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09:1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核心立意
以"孤独"为切入点,开启张岱的精神世界。通过文本细读、跨界对比和生活联结,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人“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理解“独”的哲学内涵,并在现代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白描手法,品味“一白”“一痕”“一点”等词语的审美效果。(重点)
2.理解张岱的“痴”与“独”,探究其背后的精神世界。(难点)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思考“独处”的现代意义。(难点)
教学工具
课文及注释、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入境
展示现代生活场景:
自习课上独自刷题的安静
篮球场上独自投篮的瞬间
深夜耳机里的私人歌单
问:请用一个词描述这些场景带给你的感受。
师:其实,“独处”这件事,几百年前的明末文人张岱,也在西湖雪夜里经历过。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跟着张岱的脚步,看看他的“独处”里的精神世界。
二、探微,发现“独”
任务一:语言品析,寻找“极简”之美
师:请大家翻开课文,用 5 分钟默读全文,手里拿支笔,圈出文中所有的数量词。
对比阅读:将原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改为"一道、一座、一条、两三个",分组朗读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提示:从词语、意境、情感、写作手法等角度思考。
原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条、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学生默读、圈画、讨论,教师巡视,偶尔参与小组对话。
明确:
①词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中的 “痕”(痕迹)、“点”(墨点)、“芥”(草芥)、“粒”(颗粒),都是极细微的量词,精准捕捉到雪后长堤、湖心亭、小舟、人影 “淡、小、微” 的特点;
②意境:原文用 “痕、点、芥、粒”,在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的浩渺背景下,营造出水墨晕染般的空灵意境—— 长堤如淡墨轻扫,湖心亭如墨点洒落,小舟如草芥漂浮,人影如细粒微动,整体像一幅 “留白” 超多的写意山水,充满悠远、淡雅的诗意;
③情感:张岱 “独往湖心亭看雪”,此时他身处辽阔雪境,内心既有 “天地浩大,自身渺小” 的孤独感,又有 “与天地融为一体” 的超然感。“痕、点、芥、粒” 的细微量词,强化了 “人在天地间如沧海一粟” 的对比,烘托出他沉醉雪景、物我两忘的心境;
④写作手法: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以极简的笔墨(“痕、点、芥、粒” 字数少、表意简),却传神地勾勒出雪景的神韵,达到 “言简意丰”“以少胜多” 的艺术效果;
小结:张岱用“极简”的数量词,不是随便写的。雪把天地都盖成了“一白”,长堤、亭子、小船都变得这么“淡”,这么“小”,其实是在衬出雪景的辽阔,更衬出他自己一个人站在这天地间的“独”。
设计意图
旨在引导学生从微观语言入手,通过"默读圈画”、“改词对比”的阶梯式活动,深入品味张岱白描手法中"极简"背后的"极丰"内涵。
任务二:意境品味,体会“无声”之境
师:这些极简的词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空灵的雪景图。然而,张岱的高明之处不止于此。在让我们“看见”这片白色世界之前,他先让我们“听见”了一样东西——寂静。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万籁俱寂的无声之境,听听这“声音”里的深意。
1.朗读体验
播放湖心亭雪景视频,画面中大雪纷飞,湖面、长堤、亭子皆被厚雪覆盖,无行人、飞鸟,只有簌簌落雪的视觉动态感。
组织学生朗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引导:同学们,先沉浸式感受这段雪西湖的画面。现在,咱们一起朗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读的时候放慢语速,把雪天里“万籁俱寂”的感觉读出来。
2.讨论思考
问:"声绝"描写了什么景象?作者为什么先写"声绝"?与后文写景有什么关系?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视,适时参与:“想想‘声绝’后,天地间剩下的是什么?这种‘静’对人物心境有什么影响?
明确:以"声绝"写静境,突出天地间的极致宁静,烘托出人物孤寂心境,为后文的"独往"作铺垫。
3.迁移运用
这种写法让我们联想到哪些诗句或文学手法?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常建“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小结:所以,张岱写“声绝”,不只是在写雪天的安静,更是用“静”作为底色,让后文的“独往”更具精神穿透力,也让我们能触摸到他在寂静天地中沉浸、超脱的心境。这种“以静衬境、以静传情”的写法,能把意境和情感传递得格外深沉。往后咱们读诗文时,也可以多留意这种“于无声处见真意”的表达妙处。
设计意图
通过多层次的活动设计,使学生在朗读体验、讨论探究、批注实践中逐步深化对"以声衬静"手法的理解,避免教师单向灌输,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审美感悟。
三、深研,理解“痴”
师:通过前面的品读,我们知道张岱 “独往湖心亭看雪”,在天地一白中藏着一份 “独”。可文中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偶遇的 “金陵客”,一个是同行的 “舟子”。这“痴”字,到底是夸还是不解?张岱的 “痴”,和他们说的 “痴”,真的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钻透这个 “痴” 字,读懂张岱。
展示:
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任务一:“金陵客” 真的是知音吗?
