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球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课题名称:《地球运动》
课时安排:2课时,此为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
教材版本与章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
教学知识点:公转的基本特征、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内容解读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一条标准“运用模型...说出方向、周期”核心是地理实践力,要求通过动手演示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条标准“结合实例...说出影响”则升级为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要求能联系实际(如四季变化、五带景观),解释公转如何导致季节更替和五带划分,并阐述其对人类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的深远影响,重在理解其地理意义和“为何如此”。两者体现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的思维深化。
二、设计理念
生活问题导向,在地理实验中学
以“广州路灯亮灯时长变化”和“哈尔滨与广州路灯维护费用差异”两个真实生活问题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通过探究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热量分布的关系,深刻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比较能力和综合思维,帮助其建立“地球运动-自然现象-人类活动”的完整认知链条,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材分析
章节联系与地位分析:本节内容承接第一课时的地球自转,深入探讨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是理解季节变化和五带划分等核心地理现象的基础,在全章乃至整个自然地理部分都具有关键地位。章节联系紧密,公转知识建立在自转概念之上,并为后续学习气候、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等内容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具体知识内容分析:具体知识内容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特征及其产生的自然现象展开。教材明确阐述了地轴倾斜及其不变性这一关键特征,是解释季节变换的根本原因。通过北半球为例,具体分析了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与四季形成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引入了五带的划分,明确各带的光热特点和基本特征。教材还通过“思与学”栏目解释了回归线与极圈名称的由来,将现象与成因有机结合。活动设计注重实践,要求学生通过演示观察公转过程中同一地点太阳照射情况的变化,从而理解季节更替的原理,体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
四、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学习了地球自转,对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有初步了解,并且对生活中的四季变化有丰富的直观体验,这为理解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学习困难:地球公转的知识点更为抽象和复杂。学生理解上的主要困难在于建立“地轴倾斜且空间指向不变”这一抽象空间概念与具体季节现象之间的逻辑联系。对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极昼极夜现象,以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原因,需要极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此外,五带的划分与纬度、太阳照射角度的关系涉及多因素综合,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完全掌握其内在机理。教学中需借助大量的模型演示、图示化和生活实例来化解这些抽象性,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空间概念。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说明地球公转的特征,理解地轴倾斜不变是产生季节变化和五带划分的根本原因。
2.分析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阐述四季的形成过程,培养空间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
3.运用地图,识别五带的划分界线及其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季节变化的成因。
难点:建立“地轴倾斜且空间指向不变”与“季节变化”、“五带划分”之间的空间逻辑联系。
(三)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学习、实验探究教学:以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思考,通过读图分析、表格归纳、视频观察等多种方式,自主构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四季、五带形成的知识体系。运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纬度地区热量差异的成因,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最后通过课堂检测与生活实例分析,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观察生活,发现问题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材料】 广州市路灯开关时长: 【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发现问题 通过分析真实路灯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激发探究地球公转的兴趣。
·布置任务 & 总结过渡 1、说出广州市路灯开启时间最早、最晚的月份 2、观察3、6、9、12月当日亮灯时长,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3、为什么不同月份路灯的亮灯时长和开启时间存在差异?
新课推进①:自主学习: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布置任务】 阅读教材,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并完成表格的填空。 【教法指导】 给出动画演示。 【任务完成】 结合演示动画,说出地球公转的周期、方向等基本特征。 通过动画演示与表格填空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公转的基本空间概念。
新课推进②:主题1:广州路灯亮灯时长的秘密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铺垫】 1.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如何找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应用:右图太阳直射点位于A、B、C中的哪一点? 【知识学习】 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到地球表面的点。 技巧总结:找直射点——作垂直于阳光的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通过直观演示太阳直射点概念,为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奠定知识基础。
【重点突破】 观察1:找出下图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此时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总结方法:昼夜长短需要在“同纬”比较 观察2:读地球公转图(书本P24),完成表格并完善二分二至太阳运动轨迹图。 归纳小结:太阳直射现象存在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南北回归线以外无太阳直射现象。 观察3:结合二分二至日示意图,观看视频并联系生活实际,完成表格。 展示观察和描述昼夜长短的方法:春分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纬线),此时,北半球昼夜情况是_____________ 观察4:以北半球为例,思考一年当中昼夜长短变化有何特点? 总结:地球公转导致不同月份昼夜长短变化,影响着路灯开关时间差异。
新课推进③:主题2:为何哈尔滨的路灯比广州维护费用更高?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材料】 某研究机构对比了哈尔滨(中国北方)和广州(中国南方)的太阳能路灯年度维护费用,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知识铺垫:区分直射与斜射】 思考:太阳直射的区域和斜射的区域,地表获得的热量一样吗? 【发现问题】 温度变化导致太阳能路灯养护频繁。太阳能路灯维护费用与热量变化有关。 【知识总结】 太阳直射的地方,地表获得的热量多。 通过南北城市维护费用对比,引导学生探究太阳辐射角度与热量分布的关系。
【重点突破】 活动:阅读书本P25,说一说五带有哪五带?它们是如何划分的,各自有何特点? 总结:一年之中,不同纬度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活动2:结合材料,区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之间的区别。 总结: 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是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地区获得热量多于斜射,因此获得热量最多的地区是回归线之间,即热带。 北温带、南温带位于极圈与回归线之间,得到的太阳光热较热带少,较寒带多,四季变化明显。 北寒带、南寒带位于极圈以内,太阳斜射厉害,有几周极夜现象,终年严寒
课后任务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观察一年中广州市的昼夜长短变化与冷热差异变化,说一说这些现象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