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提升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历史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提升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3 14:3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历史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提升测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24-25八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林则徐指出:“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这句话的用意是( )
A.说明鸦片危害,主张禁烟 B.抨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
C.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 D.阐释西方先进,从而学习
2.(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不久,道光帝下诏对英作战。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3.(2025·福建·模拟预测)在浙东抗英中,由渔民、船民、水手以及一些农民、手工业者组成的黑水党,自发抗击英军。英舰“纳尔布达”号和“阿纳”号进犯台湾时,台湾军民在姚莹、达洪阿的指挥下,奋起反抗。这可用来说明( )
A.统治阶层腐败愚昧 B.民众具有爱国意识
C.英国蓄谋侵华已久 D.清朝缺乏现代海军
4.(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中英双方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所订的全新条约是战后新邦交及新通商制度的大纲,部分内容如下,表中空白处应填写的信息( )
第一,赔款2100万银元; 第二,割_____给英国; 第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第四,海关收税标准详细载明于条约,非经两国同意不能修改,是即所谓协定关税; …… 第六,中英官吏平等往来。
A.香港岛 B.台湾岛 C.澎湖列岛 D.辽东半岛
5.(2025八年级上·全国·专题练习)与《南京条约》相比,《虎门条约》最大特点是( )
A.割让领土 B.细化经济侵略规则
C.开放更多口岸 D.赔偿军费
6.(2025·山东日照·二模)对如下史料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7.(2025·福建厦门·二模)林则徐《致姚椿、王柏心》:(译文)英军器良技熟,清军大炮射程不及人、进攻速度不如人、运兵速度也不如人,我们光靠胆壮心齐,就算岳飞和韩世忠在世也是无可奈何。这表明他认为鸦片战争清朝失败的原因是( )
A.制度落后政治腐败 B.武器战术方面落后
C.君臣自大闭目塞听 D.政府应对战争不力
8.(2025·湖南·模拟预测)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谈判代表在英国人起草的条约上签字画押,条约内容涉及五口通商、割香港岛给英国、协定关税等内容。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 )。
A.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B.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
C.清政府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 D.列强主要采用资本输出侵略中国
9.(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本家相信“只要中国每人每年需要一顶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而事实是三年不到的时间,这一梦想就开始破产。为扭转这一局面,英国采取的行动是( )
A.割占台湾 B.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在中国设立工厂
10.(2025·内蒙古·模拟预测)“《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因此这些战胜国( )
A.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侵略权益
B.发动甲午战争并进行资本输出
C.镇压义和团运动防止中国人民反抗
D.开展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
11.(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咸丰九年(1859年),英、法各国代表到达大沽口,预备进京换约,他们事先略闻清政府在大沽口设防,所以北上的时候,随带了相当的海军。到了大沽口,看见海河已堵塞,并派船拨取防御设备。就在此时,清朝将领僧格林沁就令两岸的炮台出其不意同时开炮。英法的船只竟然无法抵抗。上述情景应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中法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12.(24-25八年级上·湖南岳阳·期末)制作历史事件年代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是某同学自制的近代列强侵华事件年代尺,图中B处应是(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英法联军侵华 D.八国联军侵华
13.(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佳士得拍卖行,1776年在英国伦敦创立。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品拍卖行。下表是佳士得拍卖行的一次拍卖清单。根据清单内容分析,这些拍卖品的来源是( )
拍卖行 拍卖品信息
佳士得 来自圆明园的两批物品。一批8样,一批23样。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
来自圆明园的三件珐琅制品,“一件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A.同中国远洋贸易购得 B.侵华战争劫掠所得
C.清政府战败赔偿所得 D.国事访问获赠所得
14.(2025·四川眉山·一模)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主要通商口岸与周边城市贸易往来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形成于(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15.(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清朝在鼎盛时期(1820年前后),国土面积可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远远超过曾经的汉朝和唐朝。可是步入近代后,随着国力的衰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国土面积不断丧失。下列哪个国家是在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 (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16.(2025·内蒙古鄂尔多斯·模拟预测)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以下历史现象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地主阶级分化,出现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派
B.通商口岸增加,外国商品更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
C.中英协定关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低关税国家
D.少数国人醒悟,撰写了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
