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5 中西方货币与赋税制度的演变(原卷版+ 解析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周测5 中西方货币与赋税制度的演变(原卷版+ 解析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3 11:1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5 中西方货币与赋税制度的演变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5·云南师大附中月考)云南“以贝为币”的历史悠久,古滇国专门用青铜铸造了珍贵的贮贝器,用以存放来自印度洋的贝壳。在河南殷墟、四川三星堆等遗址,也曾发掘出几百枚与云南几乎高度契合、同样来自印度洋的贝币。这些史实可以用来说明(  )
A.早期国家认同普遍形成
B.贝币输入路径趋于一致
C.贝币信用凭证功能受重视
D.商代政治统治的范围扩大
2.(2025·合肥高三上联考)如表是西汉前期货币政策的演变表格,这反映了西汉前期政府(  )
时期 货币名称 货币政策 备注
汉初 半两 允许民间私铸 注:24铢为1两
吕后二年 八铢半两钱 取消私铸,官铸
孝文五年 四铢半两钱 废盗铸令,允许私铸
景帝中元六年 四铢半两钱 禁止民间私铸,行郡国铸币
A.铸币完全仿造秦制货币
B.调整了地方行政制度
C.经济管理职能尚不完善
D.保障了中央财政收入
3.(2025·河北十县联考高三期中)汉初确立土地税制度采用的是“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景帝时期,基本形成了三十税一的制度。然而,在田租征收时并不是严格按照定率,而是由各乡设置的“乡啬夫”逐户评估亩产量,既按田亩多少,又按产量定率收税。这(  )
A.保障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彰显出政府政策的灵活性
D.减轻了农民负担
4.(2024·重庆卷,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5.(2025·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鲍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材料所述赋役制度(  )
A.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
B.有利于农业生产顺利开展
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加重百姓负担
6.(2025·柳州高三上模拟)《宋会要辑稿》载:“顷亩、间架、四邻所至、税租役钱、立契业主、邻人牙保、写契人签字。”只有经官府印押的红契才是买主取得所有权的有效凭证,白契(没有缴纳契税和未加盖官印的契约)不受法律保护,涉及土地诉讼只有红契才有公证的性能。这种做法(  )
A.有利于保障官府的赋税征收
B.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C.说明官府禁止民间土地买卖
D.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7.(2025·湖北腾云联盟联考)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规定赋税折银征收。清代历朝都铸造铜钱……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这一变化(  )
A.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B.导致重农政策废止
C.引起赋税制度变革
D.形成闭关自守局面
8.(2024·安徽卷,5)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两) 田赋(两) 丁银(两) 田赋(两)
1572 福建漳平 9 932 6 747 3 185 2 189 7 743
1582 浙江开化 22 456 12 648 9 808 3 457 18 999
1585 广东顺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 304 29 276
1621 南直隶歙县 48 609 23 669 24 940 7 657 40 952
据上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9.(2025·锦州高三上期中)雍正时期,赋役不均的状况得到改变,地主的赋役增加,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减轻。同时,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之上。这一局面形成主要由于当时(  )
A.政府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B.赋税征收标准调整
C.土地兼并冲击小农经济
D.新型生产关系产生
10.(2024·武汉高二期中)《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说:“自咸丰、同治以来,各省出入迥非乾隆年间可比。近来岁入之项,转以厘金、洋税(海关税)为大宗。”下表为晚清海关关税收入的变化,表中的数据变化(  )
年份 关税总数 占财政收入比重
1861年 496万两 9%
1894年 2 290万两 25%
A.得益于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B.表明洋务运动的成效显著
C.标志中国扭转了贸易逆差
D.能够说明海关制度现代化
11.(2024·江门高二下期末)如表为19世纪末美国对中国进行币制改革的认识变化一览表,这反映出当时(  )
时间 内容(节选)
1878年(光绪四年)2月7日 中国政府不愿采取措施建立制币厂铸币
1886年(光绪十二年)3月24日 8年已经过去了,中国政府方面没有任何认真思考建立制币厂的意思
1888年(光绪十四年)3月28日 中国的货币变化无常,处于过渡期,注定会建立制币厂
1889年(光绪十五年)1月11日(注:同年2月3日,慈禧归政,光绪亲政) 年轻皇帝即将到来的统治将会是中国历史上最难以忘记的时代。铁路、电灯、物理科学、新海军、统一的银行体系、制币厂都含苞待放
A.晚清近代化的转型艰难
B.封建统治集团开始分化
C.列强侵华主要方式改变
D.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12.(2025·蚌埠高三期中)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代表提出了以下主张。这些主张的要旨是(  )
(一)凡优待之处,必须彼此交换。 (二)课税须有区别,奢侈品课税须重,日用品次之,原料又次之。 (三)日用品之税率不得轻于12%,以补1903年商约所订废止厘金的短收。 (四)新条约应规定期限,期限届满时,中国不仅可自由改订货物之价目,并可改订税率。
A.废除最惠国待遇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收回关税自主权
D.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13.(2024·扬州高二下月考)如图是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苏区货币。苏区货币的发行(  )
A.推动了全国货币的统一
B.标志人民币体系的建立
C.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D.抵制了“法币”的渗透
14.(2024·泰州高二下期中)下列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体现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国民经济建设的愿望
C.“一五”计划成效的显著
D.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15.(2024·亳州高二下期末)下图所示为改革开放后我国部分税收额度变化的曲线图。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A.企业所得税占税收额最高
