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1 中西政治制度的演变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5·广东百师联盟高二阶段考试)西周时,各级领主封地的都城大小以国都为标准,都有固定的比例;自天子至卿大夫,其马匹兵车及兵员数量都要与自身身份相匹配,卿大夫“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诸侯“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天子“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由此可知,当时( )
A.“家天下”局面初步形成
B.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
C.中央集权政体正式确立
D.宗法制向全国各地推广
2.(2024·甘肃卷,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3.(2025·达州一模)有学者认为,汉武帝设立中朝不是因为相权威胁皇权,而是汉初以来的丞相机制不太适应从无为到有为的政治需要,而改造旧制度牵涉多、压力大、成本高,不如另起炉灶设立中朝。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官僚体制变革复杂艰巨
B.制度革新服务于国家战略
C.中枢机制在继承中发展
D.分化相权有利于强化皇权
4.(2025·湖南三湘名校联盟联考)492年,孝文帝“开建五等”整顿爵位,用北魏皇族直系血缘联系取代鲜卑氏族血缘联系。496年,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次年规定改姓后的穆、贺、刘等“勋臣八姓”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四姓”同等纳入“士流”。由此可知,孝文帝的姓氏改革( )
A.借鉴了汉人政权的门阀制度
B.消解了鲜卑民族的风俗习惯
C.缓解了北魏政权的阶级矛盾
D.奠定了隋唐民族交融的基础
5.(2025·浙江强基联盟高二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皇权专制是逐渐形成的,从汉朝到魏晋只能算是“相对专制”、唐朝也只是“有限专制”。唐朝“有限专制”的原因之一是门下省可以( )
A.审议封驳朝廷政令
B.总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C.掌握最高监察权力
D.参预政务并草拟意见
6.(2025·吉林四校联考)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据此可知,行省( )
A.长官不受中书省的节制
B.代表中央分别管理地方
C.长官与周代诸侯相类似
D.导致地方势力过于弱小
7.(2024·洛阳调研)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终结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明代设立内阁,奉旨办事。雍正七年,因对西北用兵开始设立军机处,渐渐取代了内阁。大学士成了名誉职务,军机大臣拥有实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 )
A.内阁发展为制衡君权的正式机构
B.内阁制的确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军机处取代内阁行使中央决策权
D.取缔相权后中枢机构仍在不断调整
8.(2025·六盘水高三监测)张居正提出:“致理之要,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由此,他大刀阔斧地进行吏治改革,出台了以考成法为代表的纲领性法规,改变了以往官场道德沦丧的习气,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创造条件。材料意在强调张居正改革( )
A.完成了法律体系的构建
B.建立了较有效的考核制度
C.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腐败
D.体现了安民生的价值归旨
9.(2025·长沙一中高三月考)戊戌变法由维新派推动,通过联合帝党,依靠光绪皇帝发布诏书推行;而清末新政则是慈禧太后主持,也得到了立宪派支持。两者的共同点是( )
A.领导者都是资产阶级
B.出发点都是反对革命
C.都有新旧力量的联合
D.历时短且最后都失败
10.(2025·玉溪一调)1902—1911年,清政府修订新律法,新律吸收了资产阶级法律形式、原则和制度。同时,新律还最大限度考虑到了礼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使礼教在新律中得以体现。据此可知,清末新律( )
A.宣告了新式司法体系建立
B.具有儒法合一的特征
C.体现了布新与承旧的结合
D.延续了清王朝的统治
11.(2025·平顶山九师联盟高三联考)有学者说:“共和之发轫也,主动于黎军(湖北新军),被动于各省志士,然原动力则孙、黄诸君也。共和之解决,主动于段军,被动于各军将校,然其原动力则廖(少游)、靳(云鹏)制诸君也。”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新军成为军阀势力扩大的关键
B.共和建立的多源性和复杂性
C.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政府不作为引发了政治危机
12.(2025·岳阳湘阴二中阶测)如图是1943年冀南根据地村干部社会成分统计图。据图可知,当时根据地( )
A.工农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巩固
C.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得以扩大
D.借鉴了国统区政权建设的有益经验
13.(2025·宝鸡中学诊断)如图为漫画家米谷于民国三十七年创作的作品《二十年江湖独角戏》。该作品反映的是( )
A.蒋介石试图称帝
B.国民党“训政”的虚伪
C.党派纷争的现状
D.国统区出现的经济危机
14.(2025·山东牟平第一中学开学考试)如图是小明同学进行专题研究时,整理的纲要。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渊源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C.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的变迁
D.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
15.(2024·天津卷,8)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出改革要侧重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表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B.农业生产责任制继续深化
C.对外开放战略全面顺利实施
D.生产资料所有制急需调整
