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3 09:3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东周
春秋
战国
春秋:奴隶社会走向瓦解
战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经济:生产力水平提高
思想方面???
政治:大动荡,大变革
第7课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经济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铁器牛耕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大发展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士族兴起,社会动荡。
政治大动荡
春秋诸侯郑庄公墓葬考古现场图 九鼎八簋
西周列鼎列簋制度一览--
社会之变
思想之辩

老子和
《道德经》
《道德经》书影
一、老子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详)
相关史事
“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姓名 时期
地区 学派
著作 地位 李耳,字聃
春秋晚期
楚国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又称《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①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
②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二、思想主张
④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③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材料:退之道,不争而胜 。道之柔,弱之胜强 。
——《道德经》
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帛书《老子》
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
④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集中展现了老子的思想,如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等。

孔子和
儒家学说
一、孔子简介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
主张 ① 思想
② 政治
③ 教育
著作 地位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主张恢复西周得到礼乐文明,重建社会秩序。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1)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核心思想
何为“仁”?
樊迟(孔子弟子)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已于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
“仁者爱人”仁:爱心,同理心
——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统治者应体恤民意,爱惜民力,社会就和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稳定,也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材料研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什么积极意义?
四、教育成就
“学在官府”
“学术下移”
(1)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作用: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局面,促进教育在民间发展
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
贵族子弟: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
出身贫寒:颜回、子路、伯牛、闵子骞、卜商、原宪、冉求、仲弓
家境富裕:子贡、冉有
——根据《论语》《史记》等整理
(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以下材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五、教育成就
见贤思齐
六、孔子的教育思想
课后活动
1. 说说下列孔子言论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在学习态度上,孔子强调,要诚实求学、虚心请教,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在学习方法上,孔子认为要把经常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思考有机结合起来。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文化成就
(2)整理和修订重要典籍
“六经”:
《诗》《书》《礼》《乐》
《易》《春秋》
(1)《论语》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体现了孔子思想。
作用:对传承我国古典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
(东汉)熹平石经:
东汉灵帝命人将儒家经典校正后,抄刻成石立于洛阳太学讲堂前,为最早的官方儒家经本。
(东汉)熹平石经残石
(1)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2)孔子提出的道德规范(如:仁爱)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七、影响
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八、孔子的教育成就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出土的《论语》竹简
相关史事
孔子晚年时十分喜欢研读《易》。当时书籍主要写在简牍上,再用绳子将这些简牍按顺序编连起来。为了深入学习这部书,孔子把《易》翻阅了许多遍,甚至编连简牍的绳子都被磨断了好几次,不断换上新的再读。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给我增加几年寿命,到50岁时去学习《易》,便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历。
从相关史事中读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读书勤奋刻苦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一、百家争鸣含义
结合前面所学和所示材料,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①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经济)
②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政治)
③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思想)
经济、政治
文化
决定
反映
二、百家争鸣背景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会被富贵扰乱心智,不会因贫贱改变操守,不会被威武屈服意志,才算真正的大丈夫。这是在强调做人要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三、代表人物:
儒家
体现孟子什么思想?
孟子
儒家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的性恶说看似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荀子认为,宇宙的三种势力:天、地、人,各有自己的特殊的职责……但是人的职责是,利用天地提供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文化。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儒家
荀子
“兼爱”是墨子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墨子认为人人都相亲相爱,天下就能够安定;人人都彼此交恶,天下就会混乱。这充分体现了墨子的救世情怀。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提倡节俭。
墨家
墨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著有《庄子》一书。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绝对的界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道家
庄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
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韩非子·五蠹》
法家
韩非子
创始人:孙武
意义: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著作:《孙子兵法》
春秋末期
战国时期
兵家
吴起
孙膑
学派 人物 代表作 思想主张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孟子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
①“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①“兼爱”“非攻”;
墨子
①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
庄子
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②强调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
韩非子
孙武的《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战国时期兵家著述丰硕,吴起、孙膑都撰有兵法著作。
②“尚贤”;
③提倡节俭。
②应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孙武
吴起
孙膑
②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荀子》
《孙子兵法》
阅读学史崇德,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学史崇德
孟子在与人探讨什么是“大丈夫”时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看来,不会被富贵扰乱心智,不会因贫贱改变操守,不会被威武屈服意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种精神对后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孟子
(约公元前372—前289)
做人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不卑不亢,正气凛然,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课后活动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墨子·尚贤上》
墨子的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主张 结合墨子生活的时代,说说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张。
墨子这段话表达了他“尚贤”的主张,即尊重和推崇有才德的人。
他提出这样的主张,是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墨子认为,只有通过尊重和重用有才德的人,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他主张不仅要重视贵族的才德,也要重视农民、工匠等普通人的才德,只要有才能,就应该被提拔和重用。
墨子 (约公元前468——前376
四、影响
材料一:“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材料二: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以后2000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①在文化建树方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在文化传承方面,百家争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百家争鸣促进思想文化繁荣
首先,它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在百家争鸣时期,各种思想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形成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这有助于人们摆脱传统束缚,激发创新思维,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它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各种学派和流派。这些学派和流派之间的争论和辩论,推动了学术思想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此外,它还对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在百家争鸣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关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理论和主张,如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法治”等。这些理论和主张对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稷(jì)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据说荀子曾在这里游学,成为当时颇有威望的学术领袖。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拓展
阅读课本知识拓展,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
《道德经》
儒家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礼治
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 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课堂小结
百家争鸣
老子
思想主张
著作
“无为而治”;
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孔子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地位和影响
百家争鸣
背景/原因
“仁”、为政以德
代表人物
及主张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影响
直击中考
(2024·四川遂宁·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中“为政以德”的提出者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荀子
2. (2024·四川宜宾·1)有学者认为“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学术思想蓬勃兴起
C.奖励军功普遍实施 D.官学兴起开启民智
B
B
3.《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把春秋战国称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当时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的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的局面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