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化学方程式 第3课时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2 化学方程式 第3课时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23 11:0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2 化学方程式
第3课时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依据,形成利用质量关系和比例关系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一般思路。
2. 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步骤,并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 结合实例体会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转化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化学计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科学观念:建立质量守恒观,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确定比例关系进行推理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科学思维:从宏观的物质质量变化,深入微观的化学方程式定量关系,形成利用质量关系和比例关系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一般思路。
3. 科学探究与实践:运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解决资源转化问题。
4.科学态度与责任:结合火箭发射、工业生产等实例,体会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转化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化学计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教学重点
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
准确找出化学方程式中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正确列出比例式进行计算,以及在计算过程中注意各项事项。
本节教学内容源自人教版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2《化学方程式》的第3课时。本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而本节课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是化学定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化学知识与数学计算有机结合,在化学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首先通过火箭发射这一实例引入,以液氢和液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的定量关系,进而得出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即各物质具有确定的比例关系,且物质质量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乘积之比。接着,教材通过多个具体的计算实例,如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碳酸钙煅烧等,详细讲解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步骤和方法,包括设未知量、写化学方程式、找质量比、列比例式、求解和作答等。最后,教材安排了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定量计算还比较陌生。在思维方面,九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和实例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化学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解题步骤不规范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步骤,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规范解题的习惯。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解题能力,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同学们,今天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精彩的视频,大家认真观看,看看这是一个什么场景。(播放动画还原火箭发射过程的视频,视频中火箭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喷射出耀眼的火焰,缓缓升空,场面震撼)
【提问引导】视频看完啦,大家是不是觉得特别震撼!那大家知道火箭发射时推动它升空的能量是怎么来的吗?其实啊,火箭发射所用燃料中的一种为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它们在点火时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为火箭提供强大的动力。
【问题】请写出火箭点火时液氢和液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书写情况,给予指导和纠正,展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那老师这里有个问题考考大家。若燃烧消耗4 kg的,同时需要多少千克的参与反应?又能产生多少千克的呢?这就涉及到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物质质量的计算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
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播放精彩的火箭发射视频,以直观、震撼的画面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联系实际应用:以火箭发射这一高科技实例为背景,将抽象的化学计算知识与实际的化工生产和科技应用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使抽象的化学计算变得具体而有趣。
3. 引发思考,导入新课:从火箭燃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引出具体的物质质量计算问题,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带着问题去探索新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环节二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
活动一:知识回顾化学方程式中的定量关系
【知识回顾】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分析这个化学方程式中的定量关系,包括粒子个数比和物质质量比。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粒子个数比和物质质量比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讲解质量守恒定律在该化学方程式中的体现:4+32=36,即每4份质量的H2和32份质量的O2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H2O。
活动二:分析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
【学生活动】思考:若燃烧消耗4 kg的H2,同时需要多少千克的O2参与反应?能产生多少千克的H2O?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思考:若燃烧消耗16 kg的O2 ,参与反应的H2的质量为多少?同时产生多少千克的H2O?
【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同样地,若质量生成的水的质量,也可以推算出消耗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如果生成72kg水,则至少需要消耗8kg氢气和64kg氧气。
【讲解】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具有确定的比例关系,可以利用物质的质量比不变求出其他物质的质量。在化学方程式中,只要知道一种物质的质量,就可以算出其他物质的质量,这是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
【学生活动】分析下列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物质的质量比。
【学生回答】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乘积之比。
活动三:典例精讲
【展示题目】在反应2Mg+O2 2MgO中,镁、氧气、氧化镁的质量比是( )
A.2:1:2 B.48:32:80
C.24:32:40 D.24:32:56
【学生回答】B
【讲解】根据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乘积之比来计算质量比。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氧化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则镁、氧气、氧化镁的质量比为(2×24):32:(2×40)=48:32:80,所以选B。
教学环节三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引入】我们已经了解了化学方程式中的定量关系,接下来就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验室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如果加热分解7.9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呢?
【教师讲解】在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过程中,解题思路如下:先分析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再列出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实际质量之比,两者相等,即可列比例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20【例1】部分的解题步骤和解题过程。
【教师活动】
1.总结学生的回答,给出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一般步骤:
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写: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标:找出比例关系,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列:列出比例式,求解;
答:简明地写出答案。
2.详细讲解例1的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明确解题步骤,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规范流程,通过详细讲解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
【例题2】工业上,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产生的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可分别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和化肥。制取氧化钙,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练习,讨论交流,纠正错误。
【分析】这是一类由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质量的计算题。
【总结】详细的解题过程。
【例3】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2瓶氧气,根据体积和密度折合出氧气的总质量约为0.64 g。求反应中实际消耗的过氧化氢质量。
【学生活动】学生单独完成练习,分析下列解题过程的正确,若有误,纠正错误。
3.
【交流讨论】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需要哪些注意事项?
【归纳总结】
1.设未知量时不带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一致。
2.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要注意配平,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
3.相对分子质量要计算正确,且要乘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4.已知量和未知量的位置要写对。
5.解题步骤规范,过程完整。
课题2 化学方程式
第3课时
一、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
1.各物质具有确定的比例关系
2.物质质量比 = 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原子)质量乘积之比
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1.设:设未知量(不带单位)
2.写:写化学方程式
3.标:标有关物质的量(上标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乘积,下标已知质量和未知数)
4.列:列比例式求解
5.答:写答案
1.依据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C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是通电
C.该反应中,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D.制取5.4 kg金属铝至少需要电解10.2kg的
2. 在反应A+5B=3C+4D中,已知2.2g A与8.0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 C.又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 )
A.18 B.36 C.54 D.72
3.若电解18克水,理论上可以得到氧气多少克?(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答案】解:设理论上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x=16g
答:理论上可以得到16克氧气。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火箭发射的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在讲解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和步骤时,结合具体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基本能理解计算的原理和方法。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生仍存在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不准确、解题步骤不规范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基本功的训练,增加课堂练习时间,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