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3 11:0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设计
————革命的探索:创新与转折
设计意图 落实课程要求: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的学习要求,通过本课设计,确保学生达成相关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如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认识道路选择对革命成败的重要性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实现学科育人: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将价值引领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从井冈山道路的开辟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认同感和历史担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的意义。
素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1.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借文告、地图等史料探究南昌起义意义与井冈山道路必然性,按时间顺序和空间布局把握相关事件及工作重心转移。2.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比较城市暴动与农村根据地建设异同,阐释井冈山道路正确性,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革命道路选择。3.家国情怀:感悟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认同从中国实际探索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的意义;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过程;“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认识“井冈山道路”的开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创新。
大单元教学定位 单元主题: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串联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三大阶段:南昌起义开启独立武装反抗,秋收起义转向农村、井冈山会师壮大力量,再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衔接前后单元,展现革命从挫折到探索新道路的脉络。横向维度拓展:从军事(策略与制度创新)、政治(政权性质差异)、经济社会(土地革命与农民动员)、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维度,解析井冈山道路开辟的多领域影响,打破单一事件认知局限。核心定位锚定:锚定三大价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转向的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端,也是培育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素养的载体,为“中共领导革命胜利”主线提供关键支撑。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关键课目,处于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探索革命新道路的核心阶段,上承国民革命挫折局势,下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教材以“革命道路探索”为主线,分三板块展开:南昌起义部分聚焦“武装反抗第一枪”,明确其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端意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板块,围绕文家市决策(转向农村)、三湾改编(党管军队)、根据地创建及会师事件,展现战略转向与力量汇聚;工农武装割据板块,阐释“武装斗争 + 土地革命 + 根据地建设”的思想内涵与实践,揭示理论对革命的指引价值。三者逻辑递进,从武装起义的实践挫折,到战略转向的探索,再到理论升华,清晰呈现中共从“城市中心”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选择,蕴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思想,兼具知识传递与红色精神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13课已经学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理解了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这为本课学习武装反抗和道路探索奠定了基础。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图识读和材料分析能力,但对“道路选择”的战略性意义理解不深。教学中需通过对比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抉择的艰难与伟大。
针对性教学策略 立足教材特点,采用多元策略突破重难点:一是情境创设,用白色恐怖影像、井冈山地理视频还原历史场景,通过“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模拟辩论,让学生沉浸式理解革命困境与理论合理性;二是问题引导,设计“起义为何转向农村”“工农武装割据如何落地”等问题链,搭配深度追问(如 “三湾改编如何强化党对军队领导”),层层拆解历史逻辑;三是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根据地困难与解决办法,结合《井冈山土地法》等史料,探究土地革命的作用,培养协作与实证能力;四是对比分析,将中国“农村包围城市”与苏俄“城市中心论”、三大起义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国情对道路选择的决定意义,深化对革命道路独特性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PPT: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1927年7月18日,面对汪精卫“分共”后极其严重的白色恐怖,刚组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委会毅然决定: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江西南昌集中,准备以武装暴动的方式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思考:南昌起义是如何发动的 毛泽东是怎样把中国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农村的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以旧址为切入点,延伸至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的战略转变,分析从攻打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中国革命重心转移的艰难历程与深远意义 。
问题探究(一) 任务1:石破天惊:南昌起义
副标题:第一枪:为何而响?
