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单元内容概述
——大概念:中国革命的探索
大单元整合
课时关系梳理
革命统一战线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14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受挫
失败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然而,由于国民党内反动集团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
中国共产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毛泽东等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展土地革命,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934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革命道路探索
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国民革命是从1924——1927年,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其高潮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为目标的北伐战争。
1923
1924
1926
1927
1928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民党一大
北伐
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东北易帜
中共三大
国民革命的定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时期)
大 概 念 大 主 题
知识整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中
国
历
史
——国共关系的演变
1.为何合作?
(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困境,需要新的力量与方式)
2.合作何为?
(共同发动国民革命,打倒军阀列强)
3.合作何果?
(北伐胜利与突然破裂)
4.破裂何往?
(为下一课“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道路”埋下伏笔,说明革命道路的曲折性与多样性)。
01
素养目标
03
整体感知
04
问题探究
05
拓展延伸
06
课堂反馈
07
板书设计
08
作业布置
02
新知导入
本课定位
大单元贯通总纲
纵向时间串联:1924年国共合作建立,1926-1927年北伐与合作破裂,1927年武装起义与井冈山根据地创建,1928年井冈山会师,1934-1936年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会宁会师。
横向维度拓展:从国共关系演变、中共革命策略调整两方面解析历史,还融合语、政、地学科,借多元内容深化对革命发展的多维度认知。
核心定位锚定:以“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为主题,培养学科素养,让学生认识革命曲折,理解中共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素养目标
2022年课程标准: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等国民革命的史事;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性质。
一、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多元史料研读,从多方面探寻国共合作基础。从不同视角分析北伐胜利原因,如军队战斗力、民众支持等。(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2.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原理看,当时经济发展需稳定统一环境,国共合作适应此需求。国民党右派叛变致合作破裂,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唯物史观与历史解释)
3.革命先辈为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拼搏,统一战线意义重大,我们应增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认同。(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与标志;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及胜利进军的原因。
难点: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深刻原因;客观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新知导入
狄仁杰的迷惑
1922年夏,李大钊到上海会见孙中山,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孙中山热情邀请他加入国民党,李大钊表示自己已是共产党员。孙中山说,你尽管一面做共产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于是,李大钊成为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
思考:孙中山为什么邀请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国共合作是如何实现的
上海孙中山故居会客厅
任务01 破局之道:国共合作的实现
副标题:时代的召唤:为何要“握手”?
问题链导学:
Q1.(探背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各自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Q2.国共有什么共同的斗争目标?
Q3.(寻推力)是谁推动了这次合作的实现?
Q4.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Q5.(观标志)国共合作正式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合作的具体方式是什么?
中共三大
国民党一大
新知讲解
材料1、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材料2、二次革命后,孙中山几经挫折,深感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在失望里遇到了中国共产党,并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
①共产党:工人运动血的教训,需革命同盟;
②国民党:多次革命失败,孙中山深感需改组国民党;
Q1. (探背景)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各自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1.国共合作的原因
力量薄弱: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短,党员人数少,全国党员不过几百人,在国内的政治影响有限。
工人运动受挫: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将工作重心集中在开展工人运动,领导了香港海员、安源路矿、开滦煤矿、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但随着二七大罢工的失败,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
军事力量复杂:国民党虽完成改组,但内部军事力量复杂,盘踞在广州的“盟军”都是军阀式的军队,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且这些军队还存在搜刮百姓、勒索捐税等问题。
革命多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了多次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如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但都一次次地失败了,特别是1922年陈炯明的背叛,让孙中山意识到仅仅依靠不同的军阀和国民党自身改造,无法实现革命理想。
脱离群众:国民党因阶级局限性,几乎只与权贵阶层建立联系,群众工作严重缺失,党组织的活动范围也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四川、山东等地区。
新知讲解
1.国共合作的原因
Q2.(探背景)国共有什么共同的斗争目标?
