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初中生物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说的是清明节前后气温逐渐升高,雨量增多,这个时节适宜种植各种瓜果和豆类作物。这主要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环境适应生物 D.生物影响环境
2.冬眠是两栖类和爬行类对下列哪一环境条件的适应( )
A.光照不足 B.食物不足 C.气候干燥 D.气温过低
3.材料中提到感染绿脓杆菌使人引发败血病,分析绿脓杆菌与患者的关系是( )
A.寄生 B.共生 C.合作 D.捕食
4.材料案例中,对利用噬菌体治疗绿脓杆菌感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噬菌体是一种动物病毒
B.绿脓杆菌和噬菌体都是单细胞生物
C.噬菌体寄生在绿脓杆菌的活细胞中
D.噬菌体寄生在人体的活细胞中
5.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
A.春江水暖鸭先知 B.葵花朵朵向太阳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大树底下好乘凉
6. 云南普洱市村民发现一种兰花螳螂,其形态、颜色都与兰花相似,可完美的与环境融为一体。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兰花螳螂相似的是 (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D.雨露滋润禾苗壮
7.“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重要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蝉体表的外骨骼保护和支持身体,并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B.鱼类的鳃丝密布着毛细血管,适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C.鸟类的直肠极短,有利于飞行时减轻体重
D.蜥蜴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有利于水分体内水分的蒸发
8.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A.树→蝉→螳螂→黄雀 B.黄雀→螳螂→蝉→树
C.螳螂→蝉→黄雀 D.蝉→螳螂→黄雀
9.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兔、狼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A.A代表的生物是狼
B.草的数量比兔的多
C.三者可构成一条食物链A→B→C
D.如果狼灭绝,那么兔子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增长
10.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圆明园公园 B.什刹海中的鱼群
C.北京植物园里的所有植物 D.天坛公园里的所有生物
11.下列有关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是,其中说法你不认同的是( )
A.蜜蜂采蜜可帮助植物传粉
B.蚯蚓作为分解者,它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不要人为捕杀麻雀,会影响生态系统平衡
D.老鼠蟑螂蚊子是有害动物,可以灭绝
12.下列有关生物圈范围和定义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 、岩石圈和水圈的全部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环境的总和
13.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荒漠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14.“莽山烙铁头”是一种毒蛇,它的毒性很大,有时也会攻击人类。下列叙述不恰当的是( )
A.保护“莽山烙铁头”有利于保护动物多样性
B.“莽山烙铁头”的大量死亡,会影响它周围的其他生物
C.“莽山烙铁头”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成分
D.应该多捕杀这种蛇,以免对人类造成危害
15.下列各项中,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条锦鲤 B.一块农田 C.一群绵羊 D.三棵油松
16. 影片《流浪地球》发人深省,以下有关地球和生物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整个地球就是生物圈
B.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应该加倍珍惜和爱护
D.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17.小王同学依据所学知识,绘制了生态系统各成分关系示意图。下列对图示的分析符合生物学事实的是( )
A.乙通过①过程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B.通过捕食,乙的能量全部进入丙体内
C.图中生物之间可以构成2条食物链
D.丁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乙
18.习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于上述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
C.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D.生物圈为人类生活提供各种用之不尽的资源
19.白蚁的消化道内生活着一种单细胞生物,叫披发虫。它能把白蚁所食的木纤维分解成营养成分,供白蚁吸收,白蚁和披发虫的关系是( )
A.寄生 B.互利共生 C.竞争 D.捕食
20.沙漠中仙人掌,扁平宽大的块茎可储藏水分,刺状叶可减少水分的蒸腾散失,这说明( )
A.生物依赖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与环境无关 D.生物适应环境
21.科学家在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构建了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的小型密闭生态系统。如题图表示该生态系统内生物间的关系示意(①②代表两种气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二氧化碳
B.②表示氧气
C.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环境=生态系统
D.图中食物链是:藻类、水草→斑马鱼→细菌、真菌
22.下列生态系统中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23.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下列衣食住行方面的做法与该理念不相符的是( )
A.旧衣物合理回收利用 B.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C.及时关闭电器的电源 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
24.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A.增加绿化面积 B.提倡秸秆焚烧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的标准
25.近年来,每到冬季,大批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迁徙数千公里,来到南充过冬。它们会捕食嘉陵江中的鱼,吸引了广大市民前来观赏。下列关于红嘴鸥叙述错误的是( )
