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8单元主题阅读(阅读策略+精选阅读) 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8单元主题阅读(阅读策略+精选阅读) 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2 22:55:1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读书明智》主题阅读
【单元人文主题】
读书明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阅读要素】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信息指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消息,这些消息传递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看法或思想感情等。
【阅读策略】
第一步:根据要求梳理文章信息。
1. 抓题目。
很多文章的题目是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题目即可了解文章的主旨。例如,《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探讨的是古人关于读书的观点,而《忆读书》则是作者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
2. 找关键句。
关键句通常是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见于段落之中。例如,《古人谈读书》中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是开头的核心句,概括了读书的方法。抓住这类句子,便能提取出主要信息。
3. 了解写作顺序。
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有助于更好地梳理信息。例如,《我的“长生果”》中的“我最早的读物是”“后来”“渐渐地”等关键词句,表明文章按时间顺序展开,轻松梳理出作者在不同时期所读的书籍及其从读书、作文中获得的感悟。
第二步:把握内容的要点。
1. 概括段意法。
阅读时需注意概括各段落的中心思想,将这些段意整合,便能轻松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
2. 抓关键词句法。
有时,文中的某句话或某个词即为一段或整篇文章的重点,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便能准确把握内容要点。
【精选阅读】
课内阅读
选段一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选自《古人谈读书》
选段二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着迷,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叶文玲,选自《我的“长生果”》
1.选段一中的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B.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C.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写出选段一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谓( ) 急( )
3.写出你对选段中两句话的理解。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大意是
“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 。
4.根据选段一和选段二中的画线句,我们可以梳理总结出读书“四到”,即: 、 、 、 。
5.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2022年10月,小丽在“读书节”活动中得到了两张“50元代金券”,请你帮小丽认真阅读代金券正反面的信息,回答问题。
向日葵书店50元 代金券 代金券使用说明:1.注册本书店会员方可使用此券。 2.消费满188元可用50元代金券一张。 3.此券不可与其他打折活动同时进行。 4.此券每人每次只能使用一张。 5.此券不支持兑现或找零。 6.请在2022年12月21日前使用。
正面 反面
(1)小丽只能在 (填书店名称)使用这两张代金券。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小丽需要注册成为店里的会员才能使用代金券。( )
②在书店购买满100元就能使用一张代金券。( )
③两张代金券不能同时使用。( )
④如果不想买书,可以请书店售货员将代金券兑换成现钱支付给小丽。( )
⑤有同学建议小丽等元旦放假时再去书店使用代金券购书,这样有充裕的时间选择喜爱的书。( )
6.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读书再读书
①关于读书,让人高兴的是今天我们读的书,明天就会变成宝贵的财富,但当我们长大成人,总会懊悔自己读得太少。
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因为:
③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我没有去过非洲,没有到过南极大陆,但我却领略过非洲大陆的美丽风情,陶醉于南极洲的圣洁天地,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
④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初春,当我在晨光中吟诵泰戈尔的《金色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我感觉有花朵正悄悄地在我心中开放,并潜入我的气息。
⑤读书使我们美丽。书一本一本地读,时光一年一年地溜走,蓦然抬头,那股书卷气已从内心悄然显露在脸上。
⑥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邃。它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别人的智慧“偷”过来装在自己的头脑中了,多好!我们本来天生只有一个头脑,是读书让我们又多了一个头脑。
⑦更为重要的是,读书能使我们多活几度生命。不读书的人,只有一次生命,他充其量只能过一辈子。读书,使我们拥有丰富的人生:过去、现在和将来。
⑧读书真让人受益无穷,所以,亲爱的小读者,请你务必从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中抽出时间来读书。别忘了,“书是奇迹”,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生命发生奇迹的话,那就去读书再读书——为了明天不至于懊悔。
(有改动)
(1)在作者眼中,读书都有哪些好处?从文中提取信息,填一填。
(2)关于读书,作者既高兴又懊悔,他高兴和懊悔的原因分别是( )
A.高兴的是读书能使人变得有钱,懊悔的是自己的钱太少。
B.高兴的是读书能使人延长寿命,懊悔的是生命只有一次。
C.高兴的是读书能变成宝贵的财富,懊悔的是自己读得太少。
D.高兴的是读书使人情趣高雅,懊悔的是这种高雅只是暂时的。
(3)“读书让我们又多了一个头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能让自己再长出一个头脑。
B.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
C.读书能把别人的思想变成自己的。
D.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见多识广。
(4)第4自然段中提到“我在晨光中吟诵泰戈尔的《金色花》”,是为了说明( )
A.“我”很喜欢泰戈尔的诗。 B.“我”喜欢看到花朵开放。
C.读书能让“我”走进诗歌的世界。 D.读书使我们变得情趣高雅。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阅读可以使读者体验书中人物不同的人生。
B.阅读可以使读者活得更久。
C.阅读可以使读者获取他人的人生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
D.阅读可以跨越时空,让读者在书中回望过去,展望未来。
课内阅读
读书如熬粥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煮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
②读书之法,责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说话、写作时,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爱玩儿,只有陈寅恪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终成大师。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选择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7.作者把熬粥比作“读书”,请认真读读短文,梳理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
熬粥 好米 文火 持续
读书
8.感受古今中外的名人对读书精辟的论述。
(1)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 )、( )、口到;孔子说:( ),不耻下问。
(2)秘鲁作家略萨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会有哪些不足?