派系 军阀头子 控制区域
直系 冯国璋 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 段祺瑞 北京政府,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奉系 张作霖 东北
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反帝反封建,打倒列强、除军阀。
材料4、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了,而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的唯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俄。
——孙中山
材料3、
③社会背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侵略;
④国际:共产国际帮助和推动。
Q3.(寻推力)是谁推动了这次合作的实现?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1921年 1922年 1922-1923年
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
中共一大建党
中共领导 工人运动
(1)召开时间:
1923年6月
(2)主要内容:
①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③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转入低潮,寻求合作
1923年6月12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商计了与国民党合作问题。
2.中共三大召开: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主要内容: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确定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3.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的实现)
新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
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革命任务
Q4. (寻推力)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1924年1月,广州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一致性。
新知讲解
国民党一大旧址
党内合作
3、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的实现)
时间 地点 中共代表 意义
1924年1月
广州
李大钊
林伯渠
毛泽东
瞿秋白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Q5. (观标志)国共合作正式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合作的具体方式是什么?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党内合作”的方式
新知讲解
黄埔军校门口曾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横批:革命者来。
你如何理解这副对联的内容
黄埔军校
时间:1924年5月
地点:广州黄埔
领导人物: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
蒋介石和孙中山
今天在这地方开这个军校,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使学生“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要知道要向什么人放”。
——孙中山
4、“黄埔军校”的创办(重要成果)
孙中山经过一系列革命失败后,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的不懈的革命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创办黄埔军校组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这副对联清晰划定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与价值取向:明确拒绝抱着“升官发财”功利目的、或“贪生畏死”缺乏革命意志的人入校,只欢迎心怀理想、愿为革命奉献的真正革命者,彰显了军校以培养为国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军事人才为核心的理念。
点击播放视频
新知讲解
课程特点:
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作用:
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做了准备。
4、“黄埔军校”的创办(重要成果)
黄埔军校从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招收了六期学生共2万多人。
任务02 铁流奔涌:北伐胜利进军
副标题: 革命的洪流:如何“北伐”?
问题链导学:
Q1.(明目标)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Q2.(明目标)北伐主要讨伐对象是哪三大军阀?
Q3.(析战况)北伐军为何能势如破竹,取得巨大胜利?
Q4.(识英雄)在这场战争中,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广州成立,将部队改称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10万人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结束后,各参战部队按照之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开赴各个战场。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了!
新知讲解
Q1. (明目标) 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国民革命别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其高潮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1.国民革命与国民革命军:
新知讲解
北伐战争形势图
浙江
福建
河南
上海
北京
江
西
江苏
直隶
广东
广西
湖
南
安
徽
山东
黑
吉
辽
直系吴佩孚
直系孙传芳
湖北
广东
广西
国民政府
奉系张作霖
兵力20万
兵力30万
兵力20万
兵力10万
目标:
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目标:
Q2. (明目标) 北伐主要讨伐对象是哪三大军阀?
新知讲解
点击播放视频
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 开始时间
目的
总司令
主要对象
主要战场
著名将领
著名战役
推进路线
战绩
1926年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蒋介石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湖南、湖北
叶挺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珠江流域
长江流域
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3、北伐战争的概况
孙传芳
(1885-1935)
吴佩孚
(1874—1939)
张作霖
(1875—1928)
蒋介石
吴佩孚
孙传芳
1926.7.北伐开始
广州
叶挺
长沙
广州
上海
南昌
南京
1927.1.迁都武汉
杭州
郑州
济南
北京
沈阳
武汉
武汉
贺胜桥战役
汀泗桥战役
五原
武昌战役
①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②在江西歼灭孙传芳主力。
③一路攻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北伐主要战役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震动全国。
3、北伐胜利进军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的工人纠察队
农民运动
工人运动
上海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广大农村,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
4、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前所未有
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
【历史解释】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北伐战争时,中国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革命运动之间的关系?
【史料实证】农民运动
知识拓展
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大门
1926年11月,毛泽东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他到武汉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全国培养了800多名农运骨干。
湖北农民协会会员到1926年11月发展到20万人,江西农民协会会员到1927年2月发展到30万人。
新知讲解
材料1: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合作,发动了1924~1927年的革命。……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这是两党结成了统一战线的结果。 ——《毛泽东选集》
材料2:根据敌我双方的军力情况,北伐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方针。首先以主力指向湖南、湖北战场……再集中兵力转向东南各省……最后进入长江以北地区……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4: “我们为什么能够建立这样的伟大战功呢?主要的—个原因,就是因为独立团是共产党的军队,因为有了共产党,我们才能成为铁甲。”
——《叶挺传》
材料3: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援助,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5:北伐军出师时,省港罢工委员会组织工人运输队、宣传队、担架队随军出征。北伐军攻打武汉时,汉阳兵工厂工人举行总罢工,断绝了敌人的军火来源,给吴佩孚以致命的打击;农会组织农民替北伐军当向导、抬担架、运送物资,支援北伐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
国共两党合作,齐心协力(根本原因)
北伐目的明确,方针正确
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北伐将士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北伐具正义性,广大工农群众支持
材料6:从军队数量说,北洋军阀大大超过了国民革命军。但他们反动腐朽,祸国殃民,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三大派之间矛盾重重,不可能协同作战。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北洋军阀不得民心,各自为战
北伐战争的性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5、北伐战争性质与胜利原因
Q3.(析战况)北伐军为何能势如破竹,取得巨大胜利?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曾任孙中山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4年8月下旬赴苏联学习,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独立团以共产党员为骨干,是北伐军的主力先锋,所向披靡,屡破强敌, 为第四军赢得“ 铁军”美誉。叶挺也因此成为北伐名将。
叶挺
汀泗桥战役
北伐名将
新知讲解
Q4.(识英雄)在这场战争中,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叶挺早期经历凸显其作为中共军事开拓者的双重角色:既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忠诚卫士,更是人民军队创建的关键人物。其战术创新与治军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武装的发展路径。
任务03 风云突变: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副标题:合作的破裂:为何“翻脸”?