17.(2025·广东江门·三模)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广东传统手工业受到打击,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西方列强势力深入内地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时局动荡影响商业发展 D.救亡意识开始萌发
18.(2025·安徽蚌埠·三模)战争的结果使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与主权,西方国家利用开辟到内地的通商口岸与世界少有的低利率,大量倾销其商品;教会势力在华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张。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19.(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1843年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的洪秀全心灰意冷,偶然间他阅读了传教士梁发的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后反应强烈,“觉已获得上天堂之真路,与及永生快乐之希望”。此后,他自行施洗,以示“去旧从新”,并开始从事传教活动。由此可见,致使洪秀全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的因素是( )
A.家庭环境 B.宗教信仰 C.爱国情怀 D.列强侵略
20.(2023·湖南湘潭·中考真题)“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拿下南京立天国,旗开得胜万民笑。”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一二·九运动
21.(24-25八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下图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 )
A.爆发背景 B.主要特点 C.兴衰过程 D.历史影响
22.(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废除买卖婚姻。太平天国曾提倡“一夫一妇”,禁止缠足、买卖奴婢等。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
C.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D.宣扬了民主共和思想
23.(2025·河南信阳·三模)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主张。这反映了其( )
A.彻底废除封建礼教 B.追求社会财富均等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重视反击外来侵略
24.(2025·河南驻马店·三模)太平天国本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与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本无差别。但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它还担负了与以往不同的新使命。针对新使命,本着“知己知彼”的思想,太平天国颁布了(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清帝退位诏书》 D.《临时约法》
25.(2025·广东汕头·三模)太平天国严禁鸦片贸易,多次拒绝外国提出的侵略要求,击溃洋枪队。同时,发动东征、西征战役,多次击败清政府军队。太平天国的斗争(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创新了反封建斗争方式
C.代表着资产阶级的要求 D.逆转了中国的贸易逆差
26.(2025·山西朔州·二模)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凶恶的敌人,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这样的敌人,就不能不失败。该观点旨在表明太平天国( )
A.把反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 B.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使命 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27.(2025·河南周口·一模)李鸿章曾提道:“忠王府(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的府邸)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此材料可用来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制度建设不符合实际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28.(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犯了兵家大忌;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后期作战,屡失良机。可见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B.领导集团内部斗争
C.没有农民的支持 D.战略上不断失误
29.(2025·四川南充·三模)“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它是( )
A.三元里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
30.(2025·山东济南·三模)历史学习要正确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38年道光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
B.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C.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D.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材料分析题(20分)
31.(13分)(25-26八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相应问题。
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在内忧外患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

材料一 他在江苏按察使任内,决冤狱,抑豪强,被百姓称为“林青天”。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收缴烟土、烟枪,设禁烟局,配制戒烟药丸,勒令吸食者限期戒烟,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还在给道光帝的上书中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材料一中的“林青天”是指谁(2分)?
材料二 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至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战争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材料二中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发生在1839年的什么事件?该材料认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这是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6分)?
材料三 1842年,英国《伦敦新闻画报》载:“(《南京条约》)确定了千百万的赔款和源源不断的新鲜的茶叶供应,刺激了我们的贸易,永久割让给我们一座岛屿。总之,它让战争到达顶点,让我们(英国)获得的比想要的还多,让荣耀和利益不可阻挡地到来。”
材料三中的“岛屿”是指什么(2分)?
材料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含义(2分)。
材料五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我相信解放了的法国、涤荡了污泥浊水的法国一定会把这笔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劫过的中国,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
材料五中提到的“夏宫”是指什么(1分)?
