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科学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科学探究素养的必要手段。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用滴管取液体 B.量取液体
C.滴加液体 D.取用粉末药品
2.实验剩余的药品正确处理方法是
A.随意丢弃 B.放回原瓶 C.带出实验室 D.放入指定容器
3.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量取9.5mL的液体可用100mL的量筒
B.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应紧贴试管内壁
C.集气瓶可以用作反应容器
D.试管、烧杯、蒸发皿等仪器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
4.通常情况下,不适宜用物理性质区别的一组物质是
A.氢气和氮气 B.氧气和空气 C.酒精和醋酸 D.食盐和味精
5.我们在实验室看到的浓硝酸往往呈黄色,这是由于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分解生成NO2的缘故。纯净的硝酸或浓硝酸在常温下见光或受热就会分解,有关反应为:见光或受热4HNO3=2H2O+4NO2↑+O2↑。为防止硝酸的分解,下列贮存硝酸的方法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A.无色试剂瓶 B.棕色试剂瓶
C.无色试剂瓶并置于阴凉处 D.棕色试剂瓶并置于阴凉处
6.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变小直至熄灭
B.实验2中白瓷板下表面会被熏黑
C.实验3中小木条接触焰心部分最先炭化
D.实验4中子火焰成功的关键是导管不宜过长
7.厨房中有一瓶白色固体,小明提出它可能是食盐,小刚提出它可能是白糖,就两个人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分析、推理 B.问题和假设 C.进行实验 D.结论
8.2024年,我国新型航母福建号进行了电磁弹射实验,技术领先全球.下列航母技术跟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A.用燃气轮机做动力 B.用电磁力弹射飞机
C.用冷却液为相控阵雷达降温 D.用雷达发射电子波发现隐形飞机
9.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试管破裂 B.标签受损
C.读数偏小 D.引起中毒
10.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B.精炼石油制得煤油
C.石墨转化成金刚石 D.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非选择题
11.化学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三不原则”:不能 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 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 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应该严格按实验所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照 取用,即液体 ,固体只需 即可。
(3)剩余药品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 、也不要 、更不要 ,要 。
12.完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现象及结论:
(1)如图乙操作,蜡烛燃烧火焰分三层,分别是 、 、 ,木条处于 的部分最先变黑,由此可知此处温度最 。
(2)如图丙所示,烧杯内壁会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若将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会 ,说明蜡烛燃烧还生成了 。
13.写出下列实验所需仪器的序号 (各写一种)
(1)溶解较多量固体时用 ;
(2)加热提供热源的仪器是 ;
(3)取几滴液体试剂应该用仪器 ;
(4)口部或内壁经过了磨砂处理的仪器是 ;
(5)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用 ;
(6)加热60mL水,一定用到的仪器有 、 f 、 、石棉网。
14.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酒精具有可燃性,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后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
,
;酒精的用途是
;
(2)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平放入酒精灯的火焰中,约1~2s后取出,可观察到
处(填字母)的火柴梗最先碳化,因此你对用酒精灯加热的建议是
。
(3)实验中,不慎将酒精灯碰倒,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
;
(4)给固体药品加热时,应先对试管
,再集中在盛有固体药品的部位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
,炸裂试管;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
(5)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______ (填字母)。
A.燃烧匙 B.试管 C.量筒 D.蒸发皿
15.某化学兴趣小组三位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
探究一:小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到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填“大”或“小”)。
探究二:小芳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e”)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探究三:小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她的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填字母)。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C.查阅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探究四: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氧气不足时,蜡烛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产生蓝色火焰。
【猜想与假设】小贝: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
小芳: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小婷: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预期现象 实验结论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小贝的猜想正确
小芳的猜想正确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有冷凝的固体 小婷的猜想正确
【实验结论】经实验验证,小芳的猜想正确。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科学》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B D C B A C C
1.A
【详解】A、用滴管吸取少量液体时,先用手捏胶头,再把尖嘴伸入试剂瓶液体中吸取液体,故A不正确;
B、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正确;
C、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在试管的正上方,且不能碰到试管管壁,故C正确;
D、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的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故D正确。
故选A。
2.D
【详解】A、随意丢弃,可能会污染环境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放回原试剂瓶,将会污染瓶内药品,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大多数药品都是对人体有毒的,带出实验室有人员伤害风险,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放入指定容器中,之后可由专业人士对药品进行无害化,符合实验室安全规则,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详解】A、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量取9.5ml的液体可用10ml的量筒,选项A错误;
