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新版教材课时背记要点与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新版教材课时背记要点与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3 13:4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单元概述:国民革命运动 工农武装割据 红军长征
国共合作:1924年----1927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进行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国共对立:1927年----1937年,一方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围剿共产党和工农群众;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并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日渐成长壮大,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单元时空:
1.阶段特征:国共合作、国共对立
(1)政治:国共两党从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到分裂对峙;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由照搬苏俄“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到逐渐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适合本国具体国情的革命新道路。
(2)经济: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3)思想文化: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2.中外联系:中国借鉴俄国革命经验,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失败后将革命重心转向农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日本加紧侵华,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3.专题线索:
一条主线 国共两党关系从合作到对峙。
一条道路 井冈山道路
两大革命 国民革命、土地革命。
两个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五次会议 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八七会议、古田会议、遵义会议。
五大事件 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2022年课标】
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悟长征精神。
【思维导学】
【名词解释】工农武装割据: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其中,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背记要点】
知识点1、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①五次反“围剿”: 1930年至1933年,中央红军进行五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失利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导致)
五次“围剿”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
国民党军人数 共产党军人数 红军指挥官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次 10万 4万 毛泽东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如避敌主力、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打敌虚弱等 红军胜利
第二次 20万 3万
第三次 30万 3万
第四次 50万 — 朱德、周恩来
第五次 50万 8万 博古、李德 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的错误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击 红军失利
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形,在前四次反“围剿”的过程当中,红军采取的战略是集中优势兵力,利用有利条件,寻找敌人弱点,各个歼灭敌人,都取得了胜利。
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②长征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长征。蒋介石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红军面临被一举消灭危险。在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知识点2、遵义会议(1935.1)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 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知识点3、红军长征的胜利(1934.10-1936.10)
①艰苦行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
②胜利结束: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③历史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 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④认识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易错易混】
1.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会议。
2.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红军长征结束的时间是1936年,不是1935年。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不是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4.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革命中心地区的转移,即由江西瑞金转移到陕西延安。
【知识拓展】
1.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进行了哪些探索 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
①探索: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进军农村,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②启示: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绝对控制权。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即坚定的革命信念,坚韧不拔、不怕牺牲、实事求是的精神。
2.认识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背记技巧】:
(一)时间轴串联法:梳理核心事件脉络
按时间顺序串联关键节点,形成清晰时间线,避免混淆事件先后:
1930-1933年:中央红军五次反 “围剿”(前四次胜,第五次因 “左” 倾错误失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冲破四道封锁线,渡湘江(损失惨重),改向贵州,强渡乌江,克遵义
