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三节地球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章
地球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
——毛泽东《送瘟神》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坐地日行八万里
新课导入
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1.地球自转的概念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示意
新知探究
(1)地球自转的中心是什么?
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
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
约24小时(一天)。
2.地球自转的特点
地球自转示意
新知探究
(1)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观察其旋转方向,分别在甲、乙、丙三幅图上用箭头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记录观察结果:
从侧面看,地球自转方向为自___向___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___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___时针方向。
西
东
逆
顺
1.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任务一
丙
甲
乙
地球仪
地球的自转
课堂探究
2.在天气晴朗的清晨、正午和黄昏测量校园内旗杆的影长并做好记录,分析旗杆的影长随时间是怎样变化的。你知道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黄昏
清晨
正午
下午
上午
清晨,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小,旗杆的影子较长;此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影子越来越短,到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影子最短;下午,随着太阳高度越来越小,影子又会越来越长,到黄昏时,旗杆的影子又较长。这种变化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任务一
地球的自转
课堂探究
现象①:昼夜交替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夜现象
地球 自转
昼夜交替
昼与夜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新知探究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甲
乙
丙
甲、乙、丙三地中最早迎来日出的是哪个?为什么?
最早迎来日出的是乙地。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交替。早晨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傍晚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
同纬度地区,偏东地区要先见到日出,时刻要早一点(东早西晚)。
现象②:时间的差异
昼与夜
新知探究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交替。早晨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傍晚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随着地球自转,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会出现时间的差异。
在同一时刻,林林和正在国外出差的妈妈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任务二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课堂探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的生产生活也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
昼与夜
新知探究
甲
乙
丙
甲地
乙地
丙地
睡觉
看日出
工作或学习
读图,选择此时甲地、乙地和丙地居民最适宜进行的活动并连线。
任务三
昼与夜
地球自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课堂探究
是天转还是地转
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天转”似乎更符合人类的直觉。古人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运动,这是曾在欧洲长期盛行的“地心说”的观点。16世纪中叶,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多年的观测研究,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断围绕
太阳公转。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当时的统治者视为异
端邪说。直到后来,伽利略使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支持
“日心说”的天文现象,“日心说”才逐渐被关注。如
今,地球自转与围绕太阳公转已成为大众熟知的科学常
识。当然,我们今天已经更清楚地认识到,太阳也不是
宇宙的中心。
思与学
拓展提升
演示地球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地球自转演示
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变化,思考这种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参考以下步骤和图演示地球自转。
(1)在暗室里,用手电筒或蜡烛等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
(2)按逆时针方向匀速、缓慢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
(3)观察光线在地球仪上的分布,找到对应的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
A
B
C
课堂活动
演示结果:
光线的分布及与其对应的昼、夜半球:
被照亮的半球处于白昼,是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处于黑夜,是夜半球。
昼夜分界线:
地球上的大圆,与光线垂直;由黑夜进入白昼的分界线为晨线,由白昼进入黑夜的分界线为昏线。
昼夜交替:
地球上的昼和夜交替变化。
时间的差异:
C点先迎来黎明的曙光。
同纬度地区——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时间要早。
课堂活动
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变化,思考这种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一天中,人们通常的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人们习惯于太阳升起后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太阳落山后休息,久而久之,养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演示地球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课堂活动
1.当地球自转时,产生了______交替现象。
2.图中字母代表的四地中处于夜半球的是_________,处于昼半球的是___________。
昼夜
思考、回答演示昼夜交替过程中的问题
任务四
B
A、C、D
A
B
C
D
昼与夜
课堂探究
3.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
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剧烈,温差变大。
4.假如地球是透明的,会产生什么现象?
地球上没有夜晚。
5.总结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条件。
①太阳光的照射;②地球不透明;③地球自转。
思考、回答演示昼夜交替过程中的问题
任务四
课堂探究
6.A地在B地的______方向,A、B两地先到正午的是哪个?
7.C地在D地的_______方向, C、D两地先到正午的是哪个?
