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习目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自主学习】
A.基础知识梳理
1、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可大体分为那几个时期?
(1)过渡时期:
;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3)“文革”时期:
;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
2、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形势怎样?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经济形势:
措施:
结果: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
。
3、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1953年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过渡时期的含义如何?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当时计划用多长时间完成?
(1)含义: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2)内容: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
,并实现国家对
、
、
的三大改造。(简称“一化三改”)
(3)特点: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
(4)当时预计完成时间:三个五年计划甚至更长的时间。
4.在一五计划(1953—1957年)期间,我国一化三改取得了什么成就?有什么意义?
(1)工业化建设(提高生产力)
成就:(口诀)青新川通西藏,宝成鹰厦过武江,一汽沈阳一机床,鞍山无缝钢管厂。
特点:优先发展
;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
。
意义:初步建立了
;初步形成了
。
(2)三大改造(调整生产关系)
项目
措施
结果
实质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大改造的意义:标志着
和
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5.1953年~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其各自的背景和表现是什么?
事例
背景
表现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1971年的恢复调整
1975年的全面整顿
6.在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存在出现了哪些失误?各自错在哪里?各有什么危害?
错误
危害
1958年总路线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B.自学存疑
【巩固练习】
A类题(下列题目,你必须认真完成)
1.
1957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3.《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
“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
“实现四个现代化
4.
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
A.
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
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
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5.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
①“多”
②“快”
③“好”
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
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7.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类题:(下列题目,你可以尝试完成)
1.(2014·重庆文综·9)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
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2.(2014·天津文综·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3.(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4.(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5.(2014·山东文综·20)图6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2013·重庆文综·9)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表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7.(2013·江苏单科·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
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