32.(7分)(24-25九年级下·山东聊城·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6—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1850年春夏间,洪秀全发布金田“团营令”。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摘编自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许多平民百姓被杀,其惨况无可描述。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洪秀全发动此次农民起义的开始标志是什么(3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1分)。
(3)材料三所叙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综合上述材料,概述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意义(3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A B D B B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B C A B D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B B A C C D B C
1.A
【知识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林则徐虎门销烟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林则徐强调鸦片若不禁止,将导致国家贫困、民众衰弱,最终无饷无兵。林则徐明确指出鸦片对国家财政(无可筹之饷)和军事力量(无可用之兵)的严重危害,核心意图是主张禁烟,因此林则徐用意是说明鸦片危害,主张禁烟,A项正确;抨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偏离了禁烟主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林则徐提出鸦片危害大,影响到国家财政和军事力量,其目的是主张禁烟,而不是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排除C项;材料强调鸦片的危害而没有涉及西方先进的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A
【知识点】鸦片战争的经过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6月,英国“东方远征军”舰队到达中国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之后英军北上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就范。所以材料描述的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56年,是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其爆发的原因、过程与材料中1840年的情况不符,排除B项;中法战争发生在1883年至1885年,是法国侵略中国和越南而引起的一场战争,与材料中英国侵略中国的时间和事件不相符,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交战双方是中国和日本,与材料中英国的侵略行为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B
【知识点】鸦片战争的经过
【详解】根据题干描述可知,浙东黑水党(民众自发组织)和台湾军民(官方与民众合作)抗击英军的事例均体现民众主动参与保家卫国的行动,故“民众具有爱国意识”对应题干中民众自发抗敌的行为,B项正确;“统治阶层腐败愚昧”与姚莹、达洪阿积极指挥抗英的事实矛盾,排除A项;“英国蓄谋侵华”虽符合史实,但题干未提及英国侵华计划,排除C项;“清朝缺乏现代海军”与题干中民众抗敌的陆地或近海作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A
【知识点】《南京条约》的内容
【详解】据材料“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可知,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签订的条约是《南京条约》,其核心条款包括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A项正确;台湾岛和澎湖列岛是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和C项;辽东半岛涉及甲午战争后的短暂割占,后被三国干涉还辽,排除D项。故选A项。
5.B
【知识点】《南京条约》的附件、中英《虎门条约》的签订
【详解】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的核心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赔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而《虎门条约》作为补充条约,新增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及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等条款,这些内容进一步细化了经济侵略的规则(如关税细则、租界形成基础),B项正确;割让领土、赔偿军费均为《南京条约》已有内容,排除AD项;《虎门条约》未新增开放口岸,排除C项。故选B项。
6.D
【知识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世界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方采取进取的对外扩张政策,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中国明清时期采取保守的闭关锁国等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政策差异导致中西历史发展方向不同,D项正确;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并非对外交流完全停滞,如仍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进行对外贸易等,排除A项;郑和航海时期(1405-1433年),中国在航海技术、国家实力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非落后于西方,排除B项;西方的侵略给明清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但明清社会并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型,中国社会真正转型是在近代一系列变革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7.B
【知识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详解】据题干“英军器良技熟,清军大炮射程不及人、进攻速度不如人、运兵速度也不如人”和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认为英军武器先进,清军的各种武器都不如英国,且差距巨大,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政治制度,排除A项;君臣自大闭目塞听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林则徐认为“就算岳飞和韩世忠在世也是无可奈何”可见林则徐认为政府应对及时但武器差距不可避免,排除D项。故选B项。
8.B
【知识点】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的内容
【详解】据题干“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谈判代表在英国人起草的条约上签字画押,条约内容涉及五口通商、割香港岛给英国、协定关税等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因《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割香港岛)、关税自主权(协定关税)等主权,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不再完整,B项正确;“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排除A项;“清政府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结果,排除C项;“资本输出为主”是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
