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乡愁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恋是什么?是艾青的执着——即使变成一只鸟,即使连羽毛也浮烂在土地里面,也要用斯哑的hóu lónɡ歌唱;是余光中的忧愁——似一枚小小的邮票,如一张窄窄的船票,像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是席慕蓉的记忆——故乡是一只清远的笛,是一片模糊的怅惘。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执着( ) 一枚( ) 模糊( ) hóu lónɡ( )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怅惘”在文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使句式整齐连贯。
5.用“/”标出下面诗句的节奏。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书写水平大幅提高。
B.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C. 《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读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的行列。
D. 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期待自己收到最新的信息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B.《红海行动》体现出我们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要是侵犯到国家利益、人民安危,我们也绝不退缩。
C.是什么力量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短短40年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D.中国春节正逐步成为全球旅游消费旺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热门选择,“外卡内用”也成为春节消费新时尚。
8.下列对《乡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按时间顺序抒发了作者由有家难回到有国难归的情怀,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这首诗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上,而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上,但该诗在结构上并无美感。
C.诗中把“乡愁”寄托在四种物象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十分具体。
D.这首诗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的内涵既单纯又丰富。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任务。
上面是“乡愁太湖”网络平台首页的图片,已经有“行走乡愁”“看见乡愁”“书写乡愁”三个栏目。请你再设计一个栏目名称,并简要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要求:①内容明确合理,表达规范清晰;②120字左右;③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10.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乡愁》后,某班举行了一个主题为“余光中与乡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假如让你来表达乡愁,你想用什么意象?试着写下来。
(2)余光中曾用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请你对出下联。
①上联:海峡无阻
下联:__________
②上联:一湾浅浅海峡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乡 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2.这首诗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3.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在描写表现乡愁的形象时借助了哪些形容词,有什么作用。
诗人的乡愁仅仅是个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吗?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玉米、番薯原产南美洲,15世纪初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启了“地理大发现”,南美洲作物被带到了欧洲,接着又传到西亚,后来被带到了中国。明代后期玉米、番薯传入中国。凭借产量及其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优势,这两种作物传入中国不久,便迅速在各地扩展,不但取代了原有旱地作物的地位,而且形成了新的作物组合与轮作体系。近300年来随着中国人口大幅增加,玉米、番薯成为北方旱地与南方山区重点依赖的粮食作物,对中国社会发展与民生,甚至民食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玉米和番薯都是高产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当时北方的粟和冬小麦亩产均一百多斤,南方水稻亩产最好能达两百多斤,而玉米轻而易举就能达二百五到二百八十斤。玉米、番薯传入中国之初,先立足在东南丘陵山区,这些地区农作物原来以粟和黍为主,玉米、番薯传入既提升了山区开发的力度,也替代了粟和黍在山区农业的地位,实现了山区农作物的嬗替,成为山区开发的主要作物。
③中国农业发展始终依循两条道路前行,一条以广度开发为主,主要体现在耕地扩展,历史上基本经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平原到山区,从中原地区到边疆的扩展过程;另一条则为深度开发,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的提升、农作物复种制度的出现,以及高产作物的引进。无疑玉米、番薯属于最重要的高产作物。
④高产作物引入中国,对近300年以来社会进步与人口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有人说玉米番薯创造了康乾盛世,真是这样吗?玉米、番薯传入中国经历了两三百年的传播与环境选择,20世纪30年代统计:就玉米而言,其中安徽、察哈尔、福建、广东、贵州、河南、江苏、江西、宁夏、热河、山东、绥远、云南、浙江占地比例很低,几乎视作零,甘肃占地6.5%、广西17.2%、河北15%、黑龙江5.3%、湖北10.07%、湖南3.9%、吉林5.4%、辽宁12.6%、山西5.4%、陕西11.3%、四川13.2%、新疆19.2%,全国仅7个省玉米占地面积在农田总量中超过10%,但也没超过20%;就番薯而言,察哈尔、宁夏、青海、甘肃、山西占地面积近于零,其他省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贵州、云南占地为1%,江苏、湖北、浙江占地2%,江西、广东占地3%,湖南占地5%,福建、广西占地6%。这些统计说明,玉米、番薯对中国农业、人口起到重要作用,但从没有达到绝对优势,起主流作用的依然是传统粮食作物,因此那种将康乾盛世归功于南美作物的说法是缺乏事实依据的。
⑤马铃薯也是南美洲作物,约16世纪上半叶传入欧洲,约18世纪传入中国。马铃薯是粮食,也是蔬菜,在欧美餐桌上比较常见,对欧洲饥荒起过积极作用。但在中国,马铃薯从来不是主食,也不是农田的主角。20世纪30年代统计显示,全国各省中黑龙江、热河、宁夏、陕西、山东、湖南、浙江、四川、云南马铃薯占地不足1%,吉林、绥远、甘肃、广东占地1%,山西、广西占地2%,察哈尔占地6%,其他省份,比例几乎为零。这说明,马铃薯也从未在中国成为主流食品。
⑥马铃薯耐高寒,传入中国,具有重要的地理学意义,即马铃薯耐低温的特点使中国的农业开发地带垂直上升了一千米,这是高度界限的突破。