16.(2025·吕梁部分学校高二质量检测)2023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审查报告,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少数民族代表442名,占代表总数的14.85%,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
归侨代表42名
妇女代表790名,占代表总数的26.54%,与上届相比提高1.64%
一线工人、农民代表497名,占代表总数的16.69%,提高了0.99%,其中有56名农民工代表
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34名,占代表总数的21.3%,提高了0.73%
党政领导干部代表969名,占代表总数的32.55%,降低了1.38%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C.民主与法治建设协调并进
D.基层群众自治的成果显著
17.(2025·广西百河联考高二月考)雅典最后一次放逐发生在公元前417年,互为政治对手的阿尔西比亚德斯与尼西阿斯联手将希帕波鲁斯放逐。雅典人对于这一结果感到愤怒,不仅是因为代表平民利益的希帕波鲁斯被放逐,更是政客对整个投票过程的操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雅典( )
A.贵族特权遭到严重削弱
B.公民有较强的政治意识
C.公民大会掌握实际权力
D.政客受制不能恣意妄为
18.(2025·亳州高二月考)屋大维统治时期,对元老院进行清洗,获得“元首”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并取得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据统计,在屋大维执政的后20年,仅有4项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而皇帝发布的敕谕、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视为法律,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这反映出该时期罗马( )
A.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B.统治者实行独裁统治
C.重视发挥元首在法律中的作用
D.强化了社会等级差异
19.(2025·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测)《大宪章》第39条规定,非经法庭的佥判和法律定罪,国王不得逮捕、关押和剥夺任何自由人;不能宣布自由人不受法律保护,也不能用任何方式迫害自由人。这表明《大宪章》( )
A.对王权有制约作用
B.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C.完善官员监察机制
D.明确以法治国原则
20.(2025·湖北云学联盟联考)美国独立后的某一时期内,州与州之间为河流的使用起了争执,为港口的使用相互械斗,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战时债务无法偿还,英国、法国、西班牙在周边虎视眈眈,松散的联盟难以应对危机。这反映当时美国( )
A.遭受欧洲列强的武装干涉
B.宪法并未在地方有效实施
C.南北战争爆发具有必然性
D.邦联体制存在着严重隐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25·沈阳高三上阶段练习)(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多采取四种方式,包括纵向收权、横向分权、行政区划体现“犬牙交错”原则以及监察制度。
①纵向收权: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层层控制,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②横向分权:分割地方权力,相互制约;
③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对地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避;
④采用“犬牙交错”的地方行政区划原则。
这些方法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既有利于国家政治权力的集中和统一,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从材料中任选一种或多种中央集权方式,结合中国古代史某一时期的相关史实,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解释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2.(2025·湖州高二上期中)(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美民主政治建立发展简要进程
材料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民主与西方式民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领域呈现出“一治一乱”的鲜明对比。从制度层面探究其根源。中国式民主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并不断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造性转化,坚定不移地奉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念,不断探索民主的实现形式,坚持协商合作与选举的有机统一和互为补充,遵循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原则,运行高效有序;西方式民主政治信奉和坚持的是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映和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狭隘的阶级利益,将民主政治简单地理解为竞争性选举,在政党立场渐趋极端化、不同政党掌控不同国家机构的背景下,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的实际运行正在催生否决式政治,内部冲突不断,政治体制空转,治理绩效低下。
——摘编自王洪树《制度探源:新时代中西方民主政治缘何“一治一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两国在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出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层面说明新时代中西方民主政治“一治一乱”的原因。(12分)
周测1 中西政治制度的演变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5·广东百师联盟高二阶段考试)西周时,各级领主封地的都城大小以国都为标准,都有固定的比例;自天子至卿大夫,其马匹兵车及兵员数量都要与自身身份相匹配,卿大夫“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诸侯“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天子“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由此可知,当时( )
