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表格式(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表格式(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23 11:0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主题) 2、5的倍数的特征 课时 第4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三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关于“因数与倍数”的要求,学生应能探索并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本节课聚焦于2和5的倍数特征,强调通过观察百数表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数感。课标提倡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在具体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共性,理解“个位数字决定性作用”的本质,为后续学习3的倍数特征及奇偶性概念奠定基础。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在百数表中圈出2和5的倍数,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发现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
2.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经历“提出猜想—收集证据—验证规律”的完整探究过程,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3. 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分组、编号、抽奖等问题,体会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兴趣。
三、学习重点
1.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 能根据特征快速判断任意自然数是否为2或5的倍数,并能解释判断依据。
四、学习难点
1. 理解“为什么只看个位就能判断”这一抽象原理,难以从十进制计数系统的角度理解其本质原因。
2. 在综合判断时容易混淆2和5的特征,特别是对于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数(如10、20),缺乏分类意识。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出示一组数字(如34、75、80、92、105),请学生口头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并说明理由,观察其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准确。
2. 设置“火眼金睛辨对错”题型:“个位是4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让学生辨析正误并说明依据,检测其对特征本质的理解。
3. 给出一个生活情境:“某活动报名编号为三位数,要求尾号是5才能参与抽奖”,要求学生列举符合条件的编号,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找倍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倍数概念的深化与拓展。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数位认知和整除判断能力,这为观察个位数字提供了支持。五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归纳推理,但仍需借助直观材料辅助思考。教材以“交谊舞和圆圈舞表演可以选派多少人参加”为情境,引出2和5的倍数问题,并利用百数表作为探究工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主发现规律,避免直接告知结论。同时要注意纠正学生常见的错误观念,如认为“大数一定不是2的倍数”,通过反例加以澄清。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奇偶性和3的倍数特征的基础,必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掌握。
七、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舞蹈表演场景,引发数学思考。
  教师讲述:学校要组织一场团体舞表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两人搭档的交谊舞,另一种是五人围成一圈的圆圈舞。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找到伙伴,报名人数必须符合特定要求。那么,参加交谊舞的人数应该有什么特点?参加圆圈舞的人数又应该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交谊舞需要两人一组,所以人数应该是2的倍数;圆圈舞每组5人,所以人数应该是5的倍数。
  教师追问:我们之前是通过乘法算式来找倍数的,但如果现在有一个很大的数,比如326,你怎么快速判断它是不是2的倍数呢?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
二、合作探索,建构规律。 (1)、使用百数表,圈画2的倍数。
  教师发放百数表(1~100),布置任务:请大家用黄色笔把2的倍数都圈出来。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依次找出2、4、6、8、10、12……直到100。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不要遗漏。
  完成后,教师投影展示一位学生的成果,并提问:仔细观察这些被圈出来的数,它们的个位上都有哪些数字?
  学生观察后回答:个位上都是0、2、4、6、8。
  教师追问:是不是所有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你能举几个例子验证吗?
  学生举例:如34(个位4)、78(个位8)、90(个位0)等,计算发现都能被2整除。
  教师总结: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继续圈画5的倍数,发现另一规律。
  教师要求:现在请大家用红色笔把5的倍数也圈出来。
  学生操作:找出5、10、15、20、25……95、100。
  教师提问:观察这些5的倍数,它们的个位上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个位上都是0或5。
  教师追问:反过来,个位是0或5的数,是不是一定是5的倍数?举例验证。
  学生举例:如25、40、65、80、105等,计算确认都能被5整除。
  教师总结:所以,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三、深化理解,建立联系。 (1)、引入奇偶数概念,丰富知识结构。
  教师讲解: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例如2、4、6、8……都是偶数;1、3、5、7……都是奇数。
  教师提问:0是2的倍数吗?它是偶数还是奇数?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0÷2=0,没有余数,所以0是2的倍数,属于偶数。
  教师强调: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奇数是1。
(2)、辨析特殊情形,澄清模糊认识。
  教师出示几个判断题,请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① 所有偶数都是2的倍数。(√)
  ② 个位是3的数一定是奇数。(√)
  ③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个位一定是0。(√)
  ④ 一个数如果是5的倍数,就不可能是2的倍数。(×)——反例:10、20
  通过辨析,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特征本质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即时反馈。 (1)、完成教材“自主练习”第1题。
  题目如下:
  按要求填一填。
  1 21 30 35 39 2 40 12 15 60 18 72 85 90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找出其中的2的倍数、5的倍数以及既是2又是5的倍数。
  答案:
  2的倍数:30、2、40、12、60、18、72、90
  5的倍数:30、35、40、15、60、85、90
  既是2又是5的倍数:30、40、60、90
  教师特别指出:这些数的共同特点是末尾都是0。
(2)、设计开放性问题,促进深度思考。
  教师提问:你能写出一个四位数,它是5的倍数,但不是2的倍数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只要个位是5即可,例如1235、2465等。
  教师再问:有没有一个数,它既不是2的倍数也不是5的倍数?
  学生举例:如13、27、49等,个位既不是0、2、4、6、8,也不是0或5。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一、基础练习
1. 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2、75、80、96、105、130、245、360
2. 填空:
(1)在自然数中,最小的偶数是______,最小的奇数是______。
(2)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最小两位数是______。
(3)一个三位数,百位是3,个位是5,它是5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__________。
3. 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分类:
17、24、35、40、51、68、75、82、90、103
2的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倍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是2又是5的倍数: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升
4. 小明家的门牌号是一个三位数,它是2的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大3,百位是5。你知道他家的门牌号可能是多少吗?
5. 写出五个连续的偶数,使它们的和是100。
三、拓展挑战
6. 用数字卡片0、2、5、7组成一个四位数,要求这个数是2的倍数,最大可以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
7. 观察发现:任何一个偶数加上1都会变成奇数,任何一个奇数加上1都会变成偶数。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九、学后反思
1. 我是否掌握了2和5的倍数特征?能否快速判断一个大数是否符合条件?
2. 我是否理解了偶数与奇数的概念?能否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例子?
3. 面对同时涉及多个特征的问题时,我是否能够分步分析、逐一排除?
4. 当别人表达不完整时,我能否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这说明我的概念掌握是否牢固?
5. 我在小组交流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愿意倾听同伴的想法并与之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