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就会深深留在记忆的深处。鲁迅先生也有自己的童年记忆,并在
45岁的时候将自己的童年趣事写
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
新课导入
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点明文章写的两个地方的生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从……到……”表明文章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请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
过渡
承上启下
三味书屋的生活
(10—24)
百草园的生活
(1—8)
(9)
空间顺序
第一部分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有趣的动植物(2段);
2.神奇的传说(3—6段);
3.雪地捕鸟(7—8段)。
第1段中的“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一般成人的看法;“似乎”是对成人的这种看法的否定,表达的是孩子的看法——“是我的乐园”。所以并不矛盾。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覆盆子等14种景物。
第2段作者都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是通过什么句式连在一起的?有什么作用?
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把诸多景物连在一起。
以“面”烘托“点”,又以“点”映照“面”,既完整,又生动。
“不必说”为了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即中心句)。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单是……
就有……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何首乌藤
木莲藤
木莲果
何首乌根
覆盆子
低唱
弹琴
声音
翻开
按住
喷
动作
缠络
莲房
拥肿
拔
像小球
又酸又甜
形状
摘
味道
拍
味觉
听觉
视觉、触觉
视觉
长吟、弹琴……
声音
又酸又甜
味道
光滑、高大、肥胖……
形状
碧绿、紫红
颜色
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默读课文第3-6段,并思考问题:
1、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 简要说明理由
2、这几段运用了何种记叙的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同意。
美女蛇的故事虽然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但很明显,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所以多年以后“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一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心目中世界的奇特色彩,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
记叙方法:插叙
作用: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
朗读课文第7-8段,并思考问题: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
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阅读课文第7-8段,并思考问题: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写法: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作用: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雪后的百草园有什么好玩的?
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朗读课文第9段,并思考问题:
三个“也许”——他在反复揣测,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将是截然不同的一块天地。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是“我”从老师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
2.“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
第九段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
“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三味书屋是绍兴城内新台门寿怀鉴先生寓所内的一间房子,用作书塾,在鲁迅家附近,鲁迅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文中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
三味书屋的布置
入学礼节
教书先生
教学内容
同窗学友
从文中找出描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
扁和鹿行礼。
文中是怎样描写先生的
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
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学生捧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
三是不太束缚学生。
怎样理解先生对学生提问的态度?
学生提问应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着描述一下你的老师
秉性慈祥
为人正直
酷爱读书
文章中怎样写寿镜吾先生
(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关于寿镜吾先生
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跟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课堂小结
关于鲁迅少年时家中的“变故”
鲁迅13岁那年除夕,79岁的曾祖母去世了。当时已有电报和轮船,所以不到一个月,祖父就从北京赶到了绍兴。祖父回家后第二年秋天,正值浙江考举人,主考官是鲁迅祖父在科举中一道考上的同年。周家的一位亲戚,因为儿子要参加考试,就在考试前的一些日子请鲁迅祖父去通关节。一开始,鲁迅祖父觉得不好办,后来纠缠不过,知道这年外放主考的学台,与自己是同科出身,就写了一封信。结果事情败露,光绪批下来要将周福清逮捕法办。于是鲁迅祖父就不得不离家躲到了别处。但根据当时清政府的法律,捉不到本人,就要把家里其余的男人都捉去,甚至“满门抄斩”。于是鲁迅的父亲也离家避难,其他男人也都避开了。
鲁迅小故事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用刀在书桌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以后的日子里,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理 发 趣 事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完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他——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细活”地做。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不解:“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 ”鲁迅笑笑:“你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点;这回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鲁迅趣事
鲁迅名言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
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 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看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 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我认为作者是怀着热烈而又深沉的感情来写《朝花夕拾)的。
首先,从写作背景看,作者对《朝花夕拾》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有过明确的说明,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当时,作者正处于生活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只能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解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其次,从书中内容可体会到作者对往事的深情回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无论是写百草园的生活,还是写三味书屋的生活,都充满了天真烂漫和自由快乐的心理。再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作者通过记述阿长的一些琐事,尤其是买《山海经》一事,由衷地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和尊敬之情。
总之,《朝花夕拾》可以说是一曲回忆往昔生活的恋歌。
拓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