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教学设计
————革命的探索:考验与转折
设计意图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所讲述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体系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它处于中国革命探索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点。此前,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上积极探索,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的发展与挫折,而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后的长征,成为党和红军面临生死考验的重要阶段。遵义会议则是在这一危急关头出现的关键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红军的命运,更是为中国革命的未来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巨大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自我纠错、自我革新的能力,从而为后续理解中国革命如何一步步走向胜利,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逻辑支撑。这对于构建学生完整的历史认知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二)教材内容的育人价值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对长征背景、过程和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探讨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原因时,学生需要从政治、军事、党内斗争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传承红色基因与培养民族精神:长征与遵义会议所蕴含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牺牲、团结协作等精神,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部分内容,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红色基因得以传承和发扬。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课程标准 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悟长征精神。
素养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1.借电报、会议决议等史料探长征背景与遵义会议意义,在地图中标绘长征路线,明晰关键事件时空脉络。(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2.依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原理析反“围剿”胜败,多角度释长征胜利因,理解遵义会议标志党走向成熟。(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3.感悟红军长征精神,汲取力量,培养爱国、不畏艰险的品质。(家国情怀)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感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大单元教学定位 单元主题: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以“中国革命探索之路”为主线,串联第13课合作受挫、第14课道路开辟,第15课长征转折,承前启后,实现革命从探索到成熟的跨越。横向维度拓展:从军事(斗争升级)、政治思想(党走向成熟)、精神民生(淬炼精神、深化军民情)三维,展现革命斗争全貌,凸显关键作用与纽带价值。核心定位锚定:作为单元核心转折课,具重要历史意义,借多样活动培养素养,助学生理解革命艰难,内化爱国担当。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线是“中国革命的探索之路” 。第13课(合作与北伐)、第14课(道路开辟)展现了探索的兴起与发展。第15课则展现了探索历程中最为艰苦卓绝的考验——战略转移(长征),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转折点意义的关键事件(遵义会议)。 本课是单元的高潮部分,它不仅是军事上的远征,更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思想上走向成熟的淬炼之旅,为后续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走向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知道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但对于“左”倾错误、大规模军事“围剿”与反“围剿”斗争还比较陌生。学生对长征的故事(如飞夺泸定桥)可能有片段化了解,但缺乏整体性、深刻性的认识。教学中需构建完整叙事,通过震撼人心的故事和数据,深化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
针对性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策略:用长征与遵义会议图影资料,或模拟遵义会议角色扮演,助学生感知历史、理解意义。问题驱动策略:设启发性问题,组小组议争议或综合问题,促学生思考、深化认知。合作探究策略:布置主题探究任务,引导对比分析,培养学生探究与历史分析能力。社会实践策略:组织参观革命场馆,鼓励参与红色宣传,加深理解、培养责任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PPT: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雕塑1933年9月,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共临时中央,采取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的错误战术,与拥有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的国民党军大打阵地战,致使红军损失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思考:红军是如何完成战略转移的 红军长征的胜利对中国革命具有怎样的意义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问题探究(一) 任务1:危局与突围: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副标题:为何远征?——从胜利到困境
问题链导学:
Q1. (忆辉煌)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感到恐慌,他们采取了什么行动?前四次反“围剿”为何能取得胜利?
Q2. (析困境)第五次反“围剿”为何会失败?