A.“家天下”局面初步形成
B.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
C.中央集权政体正式确立
D.宗法制向全国各地推广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西周时各级领主封地的都城都有固定的比例,马匹兵车及兵员数量都要与自身身份相匹配,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制定了一套严格有序的礼乐制度,对贵族阶级的身份进行划分和规范,形成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从而强化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故选B项;夏朝初期“家天下”局面初步形成,排除A项;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表明中央集权政体正式确立,排除C项;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贵族继承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2024·甘肃卷,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政权制定“式”作为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说明了秦代文书行政的标准化,C项正确;统一文字度量衡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秦朝的统治方式,排除B项;“式”不仅仅针对地方治理,且据材料不能得出“日趋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
3.(2025·达州一模)有学者认为,汉武帝设立中朝不是因为相权威胁皇权,而是汉初以来的丞相机制不太适应从无为到有为的政治需要,而改造旧制度牵涉多、压力大、成本高,不如另起炉灶设立中朝。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官僚体制变革复杂艰巨
B.制度革新服务于国家战略
C.中枢机制在继承中发展
D.分化相权有利于强化皇权
答案 B
解析 该学者强调汉武帝设立中朝是为了适应新的政治需要,即从无为而治到有所作为的转变,这表明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是为国家战略服务的,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为了适应统治需要进行了制度变革,排除A项;汉武帝设立中朝并非对之前中枢机制的继承,排除C项;该学者认为,汉武帝设立中朝并非为强化皇权,而是适应国家战略的变化,排除D项。
4.(2025·湖南三湘名校联盟联考)492年,孝文帝“开建五等”整顿爵位,用北魏皇族直系血缘联系取代鲜卑氏族血缘联系。496年,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次年规定改姓后的穆、贺、刘等“勋臣八姓”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等“四姓”同等纳入“士流”。由此可知,孝文帝的姓氏改革( )
A.借鉴了汉人政权的门阀制度
B.消解了鲜卑民族的风俗习惯
C.缓解了北魏政权的阶级矛盾
D.奠定了隋唐民族交融的基础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孝文帝首先打击了鲜卑旧贵族,为确立新门阀扫除障碍,其后模仿汉人统治模式,确立了鲜卑贵族的门阀制度,故选A项;孝文帝的姓氏改革不能完全消解鲜卑民族的风俗习惯,排除B项;新的门阀势力的出现不利于缓解阶级矛盾,排除C项;隋唐民族交融的基础是各族人民的交流交往,而非统治者的某项政策,排除D项。
5.(2025·浙江强基联盟高二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皇权专制是逐渐形成的,从汉朝到魏晋只能算是“相对专制”、唐朝也只是“有限专制”。唐朝“有限专制”的原因之一是门下省可以( )
A.审议封驳朝廷政令
B.总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C.掌握最高监察权力
D.参预政务并草拟意见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的审议封驳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到了制约作用,使得唐朝不能称之为完全的专制,而是“有限专制”,故选A项;唐朝行政中枢是三省六部,不是仅为门下省,排除B项;掌握最高监察权力的是御史台等机构,而非门下省,排除C项;参预政务并草拟意见的是中书省,排除D项。
6.(2025·吉林四校联考)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据此可知,行省( )
A.长官不受中书省的节制
B.代表中央分别管理地方
C.长官与周代诸侯相类似
D.导致地方势力过于弱小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可得出,元代行省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据材料“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可得出,元代行省总领地方军政事务。由以上两点可得出,元代行省代表中央分别管理地方,故选B项;行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其长官在行政上应受中央的节制,排除A项;周代的诸侯是分封制下的地方领主,与行省长官并不类似,排除C项;行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拥有较大的权力和自主性,排除D项。
7.(2024·洛阳调研)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终结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明代设立内阁,奉旨办事。雍正七年,因对西北用兵开始设立军机处,渐渐取代了内阁。大学士成了名誉职务,军机大臣拥有实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 )
A.内阁发展为制衡君权的正式机构
B.内阁制的确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军机处取代内阁行使中央决策权
D.取缔相权后中枢机构仍在不断调整
答案 D
解析 从废除宰相到设立内阁,再到设立军机处,说明为了处理国家事务,中枢机构在不断地调整,D项正确;内阁发展为制衡君权的正式机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军机处不是中央决策机构,只是服务于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C项。