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二)关键词提炼法:聚焦核心信息
针对每个知识点,提炼“事件 + 关键要素”,快速联想完整内容:
1.五次反“围剿”:1930-1933年、前四胜(集中兵力歼敌)、第五败(“左”倾错误)→ 被迫长征
2.长征开端:1934.10(瑞金出发)、湘江损失、改道贵州、克遵义
3.遵义会议:1935.1、内容(纠“左”、肯定毛主张、选常委、免博古李德权)、意义(生死转折、党成熟标志)
4.长征进程:四渡赤水(打乱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1935.10)、会宁会师(1936.10,胜利)
5.长征意义:保力量(转危为安)、播种子、铸精神、开新局;长征精神:5 点核心(利益至上、不怕牺牲、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依靠群众)
(三)逻辑关联法:理解事件因果与影响
1.因果链: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因:“左”倾错误)→ 被迫长征(果);长征中湘江惨败(因:错误指挥)→ 召开遵义会议(果);遵义会议纠错误(因)→ 长征走向胜利(果)
2.意义关联:遵义会议“挽救党、红军、革命”,为后续长征胜利奠定基础;长征胜利“保存基干力量”,为抗战和革命新局面打基础
(四)口诀记忆法:简化复杂内容
1.反“围剿”与长征开端:“三零到三三,五次反围剿;前四打得好,第五左倾糟;瑞金离,湘江悲,改道贵州奔遵义”
2.遵义会议:“三五一月遵义开,纠左肯定毛安排;选常委,免兵权,生死转折党变乖”
3.长征进程与胜利:“四渡赤水乱敌算,金沙跳出包围圈;大渡泸定雪山险,草地过后吴起见;三六十月会宁聚,长征胜利定大局”
4.长征精神:“利益高、不怕苦、守实际、顾大局、靠群众”
【背记检验】:(自我提问巩固)
1.中央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 “左” 的错误)
2.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和出发地分别是?(答案:1934 年 10 月,江西瑞金)
3.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及核心内容有哪些?(答案:1935 年 1 月;内容:纠正博古等人4.在军事和组织上 “左” 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5.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是什么?(答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6.长征中,红军哪一行动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哪一行动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答案: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
7.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答案: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8.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答案: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9.长征精神包含哪几方面核心内涵?(答案: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信念;②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群众生死相依、艰苦奋斗)
【教材问题解答】
【想一想】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参考答案】:
因为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确立其领导地位。此前红军因错误指挥陷入危机,会议后红军摆脱被动,走向胜利;同时,党开始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问题,标志着从幼年走向成熟,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故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研读】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12月27日)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参考答案】:
长征是历史壮举:作为“宣言书”,它向世界彰显红军英雄气概;作为“宣传队”,在11省向两万万人民宣传红军解放道路;作为“播种机”,在沿途播下革命种子,为后续革命发展奠定基础,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铸就的长征精神更是宝贵财富。
【课后活动】
1. 结合本课所学,说说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
【参考答案】
军事上,遭国民党围追堵截,需突破封锁线、激战湘江等;自然环境上,要爬雪山(如夹金山)、过草地(沼泽密布、缺粮);物资上,粮食短缺、衣物匮乏,常面临饥饿寒冷;还有行军疲劳、伤病困扰等。
2. 你听说过“半条被子”的故事吗 搜集相关资料,讲述跟长征有关的故事。
【参考答案】
1934年,3名红军女战士在湖南汝城借宿徐解秀家,见其无被,临走时把仅有的被子剪下一半留下。这个故事体现了红军与百姓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鱼水情,是长征中军民情深的生动写照。
【知识拓展】萧华将军与《长征组歌》
“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这是《长征组歌》中的一段歌词。歌词作者是萧华,他18岁参加长征,过草地时任红二师政委。1964年9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在杭州疗养时,忆起那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倒下去的战友,夜不能寐,奋笔疾书,用激情和泪水创作了《长征组歌》歌词。1965年8月1日,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由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在首都人民剧场首演。《长征组歌》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险、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基础巩固】
1.“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此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挺进大别山 C.红军长征 D.抗美援朝
2.(2025·安徽·模拟预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事件发生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25-26八年级上·贵州遵义·课后作业)2025年7月,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某旅行团组织开展“我的长征”拉练活动,重走了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他们选择的路线正确的是( )
A.瑞金——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会宁、将台堡
B.瑞金——大渡河—金沙江——赤水——过草地——翻雪山—吴起镇
C.瑞金——金沙江——大渡河—赤水——翻雪山—过草地——会宁、将台堡
D.瑞金——大渡河—赤水——金沙江——过草地——翻雪山—吴起镇
4.(2025·四川成都·三模)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依托丰富的历史题材,运用绘画等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建党百年的辉煌历程。下列美术作品现的党史故事中,发生在四川的是( )