Q3. (寻出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做出了怎样的艰难决定?Q4. (寻过程)长征初期红军处境如何?惨痛的教训让广大红军将士认识到什么?1、长征背景1)革命根据地发展[多媒体呈现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材料: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思考:伴随着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国民党采取了什么行动?师:我们看到这个时期红军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2)前四次反“围剿”Q1. (忆辉煌)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感到恐慌,他们采取了什么行动?前四次反“围剿”为何能取得胜利?材料1:时间国民党兵力红军兵力比例第一次(1930.11-1931.1)10万多4万多约2.5∶1第二次(1931.3-1931.5)20万3万多约7∶1第三次(1931.7-1931.9)30万3万多约10∶1第四次(1933.2-1933.3)30多万7万多约4∶1材料2 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3)第五次反“围剿”Q2. (析困境)第五次反“围剿”为何会失败?【播放视频】第五次反“围剿”展示表格:五次“围剿”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师: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形,在前三次反“围剿”的过程当中,毛泽东指挥之下的红军采取的战略是集中优势兵力,利用有利条件,寻找敌人弱点,各个歼灭敌人。第四次反“围剿”的指挥者是周恩来和朱德,他们也基本执行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所以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师:请学生阅读教材,说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教师: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2.长征开始【自主学习】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阅读课文P90-92,在图中依次标出长征开始、转折、敌人的追剿计划、跳出敌人包围以及两次胜利会师的地点,识记长征路线。学生快速浏览教材提炼信息、圈注事件,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并补充完善彼此的知识信息,推举组员进行汇报。.长征目的: 长征开始时间:长征开始地点:长征结束:提示;长征目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为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寻求新的革命根据地。长征开始时间:1934 年 10 月长征开始地点: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等地)长征结束:1936 年 10 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长征结束。3.血战湘江: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Q4. (寻过程)长征初期红军处境如何?惨痛的教训让广大红军将士认识到什么?提示:湘江战役后,红军从8.6万锐减至3万多人,濒临绝境;“左”倾错误指挥的危害。教师:长征开始时红军在军事上出现很大的失利。依然是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造成的。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在路上布下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4.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夺取遵义,把敌人的堵截部队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提示: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打敌虚弱等提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主观上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客观上敌强我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结果: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提示:1: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提示2: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本部分教学设计以 “危局与突围” 为核心,紧扣 “为何远征 —— 从胜利到困境” 的逻辑主线,层层递进构建教学闭环。从史料运用来看,通过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国共兵力对比表、战略战术材料等,结合视频资源,以史料实证为支撑,让学生直观感知红军发展与反 “围剿” 的历史背景,避免抽象讲解。在问题设计上,“忆辉煌 — 析困境 — 寻出路 — 寻过程” 的问题链,衔接紧密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先回顾前四次反“围剿” 胜利,再剖析第五次失败原因,进而推导战略转移决策,最后聚焦长征初期困境,引导学生逐步理解 “远征” 的必然性。活动安排上,自主学习标注长征路线、组内交流提炼信息等环节,既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与合作探究能力,又通过湘江战役兵力锐减等关键史实,强化情感冲击,让学生深刻认识 “左” 倾错误危害,为后续学习遵义会议的转折意义做好铺垫,同时兼顾知识传授、素养培养与家国情怀的渗透,实现历史教学的多维目标。
问题探究(二) 任务2:转折与新生:遵义会议
副标题:走向成熟?——历史的抉择
问题链导学:
Q1. (定乾坤)1935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了哪些根本问题?Q2. (评意义)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播放视频】遵义会议Q1. (定乾坤)1935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了哪些根本问题?开始长征的初期,红军几乎全军覆灭,濒临绝境,血的事实让红军将士对错误的军事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要求改变组织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红军如何重整旗鼓、振奋士气的呢?我们共同学习遵义会议。【自主学习】请同学阅读教材90页,结合视频,找出遵义会议的内容;并结合展示的材料,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内容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情景模拟:遵义会议的一封信】 假设你是参加遵义会议的一位红军指挥员,会后你给留守根据地的战友写一封信。请在信中告诉他:①会议前部队的危急情况;②会议上最重要的决定是什么;③你对未来前景的看法和信心。通过写作深化对会议意义的理解。示例:亲爱的战友: 见字如面!此刻我在遵义军中,提笔时心中既有历经危难后的感慨,更有重获方向的振奋,特将近日大事与你细说。 此前我军连续遭遇挫折,湘江一战伤亡惨重,兵力锐减,又面临敌人围追堵截,不少同志心中都生了迷茫—— 下一步该往哪走、怎么打,成了迫在眉睫的难题,部队处境称得上万分危急。 万幸的是,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会议。会上最重要的决定,便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纠正了之前的错误军事路线。这一决定像一盏灯,瞬间照亮了前路,同志们讨论时的劲头都不一样了,纷纷说“这下有希望了”。 至于未来,我如今满是信心。有了正确的领导,再加上咱们红军不怕牺牲、敢打敢拼的劲头,定能冲破敌人的封锁,找到适合我们的发展道路。你们在根据地坚守不易,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定会迎来胜利的重逢! 望你多保重,等候我们的好消息! 你的战友 [日期略]Q2. (评意义)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的开始,总结了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教材的第二目勾画遵义会议的内容,并分条标清序号。 1、围绕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素养,选关键史料数据,以具体事实让学生直观感知长征艰难,落实知识目标并为感悟精神、培养情怀奠基。2、按 “军事 — 自然 — 生活” 分类,总述加典型案例具象化困境,精简语言提数据,适配学生认知。3、对接课堂活动,提供素材助学生代入情境,深化理解,为后续探究奠基。