A.红嘴鸥身体呈流线型,利于飞行
B.红嘴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红嘴鸥的迁徙主要受水分的影响
D.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保护红嘴鸥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26.(10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图一表示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某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情况后绘制的食物网简图,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和 。
(2)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若x代表该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那么对于食物链“植物→昆虫→蜘蛛→X→蛇→鹰”,X表示的生物可能是 或 ,
(3)在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 (填“单”或“双”)方向的,并且是逐级 的。在该食物链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 。
(4)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5)若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大量减少,首先会引起植物的数量增加,但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下去,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27.(10分) 2023年8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正式向太平洋排放核废水,此举可能会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图一是海洋生态系统某食物网简图;图二是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①②③④⑤代表生物的生理作用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一中的中国毛虾、中华哲水蚤等生物及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都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生活和分布,在生物学上把这些因素统称为 ;该食物网中共有食物链 条,其中带鱼和日本鳀鱼间存在 关系。
(2)图二中,生态系统要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必须源源不断地通过过程 (填编号)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其流动特点是 。
(3)图二中的几种成分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请写出该食物链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中乙是生物圈中的 ,丁是生物圈中的 。
(4)核废水中的一些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逐渐积累(富集作用)。一段时间后图一中的 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科学家预测,此事件造成被污染的海洋生态系统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恢复正常,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
28.(10分)小华同学注意到矿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如钙、镁等无机盐),由此提出假设:矿泉水或许能替代无土栽培专用培养液。为验证该设想,他选取长势茁壮玉米苗30株(平均苗高5cm),设计如下实验并观察记录:
天然矿物质含量 单位:mg/L
锶Sr 0.4-1.40
钾K+ 1.0-3.0
钠Na+ 10-65
钙Ca + 30-75
镁Mg + 30-60
锂Li 0.02-0.20
偏硅酸H2SiO3 6-12.0
溶解性总固体TDS 400-850
实验用矿泉水
组别 第三周幼苗平均高度(cm) 叶片状态
纯净水组 7.8 叶片发黄
矿泉水组 15.1 叶片斑黄
营养液组 26.3 叶片肥厚深绿
实验记录表
植物入库流程
请回答:
(1)每组实验玉米苗数量为 株,该实验变量是 ,空白对照组是 组。
(2)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玉米幼苗拔出土后要用清水冲洗 (填植物器官),避免无机盐残留。实验中,培养液减少的原因除自然蒸发外,主要是因为植物的 作用。
(3)矿泉水组幼苗生长优于纯净水组,说明 。矿泉水组叶片出现斑黄,可能是缺乏 元素。营养液组生长最佳,因其所含无机盐的 和 能满足玉米苗生长发育的需要。
(4)该实验设计存在一处不足: 。
2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2022年11月5日下午,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湖北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
资料二 红树林是贝类、虾、鱼蟹等水生生物集居繁衍和候鸟飞禽栖息越冬的好地方。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为贝类、虾、鱼、蟹等动物提供有机物,鹭鸟等候鸟飞禽以这些动物为食。生物的遗体、遗物富含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可被植物再利用。
资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自2022年6月1日起实施,湿地自此有了系统性的法律保护。本法进一步明确了在湿地范围内从事旅游、种植、畜牧、水产养殖、航运等活动,应当避免改变湿地的自然状况,并采取措施减轻对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
(1)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微生物属于 ;除资料二中提到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包括 。
(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 ”。鹭鸟与鱼的关系是 ,鹭鸟获取的能量最终来自 。该生态系统的 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由资料二可知,人类应避免不合理的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为该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红树林的这种能力较 ,这与其内的生物种类较 有关。
30.(10分)某研究小组发现,连续多年在同一块地种植黄瓜,黄瓜种子发芽率会降低。这可能是黄瓜落叶内的废物积累在土壤中造成的。该小组用不同重量的黄瓜落叶研磨后,加入等量清水,制成4组浓度不同的黄瓜落叶溶液,挑选活的、饱满、完整的黄瓜种子,用该溶液浸泡一段时间,测量种子萌发数量(如下表)。请作答。
组别 甲 乙 丙 丁
黄瓜落叶重量(克) 0 10 20 50
初始浸种数量(粒) 200 200 200 200
种子萌发数量(粒) 196 144 136 122
(1)该研究小组探究的问题是:黄瓜落叶内的废物积累在土壤中, ?