A. B.
C. D.
5.(2025·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从东南到西北,从红土地到黄土地,战略转移的顺利完成,不仅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而且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新的落脚点,找到了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据此可知,“战略转移的顺利完成”( )
A.确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6.(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在新时代,《长征组歌》仍被频繁演出,许多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这表明《长征组歌》( )
A.在新时代已失去价值 B.对青少年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C.只适合老年人观看 D.内容与新时代青少年无关
【能力提升】
7.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 )
A.北伐战争 B.挺进大别山 C.转战陕北 D.红军长征
8.(2025·四川巴中·中考真题)某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绘制了以下时间轴。
据此判断,该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程 D.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9.(2025·山东枣庄·中考真题)作家魏巍以诗人的激情和史家的严谨创作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叙述了从湘江之役开始,占遵义……翻雪山、过草地,以宏大的结构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率领军队战略转移的奇迹。小说描述的是(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0.(2025·江苏南通·二模)1936年红军过草地时由于断粮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甚至煮皮带吃,14岁战士周广才宁肯忍饥挨饿,也要将吃剩的半截皮带留下来,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半截皮带”的故事生动诠释了( )
A.坚定信念 百折不挠 B.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
C.人民至上 鱼水情深 D.实事求是 敢闯新路
11.(25-26八年级上·贵州遵义·课后作业)下面所示内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向其所属部队发布的一些纪律规定(节选)。据此推断,这些纪律规定应发布于( )
◆我军人员一律露宿街头,不住民房,不进经堂◆不撕毁藏胞门楣挂着的红布和门板贴着的佛像◆公平买卖,态度和蔼,爱护藏胞牲畜、庄稼◆这一带吃水困难,要帮助藏族老人背水
A.北伐战争期间 B.井冈山会师后 C.红军长征途中 D.长征结束之后
12.(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长征组歌》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让人们在艺术欣赏中了解长征历史,感受长征精神。”这主要强调了《长征组歌》的( )
A.音乐艺术价值 B.历史教育价值
C.商业娱乐价值 D.科学研究价值
【拓展创新】
13.(25-26八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五四精神】
材料一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红船精神】
材料二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红船上完成了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红船是中国共产党起航的地方,是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开端,是开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起点。
——王京清《“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长征精神】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五四运动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2)材料二中红船精神所表达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4)你认为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14.(25-26八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习近平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的讲话(2017年10月31日)
材料二 1927年9月,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提出放弃攻打长沙,向南转移到反动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10月底,部队顺利到达目的地,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寻找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斗争中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见下列图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中共一大会址“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寻找到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在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说你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C A C B B
题号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C C A C B
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C项正确;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与“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内容不符,排除A项;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中的伟大转折,与“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内容不符,排除B项;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保家卫国的一场战争,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与“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该会议召开于长征途中的贵州遵义。结合地图可知,③位于贵州北部,符合遵义的地理位置,C项正确;①是吴起镇,其标志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胜利完成长征,排除A项;②位于甘肃,是三大主力会师地会宁,排除B项;④位于江西,是革命根据地瑞金,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随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紧接着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所以“瑞金——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会宁、将台堡”正确,A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序均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征时期的飞夺泸定桥发生与四川地区,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期间,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抚,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游船上,以游客泛舟为施护,继续进行,最终完成会议议程,排除A项;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排除B项;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典礼,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题干中“战略转移的顺利完成”指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句意强调长征使党和红军摆脱了国民党的围剿,保存了革命力量,并找到新的根据地(如陕北)。B项“保存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准确概括了长征胜利的核心意义,符合题干描述,B项正确;A项“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是遵义会议的意义,属于长征过程中的事件,并非转移完成后的直接结果,排除A项;C项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与长征无关,排除C项;D项是1949年渡江战役后南京解放的意义,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据题干“许多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可知,《长征组歌》再现长征艰难历程,在当前时代具有教育价值,尤其对青少年思想教育有积极作用,B项正确;“失去价值”与题干“频繁演出”矛盾,排除A项;“只适合老年人”与“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相悖,排除C项;“内容无关”则与“培养爱国情怀”的表述冲突,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和所学可知,1933 