9.联系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你对“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这句话的理解。
10.本学期我们学了《忆读书》这篇课文,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至少两点)
课内文段阅读。
【材料一】《古人谈读书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材料二】《忆读书》节选
①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②《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③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11.阅读【材料一】:结合文段理解,“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意思是
12.阅读【材料二】:作者在不同年龄段看《红楼梦》,有着不同的感受,请分别概括并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少年时期:
中年时期:
13.阅读【材料二】:借助关键词句说一说作者为什么喜欢读书?
14.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请你为学校倡导全民阅读出谋划策,并分条讲述关于读书的建议。
课内阅读
忆读书(节选)
①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②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③《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15.想一想,记一记,完成下列填空。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红楼梦》的作者是 ,四大名著有《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和《 》。
(2)《水浒传》中的人物众多,除了林冲、武松、鲁智深,还有 、 等。
16.请阅读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读书的经历,完成表格。
《三国演义》 (1) 引起了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红楼梦》 兴趣不大,人物使人厌烦 (2)
17.第②段中,作者将《水浒传》与《荡寇志》进行比较,这说明了好书的标准之一是什么?请你思考,并写一写。
18.选文是作者对自己读书经历的回忆,你从中有怎样的感悟呢?
19.阅读。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②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③最早的读物是被孩子们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那是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赠物。遇到大人让孩子买烟,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男孩子集得多了,就开始比赛用手掌刮“香烟人”,看谁刮得远。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沓画片。这些印着“水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④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⑤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联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胡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⑥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直奔那里。几个月的工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流光溢彩:
②呐喊助威:
(2)画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想一想:这样写出了什么?
(3)有人把书比作“面包”“人类进步的阶梯”,作者为何觉得把书比作“长生果”特别亲切?
(4)你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20.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
材料二: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材料三:未成年人听书率对比
(1)根据材料一可知,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递增 B.逐渐递减 C.先递增后递减再递增
(2)根据材料二可知,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最大的人群是( )
A.0~8岁 B.9~13岁 C.14~17岁
(3)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20年未成年人听书率比2021年有略微下降。
B.2019年到2021年,9~13岁的图书阅读量一直比0~8岁低。
C.0~8岁的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是最低的,所以听书率也是最低的。
D.14~17岁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是最高的,听书率却是最低的。
21.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好读书
①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②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_________;他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求规律,便有了_________;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_________;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_________。
③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品味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多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既然看了,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和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④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万籁俱寂,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交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⑤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⑥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
(1)将下列词语填入第②段的横线上。
文学书 科学书 哲学书 历史书
(2)短文围绕“好读书”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①②段写了为什么读书;
第 段写了 ;
第 段写了 。
(3)文中提到的有关读书的好处不包括( )
A.读书能让人收获知识。
B.读书能给人带来欢愉,能提升人的修养和素质。
C.读书能让你仿佛置身于暖春的艳阳下听到鸟儿鸣叫,闻到百花飘香,让你无比惬意。
D.读书能培养想象力、丰富思想,开拓精神世界。
(4)第④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 ,请仿照前面的句子再续写一句: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读书明智》主题阅读