B、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应竖直悬空,选项B错误;
C、氧气性质实验时,集气瓶可以用作反应容器,选项C正确;
D、烧杯不能直接加热,要垫陶土网,选项D错误。
故选C。
4.B
【详解】A. 氢气的密度比氮气的密度小,可用物理性质进行区别,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氧气和空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差不多,不适宜用物理性质进行区别,此选项符合题意;
C. 酒精有特殊的香味,醋酸有刺激性气味,可用物理性质进行区别,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食盐有咸味,味精没有咸味,可用物理性质进行区别,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D
【详解】纯净的硝酸或浓硝酸在常温下见光或受热就会分解,故应将其置于棕色瓶并放于阴凉处,防止硝酸分解。
故选D。
6.C
【详解】A、蜡烛燃烧消耗烧杯内的氧气,氧气含量减小,蜡烛火焰逐渐变小甚至熄灭,描述正确;
B、白瓷板与蜡烛接触太近,导致蜡烛火焰周围氧气不足,石蜡不完全燃烧,产生炭黑,白瓷板下表面被熏黑,描述正确;
C、蜡烛外焰温度最高,小木条接触蜡烛外焰部分最先炭黑,描述错误;
D、导管过长会导致石蜡蒸汽凝固,不会看到子火焰,描述正确。
故选C。
7.B
【详解】两个人均是对白色固体成分的猜测,则属于问题和假设环节,故选B。
8.A
【详解】A、用燃气轮机做动力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跟化学变化有关,故选项正确;
B、用电磁力弹射飞机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跟化学变化无关,故选项错误;
C、用冷却液为相控阵雷达降温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跟化学变化无关,故选项错误;
D、用雷达发射电子波发现隐形飞机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跟化学变化无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A。
9.C
【详解】A、连接仪器时,不能将试管放在桌面上,用力塞上橡胶塞,否则会使试管破裂,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标签应向手心,否则流出的液体可能会腐蚀标签,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用量筒量取液体俯视读数时,会使读数偏大,该选项符合题意;
D、有些药品有毒,若直接闻,可能会中毒,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A、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所以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物理变化。
B、精炼石油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所以精炼石油制得煤油是物理变化。
C、石墨、金刚石都由碳元素组成,但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石墨、金刚石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即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D、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温度升高引起的,则是物理变化。
综上所述:选择C。
11.(1) 用手直接 凑到容器口 尝
(2) 最少量 1-2mL 盖满试管底部
(3) 放回原瓶 随意丢弃 拿出实验室 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详解】(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应该严格按实验所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照最少量取用,即液体的量为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12.(1)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高
(2) 水雾 水 变浑浊 二氧化碳
【详解】(1)如图乙操作,蜡烛燃烧火焰分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最先碳化,由此可知外焰温度最高;
(2)如图丙所示,烧杯内壁会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将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会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13.(1)f
(2)h
(3)g
(4)e
(5)c g
(6) a h
【详解】(1)溶解较多量固体时用烧杯,故填:f。
(2)加热提供热源的仪器是酒精灯,故填:h。
(3)取几滴液体试剂应该用胶头滴管,故填:g。
(4)口部或内壁经过了磨砂处理的仪器是广口瓶,故填:e。
(5)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用量筒、胶头滴管,故填:cg。
(6)由题意可知,加热60mL水,一定用到的仪器有f(烧杯)、石棉网,应还有铁架台和酒精灯,故填a;h。
14.(1) 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用作燃料
(2) C 使用外焰加热
(3)用湿抹布盖灭
(4) 预热 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 /三分之一
(5)C
【详解】(1)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则酒精的物理性质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酒精具有可燃性,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
(2)酒精灯的外焰与氧气接触最充分,燃烧最剧烈,则外焰处温度最高,实验中能观察到外焰C处的火柴梗最先碳化;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则用酒精灯加热时适合用外焰加热;
(3)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则酒精着火时不能用水扑灭,简便的灭火措施为用湿抹布盖在燃着的酒精上,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效果;
(4)用酒精灯给试管中固体加入时,为防止试管局部温度骤然升高,导致试管炸裂,需要先给试管预热,再集中对药品位置加热;加热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试管口需要略向下倾斜;加热试管中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沸腾时飞溅,试管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5)A、燃烧匙可以直接用酒精灯加热;
B、试管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C、量筒不能用酒精灯加热;
D、蒸发皿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故选C。
15. 小 a 外焰 B 导管口能点燃并产生蓝色火焰,去掉毛巾,导管内壁没有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有冷凝的固体
【详解】探究一:
如果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它可能会沉入水底,蜡烛浮在水面上可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探究二:
由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外焰处最先炭化。故答案为:a;外焰;
探究三:
A、利用反复实验,根据不同的现象来探究烧杯被熏黑的原因,就是进行对比实验,该做法合适;
B、认为与本次试验无关,不予理睬,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该做法不合适;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该做法合适;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通过咨询老师、积极探讨,来解决问题,该做法合适。
故选B。
探究四: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如果观察到 导管口能点燃并产生蓝色火焰,去掉毛巾,导管内壁没有冷凝的固体,则小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有冷凝的固体,则小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有冷凝的固体,则小婷的猜想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