1.细读文本,找论据
“金陵客”真的是知音吗
再读课文第2段,圈画出描写“金陵客”的句子,对比前文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的行为。
思考:金陵客和张岱的“看雪”,到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5分钟准备辩论论据。
“正方(是知音)”vs“反方(不是知音)”
2.组织辩论,抓核心
师:辩论开始前,我们先明确焦点,“知音” 不是 “同看雪”,而是 “同懂雪”,是精神追求的契合。请正反双方结合文本细节发言。
预设:
正方可以从 “都在雪夜到湖心亭”“金陵客‘大喜’认同志” 等角度说;
反方可以从 “张岱‘独往’,金陵客是‘两人对坐’”“张岱是‘看雪’,金陵客是‘饮酒’” 等角度说。
教师巡视引导,适时追问:①金陵客见到张岱时的 “大喜”,是因为懂他的 “独”,还是因为 “终于遇到人”?②张岱 “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 里是 “遇知音的畅快”,还是 “礼貌性应酬”?③分别后张岱只记 “金陵人,客此”,不记姓名,这又说明什么?
3.明确要点,破 “痴” 义
师:其实这场辩论没有绝对答案,但我们能从对比中读懂 “痴”的含义。
①金陵客的 “痴”是 “偶逢雪景的惊喜”。他们是 “客此”(暂居西湖),雪夜游湖是偶然的兴致,见面后以 “饮酒” 为乐,热闹的是 “有人同赏” 的氛围;
②张岱的 “痴”是 “主动追寻的坚守”。他是 “住西湖”(本土文人),“大雪三日” 后 “独往”,不为找人、不为饮酒,只为在天地一白中与雪景对话,享受的是 “物我两忘” 的沉静;
小结:金陵客是 “雪的过客”,张岱是 “雪的知己”。他们的 “痴” 只在 “同遇雪景” 上重合,却在 “为何看雪” 上错开。所以金陵客不是张岱的 “知音”,但这份 “偶遇” 反而更衬出张岱 “痴” 的孤独与独特,连同样雪夜游湖的人,都不懂他 “独往” 的真意。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跳出 “非黑即白” 的判断,在对比金陵客与张岱的 “看雪动机、心境、行为” 中,层层剥开 “痴” 的表层与深层,理解张岱的 “痴” 不是简单的 “爱雪”,而是超越世俗热闹、主动奔赴精神世界的执着。
任务二:舟子嘟囔的深意
师:舟子是和张岱最贴近的人,他划着船,看着张岱从 “独往” 到 “遇客” 再到 “归来”。可他最后嘟囔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个 “痴” 里满是不解。
1.身份定位,懂“嘟囔”
引导学生思考:舟子是什么人?他的世界里,“正常” 的冬天该是什么样?
