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9 古今中外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原卷版+ 解析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周测9 古今中外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原卷版+ 解析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3 11:2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9 古今中外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4·南宁二模)广西顶蛳山遗址,以各种水生动物遗骸为主要堆积物并包含大量的陆生动物骨骸;有相同类型的器物组合,还有磨制石器、蚌器、骨器等,蚌器有蚌刀、蚌铲等。这反映出当时顶蛳山地区(  )
A.盛行渔猎生产模式
B.民众社会生活丰富
C.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D.部族间的冲突不断
2.(2024·内江高二下期末)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神农氏“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的主要功绩是在“尝百草”过程中发明了谷物种植,使人们开始摆脱“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的生活。这反映出(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B.中国原始农业耕作方式产生
C.古史传说具有确切实证意义
D.神农氏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
3.(2024·焦作高二期中)如表所列史实可用于说明,汉代河内郡(今焦作地区)(  )
史料 出处
汉武帝时,河内“好本稼穑,编户齐民,无不家衍人给” 桓宽《盐铁论·通有》
光武帝时,“魏郡、河内独不逢兵,而城邑完,仓廪实” 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汉安帝元初二年(115),“诏三辅、河内、河东、上党……各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 范晔《后汉书·安帝纪》
A.灌溉农业较为发达
B.农业有了一定发展
C.民户长期生活富足
D.是全国商品粮基地
4.(2024·洛阳高二联考)玉米从16世纪传入我国,至清中叶“各省流民开发山区,种植玉米,采伐林木……闽、广、云、贵以及华北各省,无处无之……到处留下一片片的凸岭……一遭雨水冲刷,便泥沙俱下”。这说明(  )
A.新物种引种破坏了生态环境
B.殖民扩张造成了经济混乱
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传播
D.明清时土地资源极其有限
5.(2024·重庆主城区高二下期末)道光年间,《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这反映了该地区(  )
A.经济发展水平欠佳
B.土地利用效率提升
C.有效解决粮食问题
D.人地矛盾开始凸显
6.(2024·大同高二下期末)1929年江苏无锡的一份占田抽样调查显示,963户农民平均每户占有土地仅为7.5亩。1933年在河南南阳的一份占田调查显示,108 840户农家中仅有244户占田超过200亩以上。据此可知,当时这些地区(  )
A.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缩小
B.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已经成熟
C.农业规模化经营受到阻碍
D.农业生产效率处于较高水平
7.(2024·龙岩高二下期中)如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我国的食品安全(  )
部门 职责
卫生部门 负责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组织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农业部门 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农药、肥料等其他农业投入品质量及使用的监管
公安部门 负责食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由该部门的内设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机构具体办理
A.强调激发行业的自律意识
B.遵循预防为先的管理原则
C.注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
D.实行民众与政府的共治
8.(2024·安徽皖北县中联盟高二下期中)如表所列为袁隆平获得的部分国际奖项。这些奖项的获得,主要是表彰袁隆平(  )
1985年10月 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被誉为“杰出发明家”
1988年3月 因在粮食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获国际“让克奖”
1993年4月 获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
1995年10月 获联合国粮农组织设立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A.在杂交育种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B.在人类驯化野生植物方面取得成功
C.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D.在世界各地推广“中国超级杂交稻”
9.(2024·广州部分名校高二上期中)从1979年到2005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共在中国实施了70个无偿援助项目,提供资金逾10亿美元。《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当年对外共提供了57.5万吨粮食援助。这一历程说明(  )
A.消除饥饿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B.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C.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D.国际合作是应对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10.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农业的发现不是像公元前的阿基米德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那样突然。事实上,植物生长的机理,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就像在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较广泛地知道地球是圆的情况一样。作者旨在说明(  )
A.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已经普遍认识植物生长的机理
B.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已经证实地球是圆的
C.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