(2)本实验的变量是黄瓜落叶溶液的 ;各组的温度、水分等条件应 ;甲组的萌发率为 %,甲组中有种子未萌发,推测可能是这些种子进入了 期。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萌发数量最少的为 组,表明黄瓜落叶溶液浓度越 ,黄瓜种子的萌发率越低。据结果可知,提高黄瓜种子萌发率的措施有: 。
(4)黄瓜种子中的 是新植株的幼体;黄瓜会落叶说明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初中生物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说的是清明节前后气温逐渐升高,雨量增多,这个时节适宜种植各种瓜果和豆类作物。这主要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环境适应生物 D.生物影响环境
【答案】B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说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温度)影响生物的生活,B符合题意。
2.冬眠是两栖类和爬行类对下列哪一环境条件的适应( )
A.光照不足 B.食物不足 C.气候干燥 D.气温过低
【答案】D
【解析】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属于变温动物,其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在寒冷季节,为适应低温环境,这些动物会进入冬眠状态,以减少能量消耗。由此可知,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冬眠的主要原因是其体温不恒定且受外界温度影响大。A错误、B错误、C错误、D正确。
3.材料中提到感染绿脓杆菌使人引发败血病,分析绿脓杆菌与患者的关系是( )
A.寄生 B.共生 C.合作 D.捕食
【答案】A
【解析】A、绿脓杆菌感染患者,在患者体内获取营养,引发败血症,伤害患者,所以绿脓杆菌与患者是寄生关系,A 正确;
B、共生是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绿脓杆菌感染患者对患者有害,不是共生,B 错误;
C、合作是生物间相互配合、共同获益,这里不符合,C 错误;
D、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绿脓杆菌不是以患者为食的捕食关系,D 错误 。
4.材料案例中,对利用噬菌体治疗绿脓杆菌感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噬菌体是一种动物病毒
B.绿脓杆菌和噬菌体都是单细胞生物
C.噬菌体寄生在绿脓杆菌的活细胞中
D.噬菌体寄生在人体的活细胞中
【答案】C
【解析】A.噬菌体是细菌病毒,不是动物病毒(动物病毒寄生在动物细胞内 ),A错误。
B.绿脓杆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而噬菌体虽然结构简单,但它并不具备细胞结构,而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B错误。
C.噬菌体的生活特性就是寄生在细菌的活细胞内,利用细菌的代谢系统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并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绿脓杆菌作为细菌的一种,也是噬菌体的潜在宿主,C正确。
D.虽然噬菌体可能通过感染细菌来间接影响人体,但它本身并不直接寄生在人体的活细胞中。噬菌体的宿主是细菌,而不是人体细胞,D错误。
5.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
A.春江水暖鸭先知 B.葵花朵朵向太阳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大树底下好乘凉
【答案】D
【解析】A、“春江水暖鸭先知”描述的是鸭子能够感知到春天江水的温度变暖,这是环境(江水温度)对生物(鸭子)行为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B、“葵花朵朵向太阳”描述的是向日葵的花朵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转动,这是植物对光照的适应性表现,即环境(光照)对生物(向日葵)生长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春风又绿江南岸”描述的是春风吹拂使得江南岸边的植物重新变绿,这是环境(春风)对生物(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大树底下好乘凉”描述的是大树的枝叶遮挡了阳光,使得树下形成了阴凉的环境。这实际上是生物(大树)对环境(温度、光照等)的改善作用,而不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符合题意。
6. 云南普洱市村民发现一种兰花螳螂,其形态、颜色都与兰花相似,可完美的与环境融为一体。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兰花螳螂相似的是 (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D.雨露滋润禾苗壮
【答案】C
【解析】兰花螳螂的形态、颜色都与兰花相似,可完美的与环境融为一体,有利于逃避敌害,保护自己,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BD、蚁穴使千里大堤崩溃、大树使周围的环境变得凉爽,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与兰花螳螂对环境适应不一致。A、B不符合题意;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有利于抵抗寒冷的环境,这与兰花螳螂体色与与环境融为一体相似,都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符合题意。
D、雨露使禾苗长得茁壮,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D选项不合题意。
7.“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重要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蝉体表的外骨骼保护和支持身体,并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B.鱼类的鳃丝密布着毛细血管,适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C.鸟类的直肠极短,有利于飞行时减轻体重
D.蜥蜴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有利于水分体内水分的蒸发
【答案】D
【解析】A、蝉属于昆虫,昆虫的外骨骼不仅起到保护和支持身体的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以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A正确。
