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狼牙山五壮士》专项阅读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短文阅读。
①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万岁!”
④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① 豪迈——( ) ② 坚强——( )
2.“完”在字典上有5种意思:A全;B消耗尽;没有剩的;C完结;D完成;E交纳(赋税)。选择一下,下列含“完”的词语中的意思: ① 烧完 ② 完税
3.用文中加点词造句。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体现了五壮士 的情怀。
5.“点面结合”是一种写作中艺术手法的表现方式,“点”与“面”的相结合,更能表现对景物描写的细致,使得读者更能加深对所描写实物的认识,使得写作者的感情表达的更加充分。选段中第①段就用了此写作手法。请根据上面对“点面结合”的介绍,从选段中的第①自然段找出“点”和“面”有关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①“点”:
②“面”: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6.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本段的内容:
7.这段文字聚焦班长马宝玉,通过描写人物的 和 ,凸显了他 的可贵品质。
8.本段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课内阅读《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 让敌人走近了 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 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 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②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9.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沉着— ( ) 全神贯注—( ) 崎岖— ( ) 胜利— ( )
10.给选文第一自然段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1.本文采用的是 的顺序,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整篇文章为:( )——痛击敌人——( )——( )——英勇跳崖。
12.选文第一自然段采用了 写法,从整体描写了五位战士 情形,到对他们 、 (语言、动作、神态、外貌) 等方面的刻画,突出了五位战士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
13.读选文第二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内阅读。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居高临下:
粉身碎骨:
15.下面两句话哪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2)顿时,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第 句好。因为
16.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 和 ,表现了战士们 的精神。
17.给这个文段加一个小标题:
18.文段运用了 的写作方法。
课内阅读。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zhuó zháo)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 恕)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 抢)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ēng 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 坚)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9.用“/”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音节和汉字。
20.“全神贯注”的近义词是 。
2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选文内容: 。
22.这段话既写了人物群体,也分别描写了每位战士,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 。从文中任意找出一处描写“五位战士”个体表现的句子抄下来 。
23.“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这句话的作用是 。
短文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①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万岁!”
④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4.面对绝境,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战士们没有丝毫犹豫。词语“ 、 ”准确地表现了五位战士跳崖时的义无反顾。
25.品读画“——”的句子,句中加点的“屹立”可以换成“站立”吗?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26.下面对文段中最后画“ ”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多选)
A.“这声音”指五壮土跳崖时呼喊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B.“这声音”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侵略者的无可奈何。
C.这两句话振聋发聩,赞颂了五壮士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D.这两句话点明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毫不动摇,抗战的力量无比巨大,抗战必定胜利。
27.请用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
28.五壮士在狼牙山顶峰望着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此时,五壮士心里会想些什么?他们又为什么要选择跳崖?
课内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29.请为这段文字拟定一个小标题:
30.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成语。
(1)居高临下:
(2)粉身碎骨:
31.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 和 ,表现了壮士们 的精神。
32.这段文字既关注了人物的群体描写,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内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33.这段话主要是对人物的( )