【单元人文主题】
读书明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阅读要素】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信息指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消息,这些消息传递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看法或思想感情等。
【阅读策略】
第一步:根据要求梳理文章信息。
1. 抓题目。
很多文章的题目是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题目即可了解文章的主旨。例如,《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探讨的是古人关于读书的观点,而《忆读书》则是作者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
2. 找关键句。
关键句通常是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见于段落之中。例如,《古人谈读书》中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是开头的核心句,概括了读书的方法。抓住这类句子,便能提取出主要信息。
3. 了解写作顺序。
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有助于更好地梳理信息。例如,《我的“长生果”》中的“我最早的读物是”“后来”“渐渐地”等关键词句,表明文章按时间顺序展开,轻松梳理出作者在不同时期所读的书籍及其从读书、作文中获得的感悟。
第二步:把握内容的要点。
1. 概括段意法。
阅读时需注意概括各段落的中心思想,将这些段意整合,便能轻松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
2. 抓关键词句法。
有时,文中的某句话或某个词即为一段或整篇文章的重点,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便能准确把握内容要点。
【精选阅读】
课内阅读
选段一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选自《古人谈读书》
选段二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着迷,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叶文玲,选自《我的“长生果”》
1.选段一中的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B.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C.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写出选段一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谓( ) 急( )
3.写出你对选段中两句话的理解。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大意是
“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 。
4.根据选段一和选段二中的画线句,我们可以梳理总结出读书“四到”,即: 、 、 、 。
【答案】1.B 2. 说 要紧,重要。 3.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我”对图书馆那些丰富的图书非常着迷 4. 心到 眼到 口到 笔到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个选段,分别引用朱熹和现代作家叶文玲的文字,探讨了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朱熹强调“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最为关键,认为心神集中是读书成效的前提。而叶文玲通过自身经历,提到做笔记的习惯,展示了分析和记录在增强理解和记忆中的作用。两段文字从古至今,相辅相成,详细阐述了读书应具备的专注力和方法,给予读者共鸣和启示。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断句的依据明确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通常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等可以依据表达需要适当断句。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意思是因为心思不在书本上,所以眼睛不会仔细看,“则”表示承接引出后面的结果,故此句节奏划分为在“则”后面。“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表示心和眼不专心,只是随意地读。“心眼”是句子的主语,“既不专一”是句子的谓语应停顿。“却只”在句中起到了转折强调的作用,故此句节奏划分在“心眼”“却只”后面;“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意思是强调这样的读书方式既记不住也记不长久 。故此句节奏划分在“记”后面。
因此可知,正确的断句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意思是对我经常说读书要有三到,就是心要到、眼要到、口要到。谓:说。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意思是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急:重要。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及句子理解。
选段一中句子“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中,心:思想;到:指集中;这是一个反问句。
故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选段二中的句子“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可知,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比喻成了磁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对我巨大的吸引力,令我如痴如醉。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选段一的第一句话“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知,读书中的“三到”指的是心到、眼到、口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结合选段二中的内容及相关句子“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可知,读书还要勤于做读书笔记,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可以概括为:笔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梳理总结出读书“四到”:心到、眼到、口到和笔到。
【点睛】选段一参考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5.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2022年10月,小丽在“读书节”活动中得到了两张“50元代金券”,请你帮小丽认真阅读代金券正反面的信息,回答问题。
向日葵书店50元 代金券 代金券使用说明:1.注册本书店会员方可使用此券。 2.消费满188元可用50元代金券一张。 3.此券不可与其他打折活动同时进行。 4.此券每人每次只能使用一张。 5.此券不支持兑现或找零。 6.请在2022年12月21日前使用。
正面 反面
(1)小丽只能在 (填书店名称)使用这两张代金券。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小丽需要注册成为店里的会员才能使用代金券。( )
②在书店购买满100元就能使用一张代金券。( )
③两张代金券不能同时使用。( )
④如果不想买书,可以请书店售货员将代金券兑换成现钱支付给小丽。( )
⑤有同学建议小丽等元旦放假时再去书店使用代金券购书,这样有充裕的时间选择喜爱的书。( )
