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作业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12:0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作业设计
一、课前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1.自由朗读课文,选择最喜欢的语段,录制一段2-3分钟的朗读音频上传到QQ文件夹里。
2.给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
熬( ) 嫩( )芽 分歧( ) 一霎( )时
拆( )散 粼粼( )
(二)发展性作业
3.自读课文,从语言、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在课文旁作三处批注,字数不限。(在课本上批注,拍照上传QQ文件夹内)
4.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所写内容。
提示: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摘录文中语句进行概括。
二、课中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5.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和重音(词语下面加划线),注明朗读的语气语调,并简述理由。
(1)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理由: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理由:
(3)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理由:
(4)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理由:
6.有人认为“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叙述不简洁,应该删去“我的”;二是语序不恰当,应将“我”与“我的母亲”对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二)发展性作业
7.写出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8.课文中一共写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的人物:
喜欢理由:
9.请用思维导图,画出“我们”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表现出来情感氛围或人物相互关系图。
三、课后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10.收集2-3句描绘菜花、桑树、池塘的古诗句,工整地抄录下来。
(二)发展性作业
11.请以“有家真好”为题,写一个片段,字数在150左右。
参考答案
1.略
2.áo nèn qí shà chāi lín
3.示例一: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批注:此句写出“我”对母亲的关心。“应该”一词,强调“走走”的意义与价值。]
示例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批注:“又”说明母亲身体一直不好;“熬”说明母亲倍受病痛折磨,“严冬”说明天气对母亲的严酷。这个句子传达出“我”对母亲健康的担忧,为母亲渡过严冬庆幸,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示例三: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批注:两个“听”,意味深长。因为“我”关心母亲,担心母亲的健康,建议母亲多走走,是为母亲好;小时候,母亲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我,让我健康成长。“听”中体现出融洽和谐的母子关系,写出母慈子孝的深刻内涵。]
4.我们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
5.(1)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理由:“我们”是此句的主要人物,强调一家人的亲密;“散步”是核心事件,重读强调动作;“我”“母亲”“妻子”“儿子”是家庭角色的核心,重读突出家庭成员的平等与亲密。句子描绘了家庭在田野散步的日常场景,氛围轻松愉快,平调能传递出家庭的温暖与和谐,符合“散步”的悠闲感。
语气语调:轻快、温馨的平调。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理由:“熬过”是句子的核心动作,重读体现母亲度过严冬的艰辛;“严冬”是“熬过”的对象,重读强调冬季的恶劣环境,突出母亲的坚韧。
语气语调:沉重、感慨的降调。
句子表达了对母亲度过严冬的庆幸与心疼,“熬过”一词带有辛酸感,降调能传递出沉重的情感,符合对母亲健康的关切。
(3)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理由:“突然”突出小家伙叫喊的急切与惊喜;“前面”“后面”强调空间上的对称;“妈妈和儿子”重复两次,重读突出家庭的完整与温馨。
语气语调:欢快、惊喜的升调。
小家伙的话充满童趣,发现“前面后面都是妈妈和儿子”的对称关系,表现出孩子的天真与兴奋,升调能传递出欢快的情绪,符合孩子的性格特点。
(4)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理由:“一霎时”突出感受的突然;“责任的重大”是句子的核心,重读强调“我”对家庭责任的觉醒;“领袖人物”“严重关头”类比对家庭的责任,重读突出责任的重要性。
语气语调:庄重、严肃的降调。