B、鱼类的鳃丝上密布着毛细血管,当水流经过鳃丝时,水中的氧气通过鳃丝上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通过鳃丝排放到水中,从而实现气体交换,B正确。
C、鸟类的直肠极短,不储存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便于飞行,C正确。
D、蜥蜴属于爬行动物,其体表覆盖的角质鳞片是为了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而不是有利于体内水分的蒸发。角质鳞片能够防止水分散失,帮助蜥蜴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D错误。
8.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A.树→蝉→螳螂→黄雀 B.黄雀→螳螂→蝉→树
C.螳螂→蝉→黄雀 D.蝉→螳螂→黄雀
【答案】A
【解析】 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雀。
9.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兔、狼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A.A代表的生物是狼
B.草的数量比兔的多
C.三者可构成一条食物链A→B→C
D.如果狼灭绝,那么兔子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增长
【解析】AB.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因此,图中A、B、C代表的生物依次是草、兔、狼,A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应是生产者—草,数量最少的是食物链最顶端的动物—狼。所以A、B、C形成的食物链是:C→B→A,C错误。
D.若大量捕杀狼,则兔的数量先因狼的减少而增加,此时,草的数量因兔的增加而减少,后来则因草的减少而减少。由于大量捕杀狼群,导致狼在草原中灭绝,此时草原中的兔子将会先增多后减少,不会无限增长,D正确。
10.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圆明园公园 B.什刹海中的鱼群
C.北京植物园里的所有植物 D.天坛公园里的所有生物
【答案】A
【解析】A、圆明园公园包含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属于生态系统,A符合题意;
B、什刹海中的鱼群只有生物部分中的消费者,无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属于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北京植物园里的所有植物只有生物部分中的生产者,无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不属于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天坛公园里的所有生物,只有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部分,不属于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11.下列有关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是,其中说法你不认同的是( )
A.蜜蜂采蜜可帮助植物传粉
B.蚯蚓作为分解者,它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不要人为捕杀麻雀,会影响生态系统平衡
D.老鼠蟑螂蚊子是有害动物,可以灭绝
【答案】D
【解析】A.蜜蜂在采蜜的同时还可以帮助植物完成传粉,促进植物的繁殖,A说法正确。
B.蚯蚓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腐烂有机物为食,所以,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为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说法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如麻雀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麻雀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可见, 不要人为捕杀麻雀,会影响生态系统平衡 ,C说法正确。
D.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生物消失,都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活,破坏生物间的协调发展与平衡。因此对人类有害的动物要合理控制其数量,而不是不能让其生存,D说法错误。
12.下列有关生物圈范围和定义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 、岩石圈和水圈的全部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环境的总和
【答案】D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表面,因此ABC错误,D正确。
13.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荒漠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AD、城市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都是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结构比较单一,自动调节能力弱。AD不符合题意;
B、在所有选择中的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B正确。
C、荒漠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自动调节能力弱,C不符合题意;
14.“莽山烙铁头”是一种毒蛇,它的毒性很大,有时也会攻击人类。下列叙述不恰当的是( )
A.保护“莽山烙铁头”有利于保护动物多样性
B.“莽山烙铁头”的大量死亡,会影响它周围的其他生物
C.“莽山烙铁头”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成分
D.应该多捕杀这种蛇,以免对人类造成危害
【答案】D
【解析】A、莽山烙铁头是中国特有的蛇种,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保护这种蛇有助于保护动物多样性。A正确。B、莽山烙铁头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这种蛇大量死亡,肯定会影响生态平衡,进而影响周围的其他生物。B正确。
C、莽山烙铁头生活在山区树林,成年的莽山烙铁头体型巨大,很少有天敌,但是幼年时却是其他动物的食物。因此,莽山烙铁头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C正确。