B.关税征收始于改革开放时期
C.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税收收入决定国家经济兴衰
16.(2024·宣城高二下期末)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这反映出(  )
A.中国国际金融影响力的扩大
B.人民币国际化历程艰难曲折
C.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贸易手段
D.区域合作推进亚洲经济增长
17.(2025·泉州高三期中)一战后,英国在1925年恢复了金本位制。如表是1英镑购买力(相对于2020年)的变化统计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次世界大战加速英镑衰落
B.金本位制助力英国经济恢复
C.大萧条冲击了英国金融市场
D.英国的货币政策缺乏灵活性
18.(2024·新课标卷,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19.(2024·孝感高二期中)下图为1965—1980年主要国家的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图。这一变化说明(  )
A.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
B.英国实力的逐步增强
C.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D.美国经济霸权受冲击
20.(2024·石家庄高二上期末)下表为部分国家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变化。这些国家意在(  )
国家 最高税率(%)
1976年 1986年 1992年
英国 83 60 10
美国 70 50 31
挪威 48 40 13
瑞典 57 50 20
新西兰 60 57 33
日本 75 70 50
A.逐渐缩小贫富差距
B.加强对经济行政干预
C.推动经济恢复发展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25·长沙高二上期中)(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 货币发展大事记
1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分别使用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2 秦朝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3 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 元朝将纸币“钞”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
5 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6 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
7 19世纪70年代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效仿实行金本位制
8 1929年美国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9 1935年国民党实行法币改革,将白银收为国有
10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
11 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12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定》,全球经济进入了浮动汇率制时代
13 2009年中国开始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
14 2015年中国倡导的金砖银行(2014年成立,2015年运营,成员国本币结算)和亚投行成立(结算方式以美元为主,后来推出过当地货币结算)
——据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三则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2.(2025·宁德高三上月考)(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君主大权在握,包括税收在内的各项制度均由皇帝独断专决。明代赋税制度在地域上分为中央和地方,但是各项税收均输入到中央供皇室和政府开支,在地方留有部分收入供地方所用。税权像国权一样为单一制,税制由中央制定。虽然税制执行也出现过不顺,但是在中央和地方政权大体上看仍是一元制。张居正能推行其赋税改革,主要在于他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其当政之时,既身为帝师,又为内阁首辅,深受皇帝和太后信任;另一方面,明代中后期,太监权势逐新强大,尤其是秉笔太监,批红权使其大权在握,而张居正恰恰与神宗身边的太监关系甚好。——摘编自谢阳《明代赋税制度研究》
材料二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为了应对时局的变化,国民政府于1941年6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对税收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改动,将田赋收归中央,把全国税收划分为国家税收与县自治税收两大系统,原先的省级税统纳入国家税中进行管理。时任立法院经济委员会委员长指出:“就中央方面言,由于省级财政之归并于中央财政系统,原属地方之田赋与营业税,及契税收入列为中央收入之大宗。同时因为田赋改征实物,军粮公粮不虞匮乏,有助于抗战者至巨,确实收到相当成效。”但是,这种税收政策毕竟属于一种战时财政政策,是中央为了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应对抗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只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适用,不宜长期实施。一旦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就会暴露其固有的遏制地方经济发展的弊端。——摘编自章启辉、付志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税收政策演变的思考》
材料三 1950年5月,财政部召开第二届全国税务会议,会议确定的工商业税收调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工商所得税税率级距的调整货物税、盐税以及其他一些税种税率的降低,减轻了私营工商业的税收负担,增加了其利润;停止开征遗产税;税目的简化合并以及纳税办法和手续的简化,降低了私营工商业纳税的复杂程度,减轻了其纳税成本;对公债发行的调整亦减轻了工商业的负担;对公债金额遵循自愿的原则,增加了私营工商业对自有资金使用的自由,为其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资金保障。据当时16大城市私营工商业税收统计,1950年第三、四季度比第一季度税收分别增加了90%和80%。
——摘编自程燕婷、王剑峰《论建国初期调整私营工商业的财税政策及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能够推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税收政策调整的特点。(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当前优化财税政策助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周测5 中西方货币与赋税制度的演变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5·云南师大附中月考)云南“以贝为币”的历史悠久,古滇国专门用青铜铸造了珍贵的贮贝器,用以存放来自印度洋的贝壳。在河南殷墟、四川三星堆等遗址,也曾发掘出几百枚与云南几乎高度契合、同样来自印度洋的贝币。这些史实可以用来说明(  )
