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大单元教学课件】+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大单元教学课件】+素材-【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3 13:48:56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一次鱼水情深的远征
一次检验真理的远征
一次艰苦卓绝的远征
一次苦难辉煌的远征
一次理想信念的远征
一次开创新局的远征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大 概 念 大 主 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革命的探索:创新与转折
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
01
素养目标
03
整体感知
04
问题探究
05
拓展延伸
06
课堂反馈
07
板书设计
08
作业布置
02
新知导入
本课定位
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以“中国革命探索之路”为主线,串联十三课合作受挫、十四课道路开辟,十五课长征转折,承前启后,实现革命从探索到成熟的跨越。
横向维度拓展:从军事(斗争升级)、政治思想(党走向成熟)、精神民生(淬炼精神、深化军民情)三维,展现革命斗争全貌,凸显关键作用与纽带价值。
核心定位锚定:作为单元核心转折课,具重要历史意义,借多样活动培养素养,助学生理解革命艰难,内化爱国担当。
素养目标
2022年课程标准: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悟长征精神。
一、核心素养目标
1.借电报、会议决议等史料探长征背景与遵义会议意义,在地图中标绘长征路线,明晰关键事件时空脉络。(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
2.依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原理析反“围剿”胜败,多角度释长征胜利因,理解遵义会议标志党走向成熟。(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
3.感悟红军长征精神,汲取力量,培养爱国、不畏艰险的品质。(家国情怀)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难点: 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感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新知导入
狄仁杰的迷惑
1933年9月,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共临时中央,采取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的错误战术,与拥有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的国民党军大打阵地战,致使红军损失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思考:红军是如何完成战略转移的 红军长征的胜利对中国革命具有怎样的意义
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雕塑
任务01 危局与突围: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副标题:为何远征?——从胜利到困境
问题链导学:
Q1. (忆辉煌)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感到恐慌,他们采取了什么行动?前四次反“围剿”为何能取得胜利?
Q2. (析困境)第五次反“围剿”为何会失败?
Q3. (寻出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做出了怎样的艰难决定?
Q4. (寻过程)长征初期红军处境如何?惨痛的教训让广大红军将士认识到什么?
新知讲解
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中央革命根据地首都瑞金
南京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
1934年前的中国
从1931年起,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又欲进犯华北。
蒋介石“围剿”红军手令
蒋介石手书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长征背景
Q1. (忆辉煌)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感到恐慌,他们采取了什么行动?
五次围剿
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至四次 1930年 至1933年 敌 我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10万 4万 20万 3万 30万 3万 50万 7万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胜利
想一想:战争中起决定作用是什么?
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Q1. (忆辉煌)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为何能取得胜利?
毛泽东等人的正确军事指挥:游击战、运动战
点击播放视频
新知讲解
第五次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1933年10月至 1934年 50万 8万 博古 李德
原因
博古
李德
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
失利
博古、李德等人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领导,放弃了前四次反围剿的经验,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实行阵地战,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危险的局面。
Q2. (析困境)第五次反“围剿”为何会失败?
新知讲解
Q3. (寻出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做出了怎样的艰难决定?
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2、长征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离开瑞金,开始长征。
【自主学习】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阅读课文P90-92,在图中依次标出长征开始、转折、敌人的追剿计划、跳出敌人包围以及两次胜利会师的地点,识记长征路线,并完成以下问题。
.长征目的: 2.长征开始时间:3.长征开始地点:4.长征结束: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为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寻求新的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
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等)
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点击播放视频
1934.10中央
红军瑞金出发
血战湘江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当地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八万多人开始长征
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
红军在长征初期军事上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长征开始时红军在军事上出现很大的失利。依然是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造成的。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3.血战湘江
8万多 3万多
新知讲解
Q4. (寻过程)长征初期红军处境如何?惨痛的教训让广大红军将士认识到什么?
湘江战役后,红军从8.6万锐减至3万多人,濒临绝境;
“左”倾错误指挥的危害
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在路上布下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西
瑞金
江 西
湖 南
福 建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雪山
1934.10.
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夺取遵义,把敌人的堵截部队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遵义
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4.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任务02 转折与新生:遵义会议
副标题:走向成熟?——历史的抉择
问题链导学:
Q1. (定乾坤)1935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了哪些根本问题?
Q2. (评意义)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军事问题)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政治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点击播放视频
新知讲解
Q1. (定乾坤)1935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了哪些根本问题?
新知讲解
【情景模拟:遵义会议的一封信】
假设你是参加遵义会议的一位红军指挥员,会后你给留守根据地的战友写一封信。请在信中告诉他:①会议前部队的危急情况;②会议上最重要的决定是什么;③你对未来前景的看法和信心。通过写作深化对会议意义的理解。
亲爱的战友:
见字如面!此刻我在遵义军中,提笔时心中既有历经危难后的感慨,更有重获方向的振奋,特将近日大事与你细说。
此前我军连续遭遇挫折,湘江一战伤亡惨重,兵力锐减,又面临敌人围追堵截,不少同志心中都生了迷茫—— 下一步该往哪走、怎么打,成了迫在眉睫的难题,部队处境称得上万分危急。
万幸的是,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会议。会上最重要的决定,便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纠正了之前的错误军事路线。这一决定像一盏灯,瞬间照亮了前路,同志们讨论时的劲头都不一样了,纷纷说“这下有希望了”。
至于未来,我如今满是信心。有了正确的领导,再加上咱们红军不怕牺牲、敢打敢拼的劲头,定能冲破敌人的封锁,找到适合我们的发展道路。你们在根据地坚守不易,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定会迎来胜利的重逢!