9.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未达预期,因为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等。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联合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企图通过武力迫使清政府开放更多口岸、降低关税等,以利于商品倾销,B项正确;割占台湾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是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与英国为扭转对华商品销售不利局面的行动无关,排除A项;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是列强对中国进行领土和权益瓜分的行为,并非英国为扭转《南京条约》后商品销售困境的直接行动,排除C项;在中国设立工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与英国在《南京条约》后想扩大商品输出扭转局面的意图和行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十年后,战胜国仍不满足,因此采取进一步行动。《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十年后(约1852年),英国等战胜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1894年,与《南京条约》签订“十年后”不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年,排除C项;工业革命是英国自身发展,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详解】据题干“1859年”、“英、法各国代表到达大沽口,预备进京换约”和所学知识可知,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9年英法试图武力换约,在大沽口遭到清军反击失败,B项正确;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1842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法战争爆发于1883-1885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1895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英法联军侵华(第二次鸦片战争)始于1856年,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属于该事件期间,C项正确;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1842年,对应年代尺中的A处(1840年),排除A项;中法战争发生于1883-1885年,不在1858年附近,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年,对应年代尺中的D处(190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知识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详解】根据材料题干中的“拍卖品来自圆明园,包括“大国玺”和珐琅制品等皇家珍宝。”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文物的来源均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劫掠所得。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让他的弟弟奕 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圆明园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华,举世闻名。园中收藏了不计其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B项正确;通过远洋贸易购得不符合皇家文物的特殊性,排除A项;清政府战败赔偿所得”通常指条约规定的赔款或割地,而非直接掠夺物品,排除C项;国事访问获赠的礼品与文物被掠夺的史实相悖,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知识点】《北京条约》的签订
【详解】根据材料中主要通商口岸与周边城市贸易往来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因此,该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B项正确;《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与汉口无关,排除A项;《马关条约》签订是在1895年,开放的是沙市、重庆等,并非最早开放汉口,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辛丑条约》没有关于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知识点】《瑷珲条约》的签订
【详解】据材料“可是步入近代后,随着国力的衰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国土面积不断丧失”并结合所学可知,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东北、西北约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远超其他列强,C项正确;英国主要通过《南京条约》等割占香港地区,面积较小,排除A项;法国以势力范围为主,直接割地极少,排除B项;日本虽割占台湾(约3.6万平方公里),但远少于俄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直接冲击清朝统治核心。战争失败让清朝统治阶层深刻认识到西方军事技术的优势,原本维护传统统治的地主阶级发生分化,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应运而生,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实现“自强”“求富”,试图挽救统治危机。这一变化直接改变了清朝后续的治国策略,是对“社会中枢”最沉重的震撼,A项正确;通商口岸增加确实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但这主要是外国经济势力对中国经济层面的冲击,未触及清朝统治体系、国家发展方向等“社会中枢”核心层面,震撼程度远不及对统治阶层思想与治国策略的改变,排除B项;中英协定关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核心内容,属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关税主权的破坏,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无关,排除C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少数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魏源撰写《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历史地理,这是鸦片战争对国人思想的初步冲击,并非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
【详解】题干指出外国商品涌入导致广东传统手工业受冲击并出现剩余劳动力,这直接反映了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因外国工业品倾销而逐渐解体,B项正确;“列强深入内地”主要涉及势力范围扩张,与题干中沿海地区现象关联不大,排除A项;时局动荡影响商业发展本身正确,但题干现象是经济结构变化,非短期动荡所致,排除C项;“救亡意识”属于政治思想层面,与题干经济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大量领土与主权,西方列强凭借通商口岸等倾销商品,教会势力扩张,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D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干中“进一步加深”不符,排除A项;中法战争中国虽有胜绩但签订不平等条约,但与题干中描述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与题干“进一步加深”阶段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知识点】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43年洪秀全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阅读了《劝世良言》,并受其影响,将书中内容与自己的梦境和想象结合,初步建立起拜上帝教的教义体系,随后开始传教活动,走上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因此,宗教信仰是致使洪秀全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的因素,B项正确;洪秀全的家庭环境并未在其人生转折中起到关键作用,他出生于广东花县一个客家农民家庭,家庭对他的期望是通过科举入仕,但这并没有改变他屡试不中的命运,也没有促使他在阅读《劝世良言》后发生人生转折,排除A项;洪秀全是在科举失利后受宗教书籍启发而发生人生转变,其早期活动主要是创立拜上帝会、传教等,没有明显的爱国情怀驱动他人生转折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列强侵略在材料中未涉及,与洪秀全人生转折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知识点】金田起义与永安建制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为“太平军”,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北伐和西征,全盛时拥有中国半壁江山,因此这首歌谣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A项正确; 维新变法是政治改革运动,未涉及军事斗争,排除B项;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活动于北方,排除C项;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与南京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金田起义与永安建制、《天朝田亩制度》