8.(2025·六盘水高三监测)张居正提出:“致理之要,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由此,他大刀阔斧地进行吏治改革,出台了以考成法为代表的纲领性法规,改变了以往官场道德沦丧的习气,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创造条件。材料意在强调张居正改革( )
A.完成了法律体系的构建
B.建立了较有效的考核制度
C.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腐败
D.体现了安民生的价值归旨
答案 D
解析 材料提及张居正认识到国家治理与“安民生”“核吏治”紧密相关,其吏治改革“改变了以往官场道德沦丧的习气,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创造条件”,体现了安民生的价值归旨,故选D项;“以考成法为代表的纲领性法规”涉及的只是官员考核方面的法规,材料未涉及法律体系的构建,排除A项;B项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张居正吏治改革服务于安民生相悖,排除;“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9.(2025·长沙一中高三月考)戊戌变法由维新派推动,通过联合帝党,依靠光绪皇帝发布诏书推行;而清末新政则是慈禧太后主持,也得到了立宪派支持。两者的共同点是( )
A.领导者都是资产阶级
B.出发点都是反对革命
C.都有新旧力量的联合
D.历时短且最后都失败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在实施过程中均有新旧政治力量的联合,戊戌变法中维新派联合了帝党,并依靠光绪皇帝推行;清末新政则是由慈禧太后主持,同时得到了立宪派的支持,故选C项;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清末新政的主持者慈禧太后属于地主阶级,排除A项;戊戌变法的出发点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并非反对革命,排除B项;清末新政(1901—1911)虽然最终失败,但其历时相对较长,与戊戌变法仅维持短时间形成对比,排除D项。
10.(2025·玉溪一调)1902—1911年,清政府修订新律法,新律吸收了资产阶级法律形式、原则和制度。同时,新律还最大限度考虑到了礼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使礼教在新律中得以体现。据此可知,清末新律( )
A.宣告了新式司法体系建立
B.具有儒法合一的特征
C.体现了布新与承旧的结合
D.延续了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新律既吸收了资产阶级法律形式、原则和制度(布新),又考虑了礼教的影响及在新律中体现(承旧),故选C项;题干中没有提到新式司法体系的建立,只是提到了新律的修订,排除A项;虽然新律考虑了礼教,但并未明确说明是儒法合一,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到新律对清王朝统治的延续作用,排除D项。
11.(2025·平顶山九师联盟高三联考)有学者说:“共和之发轫也,主动于黎军(湖北新军),被动于各省志士,然原动力则孙、黄诸君也。共和之解决,主动于段军,被动于各军将校,然其原动力则廖(少游)、靳(云鹏)制诸君也。”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新军成为军阀势力扩大的关键
B.共和建立的多源性和复杂性
C.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政府不作为引发了政治危机
答案 B
解析 题干所述为对共和起到不同作用的人或者群体,可以用来说明共和制建立不是单一力量可以做到的,具有多源性和复杂性,故选B项;新军只是军阀势力扩大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政局、经济、外来势力、策略等很多因素,究竟哪种因素是关键,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
12.(2025·岳阳湘阴二中阶测)如图是1943年冀南根据地村干部社会成分统计图。据图可知,当时根据地( )
A.工农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巩固
C.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得以扩大
D.借鉴了国统区政权建设的有益经验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冀南地区的村干部构成吸收了地主和富农,说明当时抗日根据地积极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积极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得到巩固,故选B项;当时抗日根据地政权属于抗日民主政权,不是工农民主政权,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没有扩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统区,排除D项。
13.(2025·宝鸡中学诊断)如图为漫画家米谷于民国三十七年创作的作品《二十年江湖独角戏》。该作品反映的是( )
A.蒋介石试图称帝
B.国民党“训政”的虚伪
C.党派纷争的现状
D.国统区出现的经济危机
答案 B
解析 漫画反映了蒋介石演了二十年的“独角戏”,用脚把皇冠举在自己头顶装成总统,遭到了其他人的孤立,揭露了蒋介石想要进行个人独裁,继续做大总统的美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三十七年也就是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反映了二十年来国民党“训政”的虚伪,故选B项;漫画反映的是蒋介石想要进行个人独裁,实行独裁统治,并不是称帝,排除A项;党派纷争与漫画主旨不符,排除C项;国统区出现的经济危机指的是国统区通货膨胀与经济的全面崩溃,排除D项。
14.(2025·山东牟平第一中学开学考试)如图是小明同学进行专题研究时,整理的纲要。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渊源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C.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的变迁
D.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革命年代已经有雏形,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故选A项;革命年代并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未建立自己的政权,排除C项;材料还涉及新中国成立后,“民主革命时期”说法有误,排除D项。
15.(2024·天津卷,8)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出改革要侧重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表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B.农业生产责任制继续深化
