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单元内容概述
大单元整合
1915年
1918年
1919年
1921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
思想文化近代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的革命精神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从1915年到1922休刊,《新青年》带领当时的中国人走过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
创刊于1915年9月
停刊于1926年7月
曾经走过10年10个月
共出版了9卷+4期季刊、5期不定刊
《青年杂志》封面
《新青年》封面
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
国
历
史
————革命新局面的开创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会址
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
01
素养目标
03
整体感知
04
问题探究
05
拓展延伸
06
课堂反馈
07
板书设计
08
作业布置
02
新知导入
本课定位
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从马克思主义传播(李、陈宣传,与工运结合),到中共诞生(一大定名称目标、二大补民主纲领),再到工运高涨与反思,形成完整时序链。
横向维度拓展:从思想(马论传播)、阶级(工人壮大)、组织(早期组织)维度解析建党条件,从政治、社会维度分析中共诞生影响。
核心定位锚定:明确中共诞生是“开天辟地大事变”,锚定其以新核心、思想、目标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关键历史地位。
素养目标
2022年课程标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 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感悟伟大建党精神。
一、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理解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时空观念:将中共诞生置于五四运动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前的特定时空背景下,理解其承前(五四运动)启后(国民大革命)的历史地位。
3.史料实证:通过解读《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共一大和二大纲领、工人运动等史料,实证建党背景、过程及其初期活动,形成对历史的客观认识。
4.历史解释:多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解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和“焕然一新”的深刻内涵;客观分析第一次工运高潮的意义与教训。
5.家国情怀:感悟早期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共诞生的关键;多角度分析“焕然一新”的深刻内涵;客观解读第一次工运高潮的意义与教训。
新知导入
狄仁杰的迷惑
1920年春,受陈独秀委托,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全身心投入《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翻译。他以日文版为底本,与英文版相对照,于4月底完成了中文译稿。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很快风行全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成立的 它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中文全译本
任务0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星火初燃: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问题链导学:
问题链一(探背景):
Q1. (唯物史观) 五四运动后,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为哪种理论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Q2. (史料实证)谁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们通过哪些方式进行传播?
Q3. (承上启下) 五四运动中,哪个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这为一种新理论的传播提供了什么?
Q 4. (历史解释) 当时的中国,思潮纷杂,马克思主义为何能脱颖而出,吸引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
①国际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②国内背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有了新的觉醒,马克思主义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
材料一 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选集》第4卷
材料二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选集》第4卷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思想基础
新知讲解
Q1. (唯物史观) 五四运动后,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为哪种理论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思想条件:百家争鸣的氛围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
站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前列的是李大钊。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主要著作: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①通过报刊传播。
随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②通过团体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毛泽东、陈望道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
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方式:
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相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
——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促使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继续奋斗,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Q2. (史料实证)谁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们通过哪些方式进行传播?
李大钊;
著文章、办刊物、论战
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
两张图表各反映了什么?
工人阶级的成长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你认为陈独秀的话有什么道理?
工人阶级是改造社会的主要力量,劳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不仅说明中国工人运动日益受到重视,而且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和思潮发生的巨大变化。
3、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为什么先进分子要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
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革命决心最坚定,组织性、纪律性最强,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准备条件.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开办工人识字班
创办工人刊物
劳动补习学校
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于1921年1月1日正式开学。开办初期,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等轮流担任教员,李大钊也到学校讲课 。
帮助工人组织工会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3、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A.组织工会;
B.开办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
C.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
Q3. (承上启下) 五四运动中,哪个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这为一种新理论的传播提供了什么?
工人阶级;
阶级基础:物质力量
新知讲解
1920年3月
李大钊、邓中夏等人在北京成立
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5月
陈独秀、李达等人在上海组织
第一个公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19年9月
周恩来等人在天津成立觉悟社
1920年9月毛泽东等人在
长沙成立长沙文化书社
4、建立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促使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继续奋斗,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Q 4. (历史解释) 当时的中国,思潮纷杂,马克思主义为何能脱颖而出,吸引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
因其科学性、革命性,特别是其指明的社会主义前途,契合了中国人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需求。
任务0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纲领制定
问题链导学:
问题链二(明诞生):
Q1. (时空观念) 简述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为何会议最后一天要转移到南湖游船上?
Q2. (历史解释) 中共一大通过了哪些重要决议?这标志着什么?
问题链三(析意义):
Q3. (核心素养综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Q4. (唯物史观)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指出当前阶段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这说明了什么?
①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
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投身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以他们为桥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③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olsheviki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新青年》第5卷第5号,1918年11月15日出版
④国际援助
1、中共成立的条件
新知讲解
读图,说说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分布有何特点?
①主要分布在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比较发达的大城市。
②在海外(日本、法国)也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秋,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新知讲解
中共成立的组织基础
点击播放视频
中国共产党成立
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无产阶级壮大
工人运动发展
五四运动
思想 基础
阶级 基础
组织
基础
共产国际的帮助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1).时间:
2).地点:
3).代表:
1921年7月
上海法租界 → 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代表全国53名共产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开。
8月初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最终圆满落幕。
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因上海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被迫于8月初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讲演中宣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为“七月一日”。
2.中国共产党成立概况
Q1. (时空观念) 简述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为何会议最后一天要转移到南湖游船上?
点击播放视频
新知讲解
①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③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
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者
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
结合以前的史实分析,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4). 内容
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
Q2. (历史解释) 中共一大通过了哪些重要决议?这标志着什么?
确定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选举领导机构;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诞生
新知讲解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5). 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适应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诞生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奋斗目标
革命结果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
胜利
农民阶级
失败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中体西用
变法图强
民主共和
维护清朝统治
君主立宪
三民主义
失败
失败
失败
绝对平均主义
四有两无社会
事实证明
(启示)
只有无产阶级可以领导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新的领导力量:
2.新的指导思想:
3.新的奋斗目标:
4.新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切合当时的国情吗?
