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4 07:4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目标】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自主学习】
A.基础知识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二战后,_______________
的弊端日益突出。
(2)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导地位巩固,力图改革。
(3)1956年,苏共“_____________”召开,人心思变,革故鼎新。
2、内容
(1)农业:①对农产品实行____________,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_________________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________________。
(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____________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力;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____________,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____,取得一定成效。
(2)对斯大林模式缺乏_________________,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_______________;
(2)坚持_______________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3)运用_______________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苏联的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
(1)在勃列日涅夫任职间,苏联_______________与美国匹敌。
(2)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___________、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内容:(1)用_________________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2)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____________计划指标;
(3)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4)对企业实行__________和承包,并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5)部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_______________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及成因:
(1)结果:未取得预期成果,并转向______________,终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2)成因:①改革缺少__________________和相应的_____________;
②坚持传统做法,优先发展_______________。
B.自学存疑
【巩固练习】
A类题(下列题目,你必须认真完成)
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2.
赫鲁晓夫执政后实行经济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反映了其改革内容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3.
2006年底,据俄罗斯权威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勃列日涅夫是仅次于普京的声望最高的领导人.61%的受访者认为其执政时期是二战后苏联(俄)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民众怀念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主要理由是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光
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
D.首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4.
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 ”该笑话暗示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
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
B类题:(下列题目,你可以尝试完成)
5.(2014·四川文综·12)表2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表2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6.(2014·全国大纲卷·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7.(2013·北京文综·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B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C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D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8.(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9.(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