A.早期国家认同普遍形成
B.贝币输入路径趋于一致
C.贝币信用凭证功能受重视
D.商代政治统治的范围扩大
答案 C
解析 云南“以贝为币”的历史悠久,古滇国有来自印度洋的贝壳,在河南殷墟、四川三星堆等遗址,也曾发掘出几百枚与云南几乎高度契合、同样来自印度洋的贝币,这说明当时贝币的信用凭证功能受到多地的重视,故选C项;题干所述为早期来自印度洋的贝币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流通问题,与早期国家认同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了古滇国、河南殷墟和四川三星堆的贝币来源于印度洋,并未提到贝币输入和传播的路径,排除B项;古滇国大致与春秋战国时期相当,四川三星堆遗址大约相当于夏商时期,不能据此得出“商代政治统治范围扩大”的结论,排除D项。
2.(2025·合肥高三上联考)如表是西汉前期货币政策的演变表格,这反映了西汉前期政府(  )
时期 货币名称 货币政策 备注
汉初 半两 允许民间私铸 注:24铢为1两
吕后二年 八铢半两钱 取消私铸,官铸
孝文五年 四铢半两钱 废盗铸令,允许私铸
景帝中元六年 四铢半两钱 禁止民间私铸,行郡国铸币
A.铸币完全仿造秦制货币
B.调整了地方行政制度
C.经济管理职能尚不完善
D.保障了中央财政收入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看出,西汉初至汉景帝时期,政府在面对复杂的经济情况时,其货币政策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体现了政府在建立和完善经济管理体系过程中遇到了挑战,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稳定的制度,故选C项;虽然汉初采用了秦的半两钱,但之后的政策不断调整,并非完全仿照秦制,排除A项;表格中的信息主要涉及货币政策,并没有直接提到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排除B项;表格中西汉前期的货币政策经历了多次反复,包括允许和禁止民间私铸的交替,这显示出货币政策的不稳定性,很难保障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排除D项。
3.(2025·河北十县联考高三期中)汉初确立土地税制度采用的是“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景帝时期,基本形成了三十税一的制度。然而,在田租征收时并不是严格按照定率,而是由各乡设置的“乡啬夫”逐户评估亩产量,既按田亩多少,又按产量定率收税。这(  )
A.保障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彰显出政府政策的灵活性
D.减轻了农民负担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汉朝土地税由“十五而税一”到“三十税一”,征收时“既按田亩多少,又按产量定率收税”,这反映了汉朝政府政策的灵活性,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汉朝土地税的征收标准以及实际征收规则,无法得出汉政府“保障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抑制土地兼并主要是通过限制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以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农民除了田租外还需要缴纳人头税,因此仅凭土地税征收不能说明汉朝减轻了农民负担,排除D项。
4.(2024·重庆卷,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答案 C
解析 从北魏到隋朝的规定可以看出,奴婢和部曲授田与承担赋役是相关的,如果不承担赋役,则可能不再授田,故选C项;题目中的信息并没有直接说明均田制遭到破坏,且均田制遭到破坏是到唐朝中期,排除A项;题目中的信息并没有说奴婢不再授田,而是强调如果限外不课田,则不输税,排除B项;隋代仍然实行定额租调,排除D项。
5.(2025·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鲍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材料所述赋役制度(  )
A.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
B.有利于农业生产顺利开展
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加重百姓负担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若不役,则收其佣”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描述的赋役制度为租庸调制,农民在农忙时节可通过输庸代役专心农业生产,有利于农业生产顺利开展,故选B项;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按人丁和资产收税,排除A项;输庸代役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租庸调制依据政府授田交纳税收,输庸代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排除D项。
6.(2025·柳州高三上模拟)《宋会要辑稿》载:“顷亩、间架、四邻所至、税租役钱、立契业主、邻人牙保、写契人签字。”只有经官府印押的红契才是买主取得所有权的有效凭证,白契(没有缴纳契税和未加盖官印的契约)不受法律保护,涉及土地诉讼只有红契才有公证的性能。这种做法(  )
A.有利于保障官府的赋税征收
B.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C.说明官府禁止民间土地买卖
D.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只有经官府印押的红契才是买主取得所有权的有效凭证”“涉及土地诉讼只有红契才有公证的性能”可知,红契是缴纳契税并加盖官印的契约,宋朝政府通过“红契”来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掌握土地“税租役钱”,这有利于保障官府的赋税征收,故选A项;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B项;“涉及土地诉讼只有红契才有公证的性能”说明宋朝官府是允许民间土地买卖的,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土地买卖的规范问题,未体现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7.(2025·湖北腾云联盟联考)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规定赋税折银征收。清代历朝都铸造铜钱……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这一变化(  )
A.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B.导致重农政策废止
C.引起赋税制度变革
D.形成闭关自守局面
答案 A
解析 材料描述了从明初到清代货币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白银从禁止流通到成为大额交易通用货币和政府财政计算单位的过程。白银的流通和使用简化了交易过程,提高了交易效率,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明清时期重农政策并未废止,排除B项;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确实规定了赋税折银征收,这是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闭关自守是指限制对外贸易及与外来文化的接触,而材料讨论的是货币制度的变化,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8.(2024·安徽卷,5)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两) 田赋(两) 丁银(两) 田赋(两)
