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乐学同步作业单
语文园地四
※基础巩固
一、默写《示儿》。
书写提示:①每句诗都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②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示儿
二、看拼音,写词语。(5分)
圆明园,这座hóng wěi( )的皇家园林,在那场为了xiāo huǐ( )侵略罪证而点燃的大火中化作一片废墟。那些曾经jīn bì huī huáng( )的 jiàn zhù( ),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让人痛惜不已。
三、先补全下列词语,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国( )民安 安( )乐业 ( )鸿遍野 内( )外患
家破人( ) 流( )失所 太平( )世 丰衣足( )
回望历史,我们的祖国也曾面临 ,饱受战争之苦,老百姓 ;而今,我们适逢 ,过着 ,人人 的生活。
四、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灰烬(jìn) 己亥(gāi) 倾泻(xiè) 安澜园(lán)
B.抖擞(shǒu) 矛盾(máo) 玲珑(lóng) 惊惶(huáng)
C.鱼鳞(lín) 炊具(chuī) 步履(lǚ) 胎生(tāi)
D.剔透(tì) 舀水(yǎo) 喉咙(hóu) 海域(y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马齐喑究可哀。(鸣叫) B.九州生气恃风雷。(依靠)
C.干将发硎。(磨刀石) D.死去元知万事空。(同“原”,本来)
3、制作手抄报需要查阅资料理解文章的情感,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
B.结合更多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可以丰富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认识。
C.借助资料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只能通过朗读来进行。
4、下面是演讲稿中的部分语句,其中标点使用有误的是哪一项 ( )
A.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现了许多革命英雄,有黄继光,杨靖宇,赵一曼……
B.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赴波兰、德国、法国、英国等国进行戏剧演出。
C.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到了新水平。
D.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承担了天舟货运飞船的发射任务□主要负责运载火箭□飞船□空间站□有效载荷和航天员系统装船设备在发射场的测试和发射□并提供相应保障条件□
2、万里长城□新疆吐鲁番盆地□云南大理三塔□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都是让游客流连忘返的胜境□人们在这些地方可以了解到历史□地理□建筑等许多方面的知识□
六、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 (填入名)在《少年中国说》(节选)里诉说着中国人的强国梦想,我中国少年肩负重任——“故今日之责任, , ”。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了大量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如: (填人名)。
2、默读《小岛》,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是 。读《圆明园的毁灭》,我的感受是:
。
3、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佳篇甚多,“爱国”便是其中一大主题:陆游的“ , ”让我们感受到他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林升在《题临安邸》中用“ , ”讽刺苟且偷安的南宋权贵;清代龚自珍的“ , ”表达了他期待杰出人才的涌现,期待改革大潮的决心和抱负。
※阅读提升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练习。
【注释】①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②戍:守卫。③轮台:这里代指边关。④夜阑:夜将尽。③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资料链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陆游已闲居家乡山阴数年,年近七十。他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心怀报效祖国、收复失地的志向。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生出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愿望。
1、《示儿》一诗的题目点明这首诗是陆游写给 的。诗中,诗人的遗憾是“ ”(用原句回答)。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风吹雨”与题目中的“ ”相呼应,既指大自然中的风雨,又象征着 的南宋王朝。
3、下面对这两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示儿》前后矛盾,诗人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
B.《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尚思为国戍轮台”表现了诗人想杀敌报国的志向。
D.《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夜阑卧听风吹雨”写出了诗人在夜深人静睡不着的时候卧听风雨声的闲适心情。
4、结合插图和资料链接,说说画“ ”的句子描绘了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材料二】有人说:“中国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宫,而在大英博物馆。”据统计,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多达164万件,被全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而其中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就是大英博物馆。馆内中国文物多达23000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这些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等。不少中国游客刚到这里,初见这些珍品,心里都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但随着参观的深入,这份自豪又被震惊与悲愤击中……
【材料三】流失之殇(shāng),感同身受。世界舞台上,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扩大文物追索返还“朋友圈”,加入相关国际公约。中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文化合作协定,与27个国家签署关于防止中国文物非法进出境政府间协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51批次、2156余件(套)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
1、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能去掉吗 为什么
2、“不少中国游客刚到这里,初见这些珍品,心里都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但随着参观的深入,这份自豪又被震惊与悲愤击中……”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说法有误的是哪一项 ( )
A.因为我们的祖国有如此灿烂的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以我们会感到“自豪”。
B.中国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宫,而在大英博物馆,所以参观者会感到“震惊”。
C.中国如此多珍贵文物遭侵略者掠夺,所以参观者会感到“悲愤”。
D.大英博物馆里也在展览中国的文物,所以参观者会感到“自豪”。
3、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画“ ”的句子都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中材料二中的数字说明了 。
4、结合材料,我明白了王英琦在写《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用大量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为了
※综合实践
九、综合性学习。
家国情怀代代相传。五年级(2)班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练习。
1、班会刚开始,同学们分享了自己整理的诗句,其中不符合爱国主题的一项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紧接着,小语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积累的爱国佳句,请你仿照画“ ”的句子写一写。
每个人对祖国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 ; , 。
3、小文也在班会上分享了自己搜集的关于爱国的对联。请你选择合适的词语把对联补充完整。(填序号)
A.潜龙腾渊 C.鹰隼试翼 B.乳虎啸谷 D.河出伏流
上联: ,怀扶摇万里志气
下联: ,藏震撼四海威风
横批:少年中国
4、班会最后,老师总结道:“爱国,不只是一句口号,更应该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去爱国呢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的爱国行动。
参考答案
一、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宏伟 销毁 金碧辉煌 建筑
三、泰 居 哀 忧 亡 离 盛 食 内忧外患 家破人亡(或:流离失所)
太平盛世 安居乐业 丰衣足食
四、1、C
2、A
3、C
4、A
五、1.,、、、,。
2.、、、、,、、。
六、1、梁启超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 示例:钱学森
2、将军给战士们分菜汤的场景 我们要勿忘国耻,发愤图强,振兴中华
3、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七、1、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 自然环境 风雨飘摇
3、C
4、诗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听到那些风雨声,就想到了风雨飘摇的国家。好不容易睡着了,又梦见了自已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八、1、不能去掉,加点词形象地表现出法联军的贪婪、丑恶。
2、D
3、列数字 中国流失国外的文物之多
4、用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现在的凄凉作对比,激发我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激发我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九、1、D
2、聆听祖国的声音 为之赞颂为之震撼 热爱祖国的文化 为之沉醉为之感动
3、C B
4、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会将爱国落实到点滴小事中。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在外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与他人和睦相处;在校好好学习,积极参加爱国主义活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