望你多保重,等候我们的好消息!
你的战友
[日期略]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转折点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有了正确的领导,由失败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幼稚
成熟
Q2. (评意义)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知讲解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任务03 意志与奇迹:红军长征的胜利
副标题:何以胜利?—— 苦难的辉煌
问题链导学:
Q1. (历艰险)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
Q2. (显智慧)红军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
Q3. (悟精神)长征的胜利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
Q4. (悟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
1936年10月, 红一、二、四方面军于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新知讲解
Q1. (历艰险)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
长征途中,红军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一、军事:重兵围追堵截
蒋介石调上百万兵力(含中央军及粤、桂、湘军等),天上飞机轰炸,地上大军追堵。中央红军平均3天一战,每300米就有1人牺牲。湘江战役尤为惨烈:红三军团守新圩、红一军团战脚山铺均伤亡惨重,红五军团34师、红三军团18团为掩护主力,大部壮烈牺牲。此后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等战役接连,战斗激烈。
二、自然:极端环境阻隔
江河高山:跨越近百条江河(如赤水河),翻越约40座高山,20余座海拔超4000米,5 座终年积雪。夹金山(海拔4260米)天候恶劣,战士衣衫单薄、靠辣椒水御寒,不少人倒在雪山。
草地陷阱:川西北松潘大草地纵横数百公里,海拔3000-4000米,沼泽遍布、气候寒冷。雨季易陷泥潭,夜晚露天宿营,多有战士冻亡。
三、生活:缺衣少食绝境
进草地前筹粮困难,很快断粮,战士靠挖野菜、啃草根充饥(部分野菜有毒)。衣物单薄,多穿草鞋甚至赤脚,难以抵御严寒。
尽管面临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红军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成功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军事上: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条件:恶劣环境、雪山草地;生活上:缺衣少食
红 军 四 渡 赤 水
赤水河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意义:打乱了敌人的追
剿计划。
1.四渡赤水
新知讲解
点击播放视频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
过草地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突破天险腊子口
1936年10月, 红一、二、四方面军于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克服天险三军会师
新知讲解
Q2. (显智慧)红军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
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指挥: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
红军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人民群众的支持。
瑞金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冲破四道防线,渡过湘江
强渡乌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10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10红一、二、四三军会宁会师
激战腊子口
会宁会师楼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点击播放视频
甘肃会宁会师
新知讲解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破产,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国际上的影响……三大主力云集陕北,虽然人数不足3万,但这是革命的种子,是党和红军经过千锤百炼的革命精英,是中国革命的宝贵财富。
长征完成了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使中共和红军进入抗日的前沿阵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取得了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
——摘编自易新涛《长征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长征)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胜利的意义
新知讲解
Q3.(悟精神)长征的胜利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
金色的鱼钩
丰碑
飞夺泸定桥
草根树皮也成了粮食
腰带也拿来充饥
过雪山御寒用的棉片
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4.长征精神
新知讲解
Q4. (悟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一致等精神内涵
今天如何弘扬传承长征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课堂延伸
课堂延伸
【历史解释】红军为什么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支持?从中看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中国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
①红军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军纪严明,帮助群众打军阀。
②从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军长征的胜利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平均每天行军71里……翻过 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学史崇德
教学板书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一、危局与突围:为何远征?
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左”倾错误)
决定:战略转移 → 长征开始 (1934.10)
二、转折与新生:遵义会议 (1935.1)
内容:解决军事、组织问题 (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
意义: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意志与奇迹:何以胜利?
历程:艰难险阻 → 伟大奇迹 (军事斗争、自然挑战、生存极限)
会师:甘肃会宁(1936.10)→ 长征胜利结束
核心:长征精神 (信念、奋斗、牺牲、团结)
意义: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革命的探索:考验与转折)
1.(25-26八年级上·贵州遵义·课后作业)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红军遭遇严重挫折,苏区大部分区域丧失。其结果是红军( )
A.被迫开始了长征 B.开展了北伐战争
C.召开了古田会议 D.进行了三湾改编
2.(2025九年级下·西藏·学业考试)九十年前,长征途中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带领红军不断摆脱困境,成功抵达陕北。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二大 B.洛川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A
D
课堂反馈
3.(2025·四川资阳·中考真题)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长征艰难的历程。其中歌唱红军声东击西,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 )
A.《遵义会议放光芒》 B.《四渡赤水出奇兵》
C.《过雪山草地》 D.《大会师》
4.(2025·山东济宁·模拟预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生动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某次战役后的决心与斗志。这首词反映出来的长征精神是( )
A.无私奉献 B.视死如归 C.敢为人先 D.乐观主义
B
D
课堂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