C.对外开放战略全面顺利实施
D.生产资料所有制急需调整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充分反映了中央已认识到,在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的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需要提上日程,故选A项。
16.(2025·吕梁部分学校高二质量检测)2023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审查报告,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少数民族代表442名,占代表总数的14.85%,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
归侨代表42名
妇女代表790名,占代表总数的26.54%,与上届相比提高1.64%
一线工人、农民代表497名,占代表总数的16.69%,提高了0.99%,其中有56名农民工代表
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34名,占代表总数的21.3%,提高了0.73%
党政领导干部代表969名,占代表总数的32.55%,降低了1.38%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C.民主与法治建设协调并进
D.基层群众自治的成果显著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我国的人大代表来源于各个行业,并且妇女及少数民族都在代表总数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这说明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故选B项;仅从人大代表的资格审查,无法体现制度化特点,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法治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基层群众自治无关,排除D项。
17.(2025·广西百河联考高二月考)雅典最后一次放逐发生在公元前417年,互为政治对手的阿尔西比亚德斯与尼西阿斯联手将希帕波鲁斯放逐。雅典人对于这一结果感到愤怒,不仅是因为代表平民利益的希帕波鲁斯被放逐,更是政客对整个投票过程的操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雅典( )
A.贵族特权遭到严重削弱
B.公民有较强的政治意识
C.公民大会掌握实际权力
D.政客受制不能恣意妄为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雅典的最后一次放逐是政治对手联手把希帕波鲁斯给放逐了,雅典人对于放逐希帕波鲁斯的结果很生气,这说明他们很关心政治,有很强的政治意识,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提到贵族特权的问题,排除A项;虽然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机构,但材料并没有明确说明公民大会是否掌握了实际权力,而是反映了公民对政治的关注,排除C项;政客能联手放逐希帕波鲁斯,还能操纵投票过程,这说明他们并没有受制,排除D项。
18.(2025·亳州高二月考)屋大维统治时期,对元老院进行清洗,获得“元首”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并取得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据统计,在屋大维执政的后20年,仅有4项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而皇帝发布的敕谕、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视为法律,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这反映出该时期罗马( )
A.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B.统治者实行独裁统治
C.重视发挥元首在法律中的作用
D.强化了社会等级差异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了最高国家权力,实行独裁专制统治,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故选B项;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信息表明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了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独裁统治,并非强调罗马重视发挥元首在法律中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社会等级差异”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19.(2025·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测)《大宪章》第39条规定,非经法庭的佥判和法律定罪,国王不得逮捕、关押和剥夺任何自由人;不能宣布自由人不受法律保护,也不能用任何方式迫害自由人。这表明《大宪章》( )
A.对王权有制约作用
B.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C.完善官员监察机制
D.明确以法治国原则
答案 A
解析 据《大宪章》第39条的规定可知,法庭和法律保护自由人的人身权利,国王不得随意逮捕、关押、剥夺和迫害自由人,说明《大宪章》对国王权力有所制约,故选A项;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大宪章》主要是对王权进行监督和制约,并非针对官员,排除C项;英国1689年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结束“人治”局面,明确“法律至上,以法治国”原则,排除D项。
20.(2025·湖北云学联盟联考)美国独立后的某一时期内,州与州之间为河流的使用起了争执,为港口的使用相互械斗,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战时债务无法偿还,英国、法国、西班牙在周边虎视眈眈,松散的联盟难以应对危机。这反映当时美国( )
A.遭受欧洲列强的武装干涉
B.宪法并未在地方有效实施
C.南北战争爆发具有必然性
D.邦联体制存在着严重隐患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美国邦联体制下中央政府权力弱小,无法有效协调和解决各州之间的矛盾以及应对外部挑战,存在着严重隐患,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美国国内州与州之间的矛盾以及松散联盟面临的危机,而非遭受欧洲列强的武装干涉,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的背景,排除B项;材料中的问题主要是州与州之间的矛盾以及松散联盟的弊端,与南北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关系不大,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25·沈阳高三上阶段练习)(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多采取四种方式,包括纵向收权、横向分权、行政区划体现“犬牙交错”原则以及监察制度。