D.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1.(2024·广州高二下联考)公元前5千纪上半期,埃及出现了农业聚落,逐渐采用农耕生产方式。之后,上埃及社会快速发展,阶级分化急速推进,进而很快建立起国家。据此可得出的结论为(  )
A.古埃及人率先掌握农耕方式
B.地理环境差异影响生产关系
C.农业发展是国家创建的条件
D.农业进步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12.(2024·湖南名校联盟高二下联考)考古发现证明,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代罗马北部的一座城市的人们有了“面食”,但材质和制作工序不详,在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约4 000年前的“面条”,经鉴定,该“面条”的主要成分是黍和粟。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  )
A.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
B.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相同
C.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
D.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13.(2025·汉中收心检测)15世纪末开始的“哥伦布大交换”,将来自旧大陆的动物如猪、马、牛、羊、狗、猫、鼠等,在美洲进行了大量繁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牲畜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为游牧族群。据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
A.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
B.促使各地的物种日益趋同
C.改变了新大陆的生产方式
D.得益于欧洲人的环球航行
14.(2024·西安高二下摸底考)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5.(2024·山西百校联考高二下期末)在哥伦布第二次航行中,“他组成一支有17艘帆船,1 200多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还载着采矿机械、炸药、农具,还运去了农作物大麦、小麦、柑子、柠檬、甜瓜的种子,还有牛、马、猪、羊等家禽。哥伦布俨然从欧洲运去了一个小型殖民地社会到美洲。”哥伦布的做法(  )
A.严重破坏了新大陆的生态系统
B.利于推动新旧大陆间的联系
C.激化了殖民地内部的种族矛盾
D.促使殖民地在美洲普遍建立
16.(2024·广州高二上期中)有学者认为,“喝牛奶消费在这些(欧洲以外的)地区成为平常是较近的事情,这是近五百年来欧洲殖民主义和政治上支配大部分世界的结果”。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饮食文化演变受制于世界格局变化
B.欧洲殖民主义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影响
C.欧洲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围不断扩张
D.欧洲扩张提高了殖民地的生活质量
17.(2024·铜仁高二上期末)某同学将研究咖啡的资料整理如下表,根据目录,以下最适合作为该表主题的是(  )
第一部分 咖啡原产自非洲的埃塞俄比亚
第二部分 17世纪,咖啡开始在欧洲流行
第三部分 美国的咖啡当然来自欧洲
第四部分 17世纪,荷兰人将咖啡引到了自己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亚
第五部分 17世纪,法国人也开始在非洲种植咖啡
第六部分 亚洲的咖啡都是欧美影响的结果
A.咖啡的传播与种植分布
B.咖啡的传播与殖民扩张
C.咖啡的传播与文化交流
D.咖啡的传播与经济发展
18.(2024·重庆育才中学高二诊断)18世纪,捏练机及机械压力机使通心粉逐渐降级为普通食物。19世纪,养殖业的进步让产量大增的牡蛎从贵族盘里“最精致的海味”成为无产阶级口中之食。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推广之后使小麦亩产增长了五倍,随后小麦丰富的供应使精白面粉不再昂贵,白面包失去奢侈品的地位,进入工人的餐盘。这一现象说明(  )
A.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世界各国已逐渐消除饥饿问题
C.食品生产现代化带动饮食革命
D.发展中国家掌握农业核心科技
19.(2024·河南叶县高级中学高二月考)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14万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材料说明,日本(  )
A.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升
B.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C.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提高
D.冷链物流促进食品市场发展
20.(2024·广西新学术联盟高二上期末)近年来,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取成熟果;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饲料分配自动化;以色列每年都会推出新的滴灌技术与设备,研发出埋藏式灌溉、喷洒式灌溉、散布式灌溉等先进技术。这体现了(  )
A.科技改变经营模式
B.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C.人工智能取代人力
D.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24·天津南开区高二下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粮食安全观摘录
内容 出处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王制》
“粟者,王之本事也”“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管子·治国》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谷贱时增其贾而余,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主管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高度重视粮食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提出“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改善生活,吃还是第一位”“吃的方面,先粮食后副食品”“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绝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他又提出“在粮食问题上,应该有这样的目标:一是要过得下去,二是不依靠外国”。这一系列有关粮食安全的思想,对于今天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安全治理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编自赵纪萍《陈云的粮食安全思想和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主要思想及历史作用。(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新中国粮食安全观的新发展。(6分)