⑦玉米、番薯等作物主要种植在丘陵山区,这对丘陵山区环境影响明显。玉米属于根系粗大的农作物,常年种植在土层瘠薄的山区,会导致水土流失。玉米、番薯的传入,为开发山区提供了可能与粮食保障,而山区开发初期,几乎就是天然植被的毁坏过程,大量植被被焚烧、树木被砍伐,这样的环境后果一直影响到今天。
(摘编自韩茂莉《美洲带来的玉米番薯创造了康乾盛世?》)
材料二:
①一万年前的水稻遗址不仅仅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从长江中下游,到浙江境内,连成一条线,以不可反驳的证据证明了水稻原始驯化地就在中国。南方的水乡泽国,沼泽、湿地,对古人来讲不算是优良的地理环境,所以由采集和渔猎阶段变成了原始农业的驯化地,同样具有环境压力所导致的结果。这种压力具有的特征和北方旱地的干旱是不同性质的。
②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地之一,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贡献?很多人都会说,我们有四大发明。在四大发明之前,中国人送给世界最大的一个礼物是农业。
③我国驯化的农作物在整个世界占什么样的地位?一位美国学者做过统计:世界上,以小麦作主食的人口占全世界的70%,以水稻作主食的人口占世界的60%~70%。这意味着在世界上很多人像我们一样,既吃面食又吃大米。这份统计足以看出,我们送给世界的这个礼物究竟有多大。
④中国送给世界的不仅仅有南方土地上驯化出来的水稻,还有北方的谷子和黍。
(摘编自韩茂莉《文明诞生地的“不优越”》)
1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米、番薯的原产地在南美洲,经过几番转辗,到了明代后期才传入我国。
B.马铃薯既是粮食,又是蔬菜,是从南美洲传入中国的,却不是我国的主食。
C.我国古代南方沼泽、湿地颇有利于原始农业的驯化,这种转型是有压力的。
D.世界给过中国礼物,中国也给了世界大礼,这大礼其中有水稻、谷子和黍。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山区农作物开始嬗替,玉米和番薯起了重要作用,这些作物都是高产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可提升山区开发力度,成为山区开发的主要作物。
B、20世纪30年代统计,可以看出虽然甘肃、广西、河北等地玉米的种植面积在农田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很大,但是玉米作物对我国仍然起到了一定作用。
C、农作物交流意义重大:番薯传入我国后,虽没起到主流作用,但在饥荒年代起到过积极作用;而我国水稻传入世界所起的作用,严格说难以用数据估量。
D.一万年前,水稻在长江中下游等地种植,这与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及先民智慧有关,这些地方的水稻遗址,证明了水稻原始驯化地就在中国。
17、就中国农业发展两条道路而言,下列选项中与其他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福州人陈振龙不顾西班牙政府的禁令将番薯藤绞入吸水绳中,从菲律宾带回到了故乡。
B.袁隆平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发表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开始水稻研究新纪元。
C.农业轮作方式: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种植。
D.我国五十年代大规模开垦北大荒农田,使得北大荒变成了如今“黑土冒油花”的北大仓。
18.下列不能作为“水稻原始驯化地就在中国”的证据的一项( )
19.结合材料一,请简要概括玉米、番薯等作物引进中国后的影响。
(三)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一九七四年三月
指出《乡愁四韵》一诗中诗人所撷取的象征性的意象,并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四小节的句式与前三节的句式略有不同,请找出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这样改动的好处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22.试谈谈《乡愁》和《乡愁四韵》两首诗在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
23.《乡愁》和《乡愁四韵》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答案
1、zhuó méi mó hu 喉咙 2.浮--腐 斯--嘶 3.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4.示例:是郑愁予的错误——心如小小寂寞的城,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5.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6.B 7.A 8.B 9.示例一:我设计的栏目名称是“记住乡愁”。设计这个名称,一是考虑到结构与已有的三个栏目名称相似,看起来比较和谐;二是意义方面的考虑,已有的三个名称“行走乡愁”“看见乡愁”“书写乡愁”,最终都是为了“记住乡愁”。记住了乡愁,无论身处何方,我们的心灵都有皈依的故乡。
示例二:我设计的栏目名称是“品味乡愁”。有部纪录片叫《舌尖上的中国》,不是把各地美食与乡愁联系在一起吗?况且已有的三个名称分别围绕“行走”“看见”“书写”来做文章,似乎与美食关系不大,“品味乡愁”加进去就完美了,从品尝湖州美食去品味乡愁。而且这个名称的结构也与已有的三个名称相配,整体比较和谐。
10.(1) 乡愁是一条长长的路,路也漫漫,情也漫漫;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辛辣而醇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 陆岛有情 两岸深深乡情
1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中年时期的母子死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12.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来。
13.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作用:以一种轻淡的描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很小、程度很轻的对象之中,反衬出乡愁的浓烈,同时增加了音律美。
14.不是。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诗人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亲人之思和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15.C 16.A 17.D 18.C
19.①对中国社会发展与民生,甚至民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社会进步与人口发展有重要作用);②提升了山区开发力度,实现了山区农作物的嬗替;③使中国的农业开发地带垂直高度界限有了突破;④对环境,尤其是对丘陵山区环境有影响。
20.长江水、红海棠、白雪花、香腊梅。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与民族历史的思恋。
21.第四小节三、四句的句式未按照前三节的句式写,而改成“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这就突出了诗人思念母亲其实是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这样表达让读者更容易了解乡愁的滋味,是乡愁滋味的具体化。
22、①语言都质朴典雅,富有生活气息;②都能巧妙地把数量词、形容词和名词结合起来。
23、示例一:我更喜欢《乡愁》。因为它虽体例简单,但按照时间顺序,感情逐渐加深,由个人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
示例二:我更喜欢《乡愁四韵》。因为它具有古典的诗歌之美,语言优美,而且四个意象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