D、莽山烙铁头是中国特有的蛇种,数量稀少,已经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这种蛇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还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不应该捕杀这种蛇,而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它们,减少人类与蛇类的接触机会,同时提高公众对蛇类的认识和野外活动的安全教育。D错误。
15.下列各项中,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条锦鲤 B.一块农田 C.一群绵羊 D.三棵油松
【答案】B
【解析】A.一条锦鲤只是部分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一块农田既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都属于生态系统,B符合题意。
C.一群绵羊只是部分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三棵油松只是部分生产者,没有消费者、分解者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16. 影片《流浪地球》发人深省,以下有关地球和生物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整个地球就是生物圈
B.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应该加倍珍惜和爱护
D.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答案】A
【解析】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不是整个地球,A符合题意;
B、生物圈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D不符合题意。
17.小王同学依据所学知识,绘制了生态系统各成分关系示意图。下列对图示的分析符合生物学事实的是( )
A.乙通过①过程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B.通过捕食,乙的能量全部进入丙体内
C.图中生物之间可以构成2条食物链
D.丁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乙
【答案】A
【解析】A.图中乙是生产者,可以通过①光合作用,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A符合题意。
B.此生态系统中,乙是生产者,丙通过捕食乙来获得能量,但能量在食物链中是逐级递减、单向的,故乙的能量不能全部进入丙体内,B不符合题意。
C.按照图中箭头所示,甲、乙、丙、丁这四种生物分别是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其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乙→丙→丁,C不符合题意。
D.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乙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且图中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乙→丙→丁,故丁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D不符合题意。
18.习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于上述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
C.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D.生物圈为人类生活提供各种用之不尽的资源
【答案】D
【解析】A、“山水林田湖草”中的每一部分都代表着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例如,“山”可能代表山地生态系统,“水”可能代表水生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等),“林”代表森林生态系统,“田”代表农田生态系统,“草”可能代表草原生态系统或草地生态系统。这些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A正确;B、在自然界中,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可以通过河流流入水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又可以被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物吸收利用,B正确;
C、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整体,C正确;
D、虽然生物圈确实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加剧,许多生物资源正在面临枯竭和退化的风险。同时,人类活动也对生物圈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生物圈中的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D错误。
19.白蚁的消化道内生活着一种单细胞生物,叫披发虫。它能把白蚁所食的木纤维分解成营养成分,供白蚁吸收,白蚁和披发虫的关系是( )
A.寄生 B.互利共生 C.竞争 D.捕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白蚁为披发虫提供居住场所,披发虫为白蚁分解成营养成分,供白蚁吸收,二者的关系是互惠互利, B 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
20.沙漠中仙人掌,扁平宽大的块茎可储藏水分,刺状叶可减少水分的蒸腾散失,这说明( )
A.生物依赖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与环境无关 D.生物适应环境
【答案】D
【解析】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仙人掌,扁平宽大的块茎可贮藏水分,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
21.科学家在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构建了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的小型密闭生态系统。如题图表示该生态系统内生物间的关系示意(①②代表两种气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二氧化碳
B.②表示氧气
C.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环境=生态系统
