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单元以“感受自然之美”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写景的美文,从多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自然美丽的风姿。“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也与此相关。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充分感受自然的魅力,聆听自然的教诲。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细腻生动,捕捉的画面视野开阔,气势雄浑。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正是围绕这一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抓住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的感叹。学习这篇课文,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边学边积累,充实学生的词汇宝库。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盐、屹、昂”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堤”等15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3.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4.能够借鉴课文的写法,推荐介绍一处印象深刻的景观。
【单元情境】
红领巾广播站《童趣放映厅》
【本课情境】
小小推荐官,童眼探美景-----推镜探潮涌
第一课时
一、任务驱动,引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进四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请同学们翻到本单元的导读页。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大家来猜猜这句诗的意思。这句诗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在汉江登高远望时写下的作品。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也学着王维那样,去游历自然风光。我们的祖国,山川河流之美,让人心驰神往,无论是广袤无垠的北国大地,还是秀美如画的南国江南,都有着别样的美丽景色。学习第一单元,是非常享受的,同学们可以用用你们的眼睛去欣赏,用你们的语言去描述祖国的美。咱们班级红领巾广播站在第一单元就开始选拔小小推荐官了,把看到的美景讲出来。
ai广播员玲玲来了:
《童趣放映厅》的小小推荐官们注意啦!我们的‘趣荐好风光’任务正式开始!我们将通过学习第一单元的四篇美文,掌握用镜头和语言推荐美景的本领,为你的推荐讲解收集精彩素材!”
接下来我们开启第一站:推镜探潮涌-----走进钱塘江大潮
任务一:镜头扫全景 初识钱塘潮
1.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这里的“观”是什么意思?“观潮”中的“观”是动词,意思是“看”;
2.“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出示资料袋,观看视频,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3.自读提示:
标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一画:课文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活动1:字词认读。
字音都读准了吗?来为下面的生字选择正确读音。(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活动2:多音字.
本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多音字“薄”
①讲解báo:与“厚”相对(口语)
②讲解bó:浓度、程度少、弱(书面语)
③讲解bò:薄荷
练习:“星期六的清晨真美妙!奶奶做了香脆的 薄( )饼,厚度和纸片差不多。我带着薄饼去湖边野餐,看见水面飘着 薄( )纱似的雾,梦幻极了。回家路上,我摘了几片 薄( )荷叶给奶奶泡茶,清凉的香气驱散了所有疲惫。”
2.画一画:课文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①“自古以来”是什么意思?
“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突出了什么?突出了钱塘江大潮历史悠久,是雄伟壮观的景象。
课文围绕着这句话写的,又出现在全文的第一句,那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呢。“总领全文”(记录在课本上)
刚才题目中“观潮”中的“观”是动词,意思是“看”;这里的“天下奇观”中的“观”是名词,意思是“景象”。出示字典中对于“观”解释
小结: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结合具体的语句,明确该字(词)的具体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也能帮助我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过渡: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一奇观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任务二:镜头找变化,文章理脉络
1.圈画关键词,找到写作顺序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圈画出能体现作者描写顺序的关键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关键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谁愿意分享一下你圈画的关键词语呀?(学生举手发言,教师将学生提到的关键词语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提到了 “江潮还没有来”“潮来了”“潮头奔腾西去” 这些词语,非常好。那大家想一想,这些词语分别对应着钱塘江大潮的哪个阶段呢?
学生自由思考后举手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师: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生:“江潮还没有来” 对应的是潮来前,“潮来了” 对应的是潮来时,“潮头奔腾西去” 对应的是潮来后。
师:说得太棒了!作者就是按照 “潮来前 —— 潮来时 —— 潮去后” 的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在潮来前,江面可能是很平静的;潮来时,景象非常壮观;潮来后,潮水渐渐退去。大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一下每个阶段的画面。
2.浏览全文,明确文章结构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的写作顺序,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大家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学生浏览课文)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觉得文章开头好像是总的说了一下钱塘江大潮,后面是具体描写。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篇文章采用的是 “总 — 分” 的结构。“总” 的部分是文章的开头,概括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分” 的部分则是按照我们刚才分析的时间顺序,分别对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师:大家找一找,文章中哪部分是总写,哪部分是分写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连一连” 小练习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老师准备了一些图片,大家看看这些图片分别对应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出示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等相关图片)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练习本,将图片序号和对应的自然段序号写下来,进行连线。(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检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核对答案,看看大家都连对了吗?(逐一展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对应的自然段,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任务三:镜头锁江平,万众盼潮涌
精读提示
①潮来前江面是怎样的?