正东
时间因经度而异,东早西晚
同时。
正北
A地。
昼与夜
思考、回答演示昼夜交替过程中的问题
任务四
A
B
C
D
课堂探究
北京时间2022年2月4日20时,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我国国家体育场举行。北京的小明打电话邀请在伦敦留学的表哥一起在网上观看开幕式,表哥接电话时却说正好可以一边吃午饭一边看直播。
为什么北京时间正值晚上20时,伦敦却是中午吃午饭的时间?
时间的差异
拓展提升
概念
旋转中心
自转方向
自转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轴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昼夜交替、时间的差异
约24小时(一天)
课堂小结
(多角度设问)用固定的发光灯泡模拟太阳,将地球仪放置在一侧,拨动地球仪进行演示实验,如下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达标训练
1.演示过程中拨动地球仪的正确方法是(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B
2.实际生活中,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
A.一天 B.一周
C.一月 D.一年
A
3.该实验主要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A.经纬度的划分 B.东西半球的划分
C.南北半球的划分 D.昼夜交替
D
4. (补充设问)通过演示实验发现,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落
C.同时看到日出日落 D.后看到日出
A
5.读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共7分)
(1)在图中合适位置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1分)
如答图3所示:
(2)从图中可以看出,③代表晨昏线中的____线,此线以______为白昼,以________为黑夜。
(3)图中大海和小山两位同学,时值深夜酣睡
的是________。
(4)面向太阳的半球中,______点
最先进入黑夜;背向太阳的半球中,
______点即将迎来白昼(填字母)。
晨
东
西
大海
C
E
(真实情境·时间差异)暑假,小明一家到北京旅游,入住宾馆时,小明发现宾馆大堂墙面上四个城市的钟表时间不一样。读图,完成6~7题。
6.造成四个城市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地球公转 C.地球自转 D.生活习惯
C
2
3
4
5
6
7
8
1
10
11
12
9
7.北京和伦敦的时间差异大,这是因为两地( )
A.纬度相差大 B.经度相差大
C.文化差异大 D.经济差距大
B
(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日晷(guǐ)是古代人类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针垂直于晷面,晷针上端指向北极,下端指向南极。右图示意某校园日晷图,据此完成8~9题。
8.小明对校园中的日晷进行了观测。以下是他在一天中同一位置不同时刻拍摄的照片。按拍摄时间早晚将照片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C
9.古人利用日晷测定时刻,主要运用了( )
①一天中太阳位置与晷针影子位置的关系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与晷针影子长度的关系
③地球自转原理
④地球公转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
A
(真实情境·影长变化)暑假,成都某中学地理实践小组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在校园内给老师拍摄的四张从清晨到正午的背影照片(四个时刻,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位置完全相同)。读图,完成10~11题。
10.下午,同学们继续观察,老师的影子会发生哪些变化( )
①逐渐变长 ②逐渐变短
③位于老师前方 ④位于老师左后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11.导致一天中人影在地面上长短变化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天气的变化
C.地球公转
D.昼夜长短的变化
A
12. (地理实践力)【地理实验】临沂某中学的小明同学做了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和地球仪(表示地球)演示地球自转运动的实验,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观察地球仪上的受光区域及其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共9分)
地球自转演示实验的瞬间照片
地理现象
(1)小明同学观察到以下两个现象,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现象一: 根据照片显示,当时北京是①________(白天/黑夜),新德里是②______(白天/黑夜) → 地球自转产生③____________
现象二: 再过几个小时,新德里即将进入④________(白天/黑夜) → 地球自转产生⑤____________
2
3
4
5
6
7
8
1
10
11
12
9
黑夜
白天
时间差异
黑夜
昼夜交替
拓展应用
日晷是古人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一天的时刻。下面为小明同学拍摄的临沂某校园内的一幅日晷图(图甲)和绘制的日晷计时示意图(图乙)。
(2)根据示意图,推测日晷计时用到的地理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图甲中晷针的影子朝________(方向),推测小明拍照的时间最接近____________(日出/中午/日落)。
(3)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晷针投影长度变化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的自转
西北
中午
先变短后变长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