【答案】(1)向日葵书店
(2) √ × √ × ×
【详解】(1)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代金券正面明确写着“向日葵书店50元代金券”,故小丽只能在向日葵书店使用这两张代金券。
(2)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①在代金券的反面写着“注册本书店会员方可使用此券。”,小丽需要注册成为店里的会员才能使用代金券,故此项判断是正确的。
②在代金券的反面写着“消费满188元可用50元代金券一张。”,购买满100元是不能使用代金券的,故此项判断是错误的。
③在代金券的反面写着“此券每人每次只能使用一张”,两张代金券不能同时使用。故此项判断是正确的。
④在代金券的反面写着“此券不支持兑现或找零。”,如果不买书,不可以请书店售货员将代金券兑换成现钱支付给小丽。故此项判断是错误的。
⑤在代金券的反面写着“请在2022年12月21日前使用。”。到了元旦,代金券就不能使用了。故此项判断是错误的。
6.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读书再读书
①关于读书,让人高兴的是今天我们读的书,明天就会变成宝贵的财富,但当我们长大成人,总会懊悔自己读得太少。
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因为:
③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我没有去过非洲,没有到过南极大陆,但我却领略过非洲大陆的美丽风情,陶醉于南极洲的圣洁天地,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
④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初春,当我在晨光中吟诵泰戈尔的《金色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我感觉有花朵正悄悄地在我心中开放,并潜入我的气息。
⑤读书使我们美丽。书一本一本地读,时光一年一年地溜走,蓦然抬头,那股书卷气已从内心悄然显露在脸上。
⑥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邃。它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别人的智慧“偷”过来装在自己的头脑中了,多好!我们本来天生只有一个头脑,是读书让我们又多了一个头脑。
⑦更为重要的是,读书能使我们多活几度生命。不读书的人,只有一次生命,他充其量只能过一辈子。读书,使我们拥有丰富的人生:过去、现在和将来。
⑧读书真让人受益无穷,所以,亲爱的小读者,请你务必从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中抽出时间来读书。别忘了,“书是奇迹”,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生命发生奇迹的话,那就去读书再读书——为了明天不至于懊悔。
(有改动)
(1)在作者眼中,读书都有哪些好处?从文中提取信息,填一填。
(2)关于读书,作者既高兴又懊悔,他高兴和懊悔的原因分别是( )
A.高兴的是读书能使人变得有钱,懊悔的是自己的钱太少。
B.高兴的是读书能使人延长寿命,懊悔的是生命只有一次。
C.高兴的是读书能变成宝贵的财富,懊悔的是自己读得太少。
D.高兴的是读书使人情趣高雅,懊悔的是这种高雅只是暂时的。
(3)“读书让我们又多了一个头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能让自己再长出一个头脑。
B.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
C.读书能把别人的思想变成自己的。
D.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见多识广。
(4)第4自然段中提到“我在晨光中吟诵泰戈尔的《金色花》”,是为了说明( )
A.“我”很喜欢泰戈尔的诗。 B.“我”喜欢看到花朵开放。
C.读书能让“我”走进诗歌的世界。 D.读书使我们变得情趣高雅。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阅读可以使读者体验书中人物不同的人生。
B.阅读可以使读者活得更久。
C.阅读可以使读者获取他人的人生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
D.阅读可以跨越时空,让读者在书中回望过去,展望未来。
【答案】(1)使我们视野开阔 使我们情趣高雅
使我们美丽
(2)C
(3)B
(4)D
(5)B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从文段中第③至第⑦段的第一句可以找到“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读书使我们美丽。”“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邃。”“更为重要的是,读书能使我们多得几度生命。”可以写出相应的内容,读书的好处。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文段第①段的内容“关于读书,让人高兴的是今天我们读的书,明天就会变成宝贵的财富,但当我们长大成人,总会懊悔自己读得太少。”可以得出关于读书,作者既高兴又懊悔,他高兴和懊悔的原因分别是高兴的是读的书能变成宝贵的财富,懊悔的是自己读得太少。
故选C。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这句话的内容以及上下文的语境。根据文章第①段的内容“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邃。它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别人的智慧“偷”过来装在自己的头脑中了,多好!我们本来天生只有一个头脑,是读书让我们又多了一个头脑。”可以得出“读书让我们又多了一个头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
故选B。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这句话的内容以及上下文的语境。根据文章第④段的句子“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初春,当我在晨光中吟诵泰戈尔的《金色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我感觉有花朵正悄悄地在我心中开放,并潜入我的气息。”可以得出第④段中提到“我在晨光中吟诵泰戈尔的《金色花》”是为了说明读书使我们变得情趣高雅。
故选D。
(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第⑦段“不读书的人,只有一次生命,他充其量只能过一辈子。读书,使我们拥有丰富的人生: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句话指阅读可以使读者体验书中人物不同的人生;可以获取他人的人生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也可以跨越时空,让读者在书中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但阅读并不能使读者活得更久。
故选B。
课内阅读
读书如熬粥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煮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
②读书之法,责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说话、写作时,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爱玩儿,只有陈寅恪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终成大师。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选择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7.作者把熬粥比作“读书”,请认真读读短文,梳理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
熬粥 好米 文火 持续
读书
8.感受古今中外的名人对读书精辟的论述。
(1)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 )、( )、口到;孔子说:( ),不耻下问。
(2)秘鲁作家略萨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会有哪些不足?
