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习目标】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自主学习】
A.基础知识梳理
19世纪中期,列强用坚船利炮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大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由此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据此背景概述以下问题:
鸦片战争前后,人们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⑴
原因:
①
受
的影响;
②中国近代工业起步,中国传统思想受
的冲击;
③
的推动(清政府对官定服饰进行改革;
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
〔2〕变化及特点:
①长袍马褂与
并行不悖;
②出现了
的服饰;
③既受西方影响又带有浓厚的
色彩。
〔3〕影响:
①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和设计自己喜爱的服饰;
②促进中国服饰的
----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服饰。
服饰的改良,既受西方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同样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另两项运动是什么?请简述其概况。
(1)断发
时间
概况
结果
同治、光绪年间
中国留学生“改装去辫”
戊戌维新期间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建议“断发易服改元”
1910年清政府
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法令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强制剪发
(2)不缠足运动
经过:①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②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土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后又与康广仁在广州成立了“不缠足会”,新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
结果: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3、在西方民主思潮和国内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国人的礼仪也出现革新。请以日常及婚丧礼仪的变化简述革新概况及影响。
(1)日常礼仪的革新:
①中国古代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等级森严的日常礼仪。清代礼仪根据身份与场合,分三跪九叩、长拜作揖等,十分讲究。
②
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
、
。礼仪的简化,显示出
、
等文明精神。
(2)婚姻风俗的变革:
①原因:新文化运动和
的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②范围:晚清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
的知识阶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3)丧葬礼俗有所改变: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的注目。
(4)礼仪变化的影响:
①反映了
。
②折射出
③成为
。
④发展不平衡,内地农村相对闭塞贫穷。
4、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拥挤,物资匮乏。
②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______________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__________年,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提高了饮食水平。政府倡导
“______________工程”,城市人更讲究营养。
问题补充1、关于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
(1)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的政府也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3)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不断加深;
(3)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路线相同。
(4)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5)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变化,并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但不能认为西方列强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功臣。
B.自学存疑
【巩固练习】
A类题(下列题目,你必须认真完成)
1.鸦片战争后,中国服饰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A.穿西装-民间服饰变革-官定服饰变革
B.民间服饰变革-穿西装-官定服饰变革
C.穿西装-官定服饰变革-民间服饰变革
D.官定服饰变革-穿西装-民间服饰变
2.193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
)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
B.见一男士拖着长辫子
C.在西餐馆就餐
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日常生活的变革,主要是为了贯彻(
)
A.君主立宪的制度
B.民主共和的思想
C.民主平等的精神
D.独立自强的宗旨
4.下列各项推动了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
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②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并废止缠足
③民国临时政府大力推行剪辫与缠足
④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解决农民土地和住房问题
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服装五花八门,
主要有(
)
①西服
②中山装
③粗布大衫
④旗袍
⑤裙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生活中有许多说法抹不去的记忆,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食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粮票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没有地方粮票
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
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劵采用我国多民族文字
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
B类题:(下列题目,你可以尝试完成)
1.(2014·北京文综·17)图9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14·福建文综·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2014·浙江文综·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4.(2014·浙江文综·17)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5.(2013·山东基能·28)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6.(2012·四川文综卷·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 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图6)。这反映出(
)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2011·天津文综·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