1572 福建漳平 9 932 6 747 3 185 2 189 7 743
1582 浙江开化 22 456 12 648 9 808 3 457 18 999
1585 广东顺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 304 29 276
1621 南直隶歙县 48 609 23 669 24 940 7 657 40 952
据上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役银分摊前,丁银(两)较多,役银分摊后,丁银(两)较少,这意味着人丁的负担减轻,有利于人口增长,B项正确;役银分摊的做法减轻了人丁税额,排除A项;税收使用银两,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役银分摊后人丁税额降低,弱化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
9.(2025·锦州高三上期中)雍正时期,赋役不均的状况得到改变,地主的赋役增加,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减轻。同时,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之上。这一局面形成主要由于当时(  )
A.政府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B.赋税征收标准调整
C.土地兼并冲击小农经济
D.新型生产关系产生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之上,说明征税主要依据土地而非人口,人头税被废除,这与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有关,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政府户籍管理主要目的是统计管理人口,不可能改变赋役不均的状况,排除A项;土地兼并不可能减轻农民的负担,相反可能会加重农民负担,排除C项;雍正时期的改革并没有产生新型生产关系,而是在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框架内进行的调整,排除D项。
10.(2024·武汉高二期中)《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说:“自咸丰、同治以来,各省出入迥非乾隆年间可比。近来岁入之项,转以厘金、洋税(海关税)为大宗。”下表为晚清海关关税收入的变化,表中的数据变化(  )
年份 关税总数 占财政收入比重
1861年 496万两 9%
1894年 2 290万两 25%
A.得益于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B.表明洋务运动的成效显著
C.标志中国扭转了贸易逆差
D.能够说明海关制度现代化
答案 D
解析 1861年至1894年关税总数和关税占财政收入比重都有明显的增长,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我国海关税收有显著增长,海关制度也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而不断发展,故选D项;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19世纪末才初步发展,其竞争力有限,能贡献的海关税收不多,排除A项;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主要目的是自强求富,并非关税主要增长力,排除B项;贸易逆差涉及进出口数据对比,而材料只提及进出口加征的关税不断增长,排除C项。
11.(2024·江门高二下期末)如表为19世纪末美国对中国进行币制改革的认识变化一览表,这反映出当时(  )
时间 内容(节选)
1878年(光绪四年)2月7日 中国政府不愿采取措施建立制币厂铸币
1886年(光绪十二年)3月24日 8年已经过去了,中国政府方面没有任何认真思考建立制币厂的意思
1888年(光绪十四年)3月28日 中国的货币变化无常,处于过渡期,注定会建立制币厂
1889年(光绪十五年)1月11日(注:同年2月3日,慈禧归政,光绪亲政) 年轻皇帝即将到来的统治将会是中国历史上最难以忘记的时代。铁路、电灯、物理科学、新海军、统一的银行体系、制币厂都含苞待放
A.晚清近代化的转型艰难
B.封建统治集团开始分化
C.列强侵华主要方式改变
D.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美国人的认识可以看出,晚清中国的币制改革进展缓慢,从不愿建立铸币厂,到货币变化无常,再到寄希望于光绪皇帝,折射出晚清近代化转型困难,故选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排除B项;列强侵华主要方式的改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分水岭,之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之后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
12.(2025·蚌埠高三期中)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代表提出了以下主张。这些主张的要旨是(  )
(一)凡优待之处,必须彼此交换。 (二)课税须有区别,奢侈品课税须重,日用品次之,原料又次之。 (三)日用品之税率不得轻于12%,以补1903年商约所订废止厘金的短收。 (四)新条约应规定期限,期限届满时,中国不仅可自由改订货物之价目,并可改订税率。
A.废除最惠国待遇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收回关税自主权
D.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政府代表在关税问题上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如税收的公平性、税率的设定以及新条约中应规定的期限,这明显体现了对关税自主权的追求,故选C项;中国代表提出废除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A项;材料主要关注的是税收的公平性和条约的灵活性,不仅仅是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改订新约运动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而根据材料信息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可推知“某次国际会议”是指1919年巴黎和会,排除D项。
13.(2024·扬州高二下月考)如图是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苏区货币。苏区货币的发行(  )
A.推动了全国货币的统一
B.标志人民币体系的建立
C.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D.抵制了“法币”的渗透
答案 C
解析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苏区货币,意味着建立起不同于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独立的货币体系,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故选C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本身是独立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其独立发行与国民党政府不同的货币,并不会推动全国货币的统一,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货币体系才建立起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法币是从1935年才开始由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排除D项。
