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伤仲永[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3-28 18: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EXIT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性。    
——凯洛夫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有十分天资的人,加以十分勤学苦练,才可能使他的十分天资充分发展。    ——郭沫若 返回伤 仲 永作者:王安石教学者:林建军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简介作者王安石
(1021~1086)   韩 愈  柳宗元
苏 洵  苏 轼  苏 辙
欧阳修  曾 巩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返回仲 隶 尝
啼 焉 邑
扳 谒 泯 返回生字检测一、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1、金 溪 民 方 仲 永2、借 旁 近 与 之3、自 是 指 物 作 诗 立 就4、日 扳 仲 永 环 谒 于 邑 人朗读检查1.借 旁 近 与之,即 书 诗 四句,并 自 为 其 名。
2.其 诗 以 养 父 母、收 族 为意……
3.余 闻 之 也 久。朗读检查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父利其然也。3、不能称前时之闻。4、泯然众人矣。——愤怒语气——惊叹语气——遗憾语气——痛心语气二、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朗读检查返回EXIT  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字、词、句。疏通字词句返回第一段重点字词解释字词第二段重点字词解释字词EXIT第三段重点字词解释字词返回翻译课文一、点名学生翻译:
翻译接力赛,要求每位学生翻译一句话,看看谁无法完成接力任务。
二、教师出示全文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课 文 翻 译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课 文 翻 译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课 文 翻 译返回课堂练习
1、即书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写。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一、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课堂练习1、“养父母”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
4、邑人:
5、“从先人还家”从: 二、解释几个词语。赡养全乡有的人同县的人跟从课堂练习6、“前时之闻”:
7、“卒之为众人”卒:   众:
8、“如此之贤也”贤:
9、“且为众人”且:
10、“固众人”固:以前听到的名声最终普通(有)才能尚且本来课堂练习1、“不使学”是:
2、“还自扬州”是:
3、“受之天也”是:3、理解下列句式。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课堂练习4、翻译下面句子。1、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很久啦。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返回第二课时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表现如何?2、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4、课文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整体感知返回3、课文是以什么来组织和安排材料的?5、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合作探究:质疑探究: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思考下列问题1、仲永经历了哪几个变化过程?请用原文的句子来说明。
明确:A、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
B、十二三矣,不能称前时之闻
C、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仲永由“神童”——变成了“平常人”)2、那么仲永为什么会“泯然众人矣”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1)仲永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中?
明确:“世隶耕”,点明了其家庭背景,也暗示造成他悲剧的深层原因。
(2)知道仲永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父亲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3、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仲永变成常人的原因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概述,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明确:先天聪明的仲永,没能接受后天的教育,所以最终变成了常人。所以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呀。关于写法1、默读一、二段,思考它们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与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相同吗?若不同,又是什么呢?
明确:一、二段是叙事,三段是议论。
2、在写仲永的变化过程中哪个环节写得最详细?为什么?
明确:是第一个阶段。正面和侧面都写了仲永的才华独特。更衬托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注意一词多义之:
A、忽啼求之(代书具)
B、借旁近与之(代仲永)
C、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诗)
D、余闻之也久(代这件事)
E、仲永之通悟(助词 的)
F、卒之为众人(舒缓语气 不译)
闻:
A、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B、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所听到的)
自:
A、并自为其名(自己)
B、还自扬州(从)有关学习的名言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 德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 ——高尔基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贝勒斯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问 题 探 究1、课文题目为什么要用一个“伤”字?  用“伤”字,可以表达作者对仲永天资泯灭的哀伤和叹息。这就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更有利于强化作者要表达的观点。2、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 问 题 探 究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问 题 探 究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返回、课外阅读 ——王安石精品散文《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 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 鸣狗盗之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相关注解:鸡鸣狗盗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他的门客装狗夜入秦宫,窃得狐白裘,献给秦王爱妾,使孟尝君得以逃出。另一门客学鸡叫,赚开函谷关城门,终于逃回齐国。 十二、读后反思1、在本篇短文中我们学到了一个成语,它是?
2、在本篇短文中,作者把“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 讥讽得如此这般,原因是什么?
3、解释下列斜体词语。
A、以故归之:
B、 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C、不然: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3、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短文。布置作业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