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3 11:0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
——革命新局面的开创
设计意图 本设计以“马克思主义传播 — 中共诞生 — 工人运动”为逻辑主线,分层梳理历史脉络:先明确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条件与结果,夯实建党思想基础;再聚焦中共一大、二大的关键史实,凸显建党“开天辟地”的意义;最后分析工人运动的成就与教训,衔接后续国共合作。通过清晰的知识架构与逻辑递进,既帮助学生掌握核心史实,又借助史料与脉络梳理,培养历史思维,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开创革命新局面必然性的认知,渗透家国情怀。
课程标准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感悟伟大建党精神。
素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理解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时空观念:将中共诞生置于五四运动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前的特定时空背景下,理解其承前(五四运动)启后(国民大革命)的历史地位。3.史料实证:通过解读《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共一大和二大纲领、工人运动等史料,实证建党背景、过程及其初期活动,形成对历史的客观认识。4.历史解释:多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解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和“焕然一新”的深刻内涵;客观分析第一次工运高潮的意义与教训。5.家国情怀:感悟早期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共诞生的关键;多角度分析“焕然一新”的深刻内涵;客观解读第一次工运高潮的意义与教训。
大单元教学定位 单元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从马克思主义传播(李、陈宣传,与工运结合),到中共诞生(一大定名称目标、二大补民主纲领),再到工运高涨与反思,形成完整时序链。 横向维度拓展:从思想(马论传播)、阶级(工人壮大)、组织(早期组织)维度解析建党条件,从政治、社会维度分析中共诞生影响。 核心定位锚定:明确中共诞生是“开天辟地大事变”,锚定其以新核心、思想、目标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关键历史地位。)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与党史学习的关键节点,承接五四运动后思想解放浪潮,开启中国革命“新局面”叙事。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传播 — 中共诞生 — 工人运动”为逻辑链,层层递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建党思想前提,中共诞生是革命领导核心确立,工人运动是建党后首次实践探索,三者共同印证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本课为后续“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等内容奠定基础,是理解中国革命道路从“孤军奋战”到“联合斗争”转变的重要铺垫,兼具史实价值与思想引领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对“新思潮传播”“工人阶级觉醒”有初步认知,但对“马克思主义为何能成为建党思想基础”“中共纲领制定的针对性”“工人运动教训与战略调整的关联”等深层逻辑理解不足。初中生抽象思维较弱,易混淆“中共一大与二大的纲领差异”,对“历史必然性”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高中生虽能初步分析史料,但对“理论传播 — 实践探索 — 策略调整”的历史逻辑链条梳理仍需引导,且家国情怀的激发需结合具体史实深化,避免空洞化。
针对性教学策略 史料具象化策略:针对学生对深层逻辑理解不足的问题,围绕马克思主义传播,呈现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节选、工人运动罢工数据等史料,通过“史料对比 — 问题链引导”(如“对比中共一大与二大纲领,分析其对中国国情认识的深化”),帮助学生从具象史料中提炼历史逻辑。 逻辑可视化策略:利用时间轴、思维导图,将“马克思主义传播条件 — 中共诞生关键事件 — 工人运动成果与教训”串联,直观呈现三者递进关系,破解学生对“历史链条”梳理的难点,尤其明确“工人运动教训”与“国共合作”的衔接逻辑。 分层探究策略:针对不同学段认知差异,初中生以“情境模拟 + 故事教学”为主(如讲述林祥谦烈士事迹,具象化工人运动精神);高中生开展“小组辩论 — 成果展示”(如辩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兼顾知识掌握与思维、情怀培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PPT: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920年春,受陈独秀委托,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全身心投入《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翻译。他以日文版为底本,与英文版相对照,于4月底完成了中文译稿。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很快风行全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成立的 它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通过讲述 1920 年陈望道全身心投入翻译《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及其出版后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促进作用,引出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关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后续深入学习做铺垫。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联,感受早期共产党人的奉献,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提升对党史重要性的认知。
问题探究(一) 任务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副标题:星火初燃: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问题链导学: 问题链一(探背景):Q1. (唯物史观) 五四运动后,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为哪种理论的传播创造了条件?Q2. (史料实证)谁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们通过哪些方式进行传播?Q3. (承上启下) 五四运动中,哪个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这为一种新理论的传播提供了什么?Q 4. (历史解释) 当时的中国,思潮纷杂,马克思主义为何能脱颖而出,吸引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1.思想基础Q1. (唯物史观) 五四运动后,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为哪种理论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材料一 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选集》第4卷材料二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选集》第4卷【知识补充】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材料三: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1936年,毛泽东会见斯诺提示:思想条件:百家争鸣的氛围。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方式Q2.(史料实证)谁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们通过哪些方式进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李大钊。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材料:在此前后,《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报》《建设》等一批报刊纷纷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 ——《中国共产党史》提示:李大钊;著文章、办刊物、论战。3、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Q3.(承上启下)五四运动中,哪个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这为一种新理论的传播提供了什么?材料1:“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2: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使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 ——《吴玉章回忆录》材料3:问题 :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师总结:中国无产阶级在不断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提示:工人阶级;阶级基础:物质力量。