22.(2024·吉林高二上月考)(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9世纪末,在西半球、东南亚、非洲等适宜种植的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体系和供应链。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浓郁的咖啡香味不能掩盖它所承载的“黑色”历史。除了早期的不光彩之外,现代咖啡业也存在巨大“黑洞”。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种植“日照咖啡”,通过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咖啡更加耐晒,生长周期大为缩短,咖啡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战争》就列举了一个乌干达咖啡农的生产链,经过层层加价,当咖啡研磨成粉时,其单位价格已是种植园咖啡价格的200倍。据21世纪初的统计,全球咖啡销售带来的年总收入额在550亿上下,其中只有70亿(约13%)归于咖啡生产国。咖啡生产国的相对贫困化和咖啡产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仍难以根本解决。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咖啡传播的特征并分析推动咖啡成为世界饮品的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承载的“黑色”历史的表现。(10分)
周测9 古今中外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24·南宁二模)广西顶蛳山遗址,以各种水生动物遗骸为主要堆积物并包含大量的陆生动物骨骸;有相同类型的器物组合,还有磨制石器、蚌器、骨器等,蚌器有蚌刀、蚌铲等。这反映出当时顶蛳山地区(  )
A.盛行渔猎生产模式
B.民众社会生活丰富
C.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D.部族间的冲突不断
答案 A
解析 遗址中存在大量的水生动物遗骸和陆生动物骨骸,可以推断该地区的居民从事相当程度的捕鱼和狩猎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渔猎生产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A项;由遗址中存在的遗骸只能推断出当时的生产模式,不能得知民众社会生活是否丰富,排除B项;小农经济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顶蛳山遗址应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关于部族间关系的描述,排除D项。
2.(2024·内江高二下期末)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神农氏“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的主要功绩是在“尝百草”过程中发明了谷物种植,使人们开始摆脱“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的生活。这反映出(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B.中国原始农业耕作方式产生
C.古史传说具有确切实证意义
D.神农氏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
答案 B
解析 神农氏的主要功绩是在“尝百草”过程中发明了谷物种植,同时发明了农业耕作工具,这反映出中国原始农业耕作方式产生,故选B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指的是中华文明内部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同时也保持了各自的独特性,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体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古史传说的价值,排除C项;神农氏时期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
3.(2024·焦作高二期中)如表所列史实可用于说明,汉代河内郡(今焦作地区)(  )
史料 出处
汉武帝时,河内“好本稼穑,编户齐民,无不家衍人给” 桓宽《盐铁论·通有》
光武帝时,“魏郡、河内独不逢兵,而城邑完,仓廪实” 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汉安帝元初二年(115),“诏三辅、河内、河东、上党……各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 范晔《后汉书·安帝纪》
A.灌溉农业较为发达
B.农业有了一定发展
C.民户长期生活富足
D.是全国商品粮基地
答案 B
解析 由第一则史料可以看出河内郡的居民重视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第二则史料说明在战争时期,河内郡由于未受兵祸,城市完好,仓库充实,这也间接反映了农业有一定的成果积累;第三则史料体现了政府重视通过兴修水利来促进农业发展。综合这些内容,可以说明汉代河内郡农业有了一定发展,故选B项。
4.(2024·洛阳高二联考)玉米从16世纪传入我国,至清中叶“各省流民开发山区,种植玉米,采伐林木……闽、广、云、贵以及华北各省,无处无之……到处留下一片片的凸岭……一遭雨水冲刷,便泥沙俱下”。这说明(  )
A.新物种引种破坏了生态环境
B.殖民扩张造成了经济混乱
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传播
D.明清时土地资源极其有限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泥沙俱下”等信息说明新物种的引种破坏了生态环境,A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殖民扩张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C两项;材料主旨是玉米引种的弊端,与土地资源多少无关,排除D项。
5.(2024·重庆主城区高二下期末)道光年间,《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这反映了该地区(  )
A.经济发展水平欠佳
B.土地利用效率提升
C.有效解决粮食问题
D.人地矛盾开始凸显
答案 B
解析 多种作物种植使得原本深林覆盖的山峰变成了满是包谷的景象。这表明当地为了适应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种植了更多种类的作物,从而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B项;材料未直接体现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并未明确说明种植多种作物是否有效解决了粮食问题,排除C项;“开始”一词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
6.(2024·大同高二下期末)1929年江苏无锡的一份占田抽样调查显示,963户农民平均每户占有土地仅为7.5亩。1933年在河南南阳的一份占田调查显示,108 840户农家中仅有244户占田超过200亩以上。据此可知,当时这些地区(  )
A.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缩小
B.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已经成熟
C.农业规模化经营受到阻碍
D.农业生产效率处于较高水平
答案 C