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D项正确;北伐战争主要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与题干“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不符,排除A项;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6月,是主动进攻到国民党统治地区,与题干“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不符,排除B项;转战陕北是解放战争时期为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而进行的行动,与题干“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1921中共一大;1927八七会议;1935遵义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逐渐走向成熟,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程,C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在1937年,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主要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遵义会议与国民革命运动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中的事件主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历程,而非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据题干“作家魏巍以诗人的激情和史家的严谨创作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叙述了从湘江之役开始,占遵义……翻雪山、过草地,以宏大的结构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率领军队战略转移的奇迹”和所学知识可知,《地球的红飘带》这部小说叙述了从湘江之役开始,占领遵义、翻雪山、过草地等事件,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率领军队战略转移的奇迹。这些历史事件都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典型历程,C项正确;北伐战争主要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没有这些行程,排除A项;抗日战争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重点不在这些行程,排除B项;解放战争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也不符合这些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由题干“1936年红军过草地时由于断粮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甚至煮皮带吃,14岁战士周广才宁肯忍饥挨饿,也要将吃剩的半截皮带留下来,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A项正确;自力更生,简而言之,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生活上的自给自足和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则是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和生活哲学。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人民至上的核心含义是人民在社会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国家的主人,拥有全部国家权力 ,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最能体现这一核心的史实是开创井冈山革命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不撕毁藏胞门楣挂着的红布和门板贴着的佛像”“公买公卖,态度和蔼,爱护藏胞牲畜、庄稼”“这一带吃水困难,要帮助藏族老人背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期间共经过14个省份,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军长征途中途经藏族所在地,C项正确;1926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作战区域主要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与西藏地区无关,排除A项;1928年,井冈山会师后,方志敏、贺龙、刘志丹、彭德怀、邓小平、徐向前等人也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主要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与西藏地区无关,排除B项;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与西藏地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据题干“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它让人们在艺术欣赏中了解长征历史,感受长征精神。”可知,《长征组歌》通过艺术形式传递长征历史与精神,强调其历史教育功能,B项正确;题干承认它是音乐作品,但用“不仅是”表示这不是主要强调点,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商业或娱乐内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题干未提科学分析或学术研究,强调的是通过艺术形式进行历史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
13.(1)理解:五四精神是指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他们追求进步,倡导民主和科学,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3)理解:长征精神是指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的精神。
(4)现实意义: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详解】(1)理解:根据材料一“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的信息,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知识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并通过坚决的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没有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由此可知,五四精神是指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他们追求进步,倡导民主和科学,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初心使命:依据材料二“是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开端,是开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起点”的信息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由此可知,红船精神所表达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3)理解:根据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信息,结合所学红军长征的知识可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开始长征,在长征过程中,中国红军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从不退缩,坚定信念,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由此可知,长征精神是指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的精神。
(4)现实意义:本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学生可依据上述材料描述的典型事件的相关知识总结自己的感悟,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以身作则,勇当先锋,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4.(1)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名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困难: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食物的匮乏等;(写出两点即可)
标志: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4)中国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革命道路是在不断地斗争和实践中找到的。
【详解】(1)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梦想起航”意味着一个伟大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的“梦想”就是领导中国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个梦想始于中共一大的召开。因此,回答此题,其实就是复述中共一大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即: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革命道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井冈山根据地为起点,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道路被称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与俄国“城市中心论”完全不同。
(3)困难:解答此题,材料三的四张图片是解题关键。《翻过大雪山》:恶劣的自然环境(严寒、缺氧);《水草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沼泽、险恶);《泸定桥》:敌人的围追堵截(战斗、封锁);《吃的野菜》:极度的物资匮乏(缺粮、饥饿)。于是,答案可总结为: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食物的匮乏等。
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4)认识: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总结题,需要从前面三则材料中提炼出共同点和启示。材料一(中共一大):说明革命需要正确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材料二(井冈山道路):说明革命道路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材料三(长征):说明革命道路是艰难曲折的,需要坚定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胜利。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