9.联系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你对“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这句话的理解。
10.本学期我们学了《忆读书》这篇课文,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至少两点)
【答案】7. 选择经典好书 耐心细读 持之以恒 8. 心到 眼到 敏而好学 说话、写作词汇量有限,智力、想象力受限,知识和思想贫乏。 9.读《昆虫记》时,我了解到蚂蚁如何合作、蜜蜂如何筑巢,仿佛打开了一扇自然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从未见过的奇妙生命。 10.要多读书,书里知识多、乐趣足,能长见识。
读好书,选经典名著,汲取精华。
学会从书里获取营养,用于生活学习。
【导语】这篇《读书如熬粥》通过将读书与熬粥类比,巧妙地将读书的三个关键要素——选择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与熬粥的“好米、文火、持续”相对应,形象地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文章语言平实,逻辑清晰,既引用了名人名言,又结合了具体事例,增强了说服力。作者通过这种类比,不仅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读书的深层意义,还强调了读书对个人精神成长的长远影响。整体上,文章立意深刻,结构严谨,是一篇富有启发性的阅读材料。
7.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文章第②自然段提到“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历久弥新,读经典能让读者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与高贵的心灵对话,得到陶冶,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所以经典好书是高质量阅读的基础,就如同好米对于熬粥一样。
故“好米”对应读书要选择经典好书。
文章第③自然段提到“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时需要有耐心,从容地去品味书中的内容,把读书当作一场心灵之旅,像用文火熬粥一样,慢慢地去感受书中的风景,才能有所收获。
故“文火”比喻读书需耐心细读。
文章第④自然段提到“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读书也需要坚持,不能仅凭一时的热情,而要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下去,就像熬粥需要持续一样,只有坚持阅读,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益处,提升自己。
故“持续”强调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8.本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及句子的理解。
书写时注意“到”“眼”“敏”的正确写法。
文章第②自然段提到“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说话、写作时,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知秘鲁作家略萨说一个人不读书或读 “垃圾书”,会像文中提到的那样,说话、写作词汇量有限,智力和想象力受限,知识和思想贫乏,因为不读好书就无法从优秀思想中汲取养分,难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9.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句子为文章第③自然段“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
该句意思是通过阅读经典好书,我们能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等,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陶冶,让我们见识到自己生活之外的广阔天地,从而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和思想,就像打开窗户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我读《海底两万里》时,原本只熟悉海边景象,书里的神秘海底、奇异生物和先进潜艇,一下拓宽我的视野,像打开新世界窗户,让我领略海洋奥秘。
10.本题考查的是课文《忆读书》的启示。
在《忆读书》一文中,作者冰心分享了自己丰富的读书历程。
多读书长见识,像作者从小读好多书,读《三国演义》知道历史故事,感受读书乐趣,说明书中知识多,读得越多见识越广。
读好书很关键,像《红楼梦》是经典,不同阶段读有不同收获,比普通闲书有深度,能汲取思想精华,提升修养,所以要选经典名著读。
读书得会用,作者把书里人物处世方法、好词好句用到生活学习里,遇到困难、写作文时就有办法,这就是从书里获取营养帮我们成长。
课内文段阅读。
【材料一】《古人谈读书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材料二】《忆读书》节选
①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②《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③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11.阅读【材料一】:结合文段理解,“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意思是
12.阅读【材料二】:作者在不同年龄段看《红楼梦》,有着不同的感受,请分别概括并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少年时期:
中年时期:
13.阅读【材料二】:借助关键词句说一说作者为什么喜欢读书?