解析 此时农民平均占有的土地数量较少,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首先需要经营者拥有大面积的土地,故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这两地的农业生产水平的比较,排除A项;1953—1956年我国通过三大改造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无从判断此时的农业生产效率,排除D项。
7.(2024·龙岩高二下期中)如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我国的食品安全(  )
部门 职责
卫生部门 负责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组织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农业部门 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农药、肥料等其他农业投入品质量及使用的监管
公安部门 负责食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由该部门的内设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机构具体办理
A.强调激发行业的自律意识
B.遵循预防为先的管理原则
C.注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
D.实行民众与政府的共治
答案 C
解析 卫生部门负责制定标准、进行风险评估和制定监测计划;农业部门负责从种植养殖到进入市场的监管;公安部门则负责犯罪侦查。这展示了一个全程监管体系,故选C项;表格中没有关于行业自律的信息或措施,排除A项;表格更多地展示了各个部门在不同阶段的监管职责,不只是预防,排除B项;表格并未提及民众的具体参与方式或角色,排除D项。
8.(2024·安徽皖北县中联盟高二下期中)如表所列为袁隆平获得的部分国际奖项。这些奖项的获得,主要是表彰袁隆平(  )
1985年10月 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被誉为“杰出发明家”
1988年3月 因在粮食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获国际“让克奖”
1993年4月 获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
1995年10月 获联合国粮农组织设立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A.在杂交育种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B.在人类驯化野生植物方面取得成功
C.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D.在世界各地推广“中国超级杂交稻”
答案 C
解析 袁隆平因为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故选C项。
9.(2024·广州部分名校高二上期中)从1979年到2005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共在中国实施了70个无偿援助项目,提供资金逾10亿美元。《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当年对外共提供了57.5万吨粮食援助。这一历程说明(  )
A.消除饥饿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B.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C.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D.国际合作是应对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答案 D
解析 1979年至2005年,中国获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无偿援助,此后,中国积极对外提供援助,这一历程说明国际合作是应对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故选D项;消除饥饿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主要目标,但不是所有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排除A项;中国对外提供大量粮食援助,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但这只反映了题干部分内容,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是食品安全问题,排除C项。
10.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农业的发现不是像公元前的阿基米德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那样突然。事实上,植物生长的机理,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就像在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较广泛地知道地球是圆的情况一样。作者旨在说明(  )
A.农业革命之前人类已经普遍认识植物生长的机理
B.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人们就已经证实地球是圆的
C.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是偶然的
D.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 D
解析 作者认为农业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是由于之前人们对植物生长的机理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作者旨在说明农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选D项。
11.(2024·广州高二下联考)公元前5千纪上半期,埃及出现了农业聚落,逐渐采用农耕生产方式。之后,上埃及社会快速发展,阶级分化急速推进,进而很快建立起国家。据此可得出的结论为(  )
A.古埃及人率先掌握农耕方式
B.地理环境差异影响生产关系
C.农业发展是国家创建的条件
D.农业进步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答案 C
解析 题目中明确提到,埃及在出现农业聚落和采用农耕生产方式后,社会快速发展,阶级分化加速,进而建立了国家。这表明农业发展为国家创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故选C项;仅凭材料无法确定古埃及人是否率先掌握了农耕方式,排除A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及地理环境差异,排除B项;题目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
12.(2024·湖南名校联盟高二下联考)考古发现证明,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代罗马北部的一座城市的人们有了“面食”,但材质和制作工序不详,在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约4 000年前的“面条”,经鉴定,该“面条”的主要成分是黍和粟。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  )
A.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
B.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相同
C.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