D.图中食物链是:藻类、水草→斑马鱼→细菌、真菌
【答案】D
【解析】AB.藻类、水草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并且释放出氧气,所以②表示氧气;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所以①表示二氧化碳 。AB正确。
C.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它的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环境=生态系统,C正确。
D.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图中藻类、水草是生产者,斑马鱼是消费者,细菌、真菌是分解者,所以该图中的食物链是:藻类、水草→斑马鱼,D错误。
22.下列生态系统中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相对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自动调节能力差,人类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 故B符合题意。
23.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下列衣食住行方面的做法与该理念不相符的是( )
A.旧衣物合理回收利用 B.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C.及时关闭电器的电源 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
【答案】B
【解析】 A、旧衣物合理回收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不符合题意;
B、尽量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森林资源的浪费,不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符合题意;
C、及时关闭电器的电源,节约用电,减少资源浪费,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不符合题意;
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不符合题意。
24.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A.增加绿化面积 B.提倡秸秆焚烧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的标准
【答案】A
【解析】A、绿色植物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符合题意;
BCD、 提倡秸秆焚烧 、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 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的标准 ,这些都会严重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
25.近年来,每到冬季,大批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迁徙数千公里,来到南充过冬。它们会捕食嘉陵江中的鱼,吸引了广大市民前来观赏。下列关于红嘴鸥叙述错误的是( )
A.红嘴鸥身体呈流线型,利于飞行
B.红嘴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红嘴鸥的迁徙主要受水分的影响
D.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保护红嘴鸥
【答案】C
【解析】A、红嘴鸥身体呈流线型,这种体型有助于减少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利于飞行,A正确;
B、红嘴鸥捕食嘉陵江中的鱼,作为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B正确;
C、红嘴鸥的迁徙行为主要受温度和食物资源的影响,而非水分,C错误;
D、保护红嘴鸥及其栖息地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保护红嘴鸥,D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26.(10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图一表示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某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情况后绘制的食物网简图,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一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和 。
(2)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若x代表该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那么对于食物链“植物→昆虫→蜘蛛→X→蛇→鹰”,X表示的生物可能是 或 ,
(3)在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 (填“单”或“双”)方向的,并且是逐级 的。在该食物链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 。
(4)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5)若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大量减少,首先会引起植物的数量增加,但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下去,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答案】(1)非生物部分;分解者
(2)5;食虫鸟;青蛙
(3)单;递减;鹰
(4)鹰
(5)自动调节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一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所以要构成完整生态系统,需补充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食物链包括:植物→昆虫→蜘蛛→食虫鸟→蛇→鹰,植物→昆虫→蜘蛛→青蛙→蛇→鹰,植物→昆虫→青蛙→蛇→鹰,植物→鼠→蛇→鹰,植物→鼠→鹰,共5条。若X代表该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那么对于食物链“植物→昆虫→蜘蛛→X→蛇→鹰”,X表示的生物可能是食虫鸟或者青蛙。