4、建立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1919年9月,周恩来等人在天津成立觉悟社1920年3月,李大钊、邓中夏等人在北京成立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5月,陈独秀、李达等人在上海组织第一个公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9月毛泽东等人在长沙成立长沙文化书社。促使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继续奋斗,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Q4.(历史解释)当时的中国,思潮纷杂,马克思主义为何能脱颖而出,吸引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提示:因其科学性、革命性,特别是其指明的社会主义前途,契合了中国人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需求。 学生通过课本和结合材料,讨论回答。①国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②国内: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有了新的觉醒,马克思主义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 本环节以 “星火初燃: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为核心,围绕问题链展开教学,兼具知识传递与素养培育双重意图。从知识构建看,通过 “探背景” 问题链,结合《毛泽东选集》摘录、历史数据等多元史料,引导学生逐步梳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条件(五四运动后新思潮氛围)、核心人物(李大钊)、传播方式(著文、办刊、论战)及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清晰呈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脉络,为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与阶级前提奠定基础。从素养培养而言,每个问题均紧扣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通过分析不同材料探究马克思主义传播条件,锻炼学生史料解读与实证能力;引导思考马克思主义在思潮纷杂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解释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与时代需求的契合性。同时,借助早期先进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感受先辈的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深化对党史的认知与认同。
问题探究(二) 任务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副标题: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纲领制定问题链导学: 问题链二(明诞生): Q1. (时空观念) 简述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为何会议最后一天要转移到南湖游船上? Q2. (历史解释) 中共一大通过了哪些重要决议?这标志着什么?问题链三(析意义): Q3. (核心素养综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Q4. (唯物史观)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指出当前阶段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这说明了什么?1、中共成立的条件【播放视频】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材料七: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民学会会员中,在国内以毛泽东为代表,在国外以蔡和森为代表,涌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由于政治思想觉悟的迅速提高,他们从俄国十月革命经验中已经认识到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在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很快地产生了建立共产党的要求,并就建党问题展开讨论。 ——黄允升:《伟人的一生》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问题: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什么主张?读图,说说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分布有何特点?师: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以及越来越多的工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认识到建党的重要性,两人约定在北京和上海,分别进行活动,筹建共产党,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在海外(日本、法国)也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①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Bolsheviki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新青年》第5卷第5号,1918年11月15日出版③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 1921年 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来到中国,他们到上海后,与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建立了工作联系,建议及早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经过上海党组织发起,并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1921年 7月 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第二版)师:共产国际的帮助为中共的诞生提供了外部条件。④国际援助师:(引导)它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条件成熟了。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生:(讨论、归纳,填写表格)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教师小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已全部成熟,中国共产党就应运而生。材料: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因上海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被迫于8月初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主学习】观看中共一大视频,结合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Q1.(时空观念)简述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为何会议最后一天要转移到南湖游船上?【播放视频】中共一大的召开Q2.(历史解释)中共一大通过了哪些重要决议?这标志着什么?第一点: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从党的奋斗目标来看,一方面确立了党的远期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对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又作出了不符合国情的规定。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而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而不是革命的对象,从这一点来说,中共一大的规定是有局限性的。第二点: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不解决农民问题,革命就不会成功。因此,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固然重要,但决不能忽视农民问题。提示;确定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选举领导机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诞生。问题:结合以前的史实分析,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问题: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是什么?PPT出示材料。材料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材料2:中国共产党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适应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师:中共诞生的意义: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Q3.(核心素养综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师总结:3.中共二大的召开Q4.(唯物史观)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指出当前阶段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这说明了什么?师过渡:在前面我们分析了中共一大的局限,那么,这些局限是什么时候被突破的呢?请自主学习教材中中共二大的内容,整理基本史实。材料1: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党的中央局成员、地方组织的代表,共12人,代表着全国195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也出席了会议。