D.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答案 A
解析 “饮食文化相同”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据材料“公元前4世纪”可知,这一时期罗马帝国还未建立,排除C项;这一时期,丝绸之路还未开辟,排除D项。
13.(2025·汉中收心检测)15世纪末开始的“哥伦布大交换”,将来自旧大陆的动物如猪、马、牛、羊、狗、猫、鼠等,在美洲进行了大量繁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牲畜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为游牧族群。据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
A.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
B.促使各地的物种日益趋同
C.改变了新大陆的生产方式
D.得益于欧洲人的环球航行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提到,牲畜的引入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因此成为游牧族群,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故选C项;美洲的传统社会生活因外来物种的引入而发生变化,但并未完全中断,排除A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非物种本身的趋同,排除B项;哥伦布及其后继者的航行主要是跨大西洋的,而非环球航行,排除D项。
14.(2024·西安高二下摸底考)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18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种植业进入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A.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拓展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水稻引入美洲,到18世纪以后,北美水稻种植业进入黄金时代,说明水稻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故选A项;集约化是现代农业的特征,材料并无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北美水稻种植业进入黄金时期,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并无有关饮食习惯的信息,排除C项;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与水稻种植无关,排除D项。
15.(2024·山西百校联考高二下期末)在哥伦布第二次航行中,“他组成一支有17艘帆船,1 200多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还载着采矿机械、炸药、农具,还运去了农作物大麦、小麦、柑子、柠檬、甜瓜的种子,还有牛、马、猪、羊等家禽。哥伦布俨然从欧洲运去了一个小型殖民地社会到美洲。”哥伦布的做法(  )
A.严重破坏了新大陆的生态系统
B.利于推动新旧大陆间的联系
C.激化了殖民地内部的种族矛盾
D.促使殖民地在美洲普遍建立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载着采矿机械、炸药、农具”“农作物……的种子,还有……家禽”可知,这一情况有利于促进欧洲与美洲之间的物种交流与技术传播,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这些农作物和家禽运到美洲之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一情况对殖民地种族矛盾的激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欧洲物种与技术传播到美洲,未涉及这一情况推动殖民地在美洲的普遍建立,排除D项。
16.(2024·广州高二上期中)有学者认为,“喝牛奶消费在这些(欧洲以外的)地区成为平常是较近的事情,这是近五百年来欧洲殖民主义和政治上支配大部分世界的结果”。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饮食文化演变受制于世界格局变化
B.欧洲殖民主义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影响
C.欧洲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围不断扩张
D.欧洲扩张提高了殖民地的生活质量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明确指出,喝牛奶这一饮食习惯在欧洲以外地区的普及是“近五百年来欧洲殖民主义和政治上支配大部分世界的结果”,表明欧洲殖民主义对世界饮食文化产生影响,故选B项;世界格局变化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而材料聚焦的是欧洲殖民主义这一特定因素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喝牛奶”只是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排除C项;喝牛奶成为平常是文化传播的结果,不一定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升,排除D项。
17.(2024·铜仁高二上期末)某同学将研究咖啡的资料整理如下表,根据目录,以下最适合作为该表主题的是(  )
第一部分 咖啡原产自非洲的埃塞俄比亚
第二部分 17世纪,咖啡开始在欧洲流行
第三部分 美国的咖啡当然来自欧洲
第四部分 17世纪,荷兰人将咖啡引到了自己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亚
第五部分 17世纪,法国人也开始在非洲种植咖啡
第六部分 亚洲的咖啡都是欧美影响的结果
A.咖啡的传播与种植分布
B.咖啡的传播与殖民扩张
C.咖啡的传播与文化交流
D.咖啡的传播与经济发展
答案 B
解析 该表列举了咖啡由非洲到达欧洲,再由殖民国家带到殖民地的历程,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及其后的殖民扩张推动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故选B项;材料未明确提及咖啡的种植范围,排除A项;材料强调咖啡的传播历程,但未涉及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咖啡带来的经济效益,排除D项。
18.(2024·重庆育才中学高二诊断)18世纪,捏练机及机械压力机使通心粉逐渐降级为普通食物。19世纪,养殖业的进步让产量大增的牡蛎从贵族盘里“最精致的海味”成为无产阶级口中之食。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推广之后使小麦亩产增长了五倍,随后小麦丰富的供应使精白面粉不再昂贵,白面包失去奢侈品的地位,进入工人的餐盘。这一现象说明(  )
A.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世界各国已逐渐消除饥饿问题
C.食品生产现代化带动饮食革命
D.发展中国家掌握农业核心科技
答案 C
解析 由于技术进步(即食品生产的现代化),原本昂贵或被视为精致的食物逐渐变得普及,从贵族食品转变为普通食物。这不仅改变了食物的供应和分配方式,还带来了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的变革,故选C项;题目并未直接涉及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消除”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农业核心科技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排除D项。
