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3 14: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百家争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八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了解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影响;了解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无为而治”
“道”,顺应自然;辩证法思想;安于柔弱
《老子》(《道德经》)
简介
任务一:阅读教材老子相关内容,填充信息卡
老子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著作
地位
阅读材料,指出材料分别体现了老子的主张?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57章
①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②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③无为而治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清净状态,人们满足于质朴的风俗和生活。
材料四:满齿不存,舌头犹在。 ——老子
④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
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儒家学派创始人
简介
任务二:阅读教材孔子相关内容,填充信息卡
地位
孔子像
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问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宜扬自已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阅读材料,指出材料分别体现了孔子的主张?
材料一:樊迟(孔子弟子)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②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能稳定。
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改善民生。
孔子的政治主张
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道之以德”要求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端正社会风气,弘扬正气。
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教育主张
孔子学生 出身
子贡、冉有 商人
孟懿子、司马耕、南宫敬叔 贵族
子路、伯牛、颜回 平民
颜涿聚 大盗
①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材料: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任务:下列的孔子言论体现了哪些学习方法? P43页
诚实求学
学思结合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虚心请教
《诗经》书影
《春秋》书影
精心整理古籍,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
整理古籍《诗经》《尚书》等
编订编年体史书《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影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曲阜“三孔”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提倡节俭
墨子
战国时期各派的代表人以及观点 P41-4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墨子·尚贤上》
墨子的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主张?结合墨子生活的历史时期,说说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张。
主张:墨子这段话表达了他“尚贤”的主张,即尊重和推崇有才德的人。
原因:他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墨子认为,只有通过尊重和重用有才德的人,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他主张不仅要重视贵族的才德,也要重视农民、工匠等普通人的才德,只要有才能,就应该被提拔和重用。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拥护正义之战,“仁者无敌”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提倡节俭
孙武
(春秋)
奠定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战国时期各派的代表人以及观点 P41-42
所谓“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
所谓“争鸣”,辩论。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的含义:
争论焦点:如何治理社会。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如何建立这样的社会秩序
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结合材料,概括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影响
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入手)
①政治: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②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③思想:私学兴起,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根本原因)
古为今用
孟子“民贵君轻”
墨子的提倡节俭
墨子“兼爱非攻”
庄子“顺应自然”
以民为本
构建节约型社会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韩非“法治”
依法治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