14.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请你为学校倡导全民阅读出谋划策,并分条讲述关于读书的建议。
【答案】11.说明读书要专心一致,心思集中是最重要的。 12. 作者对《红楼梦》的兴趣不大,甚至感到厌烦。 再读时才尝到这部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滋味。 13.因为作者永远感到读书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她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14.①运用“三到”读书法,读书时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提升专注度与记忆力。
②依据兴趣选书,从感兴趣的书籍类型入手,如章回小说,激发阅读热情。
③读书要善于思考,从书中汲取做人处世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④随年龄和阅历增长,重读经典,获取新感悟。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分别从古代和现代的视角探讨了读书的意义和方法。【材料一】《古人谈读书》强调了“心到、眼到、口到”的读书方法,尤其突出“心到”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专注才能真正理解和记忆。而【材料二】《忆读书》则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展现了读书在不同人生阶段带来的不同感悟,强调了读书对个人成长和独立思考的深远影响。
1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在材料一中,作者先阐述了如果心不在读书这件事上,就会出现“眼不看仔细”,心眼不专一,只是随意诵读的情况,这样是记不住内容的,即使记住了也不会长久,这从反面说明了心到的重要性。只有心专注于所读内容,才能带动眼睛去仔细看、嘴巴去认真读,进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所以,在这“三到”之中,心到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最为重要的。
1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
从材料二第②自然段“《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可知,作者明确提到自己在十二三岁(少年时期)看《红楼梦》时,兴趣不高,并且具体指出了对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厌烦态度,由此可得出少年时期的感受是对《红楼梦》兴趣不大,厌烦贾宝玉的女声女气和林黛玉的哭哭啼啼。
同样在材料二第②自然段“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这里表明作者到了中年时期重新阅读《红楼梦》,此时对这本书有了新的感悟,能够体会到书中所蕴含的关于朝代和家庭兴衰的深刻内涵,所以可概括出中年时期的感受是能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1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是借助关键词句说明作者喜欢读书的原因,所以需要在【材料二】中仔细寻找相关内容。然后分析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看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喜欢读书的原因。最后对找到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提取关键信息,简洁地回答问题。
示例:作者喜欢读书是因为书中人物性格生动;读书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感悟;读书是最大快乐;读书能获得做人处世独立思考的道理。
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先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关于读书的要点。材料一重点讲了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以及心到的重要性;材料二则从作者自身经历出发,体现出读书能带来乐趣、能让人从不同书籍中感受人物特点和时代内涵、还能获得做人道理等。基于上述分析,从读书方法、读书的收获对阅读的启示等方面,分条提出关于读书的建议,以达到为学校倡导全民阅读出谋划策的目的。
示例:
①读书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专注认真,避免漫不经心,提高读书效率和记忆效果。
②选择感兴趣的书籍阅读,比如对章回小说感兴趣就可以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入手,以此激发阅读热情。
③尝试阅读不同类型、不同时代的书籍,体会其中的人物性格、时代内涵等,丰富阅读体验。
【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一: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如果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能专注一致,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这三到里面,心到最为重要。心思已经到了,那么眼和口哪有不到的道理呢?
课内阅读
忆读书(节选)
①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②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③《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15.想一想,记一记,完成下列填空。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红楼梦》的作者是 ,四大名著有《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和《 》。
(2)《水浒传》中的人物众多,除了林冲、武松、鲁智深,还有 、 等。
16.请阅读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读书的经历,完成表格。
《三国演义》 (1) 引起了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红楼梦》 兴趣不大,人物使人厌烦 (2)
17.第②段中,作者将《水浒传》与《荡寇志》进行比较,这说明了好书的标准之一是什么?请你思考,并写一写。
18.选文是作者对自己读书经历的回忆,你从中有怎样的感悟呢?