②默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先圈画出来。
师:刚才我们知道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接下来聚焦 “潮来前”,先看看作者登上海塘大堤后,都看到了哪些景象。
师:作者特意登上海塘大堤观潮,他在那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大家默读第 2 自然段,用 “○” 圈画出文中提到的景物,注意区分 “景物” 和其他内容,不要遗漏哦。(学生默读圈画,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圈画不规范的学生)
师:圈画完的同学可以和同桌快速对照,看看彼此圈的是否一样。(学生互查)
师:大家一起看这位同学圈的景物有钱塘江、江面、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小山、人山人海,和你圈的一致吗?(学生回应)这些景物各有特点,钱塘江是大潮发生的水域,江面是我们观察的主要对象,薄雾给景物增添了一层朦胧感,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小山是岸边的景物,“人山人海” 则体现了观潮的人很多。
2.明确最佳观潮时间和地点
师:这么多人聚集在这里观潮,是因为选对了时间和地点。文中提到的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间和地点分别是什么呢?请大家再读第 2 自然段,用 “____” 画出来。(学生快速查找并勾画)
师:谁找到了?(学生举手回答)
生:最佳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地点是海宁市的盐官镇。
师:大家一起齐读这两个信息,加深印象。(学生齐读)农历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时候,海宁市的盐官镇地理位置特殊,能清楚地观赏到大潮,所以作者选择了这里。
3.探究江面 “平静” 的特点
思考:潮来之前,钱塘江的江面有什么特点?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提示:关注描写江面状态的词语)
师:谁能用一个词概括江面的特点?(学生举手回答)
生:平静。
师:你找得很准确!潮来前的江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平静”。那从文中哪里能看出江面的 “平静” 呢?
4.分析 “横卧” 体现的平静
师:谁找到了体现江面平静的词句?(学生举手发言)
生:文中用了 “横卧” 这个词。
师:(出示 “横卧” 的江面示意图)“横卧” 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像人横躺着一样,处于静态)把钱塘江比作 “横卧” 的物体,说明江面没有波澜,是静止的,这正体现了它的平静。大家试着想象一下,一条宽阔的江像一条大带子横躺在那里,没有一丝晃动,是不是很平静?(学生点头)
5.品味 “薄雾” 对平静氛围的烘托
师:除了江面本身的平静,作者还写了什么来衬托这种氛围?(引导学生回忆圈画的景物)
生:江面笼罩着一层薄雾。
师:“薄雾” 给江面带来了怎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发言:朦胧、轻柔、安静)是的,薄雾像一层轻纱覆盖在江面上,没有风来吹散它,说明江面没有流动的波澜,进一步烘托了平静的氛围。这种朦胧的静态美,让平静的江面更添了几分诗意。
师:现在我们把描写江面 “横卧” 和 “薄雾” 的内容连起来读,想象潮来前江面那种安安静静、朦朦胧胧的样子,读出整体的平静感。(学生齐读第 2 自然段中相关语句)
师:谁愿意单独朗读这部分内容,展示你感受到的平静?(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是否读出了平静的氛围)
师:小结:“横卧” 写出了江面的静态之美,“薄雾” 增添了朦胧之静,两者结合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潮来前钱塘江面的平静。
过渡:这样平静的江面下,却藏着大家满满的期待。在海塘大堤上,早已是另一番景象。
感受万众盼潮涌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 “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这两句话,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
师:读得很流利。现在请大家思考,读了这两句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可以结合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想一想。(学生自由思考,教师给予提示:从人的数量、动作、状态等方面展开想象)
师:画面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 “人山人海”)“人山人海” 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人非常多)
师:(出示海塘大堤人群密集的图片)大家看,这就是 “人山人海” 的景象 —— 大堤上到处都是人,一眼望不到头,有的可能是一家人结伴而来,有的可能是从远方特意赶来的游客,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想象中的 “人山人海”?(学生举手发言,教师点评:突出 “多” 和 “热闹”)
师:在这样拥挤的人群中,大家在做什么呢?(引导学生找到 “昂首东望”)“昂首东望” 是怎样的动作?(学生做动作演示:抬起头,朝东边看)为什么大家都 “东望” 呢?(结合上文,学生回答:因为大潮从东边来)
师:他们只是在看吗?还有怎样的状态?(学生找到 “等着,盼着”)“等着,盼着” 说明大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急切、期待)
师:大家想想,人们为什么会 “等着,盼着”?(学生回答:想早点看到钱塘江大潮)这种 “等着,盼着” 里藏着浓浓的期盼。我们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期盼读出来呢?