问题链导学:
Q1.(究根源)曾经并肩作战的盟友为何会突然反目成仇?
Q2.(辨性质)1927年4月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一个怎样的政权?
上海街头的电线杆上,挂着被杀害者的头颅。
新知讲解
1927.4.12
政变名称
四一二
七一五
时间
地点
罪魁祸首
上海
蒋介石
1927.7.15
武汉
汪精卫
工人集会被查禁,革命进步人士遭逮捕、射杀
上海街头的电线杆上,挂着被杀害者的头颅
1、国民党内反动派集团叛变革命
据不完全统计,在四一二政变的三天中,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流亡失踪人数达到5000多人。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汪精卫完全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公开反共,成为反革命的中心人物。国共合作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点击播放视频
新知讲解
罪魁祸首
Q1.(究根源)曾经并肩作战的盟友为何会突然反目成仇?
北伐战争和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三者形成了反革命力量,支持国民党右派破坏革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引起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的不满,欲排挤共产党以实现军事独裁。
材料:北伐的胜利引起内外反动势力的恐惧,英、日、美等帝国主义除继续支持北洋军阀残余势力,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之外,还分化破坏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暗中拉拢蒋介石作为它们新的代理人。蒋介石为谋求外国的“援助”以实现其军事独裁的统治,亦密谋和帝国主义勾结。在帝国主义、大资产阶级和流氓头目的支持下,蒋介石悍然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抗日战争史 上》
新知讲解
1925.7
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称“宁汉合流”
汪精卫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
1927年
1927.4.18
1928年底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南京政府在名义上
统一全国
1927.9
张学良
政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性质: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
2、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变迁
Q2.(辨性质)1927年4月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一个怎样的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继续
北伐。1928年6月,北伐军
进至北京、天津一带。
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往关外
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3.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这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也开始了国民党对中国的统治。
新知讲解
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
打垮了旧军阀,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成功:
失败:
【唯物史观】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为什么又说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北伐只是大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国民大革命运动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农民运动、工人起义和北伐战争等,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高潮事件。
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
唯物史观
新知讲解
知识延伸
知识拓展
宋庆龄斥责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
1927年7月14日,宋庆龄拒绝出席汪精卫秘密召开的“分共”会议,在汉口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抗议国民党反动派背弃孙中 山革命原则和政策的行径,斥责他们已“不再是孙中山的真实信徒”,表示坚决维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她严正指出:“本党若干执行委员对孙中山的原则和政策所作的解释,在我看来,是违背了孙中山的意思和理想的。因此,对于本党新政策的执行,我将不再参加。”宋庆龄公开宣布退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与蒋、汪之流决裂。
宋庆龄在1927年7月14日的抉择,绝非一时冲动或孤立事件。这是她对孙中山革命纲领忠诚信仰的必然体现,是她对革命前途和政治现实深刻洞察后的勇敢抉择,也是她个人高尚政治品格和道德勇气的集中展现。拒绝出席分共会议和发表抗议声明,是她以最鲜明、最决绝的方式,向背叛革命的汪精卫集团投下反对票,向世人宣告自己将与真正的革命原则共存亡。这一壮举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震动,也奠定了她作为中国革命伟大女性的历史地位。
学史崇德
勇于担当
不怕艰难
民主科学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李大钊等人。李大钊在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面前,严守党的机密,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奉系军阀对李大钊等人处以绞刑。李大钊第一个走向绞刑架,慷慨赴死,表现了对党无限忠诚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思考:身为新一代的新青年,你觉得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肩负起时代的责任?
坚贞不屈
对党无限忠诚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教学板书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合作之始
合作之终
国共合作实现
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合作之果
北伐胜利进军
国民革命(1924-1927)
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
召开
创建黄埔军校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合作才能共赢
1.(25-26八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1923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问题决定( )
A.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B.同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
C.帮助改组国民党,使之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
D.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
2.(2025·天津·模拟预测)按照一般的军事教育程序,初级军官教育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但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将学制大大缩短,学生入学后只接受一个月的入伍教育和六个月的正式教育。这反映了当时( )
A.三民主义深入人心B.革命形势蓬勃发展C.军队素质大幅提升D.国共合作方式创新
A
B
课堂反馈
3.(2025·山东·模拟预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在此统一战线领导下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
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提出明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D.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
4.(24-25八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毛泽东曾说:“在1927年……他们(大资产阶级)就一脚踢开了这些人民大众,独占胜利果实,而和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结成了反革命联盟”。毛泽东回忆的事件是指( )
A.北洋军阀政府成立B.张学良东北易帜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D.伪满洲政府成立
B
C
课堂反馈
中
国
历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