问题链导学:
Q1. (探原因)在大革命失败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决定发动南昌起义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Q2. (观过程)南昌起义的过程和结果如何?Q3. (析意义)尽管起义部队最终失利,但南昌起义为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南昌起义的背景Q1. (探原因)在大革命失败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决定发动南昌起义的直接目的是什么?[多媒体呈现国民党反动派实施恐怖政策的图片]材料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屠杀数据材料二: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被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材料三: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路只有两条:或者拿起武器,进行武装反抗;或者是迟疑犹豫,坐以待毙。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提示: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挽救革命。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说说南昌起义爆发的背景。2.南昌起义概况【播放视频】南昌起义Q2. (观过程) 南昌起义的过程和结果如何?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在起义总指挥部下达了起义命令,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全歼敌军3000余人,取得了南昌起义的胜利。[多媒体展示《南昌起义》(绘画)图片]【自主学习】阅读课文,结合材料与视频,归纳南昌起义爆发的概况及影响,完成下列表格。背景时间地点领导经过意义提示:南昌起义,又称“八一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它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造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定为每年的8月1日,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南昌起义!【图说历史】【合作探究】:南昌起义胜利后,党为什么会决定将起义部队撤出南昌,转向广东?结果如何?材料一: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由于起义军撤离南昌比较仓促,加上酷暑远征,部队减员较多。材料二: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共认为,广东军事地理上占有优势,工农运动也可称之为核心,加上财政丰裕,交通灵便,可以取广东为革命根据地。师: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敌强我弱,不撤离必然导致全军覆没。广东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群众觉悟较高,南下准备夺取广州,重建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革命军惨遭失败。Q3. (析意义)尽管起义部队最终失利,但南昌起义为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材料: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1927年周恩来在欢庆胜利时讲话摘选南昌起义所创第一第一枪: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第一步: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第一步第一支:起义中创建了人民军队的第一支队伍第一幕:起义开辟了一个新时期,拉开了国共十年对峙的第一幕3.八一精神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1927年周恩来在欢庆胜利时讲话摘选1949年6 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1949 年 8 月 1 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分组讨论】:南昌起义中体现的“八一精神”是什么?提示:听党指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为民奋斗等内涵 提示:①在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②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提示:(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影响: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提示: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本设计围绕 “南昌起义” 核心,以 “第一枪:为何而响?” 为引,通过 “探原因 — 观过程 — 析意义” 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景环节依托屠杀数据、李大钊牺牲史料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局势,明确起义 “武装反抗反革命” 的直接目的;过程梳理结合视频、绘画与表格,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起义关键信息,合作探究 “撤往广东” 的决策与结果,培养史料分析能力;意义阐释聚焦 “三个第一”,凸显起义里程碑地位。最后通过讨论提炼 “八一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红色精神传承的统一,为后续学习秋收起义、井冈山道路奠定基础,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二) 任务2:战略转兵: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副标题:新方向:去向何方?
问题链导学: Q1. (识挫折)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最初的目标是什么?结果如何? Q2. (观抉择)起义受挫后,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做出了一个怎样的关键决定?
Q3. (看会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后,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使革命力量得以壮大?八七会议:【播放视频】八七会议南昌起义后,8月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展示图片:汉口八七会议旧址。师:中共中央在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什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什么著名论断?八七会议有何地位?时间、地点内容论断地位学生回答后,归纳: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内容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论断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地位八七会议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2.秋收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Q1. (识挫折)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最初的目标是什么?结果如何?展示材料: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教师讲述: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1927年9月,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到湖南,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组织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提示:进攻长沙、受挫。Q2. (观抉择)起义受挫后,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做出了一个怎样的关键决定?①文家市决策:1927年9月19日,起义军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举行会议,讨论进军方向问题。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由攻打中心城市长沙,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毛泽东在带领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在三湾对部队改编。②三湾改编:1927年9月底起义军在江西永新三湾进行了改编,改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把部队缩编,建立各级党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坚持官兵一致原则。(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团结;人心齐;战斗力强)3.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三湾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进入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师: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材料1:毛泽东说过:“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原因1(第一个家——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材料:2:井冈山离广东、福建不远。俗话说:“一声鸣叫传四省。”这里反动力量薄弱。原因2(敌人弱——远离中心城)材料3:井冈山地区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周围五百余里,幅员广大。