句子表达了对家庭责任的深刻认识,“责任的重大”“领袖人物”“严重关头”等词语带有庄重感,降调能传递出严肃与坚定的情感,符合“我”作为家庭支柱的心态。
6.我不同意这种看法。(1)“我的”并非多余,而是将“我”放在家庭关系的中心,突出“我”对于每一位成员的在意与责任。我以家人为最最亲密亲爱的人,他们是“我”的全部。母亲需要“我”的赡养与侍奉,妻子需要“我”的关爱与扶助,儿子需要“我”的养育与教导,“我”要守护家人的安全。若删去“我的”,句子虽更简洁,但情感的温度与责任的重量会大大削弱,无法体现“我”作为家庭核心的角色定位。(2)句中安排的语序符合家庭角色顺序和情感表达的需要。从“我”(家庭的核心)到“我的母亲”(长辈)、“我的妻子”(伴侣)、“我的儿子”(晚辈),既体现了长幼有序的传统伦理,也暗含了“我”对家庭成员的关注顺序——先关注长辈(母亲),再关注伴侣(妻子),最后关注晚辈(儿子)。这种顺序符合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观念,也与文中“我”作为家庭决策者的角色一致(如解决散步分歧时,“我”优先考虑母亲的需求)。若调整为其他顺序,则会打破这种逻辑顺序,显得生硬且不符合情感表达习惯。
7.(1)小时候,“我”是母亲羽翼下的孩子,对母亲的话充满信任与顺从,那是孩子对长辈的依赖;如今,母亲老了,身体不好,把“我”当作生活的依靠,“听我的话”成为她表达信任的方式。这种变化不仅是角色的转换,更是亲情的延续——当年母亲照顾“我”的点点滴滴,如今变成了“我”对母亲的照顾与尊重。它让我们看到,亲情是一条流淌的河,从童年到老年,始终滋养着彼此的生命。
(2)母亲“要走大路”,是因为“大路平顺”——她老了,身体不便,需要安稳;儿子“要走小路”,是因为“小路有意思”——他小,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这两种需求看似矛盾,实则都是对亲情的期待:母亲希望“我”能顺着她的心意,让她安心;儿子希望“我”能陪他玩,让他快乐。“我”作为中间人,需要在“顺从母亲”与“满足儿子”之间做出选择,这种分歧恰恰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体谅与关爱。
(3)“我”与妻子作为中年人,肩负着“赡养老人”与“抚养孩子”的双重责任,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而“母亲”与“儿子”被“背起”的状态,则象征着他们在家庭中的被呵护与被关爱。“背”,不仅是身体的支撑,更是亲情的传递——当年母亲背过“我”,如今“我”背母亲;如今妻子背儿子,将来儿子背妻子。如果说当年母亲背我是爱的付出,我背母亲则爱的回报;现在妻子背儿子是爱的付出,那么将来儿子也会像今天的我一样。生命的接力就这样代代延续,爱的火炬就这样代代相传。
(4)“高大”一语双关,既符合她作为长辈的身体特征,隐含着她曾经为家庭付出的辛劳;“瘦”点出母亲长年操劳后的身体状态,暗示她为家庭作出的奉献;“自然不重”暗示“我”对母亲身体状况了如指掌,背母亲的行为多次发生,传达出“我”对母亲的深切关爱。“很胖”说明儿子被照顾得很好,“幼小”强调他的年龄,其胖是稚嫩、柔软的,“自然也很轻”既是客观描述,更透露出“我”对孩子的怜惜。
8.示例:我最喜欢的人物:母亲
理由:(1)慈爱包容:母亲虽年迈,却始终保持着对家人的温柔。当孙子提出“走小路有意思”时,她没有固执己见,而是为了孙子的快乐,放弃自己习惯的平顺大路。这种“隔代亲”的慈爱,让家庭氛围充满了烟火气的温暖。(2)信任依赖:母亲对“我”的信任贯穿始终,本不愿散步,却听从“我”的劝告,遇到走不过去的地方叮嘱“我”背她,如此依赖,让母子关系更加深厚。(3)坚韧乐观。母亲经历了“熬过严冬”的生命考验,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她愿意和家人一起散步,在分歧中主动妥协,体现了她对生命的珍惜与乐观。
选择其他人物亦可。如选“我”,可围绕“孝顺母亲”“关爱儿子”“尊重妻子”“重视家庭”进行阐述;如选妻子,可围绕“体贴贤惠”“尊重丈夫”“呵护儿子”等方面进行论述;如选儿子,可围绕“聪明可爱”“尊重奶奶”“崇拜爸爸”“乖巧懂事”等方面论述。
9.示例一:
示例二: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文章内容,都可视为正确。
10.(1)含“菜花”的古诗句
①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②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范成大《田园四时杂兴》之一)
③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查慎行《晓过鸳湖》)
(2)含“桑树”的古诗句
①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曹植《美女篇》)
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3)含“池塘”的古诗句
①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②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③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11.示例一
暮色四合时,厨房里飘来番茄炒蛋的香气。母亲在灶台前翻炒,油星溅在她围裙上;父亲戴着老花镜读报,见我进门便摘下来问:"饿了吧?"弟弟把剥好的蒜瓣放进碗里,油亮的蒜仁衬着他沾着葱花的手指。
我们围坐在方桌前,瓷碗碰出清脆的声响。母亲总把鱼肚子夹给我,父亲悄悄把辣椒拨到自己碗里。窗外的路灯次第亮起,将我们四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叠成一片温暖的剪影。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有家真好——它是热汤里飘浮的葱花,是争吵后递来的纸巾,是无论走多远都亮着的那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