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语文园地三 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语文园地三 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11:43:30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三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明白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词句段运用”一部分让学生为动物找家,另一部分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2.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积累气象谚语。
【教学重点】
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1.本单元我们走进了观察的世界,一起走进了山水展览馆、植物展览馆、动物展览馆,还进入时光展览馆自己去观察并整理成观察日记。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三。
任务一:学习交流平台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关于观察的经验或收获?
学生交流
2.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从文字中去找一找观察的秘密。出示交流平台。
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一个片段,这是《蟋蟀的住宅》中的描述。想一想这段话作者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预设1:法布尔观察到了小蟋蟀的前足、大颚、后足、后腿上的两排锯,蟋蟀身上这些小小的部位都能被作者发现,可见观察得多么细致。
预设2:法布尔还准确作者抓住了:扒、搬、踏、推、铺,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
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
作者进行了_______的观察,才能写得这么准确?
小结: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板书:细致观察
3.谁来读读第二段文字。
(1)这是《爬山虎的脚》的一段,想一想这两句话作者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从“不几天、后来”看出作者进行了长时间观察。“萎了、痕迹也没有了、逐渐变成灰色”等短语中,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2)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观察,还进行了长时间观察。
4.这也是《蟋蟀的住宅》的片段,一起读一读。这段话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蟋蟀呢?【视觉、听觉】
“平坦”是作者观察时用( )到的,“安静”是作者用 ( )到的,“弹琴”是作者用( )到的。
(“平坦”是作者观察时用眼睛看到的,“安静”是作者用耳朵听到的,“弹琴”是作者用心想到的。
是的,观察时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小结:在观察事物时,我们要细致观察,为了观察得更细致,我们有时需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观察,这样,观察到的结果会更真实、全面,我们才会写得更准确。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蟋蟀的住宅,还了解了燕子窝,你认识动物的家吗?
任务二:词句段运用
(一)
1.动物都有自己的家,你知道这些动物的家的名字呢?先来看看鸟儿的家叫什么?(鸟窝、鸟巢)。
2.剩下的这些动物的家在哪里?连一连,为动物找到家。
3.指名交流连线。
讲到猪圈时:
“圈”是养家畜的栅栏,限制猪的活动范围,好让它多吃饲料、多睡觉多长肉。还有哪些动物可以住在圈里 (牛马)
那我们看看马,它的家都有哪些名称?
马厩、马棚、马圈
马厩:“厩”在字典中的解释是“马棚,泛指牲口棚”。马厩内部隔开,方便维护,为马匹提供温和、干燥的环境,还可以防止疾病传染。
4.继续往下交流。
5.一起来读读
(二)
在写文章的时候,关键的词语能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意,请看课本中的这两组句子,对比朗读句子,注意加点的字,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出示第一组:
谁来说说不同
预设:抓住关键词“逐渐”,体会其含义,表示一步-步的,有时间推移的过程。有“逐渐”一词的句子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而不是突然、一下 子变成的,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2.出示第二句
谁来说说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最多”写出了蟋蟀的住宅最深处不超过九寸,不会再深了。可以体会到作者表达的准确。
任务三:日积月累
1.人们根据常年累月的留心观察,总结了很多关于天气、季节变化的小秘密,编成了朗朗上口的谚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谚语。
2.读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这些句子都是与秋天有关的天气谚语。
3.理解句子的意思。
立了秋,把扇丢:意思是立秋以后,天气转凉,不再需要用扇子。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天气冷热多变,人们穿衣服没有一定之规,有的人捂得严实,有的人则穿着轻薄。
夏雨少,秋霜早:意思是如果夏天的雨水少,秋天的霜期就会提前。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意思是到了农历八月份,大雁就开始向南飞去,大雁一旦南飞,就表示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意思是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些,下了多场秋雨后天气就冷得该穿棉袄了。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意思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历八九月还很暖和,甚至十月天气还温暖如春,俗称小阳春。
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气象的谚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观察的方法,明白了有些词语还有另一种说法,一个句子加上一个词语表达更加准确、具体,还学习了一些谚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共23张PPT)
山水展览馆
植物展览馆
动物展览馆
时光展览馆
语文
园地三
任务一
学习交流平台
蟋蟀身上这些小小的部位都能被作者发现,可见观察得多么细致。
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从“逐渐”一词可以看出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来观察。他观察了蟋蟀住宅外部的特点,还倾听了蟋蟀的歌声。
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任务二
词句段运用
动物都有自己的家,你知道这些动物的家的名字呢?
















还有哪些动物可以住在圈里
猪圈:“圈”是养家畜的栅栏,限制猪的活动范围,好让它多吃饲料、多睡觉多长肉。
马棚、马圈、马厩
马厩:“厩”在字典中的解释是“马棚,泛指牲口棚”。马厩内部隔开,方便维护,为马匹提供温和、干燥的环境,还可以防止疾病传染。
















“逐渐”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这样更准确。
对比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最多”说明蟋蟀住宅的深度不超过九寸,宽度不超过一指。表达更准确。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任务三
日积月累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以后,天气转凉,不再需要扇子。
二八月,乱穿衣。
形容初春和初秋时天气冷热多变,人们穿衣服没有一定之规,有的人穿得厚,有的人则穿得薄。
夏雨少,秋霜早。
如果夏天的雨水少,秋天的霜期就会提前。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到了农历八月份,大雁就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表示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些,
下了多场秋雨后天气就冷得该穿棉袄了。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历八九月还很暖和,甚至十月天气还温暖如春,俗称“小阳春”。
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3.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