另外此处地势险要,森林茂密,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进可攻,退可守。原因3(地势险——易守难攻) 材料4:井冈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0℅,拥有各种植物3800多种。……周围各县农业经济可供部队筹措给养。原因4(山林好——物产丰富)材料5:大革命时建立过党的组织、工会、农会和农民武装,党和革命的影响仍然存在。 原因5(历史红——群众基础强) 过渡:从这两次起义你发现共产党的计划有什么问题吗?吸取失败教训后,共产党如何调整计划?(补充:苏俄十月革命的方式:工人士兵暴动,城市包围农村。北伐也是先攻占大城市。)4.井冈山会师Q3. (看会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后,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使革命力量得以壮大?【播放视频】井冈山会师提示: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前来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教师讲述: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的部队和湘南暴动的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代表毛泽东,军长朱德。(朱德说:“所以用这名字,为要保持国民革命第四军 ‘铁军’的大名,它在大革命中是我们革命的堡垒。 ”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师:这次会师有怎样的作用?5. 井冈山精神:师:说一说我们应该学习红军的什么精神?展示毛泽东的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及红军歌谣: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红军歌谣提示: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创建,点燃了“星星之火”。“星星之火”是否会燃烧成“燎原之势”呢?这就是我们接着学习的内容——工农武装割据。 提示: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生讨论后总结:①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城市里起义胜利可能性小;②农村土地宽广,农民有革命要求,便于发展革命力量;③农村物产丰富,便于筹钱筹粮;④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⑤井冈山群众觉悟高,革命基础好;等等。生:会师后的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师总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本设计以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为核心,紧扣 “新方向:去向何方?” 的副标题,通过问题链导学搭建 “识挫折 — 观抉择 — 看会师” 的逻辑框架,引导学生逐步探究中国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必然性,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内容设计上,以八七会议为起点,通过视频、图片与表格梳理,让学生明确会议确立的总方针与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的论断,理解其作为 “历史性转变” 的地位,为后续秋收起义的学习奠定基础。对于秋收起义,结合示意图与史料,聚焦 “进攻长沙受挫 — 文家市决策转向农村 — 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领导” 的关键脉络,通过设问 “三湾改编的好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党建设军队的智慧;分析井冈山建根据地的五大原因时,依托多则材料,培养学生从地理、经济、群众基础等维度解读历史的能力,同时对比苏俄革命道路,凸显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井冈山会师环节,借助视频与朱德的引言,让学生认识会师对壮大革命力量的意义;最后通过毛泽东诗词与红军歌谣,提炼井冈山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整个设计注重史料实证,通过多元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挫折中调整方向、开辟新道路的探索过程,厚植对党的历史认同与革命精神的传承意识,为后续 “工农武装割据” 的学习做好衔接铺垫。
问题探究(三) 任务3:星火燎原:工农武装割据
副标题:新道路:何以可能?
问题链导学:
Q1. (析理论)毛泽东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Q2. (探实践)井冈山根据地是如何具体实践这一思想的?
Q3. (明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对中国革命有何重大意义?【合作学习】畅所欲言:你认为党和红军在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材料一:贫农因长期地被摧残及感觉革命胜利无保障,不敢积极行动。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材料二:1928年四月以后,湘赣边界的割据,正值南方统治势力暂时稳定的时候,湘赣两省派来“进剿”的反动军队,至少有八九个团,多的时候到过十八个团。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提示:缺乏农民支持、国民党武力威胁【模拟辩论会】 主题:“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一组扮演悲观怀疑者,提出根据地处于敌人包围中的困难——困境中的红色政权危在旦夕另一组扮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乐观坚定者,运用“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进行反驳,阐述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引入AI数字人模拟辩论会1.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开创【合作学习】:畅所欲言:党和红军在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时怎样来解决困难发展壮大?展示材料: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1)如何赢得农民的支持?如何让老百姓信任拥护这支队伍呢?看这段材料。毛泽东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看似从身边小事出发的纲纪,恰恰成为奠定新型人民军队,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2)在农村的环境中,在党和军队以农民为主的形势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入手,建设新型的人民军队? 展示图片:古田会议会址。师:阅读教材,简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时间:1929年12月。地点:福建上杭县古田。主要内容: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会议决议指出,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就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作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项重要制度,支部建在连上,从此确立起来。 这次历史性的会议,回答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新型军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人民军队由此定型,即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这是古田会议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乃至中国革命最重大的历史贡献。古田会议永放光芒。3)如何保卫根据地?在广大的农村站稳脚跟?展示图片: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师:结合示意图,简要介绍全国工农武装割据的状况。生交流后回答:(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志敏、邓小平、贺龙、徐向前、刘志丹等人也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3)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4)在各革命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十万人。师:怎样才能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教师总结: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中心内容: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 主要形式:武装斗争、开展游击战争,武装起义战略阵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 以这一理论为指导,中国革命向纵深处发展。至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在各革命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10万人。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也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一次尝试。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两党对峙的局面形成。至此,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井冈山之路。展示图片:瑞金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师:阅读教材,简述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合作探究】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夺取大城市的武装斗争有哪些?结果如何?为什么?