【详解】图片为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趋势”曲线图,横轴以时间为序,标注了金田起义(1851年,爆发)、永安建制、定都天京(1853年,发展)、天京变乱(1856年,由盛转衰)、新核心形成(1859年,短暂调整)、天京陷落(1864年,失败)等关键事件;纵轴“发展趋势”曲线呈现从兴起、鼎盛到衰落直至失败的完整过程,C项正确;“爆发背景”指运动发生的原因(如社会矛盾等),图中未涉及,排除A项;“主要特点”强调运动的独特属性(如反封建反侵略),图中未体现,排除B项;“历史影响”指运动的后果(如打击清朝统治),图中仅展示运动自身过程,未涉及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知识点】《天朝田亩制度》
【详解】据题干“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太平天国曾提倡‘一夫一妇’,禁止缠足、买卖奴婢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措施都是针对传统封建伦理中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他们提倡妇女平等分地、废除买卖婚姻、提倡一夫一妻、禁止缠足等,都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虽提及平均分配土地,但该制度并未真正实行,具有很大的空想性,故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没有推翻清政府,是沉重打击清政府和外来侵略势力,排除C项;宣扬民主共和思想是辛亥革命的内容,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知识点】《天朝田亩制度》
【详解】根据“无处不均匀”可知其强调财富分配的绝对平均性,根据“无人不饱暖”可知其突出保障基本生存需求,这两点旨在消除贫富差距,共同体现了对财富均等的追求,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聚焦土地所有制改革,未系统涉及封建礼教的废除,其内容主要限于经济与社会分配层面,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强调绝对平均主义,而非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或商品经济,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虽具反清性质,但《天朝田亩制度》本身不涉及民族独立或反帝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24.B
【知识点】《资政新篇》
【详解】据题干“太平天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它还担负了与以往不同的新使命。针对新使命,本着‘知己知彼’的思想,太平天国颁布了”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面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洪仁玕为探索救国之路,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改革政治等,试图应对新的时代挑战,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的革命纲领,主要围绕农民土地诉求和平均主义理想,未针对外国资本主义新使命,排除A项;《清帝退位诏书》是清朝结束统治的文件,与太平天国无关,排除C项;《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后颁布的资产阶级宪法,和太平天国没有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25.A
【知识点】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北伐和西征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太平天国严禁鸦片贸易、抗击外国侵略体现其反侵略(反帝)性质,发动东征、西征打击清政府军队则体现其反封建性质,A项正确;太平天国虽是一场农民起义,但未在斗争方式上实现重大创新,仍以传统战争为主,排除B项;太平天国是农民领导的运动,主张平均主义,而非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改革要求,排除C项;严禁鸦片贸易可能局部减少逆差,但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未逆转整体贸易逆差,排除D项。故选A项。
26.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学者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列强与封建势力联合,单纯的农民战争无法应对,题干观点强调太平天国面对的敌人是双重性质的(列强侵略和封建压迫),这就说明太平天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使命,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太平天国把反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而是强调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后太平天国面临的敌人很强大,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开端的是鸦片战争,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太平天国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的内容,主要强调的是敌人的强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7.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详解】分析题干材料可知,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出现了严重的享乐腐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出现材料所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太平天国“有田同耕”的空想性革命纲领,排除A项;题干强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享乐腐化,无法得出制度建设不符合实际的结论,排除B项;李鸿章的这段描述体现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享乐腐化,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不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排除D项。故选C项。