14.(2024·泰州高二下期中)下列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体现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国民经济建设的愿望
C.“一五”计划成效的显著
D.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1953年”及人民币的图案“汽车”“飞机”“轮船”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国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故选B项;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1953年“一五”计划才起步,直到1957年才完成,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排除D项。
15.(2024·亳州高二下期末)下图所示为改革开放后我国部分税收额度变化的曲线图。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A.企业所得税占税收额最高
B.关税征收始于改革开放时期
C.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税收收入决定国家经济兴衰
答案 C
16.(2024·宣城高二下期末)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这反映出(  )
A.中国国际金融影响力的扩大
B.人民币国际化历程艰难曲折
C.现代信息技术改变贸易手段
D.区域合作推进亚洲经济增长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不仅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得到提升,还成功倡议并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同时人民币也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这些变化都明显反映了中国国际金融影响力的显著扩大,故选A项;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材料并未明确提及,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涉及现代信息技术对贸易手段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并非单纯讨论区域合作对亚洲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17.(2025·泉州高三期中)一战后,英国在1925年恢复了金本位制。如表是1英镑购买力(相对于2020年)的变化统计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次世界大战加速英镑衰落
B.金本位制助力英国经济恢复
C.大萧条冲击了英国金融市场
D.英国的货币政策缺乏灵活性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20年至1930年,英镑购买力相对稳定,而1931年英镑购买力大幅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处于大萧条时期,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金融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导致英镑购买力显著下降,这说明大萧条冲击了英国金融市场,故选C项。
18.(2024·新课标卷,35)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元与英镑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货币,美国的行为造成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迫使英国停止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表明美元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地位,故选A;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在材料中缺乏有力论据,排除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排除C;英国停止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与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19.(2024·孝感高二期中)下图为1965—1980年主要国家的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图。这一变化说明(  )
A.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
B.英国实力的逐步增强
C.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D.美国经济霸权受冲击
答案 D
解析 据汇率变化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开始,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国家的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波动很大,这一时期,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美国因为经济危机相对衰落,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态势,美国经济霸权受到冲击,故选D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宣布美元贬值,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排除A项;英镑兑美元汇率的不断变化,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实际需求变动所致,排除B项;经济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正式形成,排除C项。
20.(2024·石家庄高二上期末)下表为部分国家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变化。这些国家意在(  )
国家 最高税率(%)
1976年 1986年 1992年
英国 83 60 10
美国 70 50 31
挪威 48 40 13
瑞典 57 50 20
新西兰 60 57 33
日本 75 70 50
A.逐渐缩小贫富差距
B.加强对经济行政干预
C.推动经济恢复发展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部分国家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逐渐降低,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发生“滞胀”危机后,各国政府为推动经济恢复发展,促进消费而采取的措施,故选C项;材料中部分国家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的降低在客观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进入“滞胀”阶段后,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个人所得税的税率降低,将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25·长沙高二上期中)(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 货币发展大事记