材料2: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吴玉章回忆录》时间、地点最终奋斗目标党的最低纲领意义学生回答后PPT展示: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师:1922年,中国二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提示: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问题: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纲领为什么不同?师总结:从党的奋斗目标来看,一方面确立了党的远期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对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又作出了不符合国情的规定。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而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而不是革命的对象,从这一点来说,中共一大的规定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对于党的纲领在二大予以了调整。【知识补充】中共一大与中共二大对比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召开时间1921年7月1922年7月召开地点上海上海与会代表13人12人纲领内容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最终奋斗目标(最高纲领):建设共产主义;民主革命任务(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过渡:党成立后致力于组织领导工人运动,1921年8月成立公开做职工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从此,工人运动行有所向。 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主要史实。提示:(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马林等。(内容)①通过了党的纲领;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③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④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提示: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并且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学生结合课本。概括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提示: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工作任务——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新的奋斗目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广泛的群众基础——代表工人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提示:一大建党,二大制纲(最低纲领)。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本环节以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纲领制定” 为核心,通过问题链导学与多元教学活动,实现知识建构、素养培育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从知识传授维度,先依托视频、史料与示意图,系统梳理中共成立的思想、阶级、组织基础及国际援助,清晰呈现 “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历史必然” 的逻辑;再围绕中共一大、二大,通过自主学习填表、史料分析等形式,明确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及纲领差异,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党史知识框架,理解党从成立到逐步成熟的演进过程。从素养培养角度,问题链设计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Q1 以中共一大召开细节设问,强化学生时空观念,引导其关注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境;Q2-Q4 通过分析会议决议、探讨建党意义与纲领调整,锻炼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尤其借助中共一大到二大纲领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党 “与时俱进、贴合国情” 的发展特质。从价值引领层面,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与党史权威论述,结合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等史实,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成立的 “开天辟地” 意义,理解党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对比一大、二大纲领,引导学生认识党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增强对党的认同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后续学习中国革命历程奠定思想基础。
问题探究(三) 任务3、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副标题:初试锋芒: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与反思问题链导学:问题链四(观实践):Q1. (史料实证)成立后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展工作的?Q2. (家国情怀)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了什么运动?这次工运高潮显示了怎样的力量?问题链五(思教训):Q3. (历史解释)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给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哪些深刻教训?Q4. (承上启下) 这些用鲜血换来的教训,为中国共产党下一步的战略决策提供了什么?1、领导机构Q1. (史料实证)成立后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展工作的?提示: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知识拓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也开始组织农民协会, 领导农民运动。1921年9月,经过共产党人努力,浙江萧山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 个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反抗地主压迫等斗争。1922年7月,共产党人彭湃在他的家乡广东海丰赤山约领导成立了农会。1923年元旦,彭湃又领导建立了海丰总农会,海丰全县的农民运动蓬勃开展起来。2、成就Q2. (家国情怀)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了什么运动?这次工运高潮显示了怎样的力量?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提示:领导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力和号召力,工人阶级巨大的革命力量和牺牲精神。3、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材料:在汉口,(1923年)2月7日当夜,天降大雪,反动军警把京汉铁路总工会汉口江岸分会工人领袖、共产党员林祥谦绑在江岸车站站台的电线杆上,让他下令复工,遭到林祥谦断然拒绝。最后,林祥谦英勇就义。【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读教材,找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时间、口号、结果、意义。【播放视频】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师: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在运动中,工人们组织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革命精神,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信。Q 3. (历史解释)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二七惨案)给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哪些深刻教训?提示:·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团结广大的农民阶级和其他革命同盟军。·面对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展示史料:(无产阶级)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Q4. (承上启下) 这些用鲜血换来的教训,为中国共产党下一步的战略决策提供了什么?提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和现实迫切性。教师总结:(结果)罢工遭到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经验教训)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过渡总结】: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投入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大革命洪流。