【答案】15. 罗贯中 曹雪芹 西游记 宋江 吴用 16. 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丢下书;读到诸葛亮死了,哭了一场,丢下书,后来才读完全书 尝到书中深意 17.第②段中,作者将《水浒传》与《荡寇志》进行比较,这说明了好书的标准之一是人物性格的生动性和个性鲜明。 18.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以下几点: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对同一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会有很大不同。②读书是一个不断发现和重新发现的过程,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可能会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③好书往往具有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这些是评价一本书好坏的重要标准。④读书可以激发我们对其他书籍的兴趣,引导我们去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
【导语】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对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经历,展现了阅读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心路历程。初读《三国演义》因情节中的英雄陨落感动落泪,体现了对人物命运的强烈共鸣;阅读《水浒传》被生动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批评了《荡寇志》人物缺乏个性;《红楼梦》则让作者从不喜转向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角色的复杂性在中年后逐渐领悟。文章通过真实的读书体验,反映了阅读理解随着阅历增长而深化的过程。
15.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作家作品。
(1)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为时代背景,描绘了从黄巾起义到司马炎一统三国期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激烈斗争,展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与历史风云变幻。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从多个角度描写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百态,展现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历史命运,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中国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它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2)施耐庵的《水浒传》讲述了108位好汉为反抗欺压在水泊梁山聚义,后受宋朝招安并为其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深刻反映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矛盾以及“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书中刻画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如憨厚鲁莽的李逵,足智多谋的无用,泼辣直爽的孙二娘等。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文中第①段中“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可知,作者读《三国演义》时,因书中重要人物的离世而情绪波动,多次中断阅读,最终才读完结局,这个过程引发了作者对章回小说的兴趣。
文中第③段“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表明作者最初读《红楼梦》时因人物形象不讨喜而兴趣缺缺,到中年后,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体会到书中深层的意蕴。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段中“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可知,《水浒传》中刻画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而《荡寇志》只是讲述故事,缺乏人物张力。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好书的标准是好书应该着力塑造有生动个性的人物,而不是为了凑数而使人物缺乏个性。
18.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通读文本可知,作者读《三国演义》时,因书中人物离世而中断阅读,后来才读完,还引发了对章回小说的兴趣。这体现出阅读过程可能会受情感影响,且一本好书能激发阅读兴趣。 读《水浒传》时,对其人物性格的欣赏以及与《荡寇志》的对比,反映出好书应具备鲜明的人物形象。 读《红楼梦》起初厌烦,中年后才体会到其中深意,表明阅读感悟会随年龄和阅历增长而变化。谈到自己的感悟可以从情感共鸣、兴趣拓展和对成长的意义的角度进行阐述。
例: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我感悟到阅读是一场充满惊喜与成长的旅程。阅读时,我们会与书中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让阅读变得生动且深刻。同时,一本好书能激发我们对某一类书籍的兴趣,引导我们不断探索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19.阅读。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②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③最早的读物是被孩子们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那是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赠物。遇到大人让孩子买烟,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男孩子集得多了,就开始比赛用手掌刮“香烟人”,看谁刮得远。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沓画片。这些印着“水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④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⑤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联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胡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⑥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直奔那里。几个月的工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流光溢彩:
②呐喊助威:
(2)画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想一想:这样写出了什么?
(3)有人把书比作“面包”“人类进步的阶梯”,作者为何觉得把书比作“长生果”特别亲切?
(4)你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1) 形容光彩流动闪烁。 大声呼喊、喊叫,帮助增加声势,提高士气。
(2)在记忆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把“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比作“画页”“乐章”,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美好。
(3)因为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品,把“书”比作“长生果”,强调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4)对于已经不满足于看“连环画”的“我”来说,发现“文化站”无异于饥渴的旅人遇到了一块“绿洲”,说明了作者非常爱读书,书已经成为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了。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作者对少年时代读书经历的回忆,展现了书籍对其成长的重要影响。文章以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书籍被比作“长生果”,象征着其持久的价值和对人类文明的滋养。作者从“香烟人”小画片到连环画,再到图书馆的书籍,阅读的层次逐步提升,体现了求知欲的不断增长。文章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可以结合文中描写的具体内容及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结合短文②自然段中“在记忆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可知,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光芒耀眼,色彩明亮的画页。流光:流动的光影,特指月光。溢彩:满溢的色彩。形容色彩明丽。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光芒耀眼,色彩明亮;结合短文③自然段中“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沓画片。”可知,我卖力的大声呼喊,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沓画片。呐喊:大声呼喊。呐喊助威:大声喊叫为某人或某事加油打气,文中指作者为男孩们比赛时加油助威。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仔细阅读第①自然段,可以找到的比喻句是“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书比作“长生果”,形象地表达了书籍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性和持久性。通过这个比喻,作者传达了书籍能够长久保存知识和智慧的特点,给人以亲切感,强调了书籍在文化传承中的不可替代性。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句子的含义。