(3)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因此能量流动一般是单方向的,并且是逐级递减的。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因此在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鹰。
(4)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越高 。图二是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相对含量,甲有毒物质含量最高,对应图一中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鹰。
(5)若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大量减少,鼠以植物为食,首先会引起植物的数量增加,但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下去,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27.(10分) 2023年8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正式向太平洋排放核废水,此举可能会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图一是海洋生态系统某食物网简图;图二是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①②③④⑤代表生物的生理作用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一中的中国毛虾、中华哲水蚤等生物及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都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生活和分布,在生物学上把这些因素统称为 ;该食物网中共有食物链 条,其中带鱼和日本鳀鱼间存在 关系。
(2)图二中,生态系统要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必须源源不断地通过过程 (填编号)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其流动特点是 。
(3)图二中的几种成分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请写出该食物链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中乙是生物圈中的 ,丁是生物圈中的 。
(4)核废水中的一些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逐渐积累(富集作用)。一段时间后图一中的 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科学家预测,此事件造成被污染的海洋生态系统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恢复正常,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 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1)生态因素;5;竞争
(2)②;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甲→乙→丙;消费者;分解者
(4)大型水鸟;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1)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图一中的中国毛虾、中华哲水蚤等生物及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都会影响浮游植物的生活和分布,在生物学上把这些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该食物网中共有食物链5条,即:浮游植物→中国毛虾→日本鳀鱼→黑鲳鱼→大型水鸟、浮游植物→中国毛虾→带鱼、浮游植物→中华哲水蚤→日本鳀鱼→黑鲳鱼→大型水鸟、浮游植物→中华哲水蚤→玉筋鱼→黑鲳鱼→大型水鸟、浮游植物→中华哲水蚤→玉筋鱼→带鱼,其中带鱼和日本黑鳀鱼都以中国毛虾为食,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2)图二中,生态系统要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必须源源不断地通过②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3)图二中甲能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释放二氧化碳,表示生产者,乙丙表示消费者,所有箭头都指向丙,丙表示分解者。因此,该食物链是:甲→乙→丙。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大型水鸟是此食物网中最高级的消费者。可见,核废水中的一些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逐渐积累,一段时间后图一中的大型水鸟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科学家预测,此事件造成被污染的海洋生态系统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恢复正常,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8.(10分)小华同学注意到矿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如钙、镁等无机盐),由此提出假设:矿泉水或许能替代无土栽培专用培养液。为验证该设想,他选取长势茁壮玉米苗30株(平均苗高5cm),设计如下实验并观察记录:
天然矿物质含量 单位:mg/L
锶Sr 0.4-1.40
钾K+ 1.0-3.0
钠Na+ 10-65
钙Ca + 30-75
镁Mg + 30-60
锂Li 0.02-0.20
偏硅酸H2SiO3 6-12.0
溶解性总固体TDS 400-850
实验用矿泉水
组别 第三周幼苗平均高度(cm) 叶片状态
纯净水组 7.8 叶片发黄
矿泉水组 15.1 叶片斑黄
营养液组 26.3 叶片肥厚深绿
实验记录表
植物入库流程
请回答:
(1)每组实验玉米苗数量为 株,该实验变量是 ,空白对照组是 组。
(2)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玉米幼苗拔出土后要用清水冲洗 (填植物器官),避免无机盐残留。实验中,培养液减少的原因除自然蒸发外,主要是因为植物的 作用。
(3)矿泉水组幼苗生长优于纯净水组,说明 。矿泉水组叶片出现斑黄,可能是缺乏 元素。营养液组生长最佳,因其所含无机盐的 和 能满足玉米苗生长发育的需要。
(4)该实验设计存在一处不足: 。
【答案】(1)10;培养液类型;纯净水
(2)根;蒸腾
(3)含矿物质促进生长;氮;种类;比例
(4)未设置多浓度梯度实验实验材料过少、没有设置重复实验