【学史崇德】中国近代史救国之路 提示: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提示:古田会议时间:1929年12月地点:福建古田内容: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会后不久,毛泽东在古田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提示:一是需要革命阵地,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二是需要人民群众支持,即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三是需要进行武装斗争,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进行游击战争。提示:时间:1931年冬。地点:江西瑞金。主要内容: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提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大城市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本设计以 “工农武装割据” 为核心,围绕 “新道路何以可能” 主线,通过问题链导学、合作学习、模拟辩论等多元形式,构建 “理论解析 — 实践探究 — 意义阐释” 的逻辑闭环。问题链从 “析理论”“探实践”“明意义” 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系统把握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内涵与井冈山道路实践,培养历史逻辑思维。合作学习结合史料与提示,让学生自主探究根据地困难及解决办法,如借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古田会议” 等材料,理解党凝聚民心、建设新型军队的举措,增强史料实证能力;模拟辩论会通过角色代入,深化对红色政权存在合理性的认知,激发思辨意识。展示根据地分布示意图、瑞金政府图片等,直观呈现革命发展脉络;“学史崇德” 环节关联近代救国之路,帮助学生认识 “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厚植家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图进行总结: 背景:大革命失败 → 探索: 武装反抗(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 挫折: 城市暴动受挫 → 转折: 文家市决策(转向农村) → 实践: 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 理论: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道路: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总结升华:井冈山道路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告诉我们,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必须从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总结归纳,促使知识内化。
课堂练习 1.(25-26八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1927年7月,周恩来说“我们这次起义是敌人逼出来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于有周密的准备,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歼灭南昌的敌人”。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A.成功组织了北伐战争 B.积极准备独立领导武装斗争C.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D.达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共识【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中周恩来的话可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积极准备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材料中周恩来关于起义“周密的准备”等表述,体现了共产党积极准备独立领导武装斗争,B项正确;北伐战争主要是1926-1927年国共合作进行的反军阀的革命战争,并非中国共产党单独成功组织,排除A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1931年,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的共识是在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时间晚于1927年7月,排除D项。故选B项。2.(2025·天津·模拟预测)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下对这一探索历程的梳理正确的是( )A.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秋收起义→《论持久战》→八七会议C.南昌起义→中共七大→八七会议D.中共七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论持久战》【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1927年8月)是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开始;秋收起义(1927年9月)后,毛泽东转向农村,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端,A项正确;八七会议(1927年8月)应早于秋收起义,且《论持久战》写于1938年,顺序错误,排除B项;中共七大(1945年)时间远晚于南昌起义(1927年)和八七会议(1927年),时间排序错误,排除C项;中共七大(1945年)时间远晚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和《论持久战》(1938年),时间排序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3.(2025·天津南开·模拟预测)1927年,毛泽东放弃攻打长沙,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毛泽东认为,农村有强大的革命力量,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既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是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需要。由此可见,毛泽东( )A.摆脱了苏联模式 B.形成了成熟思想C.找到了革命新路 D.建立了人民政权【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毛泽东放弃攻打长沙,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提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一决策突破了此前照搬苏联城市中心论的模式,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体现,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C项正确;此时还处于探索适合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能说完全摆脱了苏联模式,排除A项;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才逐渐成熟,1927年还未形成成熟思想,排除B项;1927年还未建立人民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4.(2025·广东·模拟预测)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所有封建地主等大私有主的土地,一概无代价没收,由贫农与中农分配。”这一规定旨在( )A.实现土地国有化 B.实现共产主义目标C.解放农村生产力 D.满足农民土地需求【答案】D【详解】据题干“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所有封建地主等大私有主土地,一概无代价没收,由贫农与中农分配。’”和所学知识可知,该规定旨在满足农民土地需求,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D项正确;土地法是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并非实现土地国有化,排除A项;当时的目标是进行民主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是长期的最终目标,并非该土地法的直接旨在,排除B项;解放农村生产力是该规定的作用之一,但更直接的目的是满足农民土地需求,排除C项。故选D项。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1. 本课理论性较强,尤其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需通过具体的根据地建设事例(如分田地)来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
2. “模拟辩论会”活动需要课前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提供一些史料支撑,确保辩论能围绕核心内容展开,避免流于形式。
3. 要充分利用地图,将起义、转兵、会师的过程动态化、空间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4. 整课情感基调应是悲壮中的奋起,挫折中的创新,要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探索精神。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第14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革命的探索:创新与转折)

一、石破天惊:南昌起义 —— “第一枪:为何而响?”
背景:白色恐怖,大革命失败
意义:武装反抗第一枪 → 独立领导革命、创建军队的开端
二、战略转兵: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 “新方向:去向何方?”
过程:秋收起义(受挫)→ 文家市决策(转兵)→ 三湾改编(奠基)→ 井冈山创建(实践)
事件:朱毛会师 → 合编为红四军(壮大)
三、星火燎原:工农武装割据 —— “新道路:何以可能?”
内涵:武装斗争 + 土地革命 + 根据地建设 (三者结合)
意义:找到正确道路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