A.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B.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C.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D.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34.为了拖住敌人,战士们是怎样做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35.文中画“ ”的句子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36.五壮士的爱国精神永远流传,请你写一段颁奖词来赞扬他们。
《第2单元《狼牙山五壮士》专项阅读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豪爽 刚强 2. B E 3.解放军叔叔走路时总是昂首挺胸,精神抖擞。 4.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热爱 5. 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解析】1.本题考查近义词。
近义词就是意思相近的词语。如何找出给出词语的近义词,可以从共同词素和词的意义这两个方面去找。
豪迈:(形)气魄大,勇气足。近义词有:旷达、豪爽、奔放、豁达等。
坚强:(形)强固而不可动摇。近义词有:刚正、顽强、顽固、坚贞等。
2.本题考查多义字。
大多数汉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对于这样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的几个不同意义的汉字,我们叫它多义字。一个字具体取哪个字义,应把字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看看哪个解释最合乎语境。在多个义项对几个语境的题目中,先要把义项和词语读完,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利用代入法、对比、排除手段筛选出答案,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烧完”的意思是物体燃烧后没有剩下的东西。这里的“完”是指没有剩的,故选B;“完税”的意思是指税单核发后,由承办方代书通知买卖双方,完成税款缴交,买方并于此时给付第三期款的程序。这里的“完”是指交纳“赋税”的意思,故选E。
3.本题考查造句的能力。
首先了解加点字的含义,然后再根据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去写出合适的句子。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如:他们昂首挺胸地走进了会场。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仔细阅读全文段可知,句子“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口号,充分体现出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的仇恨;“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句话表现出了五壮士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5.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通过题目给出的“点面结合”的介绍可知,“点”就是对景物细致的描写;“面”就是就是对人或事及景物等,进行概括性的描写。阅读句子“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可知,这是对班长马宝玉的描写,故是“点”;阅读句子“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可知,这句是对五壮士跳崖时的动作和表情描写,是“面”。
6.顶峰歼敌 7. 动作 语言 当机立断、有勇有谋、果敢勇毅 8. 点面结合 既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马玉宝英勇顽强、毫不畏惧的精神。
【解析】6.本题考查小标题的拟写。
结合原文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在顶峰歼灭敌人的故事”,所以文章的标题可以是顶峰歼敌。
7.本题考查了人物描写方法和人物形象分析。
阅读文段内容,结合句子“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可知描写了人物的动作,结合句子“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可知描写了人物的语言,这段文字侧重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生动传神地刻画出马宝玉作为班长的当机立断、英勇无畏的可贵品质。
8.本题考查描写手法。
阅读文段内容可知,文中描写群体人物的句子是“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表现每一个人物的句子是“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既表现了整体,又能突出个体。
9. 惊慌 心不在焉 平坦 失败 10.,,。,。,。 11. 事情发展 接受任务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12. 点面结合 痛击敌人 动作 神态 13.从“斩钉截铁”“走”“热血沸腾”可体会到五位壮士,为了保家卫国,为了痛击敌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解析】9.本题考查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沉着:指从容不迫,情绪稳定。其反义词可以是“急躁、慌张”等。
全神贯注:指全副精神高度集中。其反义词可以是“心神不定、心不在焉”等。
崎岖:形容山路坎坷。也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其反义词可以是“平坦、平展”等。
胜利:指在比赛或斗争中将对手打败。其反义词可以是“失败、挫折”等。
10.本题考查加标点。
通读语段可知,需要加标点的句子是五壮士中的正副班长和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根据这个意思,“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 让敌人走近了 才下命令狠狠地打”是说明了班长马宝玉是怎样指挥战斗的。故在“狠狠地打”的后面加上句号,在“指挥战斗”和“走近了”的后面加逗号。“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 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写出了副班长葛振林对敌人的仇恨。故在“大吼一声”的后面加上逗号,在“满腔怒火”的后面加上句号。“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 好使出浑身的力气”写出了战士宋学义用尽全力痛击敌人。故在“抡一个圈”的后边加逗号,“好使出浑身的力气”的后面加上句号。
11.本题考查写作顺序和语段的概括。
通读语段的第一自然段可知,本文采用的是按事件发生先后顺序讲的七连的五战士痛击追上来的敌人。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故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峰顶歼敌——跳下悬崖。
12.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的“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写的是整个班的战士怎样与敌人战争的,是“面”的描写。“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分别写的每一个战士与敌人斗争的场景,是“点”的描写。这样点面结合写法,既从整体描写了五位战士歼敌情形,又突出了五位战士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句中的“在吼一声”“抡一个圈”可知,是对他们进行动作的描写,“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可知,是对他们的神态进行描写。
