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除法的意义”(教案)-青岛版63制2024二年级上册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除法的意义”(教案)-青岛版63制2024二年级上册数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23 10:3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 66-70 页信息窗 2 红点 1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属于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课程标
准本部分内容的学段目标是“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
和运算能力。”结合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可以知道,本单元要落实的主要核心素养是
运算能力、模型意识、符号意识。具体的说,运算能力表现在:学生能能够明晰除法运
算的对象及意义,也就是能把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模型意识表现在:知道
除法是记录生活中平均分问题的数学表达;能识别出哪类问题能用除法解决;能根据除
法算式讲出生活中不同的数学故事。符号意识表现在: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知道除法
算式各部分所表达的具体意义;会列除法算式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纵向看,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将小学阶段“除法的认识”按照三个学段依次编
排了“除法的初步认识”、“整数除法”、“小数、分数除法”,内容呈螺旋式上升。本单
元是在学习了 100 以内加减法、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习
除法的起点,为后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除法以及小数分数除法等知识做铺垫。
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为以后所有除法运算提供算理支撑;二是为运算能力的发展提
供口算基础。因此,本单元是除法内容的种子单元。本单元的教学中注重运算之间的联
系。一是注重除法与乘法的联系。二是加强除法与减法的联系。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更
好地体会四则运算之间的一致性。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传统节日”为情境,设计了“端午节”、“中秋节”2 个贴近学生生
活的信息窗,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平均分,分别对应如下教学内容:
本 节 课属于信息窗 2
第 1 个红点的内容。教材通过“中秋节分月饼”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除法的意
义”知识的学习。红点 1 先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展示分月饼的过程,再让学生经历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在归纳总结环节,让学生明白除法算式的各部分意
思,不管是求每份数还是求份数,都用除法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意识和运算能力。
通过学情前测,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进行平均分,部分学生虽然对除法有所感
知,有的学生也听说过除法算式,但并不知道“除法算式是什么?怎么列除法算式?”。
他们对除法有一些粗浅的了解,但几乎很少同学会用除法算式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摆一摆、圈一圈、分一分
等操作活动中,充分建立对除法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和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能用除法算式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并能说出除
法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形成用除法计算的模型思想;能说出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会读写除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概
括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模型意识和运算能力。
3.体会数学符号的概括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
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从平均分的方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学具] 小圆片、助学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端午节,在分粽子的过程中认识了什么是平均分。这
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中秋节,看看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数学故事。
师: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
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信息和问题呈现在课件。
【设计意图】中秋节的问题情境不仅注重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科的融合,
而且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属于真情境、真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二、你问我说
(一)解决“每盘放几个”的问题
1.借助学具进行平均分。
(1)提出问题:把 12 个月饼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课件出示任务一:把 12 个月饼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活动要求:摆一摆:借助小圆片,一个一个地分一分,看一看。
(2)学生思考。
学生独立操作,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
(3)汇报交流。
师:谁来前面一个一个地分一分,让大家看清楚你是怎么分的?每盘放了几个?
学生展示一个一个地分月饼的过程。当学生每盘分了 1 个月饼时,老师提出问题:
现在每盘分了几个月饼,一共分掉了几个月饼?当学生每盘分了 2 个月饼时,老师再次
提出问题:这一次他又拿了几个月饼?每盘又分了几个? 当学生每盘分了 3 个月饼时,
老师提问:这一次,她又拿了几个月饼,每盘又分了几个?
(4)总结提升。
师小结:第一次拿了 4 个,每盘分 1 个;第二次再拿 4 个,每盘放 1 个;第三次再
拿 4 个,每盘放 1 个。一共拿了 3 次,每盘放了 3 个。也就是把 12 平均分成 4 份,每
份是 3 个。
教师借助课件动画完整的回顾分月饼的过程。
2.用算式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1)提出问题:你能用算式表示刚才分月饼的过程吗?
课件出示评价标准:
1.会写:能正确的用算式表示出分月饼的过程和结果。☆
2.会说:能说清楚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师巡视并搜集部分学生的代表性记录并展示。
(3)汇报交流。
预设 1:12-4-4-4=0。
师:谁看懂这个减法算式的意思?12、4、0 表示什么?
预设:12 表示原来有 12 个月饼,4 表示每次分走了 4 个月饼;0 表示结果全分完了。
师:从这个算式的哪里能看出结果是每盘放 3 个呢?
预设:连续减去 3 个 4,表示每盘放 3 个。
预设 2:3×4=12。
师:谁看懂这个乘法算式的意思?4、3、12 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4 表示 4 个盘子,3 表示每盘放 3 个月饼,12 表示一共 12 个月饼。
师:这个算式表示:有 4 个盘子,每个盘子放 3 个月饼,一共分了 12 个月饼。
预设 3:12÷4=3。
师:这个同学写了这样一个算式!谁知道这里的 12、4、3 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12 表示 12 个月饼,4 表示 4 个盘子,3 表示每盘放 3 个。
师:他还写了这样一个符号,谁知道这个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指着÷)
预设:平均分
师:对,这个符号表示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4)总结提升。
教师对比减法、乘法、除法 3 个算式。
师:这 3 个算式都记录了分月饼的过程和结果。哪一个算式既简单,又可以清楚的
看出是“把 12 平均分成 4 份,结果是 3 个”呢?