【解析】(1) 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实验开始时选择30株生长状况相似的玉米苗,平均分成三组,每组10株。由题意可知,该实验是探究不同培养液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因此,实验的变量是培养液的类型。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组,而对照组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用作比较。纯净水组不含矿物质,作为空白对照组,与其他组的结果形成对照,以评估不同培养液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
(2) 在移栽幼苗时,应彻底清洗根部,以防止土壤中残留的无机盐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是培养液减少的主要原因。
(3) 实验结果显示,矿泉水组的幼苗生长情况优于纯净水组,这可能是因为矿泉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有益。然而,矿泉水组叶片出现斑黄现象,说明缺乏氮元素,因为氮是叶绿素合成的关键元素。营养液组由于无机盐的种类和比例适宜,能够全面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因此生长状况最佳。
(4) 本实验每组仅使用了10株玉米苗,样本量较小,可能会因为个体差异导致结果出现较大的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增加样本量或设置重复实验组。这样可以减小误差,使得实验结果更加稳定和可信。
2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2022年11月5日下午,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湖北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
资料二 红树林是贝类、虾、鱼蟹等水生生物集居繁衍和候鸟飞禽栖息越冬的好地方。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为贝类、虾、鱼、蟹等动物提供有机物,鹭鸟等候鸟飞禽以这些动物为食。生物的遗体、遗物富含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可被植物再利用。
资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自2022年6月1日起实施,湿地自此有了系统性的法律保护。本法进一步明确了在湿地范围内从事旅游、种植、畜牧、水产养殖、航运等活动,应当避免改变湿地的自然状况,并采取措施减轻对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
(1)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微生物属于 ;除资料二中提到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包括 。
(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 ”。鹭鸟与鱼的关系是 ,鹭鸟获取的能量最终来自 。该生态系统的 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由资料二可知,人类应避免不合理的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为该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红树林的这种能力较 ,这与其内的生物种类较 有关。
【答案】(1)生产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2)地球之肾;捕食;太阳能;物质
(3)自动调节;弱;少
【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红树林中的各种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真菌等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因此微生物属于分解者,贝类、虾、鱼、蟹,微生物属于分解者,该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部分。
(2)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动物的种类也很多、蓄洪抗旱的作用。鹭鸟以鱼为食物,同时鹭鸟和鱼都以虾为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贮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因此鹭鸟获取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由资料二可知,因为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的,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红树林的这种能力较弱。
30.(10分)某研究小组发现,连续多年在同一块地种植黄瓜,黄瓜种子发芽率会降低。这可能是黄瓜落叶内的废物积累在土壤中造成的。该小组用不同重量的黄瓜落叶研磨后,加入等量清水,制成4组浓度不同的黄瓜落叶溶液,挑选活的、饱满、完整的黄瓜种子,用该溶液浸泡一段时间,测量种子萌发数量(如下表)。请作答。
组别 甲 乙 丙 丁
黄瓜落叶重量(克) 0 10 20 50
初始浸种数量(粒) 200 200 200 200
种子萌发数量(粒) 196 144 136 122
(1)该研究小组探究的问题是:黄瓜落叶内的废物积累在土壤中, ?
(2)本实验的变量是黄瓜落叶溶液的 ;各组的温度、水分等条件应 ;甲组的萌发率为 %,甲组中有种子未萌发,推测可能是这些种子进入了 期。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萌发数量最少的为 组,表明黄瓜落叶溶液浓度越 ,黄瓜种子的萌发率越低。据结果可知,提高黄瓜种子萌发率的措施有: 。
(4)黄瓜种子中的 是新植株的幼体;黄瓜会落叶说明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 。
【答案】(1)会影响黄瓜种子发芽吗
(2)浓度;相同;98%;休眠
(3)丁;高;应当及时清理黄瓜落叶
(4)胚;废物
【解析】(1) 从原题探究过程可以看出,小组要研究的是落叶内的废物对黄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故问题是:黄瓜落叶内的废物积累在土壤中,会影响黄瓜种子发芽吗
(2)通过控制变量法,应当仅以黄瓜落叶溶液的浓度为自变量,发芽率为因变量,其余各组分条件应该相同;甲组萌发率为(196÷200) x100%=98%,甲组中有少部分没有萌发。可能是种子处于休眠期;
(3)表中可以看出黄瓜落叶溶液的浓度越高,种子萌发率越低,萌发数量最少的为丁,据此要提高黄瓜种子的萌发率,应当及时清理黄瓜落叶;
(4)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具有储存或转运营养物质的作用,所以胚是新植物的幼体;黄瓜会落叶说明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