13.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可知,马宝玉说话时“斩钉截铁”的语气和他简洁但坚定的语言“走!”,让我感受到作为班长的他在生死抉择面前的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结合第②自然段中“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中的“热血沸腾”可知,战士对班长所作决定的认同,以及舍生取义的决心。
14. 文中指五位壮士到了狼牙山顶峰,处在攻打敌人的有利位置 文中指敌人被五位壮士打得跌落山涧而死。 15. (1) 把石头比作“雹子”,表明石头砸下去非常迅猛,非常有力,充分体现出了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16. 语言 动作
热爱人民、勇于牺牲 17.狼牙山峰顶歼敌 18.点面结合
【解析】14.本题主要考查词语解释。
“居高临下”的意思是五壮士到了狼牙山顶峰,处在了歼敌的有利位置,将敌人击落到山涧,敌人死状惨烈。文中指五位壮士到了狼牙山顶峰,处在攻打敌人的有利位置。
“粉身碎骨”在文中指敌人被五位壮士打得跌落山涧而死。
15.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并找出最佳句子。
可结合语段内容,理解比较这两句话的含义。
(1)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石头比作“雹子”,表明石头砸下去非常迅猛,非常有力,充分体现出了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2)顿时,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是一个陈述句,虽然写出了壮士们用石头砸敌人,写出了对敌人的仇恨,但是不如第一句表现的强烈,因此第一句比较好。
16.考查了对于描写方法的辨析。
结合文中的“拧”“抢”“夺”“举”等动词可知,这是对五壮士的动作描写。结合“同志们!用石头砸!”可知,是语言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五壮士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
17.本题考查小标题的拟写。
语段主要写了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可概括为:顶峰歼敌。
18.本题考查点面结合手法。
阅读文段内容可知,文中描写群体人物的句子是“五位壮士ー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表现每一个人物的句子是“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既表现了整体,又能突出个体。
19.zháo 恕 抢 bēng 坚 20.聚精会神 21.五壮士顶峰歼敌 22. 点面结合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 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23.体现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精神。
【解析】19.此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辨析能力。
着共四个读音:zhe :助词。
zhuó:1、穿(衣)。2、接触;挨上。3、使附在别的事物上。4、从某处进行。5、下落。6、依靠。7、派遣。8、指令;命令
zháo:1、接触;挨上。2、遭受(某种侵袭)。3、陷入(某种状态)。4、用于动词后,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了目的。5、入睡。6、点燃。
zhāo:1、下棋布子,走一步叫一着。2、办法;计策。3、放置。4、用于口语。表示赞同的答词。
沉着:chén zhuó,意思是从容不迫;情绪稳定。
满腔怒火:意思是心中充满了怒火,形容非常生气。
抡胳膊:手臂用力旋动。
绷有三个读音:
bēng:1、拉紧。2、勉强支撑。3、(物体)因拉得过紧而猛然弹起。4、指绷子。刺绣时用来绷紧布帛的架子。5、〈方〉骗(财物)。
běng:1、面部肌肉张紧,表情严肃。2、用力支撑。
bèng:1、裂。2、副词。表示程度深。
绷脸:意思为板起面孔,表示不高兴。所以是脸部肌肉紧张,选择“běng”
横七竖八:有的横着;有的竖着。形容杂乱无章;没有条理。
20.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全神贯注:意思是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近义词:聚精会神、目不转睛。
21.此题考查语段的概况能力。
全段讲的是五壮士把敌人引到顶峰后奋力歼敌的情景。所以小标题可以取为:五壮士顶峰歼敌。
22.此题考查了描写手法。
点面结合指的是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这段话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是“面”的描写;对每一位战士的描写是“点”的描写,所以这段话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层次感和画面感强。
其中“五位战士”个体表现的句子有: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选择一句抄写下来即可。
23.此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能力。
从句子“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中“横七竖八”“许多”从侧面说明了敌人损失惨重,反衬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也说明五壮士的英勇顽强。所以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体现狼牙山五壮士英勇精神的作用。
24. 纵身 昂首挺胸 25.“屹立”不能换成“站立”。因为“屹立”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长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用在此处突出了五位战士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换成“站立”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6.ACD 27.五壮士英勇跳崖
28.他们心里会想:敌人啊,敌人,你们中计了,我们的群众和部队主力已经顺利转移了,而你们还在这儿向上爬。因为他们知道已经完成了党交给他们的任务,如果不跳崖就会被敌人抓住,他们宁愿死也不愿意落到敌人的手里,所以选择跳崖。
【解析】24.本题考查提取关键词的能力。
仔细阅读全文段的内容,从第①自然段“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两句话中可知,战士们面对死亡时的丝毫没有犹豫的词语是“纵身”。“纵身”一词的意思是: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跳)。形容动作很快,思想上坚定不犹豫;形容他们跳崖时义无反顾的词语是“昂首挺胸”;“昂首挺胸”的意思是: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壮。故选“纵身”和“昂首挺胸”填入。
25.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画线句“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中的“屹立”是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站立”是站的意思。这两个词虽然都有站立的意思,表现英雄们视死如归,坚定不可动摇的精神,用“屹立”更能凸显出来,用“站立”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因此不能换。
