
D.现在我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对太阳能发电有了很大的需求。
34.作者在第③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35.第④段中加点的“初步”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案】31.B 32.A 33.A 34.列数字 通过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加准确科学地体现我国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的特点,更有说服力。 35.“初步”是表示开始阶段,不太完备的。如果去掉,就变成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形成非常完备成熟的产业体现,与原意不符。“初步”一词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解析】3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掌握。
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
结合句中“如美国的……”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选B。
32.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从选文第一自然段“太阳能是当前既可获得能量,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可知太阳能可获得能量、减少污染。选项A有误,C正确。
从选文第二自然段“因此,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重要能源。”可知选项B正确。
从选文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太阳能开发成本低廉,前景广阔。”可知D选项正确。
33.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从选文第一自然段“太阳能是当前既可获得能量,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可知,太阳能是可再生能,选项A有误。
由文中“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因此,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重要能源。”“现在我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对太阳能发电有了很大的需求。”可知,BCD选项正确。
3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结合句中“2/3”、“大于2000小时”、“17000亿吨”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文中通过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加准确科学地体现我国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的特点,更有说服力。
35.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辨析。
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初步”的意思是开始阶段的;不太完备的,去掉“初步”,就变成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形成非常完备成熟的产业体现,与原意不符。“初步”一词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所以不能去掉“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