预设:有除号的这个算式。
师总结:从这个算式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一共有 12 个月饼,平均分成了 4 份,结
果每份是 3 个;从这个减法算式中,能看出 12 个月饼,平均分成 4 份,但结果是 3 个
不能直接看出来,要数一数 4 的个数才知道;这个乘法算式中,也有 12、4、3 这些数,
但这样写,容易让人以为结果是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所以,把 12 平均分成 4 份,每
份是 3 个。用这个算式表示又简单又清楚。
3.读写除法算式,学习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师:(课件出示算式)来看这个算式,这个符号叫做“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
除以 4 等于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板贴课题:认识除法)这种分法可以用
除法表示。
师:它和加法、乘法一样,也有它各部分的名称。12 叫作被除数,这个符号叫作除
号,4 叫作除数,3 叫作商。
师生共同读写除法算式:12÷4=3
4.数学文化:除号的由来。
师:我们看,除号是不是很有意思也很简单,但是它的形成过程可不简单,历史上
出现过很多表示除的符号,1659 年瑞士数学家雷恩在他的著作中首次引用了除号,直到
后来英国数学家沃里斯和牛顿在文献中采用该符号后,才逐渐被大家认识和接受,并沿
用至今。你想不想看看除号的经历过程?(播放除号由来的视频)
【设计意图】本节课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自己先借助小圆片
动手分一分,感悟平均分的意义,接着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用除法算式记录平均分
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完成除法意义的建构。学生在用算式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时,
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分别列出了减法、乘法、除法算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
体会四则运算之间的一致性。“除号的由来”的数学文化渗透让学生了解了除号的形成
过程,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魅力。
(二)解决“可以放几盘”的问题
1.提出问题:12 个月饼,每盘放 3 个,可以放几盘
师:现在你认识除号了吗?刚才我们把 12 个月饼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那这种分
法呢?
出示任务二:12 个月饼,每盘放 3 个,可以放几盘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分一分:可以摆一摆学具,也可以画一画,想一想,怎样分。
(2)写一写:用算式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
(3)说一说:说一说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评价标准:
(1)会写:能正确的用算式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
(2)会说:能说清楚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学生思考。
学生自主活动,师巡视,查看学生做题情况。
3.汇报交流。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做法?先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再说一说你列的算式以及各
部分表示的意思。
预设 1:12 个月饼,每 3 个一盘,一共分了 4 盘。算式是:12-3-3-3-3=0。12 表示
一共有 12 个月饼,3 表示每盘放 3 个,0 表示全部分完了。
师:从这个算式的哪里能看出一共分了 4 盘呢?
预设:减了 4 个 3。
师:谁还用了不同的算式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
预设 2:我列的除法算式 12÷3=4,12 表示一共有 12 个月饼,3 表示每盘放 3 个,
4 表示一共放了 4 盘。
师:把 12 每 3 个一份,平均分开,能分成 4 份。(师借助动画完整回顾一下分的过
程。)
师生共同读写除法算式:12÷3=4
4.对比两种不同的平均分问题,进行总结提升。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分月饼的这两个问题(指着问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
同的地方?
预设 1:这两个问题都是平均分。
预设 2: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预设 3:两个问题里面的数都一样,都有 12、4、3.
师:都有 12,也就是都要分 12 个月饼,要分的 12 个月饼就叫做总数。都有 4,都
是要分到 4 个盘子里,也就是要分成 4 份,这个 4 盘就叫做份数。都有 3,每盘放 3 个,
3 个就叫做每份数。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问题不一样,一个是求每盘放几个(每份数)。一个是求可以放几盘(份数)。
师小结:已知总数,不管是求份数,还是求每份数,只要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
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大部分学生能够
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能力。两种平均分问题的
对比提升让学生明白:不管是求份数,还是求每份数,只要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三、练习应用
师:现在你会用除法了来记录平均分问题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请大家拿
出助学单,完成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完成习题后进行交流汇报。
师小结:我们刚刚做的两道题都是平均分问题,已知总数,不管是求每份数,还是
求份数,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新情境,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
法算式的意义及两种类型的平均分的区别与联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学以致
用的学习精神。
四、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愉快的除法学习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
谁能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预设:知道了除法的两种意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了除法的部分名称。
师总结提升: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今天我们解决的都是平均分问题,不管是已知
总数、份数,求每份数,还是已知总数、每份数,求份数,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课
件呈现回顾整理的内容)其实除法和我们之前学习的加、减、乘法是一样的,都是一种
运算。除法就是用来记录平均分问题的。这节课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除法,除法里面还
有很多的奥秘,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课下,请同学们对照自我评价表,对这节课的学
习的进行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环,本节课在课的结尾围绕着“你
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借助课件回顾整理整个学习过程,不仅注重于数
学知识的梳理,而且还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回顾反思,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梳
理、概括能力。通过自我评价,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