19.(2024·河南叶县高级中学高二月考)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14万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材料说明,日本(  )
A.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升
B.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C.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提高
D.冷链物流促进食品市场发展
答案 D
解析 日本冷链物流的发展适应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对生鲜农产品的需要,这一发展态势直接推动了食品市场的扩大和繁荣,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冷链物流对食品市场的影响,而非交通设施的发展,排除B项;冷链运输反映的是物流技术的水平高而非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的水平提高,排除C项。
20.(2024·广西新学术联盟高二上期末)近年来,日本等国研制的摘番茄机器人,能判断番茄是否成熟,只摘取成熟果;法、美等国研制的机器人,可使饲料分配自动化;以色列每年都会推出新的滴灌技术与设备,研发出埋藏式灌溉、喷洒式灌溉、散布式灌溉等先进技术。这体现了(  )
A.科技改变经营模式
B.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C.人工智能取代人力
D.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提高,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科技改变“经营模式”,应为“生产模式”,排除A项;“粮食产量”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相悖,排除B项;“取代”表述过于绝对,应为“节省”,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24·天津南开区高二下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粮食安全观摘录
内容 出处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王制》
“粟者,王之本事也”“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管子·治国》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谷贱时增其贾而余,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主管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高度重视粮食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提出“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改善生活,吃还是第一位”“吃的方面,先粮食后副食品”“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绝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他又提出“在粮食问题上,应该有这样的目标:一是要过得下去,二是不依靠外国”。这一系列有关粮食安全的思想,对于今天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安全治理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编自赵纪萍《陈云的粮食安全思想和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主要思想及历史作用。(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新中国粮食安全观的新发展。(6分)
答案 (1)主要思想:强调粮食储备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应保持足够的粮食积蓄;重视农业生产,将粮食生产视为国家根本;通过调节粮价来保障农民利益和稳定粮食市场。
历史作用:促使统治者重视农业,采取重农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在灾荒年份能够缓解社会矛盾;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物质基础。
(2)新发展:将粮食安全上升到政治高度;提出自给自足,摆脱对国外的依赖。
22.(2024·吉林高二上月考)(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9世纪末,在西半球、东南亚、非洲等适宜种植的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体系和供应链。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浓郁的咖啡香味不能掩盖它所承载的“黑色”历史。除了早期的不光彩之外,现代咖啡业也存在巨大“黑洞”。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种植“日照咖啡”,通过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咖啡更加耐晒,生长周期大为缩短,咖啡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战争》就列举了一个乌干达咖啡农的生产链,经过层层加价,当咖啡研磨成粉时,其单位价格已是种植园咖啡价格的200倍。据21世纪初的统计,全球咖啡销售带来的年总收入额在550亿上下,其中只有70亿(约13%)归于咖啡生产国。咖啡生产国的相对贫困化和咖啡产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仍难以根本解决。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咖啡传播的特征并分析推动咖啡成为世界饮品的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承载的“黑色”历史的表现。(10分)
答案 (1)特征:历时久、范围广;主要产区由非洲转向拉丁美洲;形成大规模种植体系和供应链;生产和消费逐渐全球化;伴随着文化交流与碰撞。(6分,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因素:咖啡自身的成瘾性;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活跃;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新航路的开辟;西方的殖民扩张;现代科技和工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表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建立的咖啡种植园条件恶劣,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压榨;咖啡种植园的劳动需求,进一步刺激了奴隶贸易;20世纪以来,“日照咖啡”的种植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咖啡产销体系的不公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10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