师:(示范朗读)读 “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时,语速可以稍快,突出人多的热闹;读 “大家昂首东望” 时,语气可以带着专注;读 “等着,盼着” 时,语速稍急切,重读 “等” 和 “盼”,让听的人感受到那份期待。大家试着读一读。(学生模仿朗读)
任务四:讲解生字
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是左右结构。
师:对!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的结构,但每个字的部件组合各有妙处。现在我们逐个探秘。
第二课时
任务一:镜头追万马 人潮沸江天
过渡: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潮来前大家的期盼之情。当大潮奔腾而至,有人用 “镜头追万马,人潮沸江天” 这两句话来描绘当时的场景。这两句话究竟展现了怎样的画面?今天我们走进第 3-4 自然段,一探究竟
1.圈画声音和样子
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读边用“____”画出潮来时的声音,用“﹏﹏”画出潮来时的样子。
2.感受声音变化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画出的潮来时的声音?(学生举手发言,教师将声音相关语句板书)
师:我们来听听这些声音。(播放潮来时声音的音频:先播放 “闷雷滚动” 的声音,再播放 “越来越大” 的声音,最后播放 “山崩地裂” 的声音)
师:大家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这三种声音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自由发言)
生:声音越来越大,从一开始的像闷雷,到后来特别响亮,像山崩地裂一样。
师:说得非常好,潮来时的声音是逐渐变大的,从 “闷雷滚动” 到 “越来越大”,最后达到 “山崩地裂” 的程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潮的威力。
3观察样子变化
师:潮来时的样子又是怎样的呢?谁来分享你画出的内容?(学生举手发言)
师:潮来时的样子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每个阶段的样子。
① 师:(出示对应图片①)“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大家看,在水和天连接的地方,有一条细细的白线,这就是大潮刚开始出现的样子。
② 师:(出示对应图片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线慢慢变长、变粗,最后横跨了整个江面,场面很壮观。
③ 师:(出示对应图片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堵高高的水墙。” 离我们更近时,大潮形成了一堵高高的水墙,多么有气势啊!
④ 师:(出示对应图片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时候的大潮就像千万匹白色的战马一起向前奔跑,太雄伟了。
师:谁能总结一下潮来时样子的变化?(学生总结)
生:从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然后形成水墙,最后像千万匹白色战马。
师:大家说得很准确,潮来时的样子就是这样一步步变化,越来越壮观。
变化: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水墙
4.齐读体会气势
师:现在我们一起齐读第 3-4 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雄伟气势。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的变化,声音要随着大潮的逼近而逐渐高昂。(学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在读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发言)
师:通过朗读,我们更能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它不愧是天下奇观。
5.感受人潮沸江天
①观潮人们的反应
师:谁能说说观潮的人们有哪些反应?(学生回顾:顿时人声鼎沸、踮着脚、沸腾)
师:“人声鼎沸” 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人声嘈杂,像鼎中的水沸腾了一样)结合生活场景想一想,这种声音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热闹、激动)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相关语句。
②品味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出示语句)白线的变化用了哪三个词描述?(学生: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横贯” 是什么意思?(学生尝试解释)“横贯” 即横向贯穿。钱塘江江面宽达三千多米,“横贯江面” 意味着潮水横跨了整个江面,没有一丝空隙(出示示意图)。想象一下,三千多米的江面被潮水铺满,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师:带着这种壮阔感,齐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高高的水墙
师:(出示 “水墙” 图片)这道 “水墙” 给你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学生:高)
师:“高高” 一词让我们感受到水墙的雄伟。结合生活中见过的高墙(如教学楼的高度),想象这道水墙比几层楼还高,白浪翻滚间气势逼人。
师:谁能带着对 “高高” 的体会朗读这句话?(指名朗读,强调 “高高” 的厚重感)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师:(出示 “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动态图)这里把浪潮比作什么?(学生:千万匹白色战马)为什么这样比喻?(学生:写出了潮水的迅猛、声势浩大)
师:“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让我们感受到潮水铺天盖地、势不可挡的气势。就像千军万马冲锋陷阵,既有视觉上的震撼,又有听觉上的冲击。
师:全班齐读这句话,读出潮水的声势浩大。(学生齐读)
③观看视频,深化感受
师:文中的描写如此精彩,真实的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视频
师:看完视频,你觉得哪些画面和文中的描写最吻合?(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文交流)
师:视频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 “潮水铺天盖地涌来,声势浩大”,也理解了为什么观潮的人们会 “人声鼎沸”“沸腾”—— 这样的奇观值得所有人为之激动!