【学史崇德】 历史虽已远去,先烈精神永留提示:“二七惨案”中林祥谦的壮举,是中共早期先辈崇高品德的缩影。 从其事迹可感悟“忠诚于信仰”的大德:面对吴佩孚军队屠刀,他坚守“头可断,工不可上”,以生命捍卫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工人权益,诠释了共产党人将理想置于生死之上的初心,让我们明白信仰是危难时的行动自觉。 还能感悟“心系于人民”的公德:他的斗争不为私利,而是为工人“自由”与“人权”,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用牺牲守护集体利益,体现“立党为公”,揭示“崇德”需心怀大众、担当为民使命。 更要践行“严于律己”的私德:他受酷刑仍保气节,“威武不能屈”。新时代青年当以此为范,在学习生活中守底线、迎困难,传承先辈精神。 “忠诚、为民、气节”。 提示: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领导了大小工人罢工100多次,其中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最为著名。提示:(时间)1923年2月。(口号)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结果)被帝国主义和军阀吴佩孚血腥镇压。(意义)将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高潮。 本环节以 “初试锋芒: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与反思” 为核心,通过问题链导学串联教学。从知识层面,依托史料与提示,引导学生梳理中共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第一次工运高潮成果及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史实,明确工运意义与失败教训,构建完整历史脉络,为后续学习国共合作奠定基础。素养培育上,借史料实证问题锻炼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家国情怀问题引导学生感悟工人阶级革命精神与共产党人牺牲精神。同时,通过反思罢工教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与辩证思维,让学生理解中共从实践中成长的历程,深化对党的革命策略调整的认知,增强党史学习的深度与认同感。
课堂小结 本课程围绕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展开,先梳理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及影响,明确其为思想启蒙运动,动摇封建礼教,为五四运动奠基;再讲述五四运动爆发、扩大与成果,凸显其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及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意义;最后提炼五四精神,联结现实。课程以问题链导学,结合史料与视频,引导学生理解近代中国思想与革命的演进,激发家国情怀,达成知识传递与素养培养的目标。 总结归纳,促使知识内化。
课堂练习 1.(24-25九年级下·广东广州·期中)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战后之妇人问题》一文,明确表达了“要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剥削才能够改变妇女的命运。”该文章( )A.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地位D.揭示了妇女对战争的憎恶【答案】A【详解】题干中李大钊的文章明确提出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改变妇女命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因该文直接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其传播,A项正确;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主要是民主与科学,且该文发表于1919年(五四运动同年),并非奠定基础,排除B项;“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地位”涉及反封建礼教,但文章核心是社会主义革命,排除C项;“揭示了妇女对战争的憎恶”偏离主题,文章重点并非战争憎恶,而是社会制度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2.(2025·湖北武汉·中考真题)1921年7月的一天傍晚,身着长衫、中山装、西装等不同服装的10多名有志之士,怀着对共产主义的憧憬,从全国各地赶到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上海兴业路76号)。他们此行的目的是( )A.发动二次革命 B.参加中共一大 C.组织工人运动 D.领导北伐战争【答案】B【详解】据题干“1921年7月的一天傍晚,身着长衫、中山装、西装等不同服装的10多名有志之士,怀着对共产主义的憧憬,从全国各地赶到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和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怀着对共产主义的憧憬前来参加,与题干中“1921年7月”“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怀着对共产主义的憧憬”等信息完全契合,B项正确;“发动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排除A项;“组织工人运动”是中共成立之后开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排除C项;“领导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3.(25-26八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在李大钊和党组织的领导下,1922年下半年,我国北方掀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潮,著名的有山海关京奉铁路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唐山制造厂工人罢工等。这说明(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新文化运动的发展C.工人阶级革命的坚决性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1922年下半年,我国北方掀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潮,著名的有山海关京奉铁路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唐山制造厂工人罢工等”可得出1921年中共成立后领导多次工人运动,体现了工人阶级革命的坚决性,C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礼教等传统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而且题干侧重于工人运动的抗争,排除D项。故选C项。4.(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早期农民运动虽然遭到了国民党右派和地主豪绅的镇压,但它唤醒了广大农民的革命意识,为后来的土地革命积累了经验。”这表明早期农民运动( )A.完全失败,没有任何意义B.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C.使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D.导致了中国革命的暂时停滞【答案】B【详解】据题干“早期农民运动虽然遭到了国民党右派和地主豪绅的镇压,但它唤醒了广大农民的革命意识,为后来的土地革命积累了经验”并结合所学可知,早期农民运动(如1920年代的海陆丰、湖南等地农民运动)虽然遭到镇压,但它“唤醒了广大农民的革命意识”并“为后来的土地革命积累了经验”,这强调运动在失败中仍有积极作用,B项正确;“完全失败”与题干中积极影响矛盾,排除A项;革命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非农民,排除C项;“导致停滞”与题干“积累经验”促进后续革命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教本课围绕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共诞生、工人运动展开,清晰梳理历史脉络,达成知识目标。通过史料与问题链,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与家国情怀。但对工人运动教训与国共合作衔接可再强化,以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党史发展逻辑。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革命新局面的开创
任务01、星火初燃: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条件:思想条件(百家争鸣) +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壮大)
过程:先驱宣传(李、陈) → 论战中扩大影响
结果: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建党思想基础奠定
任务02、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纲领制定
标志:中共一大(1921.7) 名称、目标、中心工作
完善:中共二大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
意义:“开天辟地”(全新:核心、思想、目标、前途)
任务03、初试锋芒: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与反思
表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 第一次工运高潮
意义:展现党的组织力和工人阶级力量
教训:必须建立同盟军和革命武装 → 推动国共合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