仔细阅读文中第①自然段的语句“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作者将书比作了“长生果”,这样的比喻强调了书籍在时间长河中持久的价值和作用,与“面包”相比,书不仅仅是精神的食粮,更是文化和智慧的传承;与“人类进步的阶梯”相比,书不仅推动进步,还在于其长久的保存和影响。作者觉得把书比作“长生果”特别亲切,是因为“长生果”象征着永恒和持久的生命力,书籍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能够保存和传递知识、文化和思想,具有长久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因此,作者认为把书比作“长生果”特别亲切。
(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及作用。
仔细阅读第⑥自然段划线的句子,“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说明说明作者在阅读过程中,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对印着“水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以及简单的连环画等,已经不再感到满足,渴望阅读更多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书籍。这反映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阅读兴趣的不断提升;“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可以知道作者用“绿洲”来比喻小镇文化站的图书资源,形象地表现出在阅读资源匮乏的环境中,文化站的图书对她的重要性和吸引力。就像在沙漠中发现绿洲一样,作者感到无比欣喜和满足,体现了她对知识的追求、对阅读的渴望与热爱。
20.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
材料二: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材料三:未成年人听书率对比
(1)根据材料一可知,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递增 B.逐渐递减 C.先递增后递减再递增
(2)根据材料二可知,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最大的人群是( )
A.0~8岁 B.9~13岁 C.14~17岁
(3)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20年未成年人听书率比2021年有略微下降。
B.2019年到2021年,9~13岁的图书阅读量一直比0~8岁低。
C.0~8岁的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是最低的,所以听书率也是最低的。
D.14~17岁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是最高的,听书率却是最低的。
【答案】(1)A
(2)B
(3)B
【详解】(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A.结合材料一内容可知,2019年到2021年,0-17岁综合未成年人的阅读量是增加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B.结合材料二内容可知,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最大的人群是9-13岁;
故选B。
(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A.结合材料三内容可知,2020年未成年人听书率比2021年增加,故理解错误;
C.结合材料二、三内容可知,0-8岁的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是最低的,但是听书率不是最低的,故理解错误;;
D.结合材料二、三内容可知,9-13岁的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是最高的,14-17岁听书率却是最低的,故理解错误;
故选B。
21.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好读书
①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②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_________;他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求规律,便有了_________;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_________;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_________。
③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品味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多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既然看了,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和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④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万籁俱寂,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交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⑤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⑥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
(1)将下列词语填入第②段的横线上。
文学书 科学书 哲学书 历史书
(2)短文围绕“好读书”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①②段写了为什么读书;
第 段写了 ;
第 段写了 。
(3)文中提到的有关读书的好处不包括( )
A.读书能让人收获知识。
B.读书能给人带来欢愉,能提升人的修养和素质。
C.读书能让你仿佛置身于暖春的艳阳下听到鸟儿鸣叫,闻到百花飘香,让你无比惬意。
D.读书能培养想象力、丰富思想,开拓精神世界。
(4)第④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 ,请仿照前面的句子再续写一句: 。
【答案】(1)科学书 历史书 哲学书 文学书
(2) ③ 怎样读书 ④⑤⑥ 读书的好处
(3)C
(4) 在不同季节读书的惬意感受 在炎夏的绿荫中,知了声声,你坐在小河边,书中那些有趣的人物,跟你坐在一起,与你侃侃而谈。
【详解】(1)本题考查了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词语。
从“前辈们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可知第一空应该填“科学书”。从“他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求规律”可知第二空应该填“历史书”。从“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可知第三空应该填“哲学书”。从“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可知第四空应该填“文学书”。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
全文围绕读书来进行叙述,第③自然段说“读书要有选择”“并非一味看热闹”,是在教我们如何读书。④⑤⑥从“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可知都是在说读书的好处。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C.结合第④段的句子“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可知题干中的内容,只是读书的环境,并不是好处。
故选C。
(4)本题考查特殊符号的作用及仿写句子。
省略号的作用表示引文、列举、重复词语等的省略、表示说话中断或声音断断续续、表示语意含蓄,让读者去想象、表示话题的跳跃或转换。文章中省略号省略的是其他惬意的事情。仿写时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
示例:在隆冬暖暖的书房里,烛光隐隐,你畅游在书的海洋里,看着跌宕起伏的故事,体验着人生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