1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分别使用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2 秦朝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
3 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 元朝将纸币“钞”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
5 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6 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
7 19世纪70年代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效仿实行金本位制
8 1929年美国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9 1935年国民党实行法币改革,将白银收为国有
10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
11 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12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定》,全球经济进入了浮动汇率制时代
13 2009年中国开始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
14 2015年中国倡导的金砖银行(2014年成立,2015年运营,成员国本币结算)和亚投行成立(结算方式以美元为主,后来推出过当地货币结算)
——据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三则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 论题:中国货币演变映射国际地位变迁。(2分)
阐述:中国古代货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多样铜铸币,经秦朝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至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演变不仅促进了国内经济交流,也反映了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导致货币多样,秦朝统一货币则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国内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明朝中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海外贸易扩大,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09年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开展,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地位的提升。这一举措不仅便利了国际贸易,也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影响力。(14分)
综上所述,中国货币从多样到统一,再到国际化,这一演变历程是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生动写照。(4分)
22.(2025·宁德高三上月考)(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君主大权在握,包括税收在内的各项制度均由皇帝独断专决。明代赋税制度在地域上分为中央和地方,但是各项税收均输入到中央供皇室和政府开支,在地方留有部分收入供地方所用。税权像国权一样为单一制,税制由中央制定。虽然税制执行也出现过不顺,但是在中央和地方政权大体上看仍是一元制。张居正能推行其赋税改革,主要在于他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其当政之时,既身为帝师,又为内阁首辅,深受皇帝和太后信任;另一方面,明代中后期,太监权势逐新强大,尤其是秉笔太监,批红权使其大权在握,而张居正恰恰与神宗身边的太监关系甚好。——摘编自谢阳《明代赋税制度研究》
材料二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为了应对时局的变化,国民政府于1941年6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对税收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改动,将田赋收归中央,把全国税收划分为国家税收与县自治税收两大系统,原先的省级税统纳入国家税中进行管理。时任立法院经济委员会委员长指出:“就中央方面言,由于省级财政之归并于中央财政系统,原属地方之田赋与营业税,及契税收入列为中央收入之大宗。同时因为田赋改征实物,军粮公粮不虞匮乏,有助于抗战者至巨,确实收到相当成效。”但是,这种税收政策毕竟属于一种战时财政政策,是中央为了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应对抗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只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适用,不宜长期实施。一旦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就会暴露其固有的遏制地方经济发展的弊端。——摘编自章启辉、付志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税收政策演变的思考》
材料三 1950年5月,财政部召开第二届全国税务会议,会议确定的工商业税收调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工商所得税税率级距的调整货物税、盐税以及其他一些税种税率的降低,减轻了私营工商业的税收负担,增加了其利润;停止开征遗产税;税目的简化合并以及纳税办法和手续的简化,降低了私营工商业纳税的复杂程度,减轻了其纳税成本;对公债发行的调整亦减轻了工商业的负担;对公债金额遵循自愿的原则,增加了私营工商业对自有资金使用的自由,为其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资金保障。据当时16大城市私营工商业税收统计,1950年第三、四季度比第一季度税收分别增加了90%和80%。
——摘编自程燕婷、王剑峰《论建国初期调整私营工商业的财税政策及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能够推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税收政策调整的特点。(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当前优化财税政策助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答案 (1)原因:税制由中央确定(税权具有单一制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有一定实权;皇帝和太后的信任和支持;张居正与秉笔太监交好。
(2)特点:针对抗战形势实际需要;中央财政的实力和权限得以加强;成效比较明显;征税内容偏重实物。
(3)合理化建议:财税政策的出台、实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灵活运用财税工具,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合理减轻企业税负,为国家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作贡献;加快财税立法的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