任务二:镜头录余波 人潮话余兴
过渡: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当潮头奔腾西去,钱塘江又会呈现怎样的景象?一起来学习第 5 自然段,感受大潮的 “余威”。
师:“霎时,潮头奔腾西去” 中的 “霎时” 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极短的时间)生活中哪些场景可以用 “霎时” 形容?(如:烟花绽放、闪电划过)
师:“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中的 “过了好久” 与 “霎时” 形成对比,说明什么?(学生:潮头去得快,但恢复平静却很慢)
师:结合 “余波漫天卷地”“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想一想这体现了什么?(学生:余波持续久、水量大)
师:小结:潮头虽然去得快,但是很久才恢复平静。余波持续时间长,水量极大,进一步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①探究 “天下奇观” 的原因
师: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 “天下奇观”?结合全文思考,从浪潮、声音、气势、余波等方面总结。(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浪潮高(水墙、涨两丈)、声音响(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风号浪吼)、气势大(横贯江面、万马奔腾)、余波久(过了好久才平静)。这些特点共同造就了它的 “天下奇观” 之名。
②“小小推荐官” 活动
师:假如你是 “小小推荐官”,要向游客推荐钱塘江大潮,该如何介绍?记住要 “按顺序(潮来前 — 潮来时 — 潮来后)、抓特点(结合总结的奇观原因)、生动推荐(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
(出示推荐示例)如:“各位游客,农历八月十八来盐官镇观潮吧!潮来前,江面平静,人海如潮;潮来时,白线变水墙,万马齐奔腾,声如崩山;潮过后,余波仍怒吼,江水涨两丈。这天下奇观,绝对让你终生难忘!”
学生分组准备,每组选 1 名代表展示推荐词,师生点评(是否按顺序、抓特点、语言生动)。
③学习《浪淘沙(其七)》
师:请同学们朗读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感受诗中的大潮。
诗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师:结合注释说说诗句意思(八月的涛声像怒吼般涌来,浪头高达数丈撞击山石后返回;片刻间退入江海,卷起的沙堆像雪堆一样)。
师:诗中大潮给你带来什么感受?(学生:雄伟、迅猛、壮观)
师:从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如 “山崩地裂” 对应 “吼地来”;“水墙” 对应 “头高数丈”;“霎时奔腾西去” 对应 “须臾却入海门去”)
任务三;学习生字
左右结构的“滚、渐”和上下结构的“震、霎”
滚:左窄右宽,左边 “氵” 三笔匀称;右边 “衮” 先写 “六”,再写中间 “厶”,最后写 “衣”(注意 “衣” 的撇捺舒展,覆盖下方)。关键:右边不要漏写中间的 “厶”。
渐:左窄右宽,左边 “氵” 略靠上;右边 “斩” 先写 “车”(竖提挺拔),再写 “斤”(撇画穿插到 “车” 下方,捺画舒展)。关键:“斩” 的竖提与左边 “氵” 对齐。
震:上宽下窄,上面 “雨” 字头横画均匀,竖画正直;下面 “辰” 首横与 “雨” 字头底横对齐,“辰” 的竖提贯穿中部。关键:“雨” 字头不要写成 “雨”(少中间一竖)。
霎:上宽下窄,上面 “雨” 字头覆盖下方;下面 “妾” 先写 “立”,再写 “女”(“立” 的中竖与 “女” 的竖画对齐,横画紧凑)。关键:“妾” 不要写成 “接” 的右边。
结语:这节课我们感受了潮头过后的余威,探究了 “天下奇观” 的原因,还化身推荐官介绍大潮,结合诗歌体会了古今对大潮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板书设计参考【来源小红书】(共43张PPT)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单元主题:自然之美
单元主题:自然之美
红领巾广播站《童趣放映厅》——小小推荐官,童眼探美景
红领巾广播站《童趣放映厅》——小小推荐官,童眼探美景
《童趣放映厅》的小小推荐官们注意啦!我们的‘趣荐好风光’任务正式开始!我们将通过学习第一单元的四篇美文,掌握用镜头和语言推荐美景的本领,为你的推荐讲解
收集精彩素材!”