①纵向收权: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层层控制,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②横向分权:分割地方权力,相互制约;
③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对地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避;
④采用“犬牙交错”的地方行政区划原则。
这些方法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既有利于国家政治权力的集中和统一,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从材料中任选一种或多种中央集权方式,结合中国古代史某一时期的相关史实,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解释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 论题:西汉时期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中央集权。
说明:纵向收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势力坐大,出现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使得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削弱,地方权力不断向中央集中。
横向分权:在地方上,西汉设置了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同时还有封国存在。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负责地方的行政管理;封国的诸侯虽然有一定的权力,但受到中央的严格限制,如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要听从中央的指挥,从而实现了对地方权力的分割。
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西汉实行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官员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是否廉洁奉公等,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受地方官员的干涉,这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采用“犬牙交错”的地方行政区划分原则:在划分郡界时,往往不按照自然地理区域进行划分,而是将一些地理单元分割开来,使得地方势力难以凭借地理优势形成割据。这样的划分方式有利于打破地方的封闭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西汉时期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2.(2025·湖州高二上期中)(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美民主政治建立发展简要进程
材料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民主与西方式民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领域呈现出“一治一乱”的鲜明对比。从制度层面探究其根源。中国式民主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并不断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造性转化,坚定不移地奉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念,不断探索民主的实现形式,坚持协商合作与选举的有机统一和互为补充,遵循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原则,运行高效有序;西方式民主政治信奉和坚持的是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映和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狭隘的阶级利益,将民主政治简单地理解为竞争性选举,在政党立场渐趋极端化、不同政党掌控不同国家机构的背景下,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的实际运行正在催生否决式政治,内部冲突不断,政治体制空转,治理绩效低下。
——摘编自王洪树《制度探源:新时代中西方民主政治缘何“一治一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两国在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出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层面说明新时代中西方民主政治“一治一乱”的原因。(12分)
答案 (1)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发展是基于传统政治制度之上和平渐进变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和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以议会为核心;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民主政治逐步完善。
美国:民主政治建立发展是在实现民族独立后,进行制度创新;践行“三权分立”的启蒙思想,进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2)制度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人民真实、广泛地享有民主权利;西方式民主政治坚持的是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民主具有阶级狭隘性。
实现形式:中国坚持政治协商合作与选举的有机统一;西方将竞争性选举视为评判民主与否的唯一标准。
制度运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中心的民主集中制,形成制度合力;西方式民主政治中狭隘的阶级本质不断催生反对力量,否决式政治盛行,内部冲突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