问题探究(三) 任务3:意志与奇迹:红军长征的胜利
副标题:何以胜利?——苦难的辉煌
问题链导学:
Q1. (历艰险)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Q2. (显智慧)红军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Q3. (悟精神)长征的胜利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Q4. (悟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阅读材料】Q1. (历艰险)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长征途中,红军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一、军事:重兵围追堵截 蒋介石调上百万兵力(含中央军及粤、桂、湘军等),天上飞机轰炸,地上大军追堵。中央红军平均3天一战,每300米就有1人牺牲。湘江战役尤为惨烈:红三军团守新圩、红一军团战脚山铺均伤亡惨重,红五军团34师、红三军团18团为掩护主力,大部壮烈牺牲。此后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等战役接连,战斗激烈。 二、自然:极端环境阻隔 江河高山:跨越近百条江河(如赤水河),翻越约40座高山,20余座海拔超4000米,5 座终年积雪。夹金山(海拔4260米)天候恶劣,战士衣衫单薄、靠辣椒水御寒,不少人倒在雪山。 草地陷阱:川西北松潘大草地纵横数百公里,海拔3000-4000米,沼泽遍布、气候寒冷。雨季易陷泥潭,夜晚露天宿营,多有战士冻亡。 三、生活:缺衣少食绝境 进草地前筹粮困难,很快断粮,战士靠挖野菜、啃草根充饥(部分野菜有毒)。衣物单薄,多穿草鞋甚至赤脚,难以抵御严寒。尽管面临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红军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成功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提示;军事上: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条件:恶劣环境、雪山草地;生活上:缺衣少食。1.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后)【播放视频】四渡赤水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的计划,使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后,中央红军佯攻贵阳,吸引国民党军兵力,随后直奔金沙江。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2.克服天险三军会师【播放视频】Q2. (显智慧)红军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跳出国民党军包围圈。但蒋介石继续调动十几万大军围追堵截,扬言要让红军在水流湍急、插翅难飞的天险大渡河全军覆没。成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打破了蒋介石妄图使红军在大渡河全军覆没的计划。红军渡过大渡河后继续北上,来到位于川康边界的大雪山——夹金山。师:我们可以看到,红军战士面对重重困难不怕吃苦,仍然保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具有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师: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展示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师: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二万五千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征途。3.长征胜利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材料结合课本92页的内容,说一说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PPT 出示三则材料:材料一: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 3 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材料二:“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 ——毛泽东材料三: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师生共同分析每段材料,从材料中分析出长征胜利的三个方面的意义。生回答后,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4.长征精神【看日记,思精神】Q4. (悟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呈现长征日记“粮食和野菜吃光了,饿得没办法。炮兵连炊事员苏清伍同志说,穷人过年过节买不起肉,就捡财主丢掉的猪皮煮汤吃。他一提醒,大家就把牛皮带、枪皮带、旧牛皮鞋用水泡后煮了吃。我的皮包装过盐,煮好后吃起来还挺有味道,有的同志开玩笑说,真像墨鱼炖鸡的味道。许多同志因病、伤、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倒在路上,实在悲痛!”最后,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教师总结〕:学习1:红军战士爬雪山、过沼泽草地,克服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学习他们坚定信念,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学习2: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3:长征途中缺衣少食,风餐露宿,战士们不怕吃苦,可以学习到他们身上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精神。革命先辈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精神遗产就是长征精神(多媒体展示“长征精神”)。习近平主席曾说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请问“作为中学生,你如何在新时代走好长征路?”请自己思考2分钟,然后向大家大胆展示。红军长征的胜利除了红军发扬的长征精神引领之外还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红军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通过提问“红军为什么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支持?从中看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中国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教师:红军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军纪严明,帮助群众打军阀,从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军长征的胜利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学史崇德】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平均每天行军71里……翻过 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提示:3: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沼泽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提示4: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学生积极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长征故事和文学诗作。