28.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金田起义后长时间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没有及时扩大势力范围;起义后没有争取知识分子,导致缺乏人才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支持;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犯了兵家大忌,最终全军覆没;北伐西征过程中形同流寇,后期作战又屡失良机。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太平天国在战略决策上存在严重失误,而这些失误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之一,但题干中所描述的内容均未涉及中外势力联合绞杀这一方面,排除A项;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军事战略和争取知识分子等方面的问题,并没有体现领导集团内部斗争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题干中也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太平天国没有农民的支持,相反,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自身战略决策等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农民支持度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9.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历时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给封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同时,对外国侵略势力的武装干涉也作了坚决的回击,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它的光辉业绩,永远鼓励着中国人民继续奋斗,B项正确;三元里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没有打击清朝统治,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且与“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0.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史学理论
【详解】据所学可知,历史解释则是对事件的影响、意义或原因的分析和评价。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包含评价性语言“沉重打击”,强调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1838年道光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仅描述具体事件(时间、人物、行为),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说明了战争的时间、地点,属于史实,排除B项;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说明了战争的原因,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1.(1)林则徐
(2)事件:虎门销烟;
原因:中国武器落后,英国“船坚炮利”。
观点:不是。
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制度腐朽落后。
(3)香港岛
(4)鸦片战争是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圆明园
【知识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鸦片战争的影响、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
【详解】(1)人物:根据材料一“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青天”上书禁烟,可知是指林则徐。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2)事件: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发生在1839年的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英美走私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一行动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原因:由材料“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船坚炮利,战争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可知,该材料认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是武器装备落后,中国军队投入的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而英军出动战舰船坚炮利。
观点及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不是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制度腐朽落后。因为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上虽然武器装备是一个方面,但军队战斗力低下,指挥系统混乱等问题,本质上都是封建制度的弊端造成的。同时,封建统治者闭目塞听,不了解世界形势,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3)“岛屿”:根据材料三“(《南京条约》)确定了千百万的赔款和源源不断的新鲜的茶叶供应,刺激了我们的贸易,永久割让给我们一座岛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之一,就是割香港岛给英国。因此“岛屿”是指香港岛。
(4)含义:根据材料四“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使中国由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就像一块界碑,划分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界限。
(5)“夏宫”:根据材料五“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因此材料中提到的“夏宫”是指圆明园。
32.(1)背景: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自然灾害严重;外国侵略势力的加剧;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标志:金田起义。
(2)目的:振兴太平天国,反对清王朝;实现国家富强。
(3)事件:天京陷落;意义:使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知识点】《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洪秀全与“拜上帝会”、金田起义与永安建制
【详解】(1)背景: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6—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包括: 一是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剥削:清政府将战争赔款和军费转嫁给劳动人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二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五口通商后,外国工业产品涌入中国,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和家庭副业,导致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三是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地主阶级加紧盘剥农民,土地兼并严重,同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遭受严重水旱灾害,农民生活陷入绝境。 标志:据材料一“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可知,洪秀全发动此次农民起义的开始标志是金田起义。
(2)目的:据材料二“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可知,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是一是振兴太平天国,试图通过近代化方案增强太平天国的实力;二是心系攘夷大业,反对清朝统治;三是实现国家富强,希望通过近代化方案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事件:据材料三“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许多平民百姓被杀,其惨况无可描述。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可知,材料三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是1864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动摇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