不符合:
①对中国革命形势认识不准确;
②没有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知识拓展
Q3.(核心素养综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新的领导核心: 有了一个代表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政党。(谁来领导?)
新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用什么指导?)
新的奋斗目标: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是反帝反封建。(往何处去?)
新的阶级基础: 深深扎根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依靠谁?)
1.红船精神
①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②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③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2.建党精神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
拓展延伸
(1)时间:
(2)地点:
(3)主要内容:
1922年7月
上海
①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②党的最低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
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4)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吴玉章回忆录》
3.中共二大的召开
新知讲解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党的中央局成员、地方组织的代表,共12人,代表着全国195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也出席了会议。
Q4. (唯物史观) 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指出当前阶段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这说明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中共一大与中共二大对比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召开时间 1921年7月
召开地点 上海
与会代表 13人
纲领内容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实现共产主义 最终奋斗目标(最高纲领):
民主革命任务(最低纲领):
建设共产主义
1922年7月
上海
12人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比较提升
拓展延伸
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
进一步从思想上完成建党
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任务03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初试锋芒: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与反思
问题链导学:
问题链四(观实践):
Q1. (史料实证)成立后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Q2. (家国情怀)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了什么运动?这次工运高潮显示了怎样的力量?
问题链五(思教训):
Q3. (历史解释)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给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哪些深刻教训?
Q4. (承上启下) 这些用鲜血换来的教训,为中国共产党下一步的战略决策提供了什么?
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
了解工人群众生活
1、领导机构
新知讲解
Q1. (史料实证)成立后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也开始组织农民协会, 领导农民运动。1921年9月,经过共产党人努力,浙江萧山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 个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反抗地主压迫等斗争。1922年7月,共产党人彭湃在他的家乡广东海丰赤山约领导成立了农会。1923年元旦,彭湃又领导建立了海丰总农会,海丰全县的农民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知识拓展】
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全国工人运动高涨 持续 时间 13个月
罢工 次数 100多次
罢工 人数 30万以上
推向 顶峰
京汉铁路大罢工
2、成就
新知讲解
Q2. (家国情怀)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了什么运动?这次工运高潮显示了怎样的力量?
领导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
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力和号召力,工人阶级巨大的革命力量和牺牲精神。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时间
口号
意义
结果
1923年2月
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
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Q3. (历史解释)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给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哪些深刻教训?
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3、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新知讲解
Q4. (承上启下) 这些用鲜血换来的教训,为中国共产党下一步的战略决策提供了什么?
·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团结广大的农民阶级和其他革命同盟军。
·面对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
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和现实迫切性
点击播放视频
学史崇德
1923年2月7日,吴佩孚调动军队镇压京汉铁路罢工工人,制造了血腥的“二七惨案”。京汉铁路总工会汉口江岸分会工人领袖、共产党林祥谦被捕。刽子手将他绑在电线杆上,逼他下复工命令,遭到林祥谦严辞拒绝。刽子手先砍一刀,怒声喝道:“到底下不下上工命令?”林祥谦忍痛疾呼:“我们的头可断,工不可上的!”最后,林祥谦英勇就义。
“二七惨案”中林祥谦的壮举,是中共早期先辈崇高品德的缩影。
从其事迹可感悟“忠诚于信仰”的大德:面对吴佩孚军队屠刀,他坚守“头可断,工不可上”,以生命捍卫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工人权益,诠释了共产党人将理想置于生死之上的初心,让我们明白信仰是危难时的行动自觉。
还能感悟“心系于人民”的公德:他的斗争不为私利,而是为工人“自由”与“人权”,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用牺牲守护集体利益,体现“立党为公”,揭示“崇德”需心怀大众、担当为民使命。
更要践行“严于律己”的私德:他受酷刑仍保气节,“威武不能屈”。新时代青年当以此为范,在学习生活中守底线、迎困难,传承先辈精神。
“忠诚、为民、气节”
学史崇德
教学板书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革命新局面的开创
任务01、星火初燃: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条件:思想条件(百家争鸣) +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壮大)
过程:先驱宣传(李、陈) → 论战中扩大影响
结果: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建党思想基础奠定
任务02、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纲领制定
标志:中共一大(1921.7) 名称、目标、中心工作
完善:中共二大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
意义:开天辟地(全新:核心、思想、目标、前途)
任务03、初试锋芒: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与反思
表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 第一次工运高潮
意义:展现党的组织力和工人阶级力量
教训:必须建立同盟军和革命武装 → 推动国共合作
1.(24-25九年级下·广东广州·期中)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战后之妇人问题》一文,明确表达了“要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剥削才能够改变妇女的命运。”该文章( )
A.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地位 D.揭示了妇女对战争的憎恶
2.(2025·湖北武汉·中考真题)1921年7月的一天傍晚,身着长衫、中山装、西装等不同服装的10多名有志之士,怀着对共产主义的憧憬,从全国各地赶到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上海兴业路76号)。他们此行的目的是( )
A.发动二次革命 B.参加中共一大 C.组织工人运动 D.领导北伐战争
A
B
课堂反馈
3.(25-26八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在李大钊和党组织的领导下,1922年下半年,我国北方掀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潮,著名的有山海关京奉铁路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唐山制造厂工人罢工等。这说明( )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工人阶级革命的坚决性 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4.(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早期农民运动虽然遭到了国民党右派和地主豪绅的镇压,但它唤醒了广大农民的革命意识,为后来的土地革命积累了经验。”这表明早期农民运动( )
A.完全失败,没有任何意义 B.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C.使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D.导致了中国革命的暂时停滞
C
B
课堂反馈
中
国
历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