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3 20:0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学习目标】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自主学习】
A.基础知识梳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
大中小__________全部实行__________;
取消_____________;
实行普遍___________________。
4.特色:兼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对粉碎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2)消极: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
(1)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根本原因:不适应当时的________________水平,不符合国情。
2.内容:
(1)农业:以____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方式让______________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3)废除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_____________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1)1922年底,____________正式成立;
(2)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____________________被逐渐取消
2.特点:
实行单一的________________和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___,独立于____________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1)功绩: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_________________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①片面发展__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滞后;
②向_______________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长期的_______________,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僵化成为以后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原因之一。
B.自学存疑
【巩固练习】
A类题(下列题目,你必须认真完成)
1.
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A.余粮收(征)集制
B.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
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
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A.
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
l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
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
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3.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 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C.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4.
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5.
[美国]史密斯作品《俄国人》中有三段描述:“‘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 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尽管排队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苏联是工人的乐园,工人生产积极性极高
②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
③苏联的生活消费品缺乏
④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B类题:(下列题目,你可以尝试完成)
6.(2014·安徽文综·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7.(2014·四川文综·12)表2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表2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8.(2014·广东文综·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9.(2014·江苏单科·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卢布)
10.30
6.11
3.98
3.06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10.(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11.(2013·广东文综·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12.(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3.(2013·海南单科·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