明确:舟子是世俗生活中的劳动者,冬天的 “正常” 是避寒、谋生,雪夜划船本就反常,张岱还要特意去 “看雪”,在他眼里自然是 “痴”。
2.角色扮演,悟反差
展示:
写作主题(二选一)
舟子的夜归絮语
张岱的“痴”之自白
要求:紧扣文本,拒绝虚构,字数200字左右,均以第一人称“我”写作,增强代入感。
舟子的夜归絮语,以舟子身份,向家人讲述雪夜送张岱看雪的经历,表达对 “张岱之痴” 的不解
张岱的 “痴” 之自白,以张岱身份,回应舟子的 “痴” 之评价,阐释 “痴” 的精神内涵。
要求:紧扣文本,拒绝虚构,字数200 字左右,均以第一人称 “我” 写作,增强代入感。
评 价 量 表
评价维度 评分标准(简洁要点) 得分(勾选)
文本关联
(30分) 30分:含2个以上原文情节(如“大雪三日”“湖心亭遇客”),无虚构;
15分:含1个原文情节,少量虚构;
0分:无原文情节,完全虚构。 □30 □15 □0
身份贴合
(30分) 30分:语言 / 语气匹配(舟子用“暖炕、冻手”等口语;张岱用“天地一白、清欢”等雅词);
15分:语言基本匹配,偶有偏差;
0分:语言完全脱离身份(如舟子说“物我两忘”)。 □30 □15 □0
“痴”义表达
(25分) 25分:态度明确(舟子显“不解”;张岱释“精神追求”);
10分:态度模糊(只提“痴”,无具体表达);
0分:态度错解(如舟子夸“张岱雅”)。 □25 □10 □0
形式规范
(15分) 15分:第一人称“我”+字数150-250字;
5分:缺一个要求(如无人称 / 字数不符);
0分:两人称+字数严重不符(<120字 />280字)。 □15 □5 □0
3.交流升华,定 “痴” 核
师: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写的舟子唠叨和张岱自白,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示例:今儿个可邪门了!有个相公,大雪下了三天,偏要去湖心亭看雪!我划着船冻得手都僵了,他倒好,站在亭子里盯着雪看半天,后来还遇到两个金陵来的客人,喝了几杯酒才走。你说这人痴不痴?放着家里暖烘烘的,非要来受这份冻!
舟子不知我痴,亦无妨。这雪夜西湖,天与云与山与水融成一片白,人在其中,如蜉蝣寄于天地,这般寂静与辽阔,是暖炕边、酒桌旁得不到的。我痴于这天地大美,痴于这物我两忘的自在,纵使世人不解,这份“痴”,亦是我心中独有的清欢。
小结:舟子的 “痴”是世俗视角下 “违背常理的傻”,他不懂 “看雪” 的精神价值,只看到 “受冻” 的现实代价;张岱的 “痴”是文人视角下 “超越世俗的真”,他不在乎天气冷、没人陪,只在乎与天地雪景的精神共鸣。这 “痴”,其实是张岱对世俗生活的 “不痴”,是对精神世界的 “执着”。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跳出文本旁观,主动走进 “舟子” 的世俗世界和 “张岱” 的精神世界,在两种 “痴” 的碰撞中,精准把握张岱 “痴” 的本质。同时,文字创作也为后续 “联系自身思考独处意义” 埋下伏笔,实现从 “读懂古人” 到 “关照自我” 的过渡。
四、联结,寻“湖心亭”
师:张岱在雪夜西湖里,把 “湖心亭” 变成了自己的精神归处。在那里,他不用管世俗的热闹,只和天地雪景对话。其实咱们每个人的日子里,也藏着这样的 “小角落”:可能是课间趴在桌上看窗外的几分钟,可能是周末在家拼乐高的一下午,甚至是放学路上戴着耳机走的那段路…… 这些时刻里,你不用急着回应别人,只需要和自己待着,心里特别踏实。接下来,咱们就把时间交给大家,自由分享你自己的 “湖心亭时刻”,不用准备多复杂,想到什么说什么,哪怕是很小的片段也没关系。
活动:组织当场自由分享我的 “湖心亭时刻”。
我的“湖心亭时刻”记录
时间:_ 地点:_ 当时我在:_ 我的感受:_
1. “快速梳理”,给学生 1 分钟时间。
在脑子里过一遍:你印象最深的 “独处小片段” 是什么?比如 “什么时候、在哪里、你在做什么、心里是什么感觉”,想清楚一两个关键词就行,不用写下来。
2. 鼓励真实表达。
教师根据学生分享,适时用 “追问” 或 “共鸣” 引导,避免冷场,同时紧扣 “独处的意义” 和 “与张岱的联结”。
3. 轻点拨,找共性。
师:刚才听了几位同学的分享,发现大家的 “湖心亭” 虽然不一样。有的是拼模型,有的是看天空,有的是听音乐。但有个共同点:在这些时刻里,你们都 “离自己很近”,能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开心、平静还是难过,都不用掩饰。
师:张岱的“独”,不是寂寞,是选择;不是逃避,是超越。在喧嚣世界中,学会独处,就是为自己保留一片精神的雪夜西湖。
五、课后作业
《湖心亭看雪》扩写,发挥合理想象,补充细节描写,从张岱、金陵人、舟子视角选择其一,进行故事扩写。
1.学会如何通过合理想象填补古文留白;
2.掌握特定视角的叙事技巧;
3.理解张岱的文人情怀。
注意:扩写不是改写,所有想象都要服务于原文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