26.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文中画线句子“这是英雄的中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两句话,句中的“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故A正确;“这声音”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侵略者的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是指面对敌人没有办法,和文段内容不符,故B有误;“这声音”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两句话感人至深,赞颂了五壮士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故C正确;“这声音”这两句话点明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毫不动摇,抗战的力量无比巨大,抗战必定胜利。故D正确;题目要求选出对句子理解正确的,故选ACD。
27.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
给短文加标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方法:1·用点明中心思想的词语做标题2·用能概括文章的一个词语做标题3·用贯穿全文的线索做标题4·用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特定时间、地点做标题5·用文章中主要人物或事件做标题6·用用让人有猎奇心理的词语或运用意味深长的词语做标题。
仔细阅读文段的内容可知,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是:五壮士;主要事件是:跳崖;故可以给文段拟写的标题是:五壮士跳崖。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拓展。
通过阅读与理解语段内容,可从文中的“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这几句话中展开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作答。如:五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上时,他们的表情是坚定、喜悦的,这是因为他们可能在想:我们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为了战斗的胜利牺牲生命也值了。他们选择跳崖是因为不让敌人抓住他们等。
29.顶峰歼敌 30. 指占据高处,面向低处。形容所居位置可以控制全局、极为有利,在文中指五位壮士占据有利地形。 指死亡,在文中指敌人彻底死亡。 31. 语言 动作 坚强不屈、顽强斗争 32.这里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形象。
【解析】2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在顶峰歼灭敌人的故事”,所以文章的标题可以是顶峰歼敌。
30.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
注意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和识记写出词语的本义和文中义。
居高临下:指处在高处向下视,形容地势非常有利,处在有利的地位,文中指五壮土在狼牙山顶峰,处于有利地位。
粉身碎骨: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危险而丧失生命。文中指敌人们从山上掉下来而上升丧失生命。
31.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和主旨。
从“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中的射击,“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中的“拧、夺、举”可知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从“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中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这些描,表现了五士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
3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点面结合,是写作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这段话既有对个体形象的细致猫写,又有对人物群体形象的粗线条勾勒。个体形象的细致描写,如: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对人物群体形象就是对班里的五位壮土进行概括地描写,如: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这样点面结合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又能感受到抗日英雄群体的形象,这样的写法,突出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33.B 34.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35.从侧面表现出五位战士的英勇顽强。 36.为责任,你们全力以赴;为人民,你们舍生忘死;为民族,你们忠心耿耿。你们视死如归的精神将穿越时空,成为永恒,你们是民族的脊梁!
【解析】33.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辨析。
文中描写的是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与敌人战斗的场景。文中“追上来”“引上”“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狠狠地打”这些都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这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
故选B。
34.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是对战士们为了拖住敌人的描写,他们一边痛击敌人,一边把敌人引上山。
35.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写出了战士们英勇歼敌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对敌人仇恨。
36.本题考查开放性试题。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奋勇抗击日寇,最后跳崖牺牲的感人故事,表现了五壮士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围绕五壮士的爱国精神写一段颁奖词来赞扬他们即可。
如:他们,为了保卫人民,为了让大部队安全撤离,毅然选择牺牲自己。他们机智,他们勇敢,他们无所畏惧,他们无私为人民,为党,为战友。把敌人引向了悬崖,到了最后关头,他们还和敌人死拼到底,不留下一枪,一粒子弹,路上的石块也在他们手里也可以成为杀死敌人的神圣利器。最后,完成任务的他们,果断地跳下悬崖,只留下让世人崇拜,甚至让敌人都敬佩膜拜的一瞬间的身影。他们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他们是祖国的骄傲,是战士的榜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