提示:两次,分别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提示:长征胜利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精神: 1、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坚定理想、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团结拼搏、顾全大局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本设计紧扣“何以胜利——苦难的辉煌” 主线,分层落实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通过视频、材料、地图等多元资源,先以具体史料(如 “每300 米1人牺牲”“皮带充饥日记”)具象化长征险阻,助学生通过史料实证理解历史;再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案例,结合小组合作分析胜利原因,渗透唯物史观,让学生认识“正确领导 + 群众支持”的关键作用。活动设计贴合学生认知,如路线图分析、日记感悟等,将抽象的“长征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场景,既培养时空观念与合作能力,又通过 “新时代长征路” 的提问,衔接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传承精神。同时,以少数民族支持等细节,深化对党的宗旨的理解,实现知识传授、素养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为单元“革命探索” 主线收尾,凸显长征胜利的历史与精神价值。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以“起承转合”的逻辑进行总结:
· 起(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战略转移。
· 承(过程): 历经艰难险阻,付出巨大牺牲。
· 转(转折): 遵义会议,确立正确领导,转危为安。
· 合(胜利与意义):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取得伟大胜利,铸就长征精神。 总结升华: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总结归纳,促使知识内化。
课堂练习 1.(25-26八年级上·贵州遵义·课后作业)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红军遭遇严重挫折,苏区大部分区域丧失。其结果是红军( )A.被迫开始了长征 B.开展了北伐战争 C.召开了古田会议 D.进行了三湾改编【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红军遭遇严重挫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A项正确;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1927年,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在进军途中,毛泽东在江西永新的三湾对部队进行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2025九年级下·西藏·学业考试)九十年前,长征途中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带领红军不断摆脱困境,成功抵达陕北。这次“会议”是( )A.中共二大B.洛川会议C.古田会议D.遵义会议【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的“转折意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及“成功抵达陕北”等关键信息指向遵义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遵义会议在长征途中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项正确;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与长征无关,排除A项;洛川会议聚焦全面抗战路线,排除B项;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但时间与长征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2025·四川资阳·中考真题)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长征艰难的历程。其中歌唱红军声东击西,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 )A.《遵义会议放光芒》 B.《四渡赤水出奇兵》C.《过雪山草地》 D.《大会师》【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红军声东击西,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结合所学可知,四渡赤水是长征中的经典战例(1935年),毛泽东指挥红军在赤水河区域四次迂回穿插,佯攻贵阳、威逼昆明,成功摆脱国民党40万军队围堵,体现了“出奇兵”和“声东击西”的战术精髓,B项正确;《遵义会议放光芒》歌颂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未涉及具体战术行动,排除A项;《过雪山草地》反映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苦行军,侧重自然环境挑战,排除C项;《大会师》》描写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与战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2025·山东济宁·模拟预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生动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某次战役后的决心与斗志。这首词反映出来的长征精神是( )A.无私奉献B.视死如归C.敢为人先D.乐观主义【答案】D【详解】据题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和所学知识可知,“不怕”“只等闲”等词语生动地体现出红军在面对长征途中无数艰难险阻时,依然保持着积极、豁达、乐观的心态,把艰难的行程当作平常之事,充分反映了乐观主义精神,D项正确;“无私奉献”强调牺牲个人利益,与诗句无关,排除A项;视死如归侧重于面对死亡毫不畏惧,诗句主要体现的不是对死亡的态度,而是对待长征艰难行程的态度,排除B项;敢为人先突出的是敢于走在前面、勇于创新等,与诗句所表达的对长征艰难的看法和态度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1. 本课内容磅礴厚重,需合理分配时间,重点讲透遵义会议和长征精神。
2. 要处理好“苦难”与“辉煌”的辩证关系,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过程的惨烈与艰辛,又要引导他们看到其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之光,避免单纯渲染苦难。
3. “故事会”活动要提前布置,指导学生筛选最能体现长征精神内核的故事,防止故事流于表面。
4. 要注重情感升华,通过视频、图片、诗歌等多种形式,让长征精神真正触动学生心灵。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革命的探索:考验与转折)
一、危局与突围:为何远征?
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左”倾错误)
决定:战略转移 → 长征开始(1934.10)
二、转折与新生:遵义会议(1935.1)
内容:解决军事、组织问题 (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
意义: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意志与奇迹:何以胜利?
历程:艰难险阻 → 伟大奇迹 (军事斗争、自然挑战、生存极限)
会师:甘肃会宁(1936.10)→ 长征胜利结束
核心:长征精神(信念、奋斗、牺牲、团结)
意义: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教
学
设
计
元
单
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