推镜探潮涌
漫话绘月影
捕捉诗意光
仰望述星语
红领巾广播站《童趣放映厅》——小小推荐官,童眼探美景
红领巾广播站《童趣放映厅》——小小推荐官,童眼探美景
第一课时
观
观
潮
潮
看
任务一
镜头扫全景
镜头扫全景
初识钱塘潮
初识钱塘潮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自读提示
1.标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课文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山崩地裂 震动 霎时 余波
盐官镇 屹立 昂首东望
yán bó yì áng
顿时 鼎沸 横贯 浩浩荡荡
dùn dǐng fèi guàn hào
bēng zhèn shà yú
薄
雾
薄
báo
bò
薄饼
薄雾
bó
薄荷
“星期六的清晨真美妙!奶奶做了香脆的 薄( )饼,厚度和纸片差不多。我带着薄饼去湖边野餐,看见水面飘着 薄( )雾,梦幻极了。回家路上,我摘了几片 薄( )荷叶给奶奶泡茶,清凉的香气驱散了所有疲惫。”
báo
bò
bó
浓度、程度少、弱(书面)
与“厚”相对(口语)
自读提示
1.标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课文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总领全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看到的景象
任务二
镜头找变化
镜头找变化
文章理脉络
文章理脉络
再读提示
1.读课文,从文中圈画关键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时间顺序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总
分
连一连,下面的图片对应哪个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四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任务三
镜头锁江平
镜头锁江平
万众盼潮涌
万众盼潮涌
精读提示
1.潮来前江面是怎样的?
2.默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先圈画出来。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最佳时间:农历八月十八
最佳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潮来之前,钱塘江的江面有什么特点?
除了江面的平静,作者还写了什么?
从哪里看出“平静”?
读出平静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读出期盼
左窄右宽,提画斜扬;
“尸”撇展,
“古”横平底齐。
左窄右宽,提画斜扬;
“土”偏右上,
“是”横托长。
左窄右宽,
“分”肩舒张,捺脚稳扬。
第二课时
观
观
潮
潮
任务一
镜头追万马
镜头追万马
人潮沸江天
人潮沸江天
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读边用“____”画出潮来时的声音,用“﹏﹏”画出潮来时的样子。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①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
飞奔而来。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堵高高的水墙。
变化: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水墙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观潮的人们有什么样的反应?
.
.
.
.
.
.
.
.
.
.
.
人声嘈杂,就像鼎中的水沸腾了一样。
人声鼎沸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三千多米的江面横贯而过
壮观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高高的水墙。
非常高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水铺天盖地涌来,声势浩大
任务二
镜头录余波
镜头录余波
人潮话余兴
人潮话余兴
读课文第5自然段
思考:
潮头过后,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潮头虽然去得快,但是很久才恢复平静。
余波持续很长时间,水量极大,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天下奇观
浪潮高
声音响
气势大
余波久
观 潮
潮来前
潮去后
潮来时
江面宽阔
薄雾笼罩
万马齐奔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天下奇观
按顺序
抓特点
生动推荐
阅读诗歌,思考交流。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tāo
zhànɡ
yú
yǔ
xī
八月,浪涛呼啸而来,吼声像是从地下发出的,浪头高达数丈,撞击着两岸的山崖。顷刻间,浪涛便入海而去,在岸边卷起像雪堆一样的沙堆。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谈谈诗中大潮给你带来的感受。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写大潮之声,突出潮来的气势。
写大潮之形,体现潮的壮观。
潮来的时间及其声响、气势
潮去的情景
从课文中找一找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